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transformer是什么呢?是一个seq2seq的model。具体应用如上图所示,输入和输出的序列长度不固定,由model自己决定。
语音翻译指的是,直接输入一段语音信号,例如英文,输出的直接是翻译之后的中文。
seq2seq
如今已经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模型,可以应用于NLP的各种任务,如语义分析,语义分类,聊天机器人等。另外还有个值得说明的功能是做multi label classification
。
multi label classification
和multi class classificatio
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多分类,另一个是一个样本可以有多个标签。但是多标签的问题,可以用seq2seq
模型来解决。
我们可以想下,如果让你来做多标签分类问题,会有什么思路。
一般人可能会想到,集成学习中,对每个类别都输出一个概率,然后例如说取一个threshold
,取得分最高的前3名就好了,这样每个样本就都可以得到多个标签了。
这样做的一个问题在于,有些样本可能是一个标签,有些可能是3个,这种threshold
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使用的方法就是用seq2seq
硬做,可以输入一篇文章,然后输出就是不同的类别,输出类别的个数由model自己决定。
ok,我们现在开始正式学习什么是seq2seq
。一个完整的seq2seq
通常由一个encoder
和一个decoder
组成。上图右侧即为一个transformer
架构。左半部分为encoder
,右半部分为decoder
。
encoder
要做的事情就在于,输入一排向量,输出另一排向量。这个过程由RNN或CNN,self-attention都可以做到。但在transformer
中,使用的则是self attention
。
之前的图较为复杂,我们使用更简洁一些的图来解释encoder
。
如上图所示,一个encoder
中由很多的block
组成。注意,这里每个block
并不是由一层的layer组成,而是好几层的layer。其中的一个block
可能就如右侧所示,由一个self attention处理之后,再经过一个FC层得到进一步的输出。
在原始的那篇transfomer文章中,每个Block做的事情可能更为复杂。在self-attention的基础上还加入了residual connection
的结构进去。什么意思呢,就是原本由self-attention,每个输入可以得到一个输出,这个输出是考虑了整个seq
上下文信息的输出。但这个时候,我们在这个输出的基础上,再把原始的input加进去,这种思想就是residual connection
.
做完residual connection
之后,再做layer norm。这个layer norm很简单,就是输入一串序列[x1,x2,…,xk],输出另一串序列。对输入做的处理是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和zscore
非常接近。
经过layer norm之后,讲输出经过一个FC,再和当前的值进行相加,最后再经过一个norm层,才是我们整个encoder
最后的输出。最左侧的图和最右侧的图可以结合起来看。
现在,上述过程可以和前面那张较为复杂的图对应起来。复杂图里面多了一个positional encoding
,因为在self attention
必须考虑位置资讯,可以回归下self attention
相关内容。然后上图中的Add & Norm
就是residual connection
和layer norm
的过程,feed forward
则是一个Fully conneted network
。另外,这里特地强调了是multihead attention
。
注意,上述只是按照transformer
原始论文所讲述的encoder
的架构,其中一些模块的顺序也可以直接调换。
ok,我们接下来讲解decoder
。
对于decoder
主要有2种,我们主要先讲autoregression,AT
。
在经过encoder
之后,会得到一排中间向量,将这些向量输入到decoder
中,用于产生输出。这里注意,在产生输出前,我们会加上一个begin
的标志,在输出结束后,还有一个end
的标志。这两个标志属于模型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因此,这样就可以做到模型自己决定输出的长度是多少了。
这里,decoder
会将上一个时刻的输出作为下一个时刻的输入。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一个error propagation
的问题,即一步错导致步步错。
当然,这个error propagation
是有处理的办法的,我们先无视这个问题。
我们先将encoder
部分忽视,decoder
则为上述的样子。
我们将encoder
和decoder
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实2者的区别还是很小的,只有2部分不太一样,一个是用马赛克盖住的部分,另一个是masked multi-head attention
。
self attention
和masked self attention
的区别在于说,在普通的self attention
中,我们由a1,a2,a3,a4
生成b1,b2,b3,b4
时,例如说生成b2
,我们是考虑了a1,a2,a3,a4
的所有信息的。
但是,在masked self attention
中,我们要生成b2
,只能考虑a1,a2
的信息,不能考虑a3,a4
的信息。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我们想下decoder
的运作方式,输出是一个一个产生的,所以,只能考虑之前输出的信息。
我们下面来开始讲另一种decoder
,Non-autoregressive, NAT
。
前面有讲到说,AT
是decoder
一个一个生成输出的,而NAT
是一次性生成所有的输出的,包括start
和end
。
这里就会有人有疑问,不是说输出长度可能是不固定的吗?但是NAT
输出长度是固定的怎么办?
有2种思路,一种是另外再训练一个回归预测器,预测输出的长度。第二种是在输出的中间加入end
,在end之后的输出就不管他了,当作没有输出一样。
ok,我们现在来讲下encoder和decoder之间的信息传递,也就是之前用马赛克盖住的那部分。这个过程也叫做cross attention
。上图中左边2个箭头来自于encoder
,右边1个来自于decoder
。
具体来说呢,左边经过encoder
之后会得到一系列的a1,a2,a3
等输出向量,类似于self attention
过程,产生k,v
。右侧decoder
经过masked self attention
之后,得到一个输出向量q
,由q,k
之间计算得到attention acore
α
1
′
\alpha_{1}'
α1′,与对应的v1相乘之后得到总的输出v
,最后再进入FC
层进行处理。这个过程就叫做cross attention
。
ok,讲完encoder
和decoder
之后,我们需要讲下训练的部分。
这里跟普通的分类比较像,使用cross entropy
作为损失函数。
这里,在训练decoder
时,我们会讲正确的答案作为decoder
的输入,这个过程叫做teacher forcing
。
这里就需要讲下之前所提到的那个问题,decoder
在训练时,输入是正确的答案,但是在测试时,没有正确的答案给到进行输入。那么decoder
就很容易产生一步错,步步错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叫做exposure bias
。一个可能解决该问题的方向是scheduled sampling
,就是在训练decoder
时偶尔喂给一些不正确的数据,提升decoder
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这么简单。
假设我存在一个dataset,前10列为特征,最后1列为标签,我们现在来实现一下transformer做一个分类任务。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class PositionalEncoding(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_model, max_len=512):# max_len表示最大的可能的序列长度,可以设置的大一些 super(PositionalEncoding, self).__init__() self.encoding = torch.zeros(max_len, d_model) position = torch.arange(0, max_len).unsqueeze(1).float() div_term = torch.exp(torch.arange(0, d_model, 2).float() * -(math.log(10000.0) / d_model)) self.encoding[:, 0::2] = torch.sin(position * div_term) self.encoding[:, 1::2] = torch.cos(position * div_term) self.encoding = self.encoding.unsqueeze(0)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x + self.encoding[:, :x.size(1)].detach() # Example usage d_model = 512 max_len = 100 positional_encoding = PositionalEncoding(d_model, max_len) input_sequence = torch.rand(1, max_len, d_model) output_sequence = positional_encoding(input_sequence) print(input_sequence ) print(output_sequence ) # output torch.Size([1, 100, 512]) torch.Size([1, 100, 512])
在torch.nn
中共有3个相关的实现函数,先简述下区别
总体而言,Transformer 是整个模型,TransformerEncoder 是模型中的编码器部分,而 TransformerEncoderLayer 是编码器中的一个层。Transformer 模型的设计允许通过堆叠多个编码器层来捕捉输入序列的复杂关系,同时保持了模型的并行性。
我们再来依次看下这些函数
看下输入都有哪些
d_model
,表示输入input的特征维度,默认是512.
nhead
,表示multiheadattention
模块中的nhead
的数量
num_encoder_layers
表示在encoder
中subencoder
的数量,默认是6
num_decoder_layers
表示在decoder
中subdecoder
的数量,默认值也是6
dropout
,无需多言
activateion
,表示激活函数,可以选择relu
和gelu
,默认relu
,
custom_encoder
和custom_decoder
是可选的自定义的编码解码函数
batch_first
,指定的输入的摆列顺序是batch_size在前还是seq_len在前。
norm_first
,如果为True
,则在经过multiheadattention
之后,去到其他attention
和feedforward
之前会先进行LayerNorms
,默认是Fault
,即在最后经过feedforward
之后再进行layerNorm
.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math
transformer_model = nn.Transformer(nhead=16 , num_encoder_layers=1,num_decoder_layers=1)
print(transformer_model)
src = torch.rand((10, 32, 512))
tgt = torch.rand((20, 32, 512))
out = transformer_model(src, tgt)
print(out.shape)
Transformer( (encoder): TransformerEncoder( (layers): ModuleList( (0): TransformerEncoderLayer( (self_attn): MultiheadAttention( (out_proj): NonDynamicallyQuantizable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512, bias=True) ) (linear1): 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2048, bias=True) (dropout):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linear2): Linear(in_features=2048, out_features=512, bias=True) (norm1): LayerNorm((512,), eps=1e-05, elementwise_affine=True) (norm2): LayerNorm((512,), eps=1e-05, elementwise_affine=True) (dropout1):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dropout2):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 ) (norm): LayerNorm((512,), eps=1e-05, elementwise_affine=True) ) (decoder): TransformerDecoder( (layers): ModuleList( (0): TransformerDecoderLayer( (self_attn): MultiheadAttention( (out_proj): NonDynamicallyQuantizable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512, bias=True) ) (multihead_attn): MultiheadAttention( (out_proj): NonDynamicallyQuantizable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512, bias=True) ) (linear1): 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2048, bias=True) (dropout):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linear2): Linear(in_features=2048, out_features=512, bias=True) (norm1): LayerNorm((512,), eps=1e-05, elementwise_affine=True) (norm2): LayerNorm((512,), eps=1e-05, elementwise_affine=True) (norm3): LayerNorm((512,), eps=1e-05, elementwise_affine=True) (dropout1):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dropout2):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dropout3):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 ) (norm): LayerNorm((512,), eps=1e-05, elementwise_affine=True) ) ) torch.Size([20, 32, 512])
可以看到,正常的一个transformer
同时包含了encoder
和decoder
,是比较完整的模型。
这里比较简单,在定义TransformerEncoder
类之前一般都会预先定义一个TransformerEncoderlayer
类,然后再通过TransformerEncoder
类进行实例化。
TransformerEncoderLayer
主要由self-attn and feedforward network
组成。
参数如下:
d_model
表示输入的特征维度
nhead
表示multiheadattention
中头的数量
dim_feedforward
表示所接的全连接层的维度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math encoder_layer = nn.TransformerEncoderLayer(d_model=512, nhead=8,dim_feedforward=1000) print(encoder_layer) src = torch.rand(10, 32, 512) out = encoder_layer(src) print(out.shape) # output TransformerEncoderLayer( (self_attn): MultiheadAttention( (out_proj): NonDynamicallyQuantizable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512, bias=True) ) (linear1): 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1000, bias=True) (dropout):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linear2): Linear(in_features=1000, out_features=512, bias=True) (norm1): LayerNorm((512,), eps=1e-05, elementwise_affine=True) (norm2): LayerNorm((512,), eps=1e-05, elementwise_affine=True) (dropout1):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dropout2): Dropout(p=0.1, inplace=False) ) torch.Size([10, 32, 512])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