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在【k8s】利用Kubeadm搭建多节点的Kubernetes集群(七),我们为 Kubernetes 安装了一个网络插件 Flannel。都与网络相关,但也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太多深究。
Flannel 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它为什么能够让 Kubernetes 集群正常通信呢?还有没有其他网络插件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讲讲 Kubernetes 的网络接口标准 CNI,以及 Calico、Cilium 等性能更好的网络插件。
提示:以下是本篇文章正文内容,下面案例可供参考
在说 Kubernetes 的网络之前,我们还是要先简单回顾一下 Docker 的网络知识。
docker有三种网络模式:null、host 和 bridge
这里画了一张图,描述了 Docker 里最常用的 bridge 网络模式:
Docker 会创建一个名字叫docker0
的网桥,默认是私有网段172.17.0.0/16
。每个容器都会创建一个虚拟网卡对(veth pair),两个虚拟网卡分别插
在容器和网桥上,这样容器之间就可以互联互通了。
Docker 的网络方案简单有效,但问题是它只局限在单机环境里工作,跨主机通信非常困难(需要做端口映射和网络地址转换)。
针对 Docker 的网络缺陷,Kubernetes 提出了一个自己的网络模型“IP-per-pod”,能够很好地适应集群系统的网络需求,它有下面的这 4 点基本假设:
我画了一张 Kubernetes 网络模型的示意图,你可以看一下:
这个网络让 Pod 摆脱了主机的硬限制,是一个平坦
的网络模型,很好理解,通信自然也非常简单。
因为 Pod 都具有独立的 IP 地址,相当于一台虚拟机,而且直连互通,也就可以很容易地实施域名解析、负载均衡、服务发现等工作,以前的运维经验都能够直接使用,对应用的管理和迁移都非常友好。
Kubernetes 定义的这个网络模型很完美,但要把这个模型落地实现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 Kubernetes 就专门制定了一个标准: CNI(Container Networking Interface)
。
CNI
为网络插件定义了一系列通用接口,开发者只要遵循这个规范就可以接入 Kubernetes,为 Pod 创建虚拟网卡、分配 IP 地址、设置路由规则,最后就能够实现IP-per-pod
网络模型。
依据实现技术的不同,CNI 插件可以大致上分成Overlay
Route
和Underlay
三种。
Overlay
的原意是“覆盖”,是指它构建了一个工作在真实底层网络之上的“逻辑网络”,把原始的 Pod 网络数据封包,再通过下层网络发送出去,到了目的地再拆包。因为这个特点,它对底层网络的要求低,适应性强,缺点就是有额外的传输成本,性能较低。Route
也是在底层网络之上工作,但它没有封包和拆包,而是使用系统内置的路由功能来实现 Pod 跨主机通信。它的好处是性能高,不过对底层网络的依赖性比较强,如果底层不支持就没办法工作了。Underlay
就是直接用底层网络来实现 CNI,也就是说 Pod 和宿主机都在一个网络里,Pod 和宿主机是平等的。它对底层的硬件和网络的依赖性是最强的,因而不够灵活,但性能最高。自从 2015 年 CNI 发布以来,由于它的接口定义宽松,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社区里就涌现出了非常多的网络插件,我们之前在【k8s】利用Kubeadm搭建多节点的Kubernetes集群(七)里提到的 Flannel 就是其中之一。
Flannel
(https://github.com/flannel-io/flannel/)由 CoreOS
公司(已被 Redhat
收购)开发,最早是一种 Overlay
模式的网络插件,使用 UDP 和 VXLAN 技术,后来又用 Host-Gateway 技术支持了 Route 模式。Flannel 简单易用,是 Kubernetes 里最流行的 CNI 插件,但它在性能方面表现不是太好,所以一般不建议在生产环境里使用。
现在还有两个常用 CNI 插件:Calico
、Cilium
,我们做个简略的介绍。
Flannel
比较简单,我们先以它为例看看 CNI 在 Kubernetes 里的工作方式。
我们先来在实验环境里用 Deployment 创建 3 个 Nginx Pod,作为研究对象:
kubectl create deploy ngx-dep --image=nginx:alpine --replicas=3
使用命令 kubectl get pod 可以看到,有两个 Pod 运行在 master 节点上,IP 地址分别是10.10.0.3``10.10.0.4
,另一个 Pod 运行在 worker 节点上,IP 地址是10.10.1.77
:
Flannel 默认使用的是基于 VXLAN 的 Overlay 模式,整个集群的网络结构我画了一张示意图,你可以对比一下 Docker 的网络结构:
从单机的角度来看的话,Flannel 的网络结构和 Docker 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网桥换成了cni0
,而不是docker0
。
接下来我们来操作一下,看看 Pod 里的虚拟网卡是如何接入 cni0 网桥的。
在 Pod 里执行命令 ip addr 就可以看到它里面的虚拟网卡eth0
:
$ kubectl exec -it ngx-dep-bfbb5f64b-j9n5n -- ip addr
你需要注意它的形式,第一个数字3
是序号,意思是第 3 号设备,@if45
就是它另一端连接的虚拟网卡,序号是 45。
因为这个 Pod 的宿主机是 master,我们就要登录到 master 节点,看看这个节点上的网络情况,同样还是用命令 ip addr:
这里就可以看到宿主机(master)节点上的第 45 号设备了,它的名字是 veth41586979@if3,veth
表示它是一个虚拟网卡,而后面的@if3
就是 Pod 里对应的 3 号设备,也就是eth0
网卡了。
那么cni0
网桥的信息该怎么查看呢?这需要在宿主机(master)上使用命令 brctl show
:
从这张截图里,你可以发现cni0
网桥上有 4 个虚拟网卡,第三个就是veth41586979
,所以这个网卡就被插
在了cni0
网桥上,然后因为虚拟网卡的“结对”特性,Pod 也就连上了“cni0”网桥。
使用同样的方式,你可以知道另一个 Pod 10.10.0.4
的网卡是 veth2b3ef56d@if3,它也在cni0
网桥上,所以借助这个网桥,本机的 Pod 就可以直接通信。
弄清楚了本机网络,我们再来看跨主机的网络,它的关键是节点的路由表,用命令 route
查看:
它告诉我们有这些信息:
假设我们要从 master 节点的10.10.0.3
访问 worker 节点的10.10.1.77
,因为 master 节点的cni0
网桥管理的只是10.10.0.0/24
这个网段,所以按照路由表,凡是10.10.1.0/24
都要让 flannel.1 来处理,这样就进入了 Flannel 插件的工作流程。
然后 Flannel 就要来决定应该如何把数据发到另一个节点,在各种表里去查询。因为这个过程比较枯燥,我就不详细说了,你可以参考下面的示意图,用到的命令有 ip neighbor、bridge fdb 等等:
大致处理流程就是:根据发送网段取出对段flannel网卡mak地址(举例:ip neighbor|grep 10.10.1) -> 根据mak地址表得到对端宿主机IP(bridge fdb|grep flannel)-> 然后通过本机宿主机转发出去(esn160)
Flannel 得到的结果就是要把数据发到192.168.10.220
,也就是 worker 节点,所以它就会在原始网络包前面加上这些额外的信息,封装成 VXLAN 报文,用“ens160”网卡发出去,worker 节点收到后再拆包,执行类似的反向处理,就可以把数据交给真正的目标 Pod 了。
下面看看另一个 Route 模式的插件 Calico。
你可以在 Calico 的官网上找到它的安装方式,我选择的是“本地自助安装(Self-managed on-premises)”,可以直接下载 YAML 文件:
curl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projectcalico/calico/v3.25.1/manifests/custom-resources.yaml -O
由于 Calico 使用的镜像较大,为了加快安装速度,可以考虑在每个节点上预先使用 docker pull 拉取镜像:
// 根据安装的版本拉取对应版本 我这里是v3.25.1
docker pull calico/cni:v3.25.1
docker pull calico/node:v3.25.1
docker pull calico/kube-controllers:v3.25.1
Calico 的安装非常简单,只需要用 kubectl apply 就可以(记得安装之前最好把 Flannel 删除):
kubectl apply -f custom-resources.yaml
安装之后我们来查看一下 Calico 的运行状态,注意它也是在kube-system
名字空间:
我们仍然创建 3 个 Nginx Pod 来做实验:
kubectl create deploy ngx-dep --image=nginx:alpine --replicas=3
我们会看到 master 节点上有两个 Pod,worker 节点上有一个 Pod,但它们的 IP 地址与刚才 Flannel 的明显不一样了,分别是“10.10.32.”和“10.10.236.”,这说明 Calico 的 IP 地址分配策略和 Flannel 是不同的:
然后我们来看看 Pod 里的网卡情况,你会发现虽然还是有虚拟网卡,但宿主机上的网卡名字变成了 calie0eb64421dd@if4,而且并没有连接到“cni0”网桥上:
其实这是 Calico 的工作模式导致的正常现象。因为 Calico 不是 Overlay 模式,而是 Route 模式,所以它就没有用 Flannel 那一套,而是在宿主机上创建路由规则,让数据包不经过网桥直接跳
到目标网卡去。
假设 Pod A“10.10.32.163”要访问 Pod B“10.10.32.169”,那么查路由表,知道要走“calic80475f3496”这个设备,而它恰好就在 Pod B 里,所以数据就会直接进 Pod B 的网卡,省去了网桥的中间步骤。
至于在 Calico 里跨主机通信是如何路由的,你完全可以对照着路由表,一步步地“跳”到目标 Pod 去(提示:tunl0 设备)。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