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责任链模式(设计模式)_csdn责任链

csdn责任链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多个对象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责任链模式的核心思想

责任链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处理请求的对象链成一个链条,让请求沿着链条传递,直到有对象处理它。这种模式可以动态地调整请求的处理顺序,并且增加新的处理对象时不需要修改已有的代码,符合开闭原则。

责任链模式的组成部分

Handler(处理者接口或抽象类):定义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并且通常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实现处理者接口,处理它所负责的请求,或者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Client(客户端):创建处理链,并向链上的处理者发送请求。

责任链模式的实现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责任链模式的实现示例,使用 Java 编写:

1. 定义处理者接口或抽象类
// 处理者接口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void setSuccessor(Handler successor) {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
    }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2. 实现具体处理者
// 具体处理者1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request.equals("Request1"))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1 handled the request.");
        }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具体处理者2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request.equals("Request2"))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2 handled the request.");
        }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具体处理者3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3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request.equals("Request3"))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3 handled the request.");
        }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3. 客户端代码
public class ChainOfResponsibility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处理者
        Handler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1();
        Handler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2();
        Handler handler3 = new ConcreteHandler3();

        // 设置责任链
        handler1.setSuccessor(handler2);
        handler2.setSuccessor(handler3);

        // 测试请求
        handler1.handleRequest("Request1");
        handler1.handleRequest("Request2");
        handler1.handleRequest("Request3");
        handler1.handleRequest("UnknownRequest");
    }
}
运行结果
ConcreteHandler1 handled the request.
ConcreteHandler2 handled the request.
ConcreteHandler3 handled the reques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责任链模式总结

责任链模式通过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使得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请求沿着处理链传递,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这样,责任链模式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处理请求。
责任链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降低耦合度。一个对象无需知道是哪个对象处理其请求。
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以通过增加新的处理者来扩展系统。
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处理请求。
缺点:
不能保证每个请求一定会被处理。请求可能会传递到链的末端而没有处理者处理它。
可能会影响性能,特别是当链条过长时,每个请求都需要从链头遍历到链尾。

应用场景

责任链模式适用于以下场景: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某个请求,但具体处理者在运行时动态确定。
希望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可以动态地指定处理请求的顺序。
通过责任链模式,可以灵活地组织请求的处理过程,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责任链模式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1.用户认证和授权:将用户的认证和授权环节抽象成一个个的处理器,并按照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用户发送请求时,责任链中的处理器依次进行认证和授权操作。
2.日志记录:将日志记录的逻辑封装到多个处理器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需要记录日志时,请求会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器都可以选择是否记录日志以及记录的方式和内容。
3.异常处理:将不同类型的异常处理逻辑分别封装到不同的处理器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系统出现异常时,请求会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器都可以选择是否处理该异常以及如何处理。
4.数据校验:将不同类型的校验逻辑封装到不同的处理器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用户输入数据时,请求会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器都可以选择是否校验该数据以及如何校验。
5.请求过滤:将不同类型的过滤逻辑封装到不同的处理器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请求到达时,请求会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器都可以选择是否过滤该请求以及如何过滤。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秋刀鱼在做梦/article/detail/770826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