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C++ 算法: 灰度世界
灰度世界算法(Gray World)是以灰度世界假设为基础的,该假设认为对于一幅有着大量色彩变化的图像, R、 G、 B 三个分量的平均值趋于同一个灰度K。一般有两种方法来确定该灰度。
算法步骤
直接给定为固定值, 取其各通道最大值的一半,即取为127或128;
令 K = (Raver+Gaver+Baver)/3,其中Raver,Gaver,Baver分别表示红、 绿、 蓝三个通道的平均值。
分别计算各通道的增益:
Kr=K/Raver;
Kg=K/Gaver;
Kb=K/Baver;
根据Von Kries 对角模型,对于图像中的每个像素R、G、B,计算其结果值:
Rnew = R * Kr;
Gnew = G * Kg;
Bnew = B * Kb;
对于上式,计算中可能会存在溢出(>255,不会出现小于0的)现象,处理方式有两种。
a、 直接将像素设置为255,这可能会造成图像整体偏白。
b、 计算所有Rnew、Gnew、Bnew的最大值,然后利用该最大值将将计算后数据重新线性映射到[0,255]内。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将会使图像整体偏暗,建议采用第一种方案。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cv2 def grayworld(img): height,width = img.shape[:2] dst = np.zeros((height,width,3),dtype=np.float64) BGR = np.sum(img,axis=(1,2)) BGR = np.divide(BGR,height*width) GrayValue = np.mean(BGR) kb = GrayValue / BGR[0] kg = GrayValue / BGR[1] kr = GrayValue / BGR[2] dst[:,:,0] = np.multiply(kb,img[:,:,0]) dst[:,:,1] = np.multiply(kg,img[:,:,1]) dst[:,:,2] = np.multiply(kr,img[:,:,2]) dst = np.where(dst>255.0,255, dst).astype(np.uint8) return dst if __name__ == '__main__': img = cv2.imread("001.png") dst = grayworld(img) cv2.imshow("raw_img",img) cv2.imshow("dst_img",dst)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一般来说,灰度世界算法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呢,并且该算法的执行速度非常之快,目前也存在了不少对该算法进行改进的效果。
处理效果图:(原图 – 效果图)
显然衣服白平衡有所改善,但是脸部出现高光的情形。
C++ 实现:自动白平衡之完美反射算法原理
原理:完美全反射理论perfect Reflector假设图像上最亮点就是白点,并以此白点为参考对图像进行自动白平衡,最亮点定义为R+G+B的最大值,具体编码步骤如下:
python 实现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cv2 def perfect_reflection(img): height,width = img.shape[:2] thresh = height * width * 0.1 sum_array = np.sum(img.copy(),axis=2) MaxVal = np.max(sum_array) HistRGB = np.bincount(sum_array.reshape(1,-1)[0]) HistRGB_Sum = np.add.accumulate(HistRGB[::-1]) Threshold = np.argwhere(HistRGB_Sum>thresh)[0][0] Thresh_array = np.where(sum_array>Threshold,1,0) cnt = np.count_nonzero(Thresh_array) Thresh_array = Thresh_array[:, :, np.newaxis].repeat(3, axis=2) sumBGR = np.sum(np.multiply(img,Thresh_array),axis=(0,1)) AvgB = sumBGR[0]/cnt AvgG = sumBGR[1]/cnt AvgR = sumBGR[2]/cnt dst = np.zeros_like(img,dtype=np.float64) dst[:,:,0] = np.divide(np.multiply(img[:,:,0],MaxVal),AvgB) dst[:,:,1] = np.divide(np.multiply(img[:,:,1],MaxVal),AvgG) dst[:,:,2] = np.divide(np.multiply(img[:,:,2],MaxVal),AvgR) dst = np.where(dst>255,255,0).astype(np.uint8) return dst if __name__ == '__main__': img = cv2.imread("001.png") dst = perfect_reflection(img) cv2.imwrite("perfect_reflection.png",dst)
效果不对,待改进。
参考论文:A Novel Automatic White Balance Method For Digital Still Cameras
C++ 算法:动态阈值法
同经典的一些算法相同,算法分为两个步骤:白点检测和白点调整。
白点检测:
为了增强算法的鲁棒性,原文将图像分成12部分,其中宽高比为4:3,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不合理,对图像不是通用的,后文再说。
计算每个区域的Cb\Cr分量的平均值Mb/Mr。
按下式计算每个区域的Cb\Cr分量的绝对差的累积值Db/Dr:
上式中N为每个区域的像素数。
如果Db/Dr的值偏小,则我们忽略这一块,因为这表明这一块的颜色分布比较均匀,而这样的局部对于白平衡不好。这个偏小的准则我们稍微再谈。
统计对于除了符合第四条的的其他区域的Mb/Mr/Db/Dr的平均值作为整幅图像的Mb/Mr/Db/Dr值。
关于这一条,原文的话是:The final Mb、Mr、Db、Dr are obtained by taking the average of those regions that pass this additional step。
我在实际中做的时候就是分别对每块进行的,似乎效果也还不错。
按下述规则初步确定哪些点是属于白色参考点:
对于初步判断已经属于白色参考点的像素,按大小取其亮度值为前10%的位最终确定的白色参考点。
白点调整:
计算白色参考点亮度值的平均值Raver,Gaver,Baver,(各通道分开计算)。
按照以下各式计算每个通道的增益:
式中,Ymax就是YCbCr颜色空间中Y分量的在整幅图像中的最大值。
按照以下各式计算最终每个通道的颜色值:
其中R/G/B为在原始的颜色空间中的值,注意这里要进行溢出检测的。
简单的谈下白点检测的分块操作吧,原文把图像分成4*3的12快,这样做事针对于我们很多数码照片是这个比例的,如果通用,我觉得应该用每个块的大小来控制,比如每块为 100*100个像素。
python代码:
待续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