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新文科_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

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

新文科的百度百科拓展

新文科,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进行学科中各专业课程重组,形成文理交叉,即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目录:

  1. 概念
  2. 特征
  3. “新”
  4. 建立价值

概念:

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基本上都可纳入“文科”范畴。 [2]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美国希拉姆学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2017年10月开始,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对29个专业进行重组,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特征:

新文科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其一,战略性。这是新文科的价值所在。新文科建设要服务国家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表达能力;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与人们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有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其二,创新性。这是新文科的属性特征。新文科建设要通过新的学科增长点,对传统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寻求我国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突破,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

其三,融合性。这是新文科的学科特征。新文科建设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等新兴领域。

其四,发展性。这是新文科的动态特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许多新问题会随着社会发展层出不穷,且问题解决并无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整、日臻完善。

三、新文科四新:
1. 学科协同之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研方式,第四科研范式即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开始出现,交叉学科的出现带来了诸多的法律、伦理和道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无法单依靠技术或某一学科就能够解决的,必须进行学科协同,希望借助于文科的内部融通、文理交叉来研究、认识和解决学科本身、人和社会中的复杂问题。

2.信息技术之新
  新文科的提出就是通过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培养体系的变革来推动传统的文科研究者、学习者在“技术主导一切”与“技术偏见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进而真正拥抱和融入新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更好地回应和阐释科技与人文社会科研之间的逻辑关联。

3.人才培养模式之新
  高校的学科竞争力既与学科布局密切相关,也与支撑学科发展的核心要素紧密相连,新兴学科(大数据、物联网等)和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顺应时代变迁和需求变化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
  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育模式,我国面向新学科与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了一定探索,在知识整合的宽度与学习者综合素养要求上有了一定经验积累。

四、新文科建设的价值:

新文科的建设是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的背景下,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愿景,有着明确的时代要求,同时又负有深重的历史责任。我们从知识生产与立德树人两个维度简单地作了以上的思考与阐述,通过把重心聚焦在知识生产的现实内容与立德树人的德性培养,彰显新文科建设的性质、内涵与建设思路。显然,这只是一个大的框架与个案式的说明,远不是新文科建设内涵的全面阐述。但是,从这个大的框架与个案式的说明,我们仍然强调它彰显了新文科建设的性质、内涵与建设思路,因为我们认为这个框架与说明对于新文科建设的理解与推进是关键的。要而言之,新文科建设要在知识生产与立德树人两个维度上展开:在知识生产的维度上,要直面4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呈现出来的中国现象,在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脉络中,吸收外来知识,给出自己的解释,从而提炼出中国的学术话语;在立德树人的维度上,要能够深刻反思近代以降的以反传统作为前提的中国现代化过程,基于中国文化来立德树人,通过文化认同,培植文化自信。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花生_TL007/article/detail/662633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