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数据结构学习笔记——栈和队列_进栈

进栈

4 栈与队列

  栈是限定仅在表尾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队列是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操作、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

4.1 栈的定义

栈(stack)是限定仅在表尾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

  我们把允许插入和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top),另一端称为栈底(bottom),不含任何数据元素的栈称为空栈。栈又称为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的线性表,简称LIFO结构。
  栈的插入操作,叫作进栈,也称压栈、入栈。
  栈的删除操作,叫作出栈,也称弹栈。

4.1.1 进栈出栈变化形式

  如果现在有3个整型数字元素1、2、3依次进栈,会有那些出栈次序?

  • 第一种:1进、2进、3进,3出、2出、1出
  • 第二种:1进、1出,2进、2出,3进、3出
  • 第三种:1进、2进、2出、1出,3进、3出
  • 第四种:1进、2进、2出、3进,3出、1出
  • 第五种:1进、1出,2进、3进,3出、2出

4.2 栈的抽象数据类型

ADT 栈(stack)

Data 
    同线性表。元素具有相同的类型,相邻元素具有前驱和后继元素。 
Operation
    InitStack(*S):初始化操作,建立一个空栈S
    DestotyStack(*S):若栈存在,则销毁它
    ClearStack(*S):将栈清空
    StackEmpty(*S):若栈存在且非空,用e返回S的栈顶元素
    GetTop(S,*e):若栈存在且非空,用e返回S的栈顶元素
    Push(*S,e):若栈S存在,插入新元素e到栈S中并称为栈顶元素。  
    Pop(*S,*e):删除栈S中栈顶元素,并用e返回其值
    StackLength(S):返回栈S的元素个数    
endAD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4.3 栈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实现

4.3.1 栈的顺序存储结构

  栈的结构定义

typedef int SElemType;      /*SElmType类似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里假设为int*/
typedef strcut
{
    SElemType data[MAX_SIZE];
    int top;                /*用于栈顶指针*/
}SqStack;
  • 1
  • 2
  • 3
  • 4
  • 5
  • 6

4.3.2 栈的顺序存储结构——进栈操作

/*插入元素e为新的栈顶元素*/
Status Push(SqStack *S,SElemType e)
{
    if(S->top == MAX_SIZE-1 )   /*栈满*/
    {
        return ERROR;
    }
    S->top++;                   /*栈顶指针增加一*/
    S->data[S->top] = e;        /*将新输入元素赋值给栈顶空间*/
    return OK;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4.3.3 栈的顺序存储结构——出栈操作

/*若栈不空,则删除S的栈顶元素,用e返回其值,并返回OK;否则返回ERROR*/
Status Pop(SqStack *S, SElemType *e)
{
    if(S->top == -1)
    {
        return ERROR;
    }
    *e = S->data[S->top];           /*将要删除的栈顶元素赋值给e*/
    S->top--;                       /*栈顶指针减一*/
    return OK;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4.4 两栈共享空间

  如图4.4.1所示,数组有两个端点,两个栈有两个栈底,让一个栈的栈底为数组的始端,即下标为0处,另一个栈为栈的末端,即下标为数组长度n-1处。这样,两个栈如果增加元素,就是两端点向中间延伸。
4.4.1

  其实关键思路:它们是在数组的两端,向中间靠拢。top!和top2是栈1和栈2的栈顶指针,栈1为空时,就是top1等于-1时;而当top2等于n时,即是栈2为空。若栈2是空栈,栈1的top1等于n-1时,就是栈1满了,当栈1位空栈时,top2等于0时,为栈2满。其实就是两个指针之间相差1时,即top1+1 == top2为栈满。两栈共享空间的结构代码如下:

typedef struct
{
    SElemType data[MAX_SIZE];
    int top1;                   /*栈1栈顶指针*/
    int top2;                   /*栈2栈顶指针*/
}SqDoubleStack;
  • 1
  • 2
  • 3
  • 4
  • 5
  • 6

  对于两栈共享空间的push方法,除了要插入元素值参数外,还需要一个判断是栈1还是栈2的栈号参数stackNumber。

/*插入元素e为新的栈顶元素*/
Status Push(SqDoubleStack *S, SElemType e, int stackNumber)
{
    if(S->top1+1 == S->top2)            /*栈已满,不能再push新元素*/
    {
        return ERROR;
    }
    
    if (stackNumber == 1)               /*栈1有元素进栈*/
    {
        S->data[++S->top1] = e;         /*若栈1则先top1+1后给数组元素赋值*/
    }else if(stackNumber == 2)          /*栈2有元素进栈*/
    {
        S->data[--S->top2] = e;         /*若栈2则先top2-1后给数组元素赋值*/
    }
    
    return OK;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因为在开始已经判断了是否有栈满的情况,所以后面的top1+1或top2-1是不担心溢出问题的。对于两栈共享空间的pop方法,参数就只是判断栈1栈2的参数stackNumber:

/*若栈不空,则删除S的栈顶元素,用w返回其值,并返回OK;否则返回ERROR*/
Status Pop(SqDoubleStack *S, SElemType *e, int stackNumber)
{
    if(stackNumber == 1)
    {
        if(S->top1 == -1)
        {
            return ERROR;           /*说明栈1已经是空栈,溢出*/
        }
        *e = S->data[S->top1--];    /*将栈1的栈顶元素出栈*/
    }else if (stackNumber == 2)
    {
        if(S->top2 == MAX_SIZE)
        {
            return ERROR;           /*说明栈2已经是空栈,溢出*/
        }
        *e = S->data[S->top2++];    /*将栈2的栈顶元素出栈*/
    }
    return OK;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事实上,使用这样的数据结构,通常都是两个栈的空间需求有相反关系时,也就是一个栈增长时另一个栈在缩短的情况。就像买卖股票一样,你买入时,一定是有一个你不知道的人在做卖出操作。有人赚钱,就一定是有赔钱。这样使用两栈共享空间存储方法才有比较大的意义。否则两个栈都在不停地增长,那很快就会因栈满而溢出了。当然,这只是针对两个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栈的一个设计上的技巧,如果是不相同数据类型的栈,这种办法不但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

4.4 栈的链式存储结构及实现

4.4.1 栈的链式存储结构

  栈的链式存储结构,简称为链栈。已经有了栈顶在头部了,单链表中比较常用的头结点也就失去了意义,通常对于恋战来说,是不需要头结点的。对于链栈来说,基本不存在栈满的情况,除非内存已经没有可以使用的空间。但对于空栈来说,链表原定义是头指针指向空,那么链栈的空其实就是top=NULL的时候。链栈的结构代码如下:

typedef struct StackNode
{
    SElemType data;
    struct StackNode *next;
}StackNode,*LinkStackPtr;
typedef struct LInkStack
{
    LinkStackPtr top;
    int count;
}LinkStack;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4.4.2 栈的链式存储结构——进栈操作

/*插入元素e为新的栈顶元素*/
Status Push(LinkStack *S, SElemType e){
    LinkStackPtr a = (LinkStackPtr) malloc(sizeof(StackNode));
    a->data = e;
    a->next = S->top;/*把当前的栈顶元素赋值给新结点的直接后继*/
    S->top = a;     /*将新的结点a赋值给栈顶指针*/
    S->count++;
    return OK;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4.4.3 栈的链式存储结构——出栈操作

/*若栈不空,则删除S的栈顶元素,用e返回其值,并返回OK;否则返回ERROR*/
Status Pop(LinkStack *S, SElemType *e)
{
    LinkStackPtr p;
    if(StackEmpty(*S))
    {
        return ERROR;
    }
    *e = S->top->data;
    p = S->top;             /*将栈顶结点赋值给p*/
    S->top = S->top->next;  /*使得栈顶指针下移一位,指向后一结点*/
    free(p);                /*释放结点p*/
    S->count--;
    return OK;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如果栈的使用过程中元素变化不可预料,有时很小,有时非常大,那么最好是用链栈,反之,如果它的变化在可控范围内,建议使用顺序栈会更好一些。

4.5 栈的作用

  栈的引入简化了程序设计的问题,划分了不同关注层次,使得思考范围缩小,更加聚焦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核心。反之,像数组等,因为要分散精力去考虑数组的下标增减等细节问题,反而掩盖了问题的本质。

4.6 栈的应用——递归

4.6.1 斐波那契数列实现

  如果兔子在出生两个月后,就有繁殖能力,一对兔子每个月能生成一对小兔子。假设所有兔都不死,那么一年以后可以繁殖多少对兔子呢?
  我们拿新初生的一对小兔子分析一下:第一个月小兔子没有繁殖能力,所以还是一对,两个月后,生下一对小兔子;三个月以后,老兔子又生下一对,因为小兔子还没有繁殖能力,所以一共是三对…以此类推可以列出下表4.6.1:
4.6.1

  表中数字1,1,2,3,5,8…构成了一个序列。这个数列有个十分明显的特点,那是:前面相邻之和,构成了后一项,假设我们需要打印出前40位的斐波那契列数。代码如下:

int main()
{
    int i; 
    int a[40];
    a[0] = 0;
    a[1] = 1;
    printf("%d ",a[0]);
    printf("%d ",a[1]);
    for(i = 2; i<40; i++){
        a[i] = a[i-1] + a[i-2];
        printf("%d ",a[i]);
    }
    return 0;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代码很简单,但其实我们的代码如果使用递归来实现,还可以更简单。

/*斐波那契的递归函数*/
int Fbi(int i)
{
    if(i < 2)
    {
        return i == 0 ? 0:1;
    }
    return Fbi(i-1)+Fbi(i-2);/*这里Fbi就是函数自己,它调用自己*/
}
int main()
{
    int i;
    
    for(i=0;i<49;i++)
    {
        printf("%d ", Fbi(i))
    }
    return 0;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4.6.2 递归定义

  在高级语言中,调用自己和其他函数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我们把一个一个直接调用自己或通过一系列的调用语句间接第调用自己的函数,称作递归函数
  每个递归定义必须至少一个条件,满足时递归不再进行,即不再引用自身而是返回值退出。

4.7 栈的应用——四则运算表达式求值

4.7.1 后缀(逆波兰)表示法定义

  一种不需要括号的后缀表达法,我们也把它称为逆波兰(Reverse Polish Notation , RPN)表示,对于“9+(3-1)x3+10÷2”,如果用后缀表达式:“9 3 1 - 3* + 10 2 /+”,这样的表达式称为后缀表达式,叫后缀的原因在于所有的符号都是在要运算符号的后面出现。

4.7.2 后缀表达式计算结果

  后缀表达式:9 3 1 - 3 * + 10 2 / +
  规则:从左到右遍历表达式的每个数字和符号,遇到数字就进栈,遇到是符号,就将处于栈顶的两个数字出栈,进行运算,运算结果进栈,一直到最终获得结果。

  1. 初始化一个空栈。次此栈用来对要运算的数字进出使用。
  2. 后缀表达式中前三个都是数字,所以9、3、1进栈。
  3. 接下来是“-”,所以将栈中的1出栈作为减数,3出栈作为被减数,并运算3-1得到2,再将2进栈。
  4. 接着是数字3进栈
  5. 后面是“*”,也就意味着栈中3和2出栈,2与3相乘,得到6,并将6进栈
  6. 下面是“+”,所以栈中6和9出栈,9与6相加,得到15,将15进栈
  7. 接着是10、2两数字进栈
  8. 接下来是符号“、”,因此,栈顶的2与10出栈,10与2相除,得到5,将5进栈
  9. 最后一个是符号“+”,所以15与5出栈相加,得到20,将20进栈
  10. 结果是20出栈,栈变为空

  后缀表达式可以很顺利解决计算的问题,但是这个后缀表达式“9 3 1 - 3 * 10 2 / + ”是怎么来的?

4.7.3 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

  我们把平时所用的标准四则运算表达式,即“9+(3-1)x 3 + 10 ÷ 2 ”叫做中缀表达式。因为所有的运算符号都在两数字的中间,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中缀到后缀的转换。
  中缀表达式“9+(3-1)x 3 + 10 ÷ 2”转换为后缀表达式“9 3 1 - 3 * + 10 2 / + ”
  规则:从左到右遍历中缀表达式的每个数字和符号,若是数字就输出,即成为后缀表达式的一部分;若是符号,则判断其与栈顶符号的优先级,是右括号或优先级低于栈顶符号(乘除优先加减)则栈顶元素依次出栈并输出,并将当前符号进栈,一直到最终输出后缀表达式为止。

  1. 初始化一空栈,用来对符号进出栈使用
  2. 第一个字符是数字9,输出9,后面是符号“+”,进栈
  3. 第三个字符是“(”,依然是符号,因其只是左括号,还未配对,故进栈
  4. 第四个字符是数字3,输出,总表达式为9 3 ,接着是“-”,进栈
  5. 接下来是数字1,总表达式为9 3 1,后面是符号“)”,此时,我们需要去匹配此前的“(”,所以栈顶依次出栈,并输出,直到“(”出栈为止。此时左括号上方只有“-”,因此输出“-”。总的表达式为9 3 1 -
  6. 接着是数字3,输出,总的表达式为9 3 1 - 3。紧接着是符号“x”,因为此时的栈顶符号为“+”号,优先级低于“x”,因此不输出,“*”进栈。
  7. 之后是符号“+”,此时当前栈顶元素“*”比这个“+”的优先级高,因此栈中元素出栈并输出(没有比“+”号更低的优先级,所以圈闭出栈),总输出表达式为9 3 1 - 3 * +。然后将当前这个符号“+”进栈。也就是说,栈底的“+”是指中缀表达式中开头的9后面那个“+”,而栈底(也是栈顶)的“+”是指“9 + (3-1) x 3 +”中的最后一个“+”
  8. 紧接着数字10,输出,总表达式变为9 3 1 - 3 * + 10。后面符号“÷”,所以“/”进栈。
  9. 最后一个数字2,输出,总的表达式为9 3 1 - 3 * + 10 2。
  10. 因已经到最后,所以将栈中符号全部出栈并输出。最终输出的后缀结果为9 3 1 - 3 * + 10 2 /。

  从刚才的推导中发现,要想让计算机具有处理通常的标准(中缀)表达式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两步:

  1. 将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栈用来进出运算的符号)
  2. 将后缀表达式进行运算得到结果(栈用来进出运算的数字)

4.8 队列的定义

队列(queue)是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操作,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

  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的线性表,简称FIFO。允许插入的一端称为队尾,允许删除的一端称为队头。假设队列是q=(a1,a2,…,an),那么a1就是队头元素,而an是队尾元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删除时,总是从a1开始,而插入时,列在最后。如图 4.8.1 所示:

4.8.1

4.9 队列的抽象数据类型

  同样是线性表,队列也有类似线性表的各种操作,不同的就是插入数据只能在队尾进行,删除数据只能在队头进行。

ADT 队列(Queue)
Data 
    同线性表。元素具有相同的类型,相邻元素具有前驱和后继关系。
Operation
    InitQueue(*Q):初始化操作,建立一个空队列Q
    DestroyQueue(*Q):若队列Q存在,则销毁它
    ClearQueue(*Q):将队列Q清空
    QueueEmpty(Q):若队列Q为空,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GetHead(Q,*e):若队列Q存在且非空,用e返回队列Q的队头元素
    EnQueue(*Q,e):若队列Q存在,插入新元素e到队列Q中并成为队尾元素
    DeQueue(*Q,*e):删除队列Q中队头元素,并用e返回其值
    QueueLength(Q):返回队列Q的元素个数
endAD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4.10 循环队列

  线性表有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栈是线性表。所以有这两种存储方式。同样,队列作为一种特殊的线性表,也同样存在这两种存储方式,我们先来看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

4.10.1 队列顺序存储的不足

  我们假设一个队列有n个元素,则顺序存储的队列需建立一个大于n的数组,并把队列的所有元素存储在数组的前n个单元,数组下标为0的一端即使队头。所谓的入队列操作,其实就是在队尾追加一个元素,不需要移动任何元素,因此时间复杂度为O(1),如图4.10.1所示:

4.10.1

  与栈不同的是,队列元素的出列是在队头,即下标为0的位置,那也就意味着,队列中的所有元素都得向前移动,以保证队列的队头,也就是下标为0的位置不为空,此时时间复杂度为O(n),如图4.10.2所示

4.10.2
  为什么出队列时一定要全部移动呢,如果不去限制队列的元素必须存储在数组的前n个单元这一条件,出队的性能就会大大增加,也就是说,队头不需要一定在下标为0的位置,如图4.10.3所示:

4.10.3
  为了避免当只有一个元素时,队头和队尾重合使处理变得麻烦,所以引入两个指针,front 指针指向队头元素,rear指针指向队尾元素的下一个位置,这样当front等于rear时,此队列不是还剩一个元素,而是空队列。

  假设是长度为5的数组,初始状态,空队列如图4.10.4左图所示,front与rear指针均指向下标为0的位置。然后入队a1、a2、a3、a4,front指针依然指向下标为0位置,而rear指针指向下标为4的位置,如图4.10.4右图所示:

4.10.4
  出队a1、a2,则front指针指向下标为2的位置,rear不变,如图4.10.5左图所示,再入队a5,此时front指针不变,rear指针移动到数组之外,如图4.10.5右图所示:

4.10.5

  问题还不止于此,假设这个队列的总个数不超过5个,但目前如果接着入队的话,因数组末尾元素已经占用,再向后加,就会产生数组越界的错误,可实际上,我们的队列在下标为0和1的地方还是空闲。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假溢出”。

4.10.2 循环队列定义

  所以解决假溢出的办法就是后面满了,就再从头开始,也就是头尾相接的循环。队列的这种头尾相接的顺序存储结构称为循环队列

  • 此时问题又出来了,我们刚才说,空队列时,front等于rear,现在当队列满时,也是front等于rear,那么如何判断此时的队列究竟是空还是满呢?
  • 办法一是设置一个标志变量flag,当front == rear,且flag = 0时为队列空,当front==rear,且flag=1时为队列满。
  • 办法二是当队列为空时,条件就是front = rear,当队列满时,我们修改其条件,保留一个元素空间,也就是说,队列满时,数组中还有一个空闲单元。也就是说,我们不允许图4.10.6右图情况出现:

4.10.6
  我们重点来讨论第二种方法,由于rear可能比front大,也可能比front小,所以尽管它们只相差一位位置时就是满的情况,但也可能是相差整整一圈。所以若队列的最大尺寸为QueueSize,那么队列满的条件是(rear+1)%QueueSize == front(取摸“%”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rear与front大小为一个问题)比如QueueSize =5 ,front = 0,rear = 4,(4+1)%5=0,此时队列满。front=2而rear=1,(1+1)%5=2,此时队列也是满的。
  另外,当rear>front时。此时队列的长度为rear-front。但当rear<front时,队列的长度分为两段,一段是QueueSize-front,另一段是0+rear,加在一起,队列长度为rear-front+QueueSize。因此通用的计算队列长度公式为:

(rear-front+QueueSize)%QueueSize

  循环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代码如下:

typedef int QElemType;/*QElemType 类型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里假设为int*/
/*循环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
typedef struct
{
    QElemType data[MAXZIE];
    int front;      /*头指针*/
    int rear;       /*尾指针,若队列不空,指向队列尾元素的下一个位置*/
}SqQueu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循环队列的初始化代码如下:

Status InitQueue(SqQueue *Q)
{
    Q->front = 0;
    Q->rear = 0;
    return OK;
}
  • 1
  • 2
  • 3
  • 4
  • 5
  • 6

  循环队列求长度代码如下:

/*返回Q的元素个数,也就是队列的当前长度*/
int QueueLength(SqQueue Q)
{
    reutrn (Q.rear-Q.front+MAXSIZE)%MAXSZIE;
}

  • 1
  • 2
  • 3
  • 4
  • 5
  • 6

  循环队列的入队操作代码如下:

/*若队列未满,则输入元素e为Q新的队尾元素*/
Status EnQueue(SqQueue *Q,QElemType e)
{
    if((Q->rear+1)%MAXSIZE == Q->front) /*队列满的判断*/
    {
        return ERROR;
    }
    
    Q->data[Q->rear] = e;               /*将元素e赋值给队尾*/
    Q->rear = (Q->rear+1)%MAXSIZE;      /*将rear指针向后移一位*/
                                        /*若最后则转到数组头部*/
                                        
    return OK;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循环队列的出队列操作代码如下:

/*若队列不空,则删除Q中队头元素,用e返回其值*/
Status DeQueue(SqQueue *Q ,QElemType *e)
{
    if(Q->front == Q->rear)
    {
        return ERROR;           /*队列为空*/
    }
    
    *e = Q->data[Q->front];     /*将队头元素赋值给e*/
    Q->front = (Q->dront + 1) % MAXSIZE;    /*将front指针向后移动一位,若到最后则转到数组头部*/
    
    return OK;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4.11 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及实现

  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其实就是线性表的单链表,只不过它只能尾进头出而已,我们把它简称为链队列
  链队列的结构为:

typedef int QElemType;          /*QElemType累心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里假设为int*/

typedef struct QNode    /*结点结构*/
{
    QElemType data;
    struct QNode *next;
}QNode, *QueuePtr;

typedef struct         /*队列的链表结构*/
{
    QueuePtr front,rear;/*队头、队尾指针*/
}LinkQueu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4.11.1 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入队操作

/*插入元素e为Q的新的队尾元素*/
Status EnQueue(LinkQueue *Q,QElemType e)
{
    QueuePtr s = (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
    if(!s)          /*存储分配失败*/
    {
        exit(OVERFLOW);
    }
    s->data=e;
    s->next=NULL;
    Q->rear->next=s;    /*把拥有元素的e新结点赋值给原队尾结点的后继*/
    Q->rear=s;          /*把当前的a设置为队尾结点,rear指向s*/
    return OK;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4.11.2 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出队操作

/*若队列不为空,删除Q的队头元素,用e返回其值,并返回OK,否则返回ERROR*/
Status DeQueue(LinkQueue *Q, QElemType *e)
{
    QueuePtr p;
    if(Q->front == Q->rear)
    {
        return ERROR;
    }
    p = Q->front->next; /*将欲删除的队头结点暂存给p*/
    *e = p->data;       /*将欲删除的队头结点的值赋值给e*/
    Q->front->next = p->next;   /*将原队头结点后继p->next赋值给头结点后继*/
    if(Q->rear == p)            /*若队头是队尾,则删除后将rear指向头结点*/
    {
        Q->rear = Q->front;
    }
    free(p);
    return OK;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对于循环队列与链队列的比较,可以从两方面俩考虑,从时间上,其实它们的基本操作都是常数时间,即都为O(1)的,不给过循环队列是事先申请好空间,使用期间不释放,而对于链队列,每次申请和释放结点也会存在一些时间开销,如果入队出兑频繁,则两者还是有细微差异,对于空间上来说,循环队列必选有一个固定长度,所以就有了存储元素个数和空间浪费的问题。而链队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尽管它需要一个指针域,会产生一些空间上的开销,但也可以接受。

4.12 总结

  • 栈(stack) 是限定仅在表尾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LIFO)
  • 队列(Queue) 是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操作,在另一端进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
  • 对于栈来说,如果是两个相同数据类型的栈,则可以使用数组的两端作栈低的方法让两个栈共享数据,这就可以最大化低利用数组的空间
  • 对于队列来说,为了避免数组插入和删除时需要移动数据,于是就引入了循环队列,使得队头和队尾可以在数组中循环变化。解决了移动数据的时间消耗,使得本来插入和删除是O(n)的时间复杂度变成了O(1)。

  谁年少不轻狂,热血荡漾。只是胸怀大志,却无法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将脚印刻在人生路上,昨日之荒废,今日之贪欲,又盼明日,终泯然众人矣!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繁依Fanyi0/article/detail/458072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