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哈希表(散列表)捋一捋_散列地址空间为ht[12]是什么意思

散列地址空间为ht[12]是什么意思

散列表Hash table)通过将关键码映射到表中的某个位置来存储元素,然后根据关键码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直接访问

散列表


理想的搜索方法是可以不经过任何比较,一次直接从表中得到要搜索的元素。如果构造一种存储结构,使元素的存储位置与它的关键码之间建立一个确定的对应函数关系Hash(),那么每个元素关键码与结构中的一个唯一的存储位置相对应:

  • Address = Hash(Key)

在插入时,根据待插入元素的关键码,以此函数计算出该元素的存储位置并按此位置进行存放。在搜索时,对元素的关键码进行同样的计算,把求得的函数值当做元素的存储位置,在结构中按此位置取元素比较,若关键码相等,则搜索成功。该方式即散列方法(Hash Method),在散列方法中使用的转换函数叫散列函数(Hash function),构造出来的结构叫散列表(Hash Table)。

散列函数

  • 散列函数的定义域必须包括需要存储的全部关键码,而如果散列表允许有m个地址时,其值域必须在0~m-1之间。
  • 散列函数计算出来的地址应能均匀分布在整个地址空间中。
  • 散列函数应该简单,计算快。

直接定址法

取关键字的某个线性函数为散列地址:Hash(Key)= A*Key + B。
优点:简单、均匀
缺点:需要事先知道关键字的分布情况
适合查找比较小且连续的情况。

除留余数法

设散列表中允许的地址数为m,取一个不大于m,但最接近或者等于m的质数p作为除数。
哈希函数为:Hash(key) = key % p p<=m,将关键码转换成哈希地址。
为什么要取质数(素数)呢?减小哈希冲突发生的概率

如果N=13,                          比如N=12, 
g=4, f(g,x)=g*x mod N,则          g=4, f(g,x)=g*x mod N 
4*1 mod N = 4                        4*1 mod N = 4 
4*2 mod N = 8                        4*2 mod N = 8 
4*3 mod N = 0                        4*3 mod N = 12 
4*4 mod N = 4                        4*4 mod N = 3 
4*5 mod N = 8                        4*5 mod N = 7 
4*6 mod N = 0                        4*6 mod N = 11 
4*7 mod N = 4                        4*7 mod N = 2 
4*8 mod N = 8                        4*8 mod N = 6 
4*9 mod N = 0                        4*9 mod N = 10 
4*10 mod N = 4                       4*10 mod N = 1 
4*11 mod N = 8                       4*11 mod N = 5 
4*12 mod N = 9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数字分析法

设有n个d位数,每一位可能有r种不同的符号,这r种不同的符号在各位上出现的频率不一定相同,可能在某些位上分布比较均匀,每种符号出现的机会均等,在某些位上分布不均匀只有某几种符号经常出现。可根据散列表的大小,选择其中各种符号分布均匀的若干位作为散列地址。

数字分析法通常适合处理关键字位数比较大的情况,如果事先知道关键字的分布且关键字的若干位分布较均匀的情况。

平方取中法

假设关键字是1234,那么它的平方就是1522756,再抽取中间的3位就是227作为散列地址;再比如关键字是4321,那么它的平方就是18671041,抽取中间的3位就可以是671或者710用作散列地址。
平方取中法比较适合:不知道关键字的分布,而位数又不是很大的情况。

折叠法

折叠法是将关键字从左到右分割成位数相等的几部分(注意:最后一部分位数不够时可以短些),然后将这几部分叠加起来。有两种叠加方法:

  • 位移法:把各部分的最后一位对齐相加
  • 分界法:各部分不折断,沿各部分的分界来回折叠,然后对齐相加,将相加的结果当做散列地址。

假定关键码为:key = 23938587841,若存储空间限定3位,则划线结果为每段三位:
239 | 385 | 878 | 41
把超出地址位数的最高位删去,仅保留3位。
这里写图片描述

随机数法

选择一个随机函数,取关键字的随机函数值为它的哈希地址,即H(key) = random(key),其中random为随机数函数,通常应用于关键字长度不等时采用此法。

散列冲突

对于两个数据元素的关键字Ki和Kj(i != j),有Ki != Kj(i != j),但HashFun(Ki)== HashFun(Kj),将该种现象称为哈希冲突或哈希碰撞。把具有不同关键码而具有相同哈希地址的数据元素称为“同义词”,由同义词引起的冲突称为同义词冲突。

处理冲突的闭散列方法

闭散列也叫开地址法。
设散列表的编址为0到m-1,当添加关键码key时通过散列函数hash(key)计算key的存放位置,但在存放时发现这个桶已经被另一个keyx占据了,即发生哈希冲突。如果表未被装满,表示在给定的范围内必然还有空位置,则可以把key存放到表中“下一个”空位中。
简而言之:一旦发生冲突,就去寻找下一个空的散列表地址,只要散列表足够大,空的散列地址总能找到。

线性探查

设给出一组元素,它们的关键码为:37,25,14,36,49,68,57,11,散列表为HT[12],表的大小m =12,假设采用Hash(x) = x % p; // (p = 11) 11是最接近m的质数,就有:
Hash(37) = 4 Hash(25) = 3 Hash(14) = 3 Hash(36) = 3
Hash(49) = 5 Hash(68) = 2 Hash(57) = 2 Hash(11) = 0
这里写图片描述

散列情况统计:

要散列关键码3725143649685711
初始桶号43335220
冲突桶号--3,43,4,55,6-2,3,4,5,6,7-
最后存入桶号43567280
探查次数11343171
二次探查

使用二次探查法,在表中寻找“下一个”空位置的公式为:
Hi = (H0 + i^2)%m, Hi = (H0 - i^2)%m, i = 1,2,3…,(m-1)/2
H0是通过散列函数Hash(x)对元素的关键码x进行计算得到的位置,m是表的大小。
假设数组的关键码为37,25,14,36,49,68,57,11,假设取m=19,这样可设定为HT[19],采用散列函数
Hash(x) = x % 19
Hash(37)=18 Hash(25)=6 Hash(14)=14 Hash(36)=17
Hash(49)=11 Hash(68)=11 Hash(57)=0 Hash(11)=11
这里写图片描述

散列情况统计:

要散列关键码3725143649685711
初始桶号18614171111011
冲突桶号-----11-11,12
最后存入桶号18614171112010
探查次数11111213
双散列法

使用双散列方法,需要两个散列函数。第一个散列函数Hash()按关键码key计算其所在的位置H0 =Hash(key)。一旦发生冲突,利用第二个散列函数ReHash()计算该key到达“下一个”桶的位移,它的取值与key的值有关,要求它的取值应该是小于地址空间大小TableSize,且与TableSize互质的正整
数。
若设表的长度为m = TableSize,则在表中寻找“下一个”桶的公式为:
j = H0 = Hash(key),p = ReHash(key); j = (j+p)%m;p是小于m且与m互质的整数。

处理冲突的开散列方法

开散列法又叫链地址法(开链法)。
开散列法首先对关键码集合用散列函数计算散列地址,具有相同地址的关键码归于同一子集合,每一个子集合称为一个桶,各个桶中的元素通过一个单链表链接起来,各链表的头结点组成一个向量,因此,向量的元素个数与可能的桶数一致。
设元素的关键码为37,25,14,36,49,68,57,11,散列表为HT[12],表的大小为12,散列函数为Hash(x)= x % 11
Hash(37)=4 Hash(25)=3 Hash(14)=3 Hash(36)=3
Hash(49)=5 Hash(68)=2 Hash(57)=2 Hash(11)=0
这里写图片描述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转载请注明出处:【wpsshop】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