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数据库系统期末复习笔记【自用】_华南农业大学数据库系统计算机期末考试笔记

华南农业大学数据库系统计算机期末考试笔记

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一章

1、数据data: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

数据的基本数据结构:语法+语义(数据的含义)。

数据库DB: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再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 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的特征: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的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redundancy)、较高的数据库独立性(data independence)和易扩展性(scalability),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2、概括地讲,数据库具有永久存储、有组织和可共享三个基本特点。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解决如何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的获取和维护数据。

DBMS和OS一样是计算机的基础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主要功能:

(1)数据定义功能(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2)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3)数据操纵功能(数据操纵语言DML,增删查改)(4)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6)其他功能:通信功能、数据转换功能、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互访和互操作功能。

数据库中的事务

数据库中的事务是指作为一个独立单元执行的一组数据库操作。这组操作要么全部成功执行,要么全部失败回滚,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事务具备以下四个属性(ACID属性):

  1.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中的操作要么全部成功完成,要么全部失败回滚,不会中途停止或者部分生效。

  2.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必须处于一致的状态。事务执行过程中对数据的修改必须满足预定义的规则,否则事务会被回滚到起始状态。

  3. 隔离性(Isolation):多个事务可以并发地执行,每个事务都应该感觉不到其他事务存在。并发执行的事务之间要相互隔离,以避免数据之间的干扰和冲突。

  4. 持久性(Durability):事务一旦提交,其对数据库的修改应该是永久性的,即使系统发生故障也能够保证数据的持久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使用事务日志和锁机制来实现事务的ACID属性。事务日志记录了事务的操作,以便在系统崩溃后可以进行恢复。锁机制用于控制并发事务对共享数据的访问,确保事务之间的隔离性和一致性。

事务的使用可以确保对数据库的操作是可靠和可恢复的,同时也提高了数据库的性能和并发能力。

4、数据库系统DBS: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开发工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员组成的存储、管理、处理和维护数据的系统。

5、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3c6641912000475d855bbb40832fccd6.png

 

6、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记录

数据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

大数据:大量异源异构的海量数据的集合。

7、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且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数据库中实现的数据的真正结构化;

数据可以被多个用户多个应用共享使用——数据共享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数据共享还能够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与不一致性。数据面向整个系统,是由结构的数据,不仅可以被多个应用共享适应,而且容易增加新的应用,使得数据库系统弹性大,易于扩充;

数据独立性包括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物理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于数据库中的物理存储是相互独立的;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数据独立性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二级映像(索引结构)功能来保证的。

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1)数据的安全性保护:数据的安全性保护是指保护数据以防不合法使用造成的数据泄密和破坏。

(2)数据的完整性检查: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数据应符合预定义的规则、限制和业务要求)和相容性(不同数据文件之间,相同属性的一致性)。

(3)并发控制(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

(4)数据库恢复

8、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它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9、两类数据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按照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E-R图)

逻辑模型:主要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对象关系模型、半结构化数据模型等。

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它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法。

10、三个世界两步抽象:首先将现实世界抽象为信息世界,然后将信息世界转换为机器世界。

两步抽象: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对象抽象为概念模型,把概念模型转换为某一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5bf26dbaa3974612b757e2b28a753375.png

 

11、概念模型:画E-R图转换为概念模型。

 

12、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实体、属性、码、实体型、实体集、联系。

实体(entity):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属性(attribute):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码(key):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实体型(entity type):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必然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性质。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型实体,称为实体型。

实体集(entity set):同一类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例:全体学生就是一个实体集。

联系(relationship):实体之间的联系通常是指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对一(1 : 1)、一对多(1 : n)和多对多(m : n)等多种类型。

13、概念模型的一种标识方法:实体-联系方法(E-R图),描述现实世界和信息世界的联系。

14、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数据结构:描述数据库的组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联系。

数据操作:增删查改。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

15、关系模型的一些术语:关系(relation)、元组(tuple)、属性(attribute)、码(key)、域(domain)、分量、关系模式。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一般表示为: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

16、逻辑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17、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是一张二维表

专业角度上是集合{{},{},...,{}}

关系模型的数据操作是集合操作,操作对象和操作结果都是关系;

关系(relation):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张表;

元组(tuple):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或称记录、样本、元素);

属性(attribute):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给每一个属性起一个名称即属性名(特征、元、维、参数、字段;

码(key):也称为码键。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在关系数据库中,码(Key)和候选码(Candidate Key)是关系模型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有以下区别:

  1. 候选码:候选码是指在关系模型中,能够唯一标识一个关系中元组(行)的属性集合。在一个关系中,可能存在多个候选码。候选码的特点是唯一性和最小性。唯一性指候选码的属性集合能够唯一标识关系中的每个元组,没有重复的属性组合。最小性指候选码的属性集合被称为最小超码,即如果从候选码中移除任何一个属性,就无法唯一标识元组。候选码是用来决定一个关系中的其它属性依赖于哪些属性。

  2. 码:码是候选码的子集,它选择候选码中的某些属性组合作为主键(Primary Key)。主键是表中用来唯一标识每个记录(行)的属性或属性组合。在一个关系中,可能存在多个码,但通常只有一个主键。主键的特点是唯一性、非空性和稳定性。唯一性指主键的属性或属性组合能够唯一标识每个记录,没有重复的键值。非空性指主键的属性值不能为NULL或空值。稳定性指主键的属性不可更改,保持不变。

简而言之,候选码是在关系中能够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合,而码是从候选码中选择的一个主键,用来唯一标识表中的记录。码是候选码的子集,并且通常只有一个主键。候选码用于标识依赖关系,而主键用于唯一标识记录。

域(domain):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属性的取值范围来自某个域;

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一般表示为

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

关系模式要求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即要求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规范条件,哲学规范条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关系中的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一个不可分的数据项(不允许表中还有表)。

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是用于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有效性、一致性和可靠性的规则和约束

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包括以下几种:

  1. 实体完整性约束(Entity Integrity Constraint):实体完整性约束要求关系中的主键字段(Primary Key)不能为空值,并且每个主键值必须是唯一的。实体完整性约束确保每个实例(记录)都是唯一的,可以通过主键约束来实现。

  2. 参照完整性约束(Referential Integrity Constraint):参照完整性约束用于保持关系之间的一致性。它要求在一个关系中的外键(Foreign Key)值必须在关联关系的主键中存在。参照完整性约束定义了关系之间的引用关系,并且防止未关联的数据存在。这通常通过外键约束来实现。

  3. 域完整性约束(Domain Integrity Constraint):域完整性约束用于限制每个属性(字段)的取值范围和数据类型。它确保数据在给定的域中,不会存在无效或不合法的值。域完整性约束可以包括数据类型、长度、唯一性和非空性等限制。

  4. 用户自定义完整性约束(User-defined Integrity Constraint):除了上述内置的完整性约束,关系模型还允许用户定义自己的完整性约束。这可以通过触发器(Triggers)、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s)或检查约束(Check Constraints)等手段实现。用户自定义完整性约束是为满足特定的业务规则或约束条件而创建的。

通过定义和应用这些完整性约束,可以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免受无效、不一致或不合理的数据插入、更新或删除操作。完整性约束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始终保持有效、一致和可靠。

18、关系模式的优点

(1)关系模式与格式化模型不同,它是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集合论)。

(2)关系模式的概念单一。

(3)关系模式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不可见的)

关系模式的缺点

查询效率不如格式化数据模型。增加了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难度。

19、数据库采用三级模式结构

模式:实际上是数据库数据在逻辑级上的视图。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定义模式时不仅要定义数据机构的逻辑结构,还要定义数据之间的联系,定义与数据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

外模式: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事件的逻辑表示。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外模式是保证数据库安全性的一个有力措施。

内模式: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它是数据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组织方式。

20、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而实例时相对变动的。

模式反映的是数据的结构及其联系,而实例反映的是数据库某一时刻的状态。

21、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是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把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数据库系统管理,使用户能逻辑地、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系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具体表示方式与存储方式。

为了能够在系统内部实现这三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外模式/模式映像保证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

模式/内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三级模式和二级映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 外模式和概念模式之间的映射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处理。外模式定义了用户的数据视图,而概念模式是整个数据库的逻辑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将用户的查询和操作映射到概念模式上,以实现用户对数据库的数据访问。

  • 概念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映射由数据库管理员或系统设计者负责处理。它定义了如何将概念模式中的逻辑结构映射到内模式中的物理存储结构。通过二级映像,可以决定数据库的物理存储方式,包括文件组织结构、索引策略、存储容量等。

总结来说,三级模式结构提供了数据库设计的层次化抽象,而二级映像定义了概念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这种映射,数据库管理员可以控制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存储细节,同时提供用户友好的数据视图。

22、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决定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和结构、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和重构。

第二章

1、: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2、笛卡尔积:可以表示为一张二维表,表中的每行对应一个元组,表中的每一列的值来自一个域。

D1×D2×...×Dn={(d1,d2,...,dn)|di∈Di, i=1,2,...,n}

每一个元素(d1,d2,...,dn)叫做一个n元组,元素中的每一个值di叫做一个分量。

一个域允许的不同取值个数称为这个域的基数。

若Di(i=1,2,...,n)为有限集,其基数为mi(i=1,2,...,n),则D1×D2×...×Dn的基数M为

9cb4ac1ba71d4fb797e62cbec6e4536f.png

 

D1、D2、D3的笛卡尔积为:D1×D2×D3

共有D1×D2×D3个元组。

3、关系:D1×D2× ..×Dn的子集叫做在域D1,D2,...,Dn上的关系,表示为R(D1,D2,...,Dn)

这里的R表示关系的名字,n是关系的目或度,关系中的每个元素是关系中的元组,通常用t表示。

当n=1时,称该关系为单元关系,或一元关系。

当n=2时,称该关系为二元关系。

关系是笛卡尔积的有限子集,所以关系也是一张二维表。由于域可以相同,为了加以区分,必须对每列起一个名字,称为属性。n目关系必有n个属性。

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的标识一个元组,而子集不能,则称其为候选码

候选码是能标识一个元组的最小集合(超码中可能有无关属性,而主码和候选码中的属性都是必要的属性。

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

候选码的诸属性称为主属性(包含在候选码中的属性)。不包含在任何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非主属性或非码属性。

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候选码只包含一个属性(单码)。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是这个关系的候选码,称为全码(all-key)。

超码(Superkey)是指在关系数据库中能够唯一地标识每个元组的属性集合。换句话说,超码是一个属性组合,通过这个组合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关系中的每个记录。

超码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属性,可以是关系中的一个或多个属性的组合。超码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唯一的标识符,以便用于识别和区分关系中的不同记录。

在关系数据库设计中,超码用来描述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标识符。通过合理地定义超码,可以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和完整性,并支持数据查询和操作的需要。

关系是笛卡尔积的有限子集。无限关系在数据库系统中是无意义的。

3、关系可以有三种类型:基本关系(通常又称为基本表或基表)、查询表视图表

4、基本关系的性质:

  1. 列是同质的,即每一列中的分量是同一类型的数据,来自同一个域

  2. 不同列可以出自同一个域,称其中每一列为一个属性,不同的属性要给与不同的属性名。

  3. 列的次序可以任意交换

  4. 任意两个元组的候选码不能取相同的值

  5. 行的次序可以任意更换

  6. 分量必须取原子值

关系模型要求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即要求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规范条件。这些规范条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关系的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分的数据项。

在关系数据库中,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值。

5、关系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的型也称为关系数据库模式,是对关系数据库的描述。关系数据库模式包括若干域的定义,以及在这些域上定义的若干模式。

关系数据库的值是这些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对应的关系的集合,通常就称为关系数据库。

如何理解“在关系数据库中,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值”?

这句话是从关系数据库理论中对关系模式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进行区分的描述。

在关系数据库中,关系模式(Relation Schema)是指对关系的结构和属性进行定义和描述的抽象概念。它定义了关系的名称、属性的名称和类型、以及属性之间的约束条件等。关系模式是一种"型",它类似于类的定义,描述了关系的结构和特征,但没有具体的数据。

与之相对应,关系(Relation)是关系数据库实际存储的数据集合,是关系模式的"值"。关系由一组元组(或记录)组成,每个元组包含了关系模式中定义的属性的具体值。关系是关系模式的实例化,类似于类的实例或对象。关系中的数据是实际存在和操作的,可以进行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等操作。

简而言之,关系模式提供了关系的结构和属性定义,而关系则是实际存储和操作的数据集合。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值"。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关系模式的定义来创建和管理关系,通过对关系的操作来处理和检索具体的数据。

6、基本的关系操作:

关系操作查询操作、插入操作、删除操作、修改操作

查询操作中的五种基本操作:选择、投影、并、差、笛卡尔积

关系操作的特点是集合操作方式,即操作的对象和结果都是集合。这种数据操作方式称为一次一集合的方式。非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操作方式为一次一记录的方式。

7、关系的完整性:指关系的正确性、相容性和有效性

8、关系数据语言的分类:

e13626ea1fe6432ea153e9a848c31bd7.png

 

9、关系模型中的三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其中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是关系模型必须满足的完整性约束条件,被称作是关系的两个不变性,应该由关系系统自动支持。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是应用领域需要遵循的约束条件,体现了具体领域的语义约束。

10、实体完整性规则:若属性(指一个或一组属性)A(候选码)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A不能取空值(暂时不知道、不存在)。

保证了关系完整性中的正确性。

11、参照完整性:

参照关系:设F是基本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码,Ks是基本关系S的主码。如果F与Ks相对应,则称F是R的外码,并称基本关系R为参照关系,基本关系S为被参照关系或目标关系。关系R和S不一定是不同的关系。

参照完整性规则:若属性(或属性组)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它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基本关系R和S不一定是不同的关系),则对于R中每个元组在F上的值必须:

  • 或者取空值(F的每个属性值均为空值)

  • 或者等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

保证了关系完整性中的相容性。

12、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针对某一具体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反映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语义的要求。

保证了关系完整性中的有效性。

13、关系代数的运算:传统的集合运算(水平)、专门的关系运算(涉及到行和列)。

传统的集合运算是二目运算,包括并、差、交、笛卡尔积 4 种运算。

笛卡尔积:这里的笛卡尔积严格地讲应该是广义的笛卡尔积。

若R有k1个元组,S有k2个元组,则关系R和关系S的笛卡尔积有k1×k2个元组。

记作:

e382ce24b7924af3ab11e80f78accc1b.png

 

14、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除运算等。(P50)、

655f5a0e30c642f0a84e30514c6a0474.png

 

选择:选择有称为限制。它是在关系R中选择满足给定条件的诸元组,记作

a0e9068377aa413e937b3c18c776ab76.png

投影:关系R上的投影是从R中选择若干属性列组成新的关系,记作

20f2cb7d9b2c462ba38f2405d3a11f51.png

连接:连接也称为θ连接,它是从两个关系的笛卡尔积中选取属性间满足一定条件的元组,记作

15a68a154f7c4920a6da7fd1ec9189d9.png

θ为"="的连接运算称为等值连接(结果n+m列)。

b4ad176470004830ba138c1d2a142df2.png

 920cf04196c548ae8a35a022d0c49d6b.png

 

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3FxXzQzMDk0NjMw,size_16,color_FFFFFF,t_70

 

除运算

ad8e0a2025ab4f44967a3a4535d5603a.png

 

第三章

SQL的产生

1、SQL的特点:

  • 综合统一

  • 高度非过程化

  • 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

  • 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多种使用方式:嵌入式、自主式

  • 语言简洁,易学易用

2、需要记的三个表:

  • 学生表:Student(Sno,Sname,Ssex,Sage,Sdept)

  • 课程表:Course(Cno,Cname,Cpno,Ccredit)

  • 学生的选课表:SC(Sno,Cno,Grade)

3、定义基本表:

  1. CREATE TABLE <表名>(<列名><数据类型>[列级完整性约束条件]
  2. [,<列名><数据类型>[列级完整性约束条件]]
  3. ...
  4. [,<表级完整性约束条件>]);

PRIMARY KEY(主码) --列级完整性约束条件

FOREIGN KEY(外码) REFERENCES 参照表(外码) --表级完整性约束条件

4、修改基本表(P85)

5、删除基本表

DROP TABLE <表名> [RESTRICT|CASCADE];

6、建立索引

  1. CREATE [UNIQUE][CLUSTER] INDEX<索引名>
  2. ON <表名>(<列名>[<次序>][,<列名>[<次序>]]...)

7、数据查询

  1. SELECT [ALL|DISTINCT] <目标列表达式>[,<目标列表达式>]...
  2. FROM <表名或视图名>[,<表名或视图名>...]|(<SELECT语句>)[AS]<别名>
  3. [WHERE<条件表达式>]
  4. [GROUP BY<列名1>[HAVING<条件表达式>]]
  5. [ORDER BY<列名2>[ASC|DESC]]

(1)消除取值重复的行

使用DISTINCT消除重复行

SELECT DISTINCT Sno

(2)查询满足条件的元组(P93)

8、连接查询(P100)

  1. [<表名1>.]<列名1><比较运算符> [<表名2>.]<列名2>
  2. [<表名1>.]<列名> BETWEEN [<表名2>.]<列名2> AND [<表名2>.]<列名3>
  3. --当连接运算符为=时,称为等值连接
  4. --连接为此种的列名称为连接字段
  5. --连接字段类型必须是可比的
  6. --外连接
  7. SELECT Student.*
  8. FROM Student LEFT OUTER JOIN SC ON (Student.sno=SC.sno);

9、嵌套查询

不相关子查询:子查询的执行过程与符查询没有关系

相关子查询:子查询的查询条件依赖于父查询

10、集合查询(P111)

11、select语句的一般格式(P114)

12、插入语句

  1. INSERT INTO<表名>[(<属性列1>[,<属性列2>]...)]
  2. VALUES(<常量1>[,<常量2>]...)

13、修改数据

  1. UPDATE<表名>
  2. SET <列名>=<表达式>[,<列名>=<表达式>]...
  3. [WHERE<条件>]

14、删除数据

  1. DELETE
  2. FROM<表名>
  3. [WHERE <条件>];
  4. //delete 语句的功能是删除表中的数据而不是关于表的定义

15、视图(P121)

第四章

1、什么是数据库安全性?

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

数据的安全性是保护数据库防止恶意破坏和非法存取。

2、两个标准

TCSEC/TDI紫皮书,1991年4月,美国国家计算机安全中心(NASC)颁布了《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关于可信数据库系统的解释》(TCSEC/TDI),将TCSEC扩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

从4个方面来描述安全性级别划分的指标,即安全策略、责任、保证和文档。

TCSEC桔皮书,1985年美国国防部(DoD)正式颁布的《DoD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

3、介绍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安全性的标准(四类七级)

TCSEC/TDI将系统划分为4组7个等级,依次是D、C(C1,C2)、B(B1、B2、B3)、A(A1)

安全级别定义
A1验证设计
B3安全域
B2结构化保护
B1标记安全保护
C2受控的存取保护
C1自主安全保护
D最小保护

4、安全控制方法(P137)

(1)用户标识和鉴别:

该方法由系统提供一定的方式让用户标识自己的名字或身份。每次用户要求进入系统时,由系统进行核对,通过鉴定后才能提供系统的使用权

(2)存取控制

通过用户权限定义和合法权检查确保只有合法权限的用户访问数据库,所有未授权的人员无法存取数据

(3)视图机制

为不同的用户定义视图,通过视图机制把要保密的数据对无权存取的用户隐藏起来,从而自动地对数据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

(4)审计

建立审计日志,把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自动记录下来放入审计日志中,DBA可以利用审计跟踪的信息,重现导致数据库现有状况的一系列事件,找出非法存取数据的人,时间和内容等。

(5)数据加密

对存储和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从而使得不知道解密算法的人无法获知数据的内容。

 

第五章

完整性约束

数据库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

数据的正确性是指数据是符合现实世界语义、反映当前实际情况的;

数据的相容性是指数据库同一对象在不同关系表中的数据是符合逻辑的。

 

完整性检查和控制的防范对象是不合语义的、不正确的数据,防止他们进入数据库。

安全性控制的防范对象是非法用户和非法操作,防止他们对数据库的非法存取。

 

第六章

关系数据库逻辑设计:

  • 根据具体问题,如何构造一个适合于它的数据模式

  •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工具——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

数据库好不好看两个:数据冗余+增删改异常

什么是数据依赖关系?

y=f(x)一个x对多个y,x就是主码,y是其它属性

为什么有问题:是因为有不合适的依赖关系。

数据依赖关系有那些?

函数依赖(FD)——y=f(x)(一个x对应一个y) 多值依赖(MVD)——多值依赖x=F(x)(一个x对应多个y)

函数依赖关系(完全vs部分|传递依赖vs平凡(废话)vs不平凡)

完全函数依赖、非平凡函数依赖一定没有问题

规范化-五种范式

 

如何进行变换

如何判断满足什么范式

第七章

1、什么是数据库设计?步骤?

数据库设计,广义地讲,是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即设计整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狭义地讲,是设计数据库本身,即设计数据库的各级模式并建立数据库,这是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一部分。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设计)优化的数据库逻辑模式和物理结构,并据此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和管理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包括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和数据操作要求。

步骤:六个阶段不断重复(人工瀑布)

  1. 需求分析阶段(包括数据和处理)

  2. 概念设计阶段(E-R图)

  3. 逻辑设计阶段(E-R图➡关系模式)

  4. 物理设计阶段(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 数据库实施阶段(编写与调试应用程序)

  6.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2、扩展的E-R模型

 

3、数据库逻辑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一般原则:一个实体类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具体看书上的222页

同一个实体内部的联系

 

 

4、强实体型、弱实体型(P221)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花生_TL007/article/detail/602500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