赞
踩
我们选择一个理想的模型是泛化误差较小的模型,但是又无法直接获得泛化误差,此时就需要一个测试集来测试模型的泛化能力,作为泛化误差的近似。测试集的选择应当与训练集互斥,即:测试样本尽量不要出现在训练集中,未在训练集中使用。
在预测任务中,给定样本集合D={ (x1,y1),(x2,y2),…,(xm,ym)},其中yi时样例xi的真实标记,要评估模型的f 的性能,就要把模型f的预测结果f(x)和真实标记yi比较。
在回归任务中最常用的性能度量是"均方误差"
E
(
f
;
D
)
=
1
m
∑
i
=
1
m
(
f
(
x
i
)
−
y
i
)
2
E(f ; D)=\frac{1}{m} \sum_{i=1}^{m}\left(f\left(\boldsymbol{x}_{i}\right)-y_{i}\right)^{2}
E(f;D)=m1i=1∑m(f(xi)−yi)2
更一般的,对于数据分布D和概率密度函数p(),均方误差可描述为:
E
(
f
;
D
)
=
∫
x
∼
D
(
f
(
x
)
−
y
)
2
p
(
x
)
d
x
E(f ; \mathcal{D})=\int_{\boldsymbol{x} \sim \mathcal{D}}(f(\boldsymbol{x})-y)^{2} p(\boldsymbol{x}) \mathrm{d} \boldsymbol{x}
E(f;D)=∫x∼D(f(x)−y)2p(x)dx
二者中,前者是离散型分布,后者则是连续型分布。
下面介绍分类任务中常用的度量标准。
查准率P(precision)和查全率R(recall)分别定义为:
P
=
T
P
T
P
+
F
P
P=\frac{T P}{T P+F P}
P=TP+FPTP
R
=
T
P
T
P
+
F
N
R=\frac{T P}{T P+F N}
R=TP+FNTP
查准率和查全率是一对矛盾的度量,一般来说,查准率高时,查全率往往低,而查全率高时,查准率往往偏低。例如:希望将好瓜尽可能的选出来(提高查全率),那么可以通过增加选瓜的数量实现,极限情况,跳出所有瓜(认为所有瓜都是好的),那么TP直接拉满,FN(误判为坏瓜的好瓜)为0,此时查全率为100%,而查准率则是真实的好瓜占比;同样地,若希望提高查准率,即跳出的瓜都是好的,则策略变为只选出有充分把握的瓜,例:只选出一个最有把握的好瓜,那么TP为1,FP为0,查准率为100%,查全率则很小,=
1
好
瓜
总
数
\frac{1}{好瓜总数}
好瓜总数1。
对于一个模型来说,查准率和查全率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什么意思呢?当查全率固定时,此时就可以计算出当前对应的查准率,反之同理。我们可以将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优劣排序,第一个即最可能是正例的,最后一个最可能为反例。按此顺序把样本预测为正例(第一次认为第一个是正例,其余为反例,第二次认为前两个为正例,其余反例。。。),可依次得到当前的查全率,查准率。以查准率为纵轴,查全率为横轴作图,即可得到P-R曲线。
此P-R图显示了三个模型的性能,模型B明显优于模型C,因此在任何点,B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均高于C,即曲线B完全包住曲线C。A和B不能直接比较,可以通过比较曲线下的面积大小比较,一定程度表现了模型在P-R取得相对高的表现。
平衡点:y=x 与三条曲线的交点,即每个曲线上P,R值相同的点。它也是一个衡量查准率,查全率的标准。此时认为A>B>C。
F1:平衡点描述较简单,更常用的是F1,定义如下:
F
1
=
2
×
P
×
R
P
+
R
=
2
×
T
P
样例总数
+
T
P
−
T
N
F 1=\frac{2 \times P \times R}{P+R}=\frac{2 \times T P}{\text { 样例总数 }+T P-T N}
F1=P+R2×P×R= 样例总数 +TP−TN2×TP
F1是基于查准率和查全率的调和平均定义的:
1
F
1
=
1
2
⋅
(
1
P
+
1
R
)
\frac{1}{F 1}=\frac{1}{2} \cdot\left(\frac{1}{P}+\frac{1}{R}\right)
F11=21⋅(P1+R1),与算术平均相比
(
P
+
R
)
2
\frac{(P+R)}{2}
2(P+R)和几何平均
(
P
×
R
)
(\sqrt{P \times R})
(P×R
)相比,调和平均更重视较小值。
在一些应用中,对于查准率和查全率的重视程度不同,例如,推荐系统,希望推荐的内容是精准的,此时要求更高的查准率。F1的更一般性的度量
F
β
F_{\beta}
Fβ,可以让我们定义对P,R的不同偏好,定义为:
F
β
=
(
1
+
β
2
)
×
P
×
R
(
β
2
×
P
)
+
R
F_{\beta}=\frac{\left(1+\beta^{2}\right) \times P \times R}{\left(\beta^{2} \times P\right)+R}
Fβ=(β2×P)+R(1+β2)×P×R
其中
β
{\beta}
β>0,度量了查全率对查准率的相对重要性,
β
{\beta}
β=1退化为标准F1;
β
{\beta}
β>1,查全率有更大影响;
β
{\beta}
β<1,查准率有更大影响。
当我们进行多次训练/测试时(或者在多个数据集上),就产生了多个二分类混淆矩阵,此时希望评估算法全局的性能,在n个二分类混淆矩阵上评价P,R。
ROC和AUC曲线:
ROC曲线的生成过程类似P-R曲线,都是将结果排序,然后根据每次不同阈值点,将点之前的部分预测为正,点之后的部分预测为负,得到TP,FP,TN,FN。然后计算TPR(True Positive Rate),FPR(False Positive Rate),定义分别为:
T
P
R
=
T
P
T
P
+
F
N
F
P
R
=
F
P
T
N
+
F
P
上图是两个ROC曲线,对角线则是随机猜想模型,而点(0,1)则是将所有正例排在所有反例之前的理想模型。现实中,我们绘制的ROC曲线则是b图,有限个样本测试后,根据结果排序依次绘制。绘制过程:从(0,0)开始,当前若为正例,向上得到
(
x
,
y
+
1
m
+
)
\left(x, y+\frac{1}{m^{+}}\right)
(x,y+m+1)(TP+1);若当前结果为反例,那么向右得到
(
x
+
1
m
−
,
y
)
\left(x+\frac{1}{m^{-}}, y\right)
(x+m−1,y)(FP+1)。从这里我们更能看出,ROC反应的是模型能够将正例排在反例之前的能力,当所有正例均排在反例之前,那么只要找到合适的阈值点,则所有预测都正确。而AUC则是ROC曲线对应的面积,同样反应的是样本预测的排序质量。AUC的定义:
A
U
C
=
1
2
∑
i
=
1
m
−
1
(
x
i
+
1
−
x
i
)
⋅
(
y
i
+
y
i
+
1
)
\mathrm{AUC}=\frac{1}{2} \sum_{i=1}^{m-1}\left(x_{i+1}-x_{i}\right) \cdot\left(y_{i}+y_{i+1}\right)
AUC=21i=1∑m−1(xi+1−xi)⋅(yi+yi+1)
2021-12-7
模型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