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从30岁开始,做得不错的程序员必然技而优则仕,带团队、做项目、有自己的思想,希望有朝一日伴随公司能实现敲钟,财务自由。
一直到35岁,这个梦就醒了!你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平台的兴衰。
其实这里出现了一个极大的隐患问题,那就是程序员是否能在技术管理的路上持续一辈子?
在我的认知世界,很多程序员在35岁之前就已经准备弱化甚至放弃技术提升了,想进入到一种纯管理的技术状态。
但是,这一切的不稳定隐患会来自于企业本身,也就是说企业发展好、不内耗,作为管理层的技术人也能水涨船高,一旦企业衰败,进入管理层的技术人必然两头落空,也就是说,艰苦的付出不仅不能兑现,甚至还有被排挤走风险,然而技术能力还在一直荒废。
最尴尬的事情是,纯粹的管理经验很难在第二家公司进行复制,而且管理又不像技术,很难敲开第二家大门,除非你是带着某些非管理经验的其他资源(包括商业、客户、技术等)才更容易些。
也就是说企业没有真正为技术管理型人才的衡量形成行业共识!
那么没有管理能力上的量化共识,就证明谁都能在技术管理上指手画脚,劣币驱逐良币时有发生。
因此以我的经验,35岁之前,一直做技术管理又不提升技术能力的程序员,其实风险会很大。诸如企业各种冠名的技术总监、研发总监、CTO等等。
这又引申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到底技术还值不值钱?
以目前低代码开发日渐成熟,CURD的码农的年轻化趋势,以及多如牛毛的各家成熟产品竞争,现在建设一个大应用只需要进行大量产品接口集成,在配合大量CURD码农适配就解决了问题,这就导致了,所谓程序员的核心技术,其实都谈不上什么是真正核心技术,很容易被替代,甚至还不如代码写成屎山更不好被替代。
这就导致了内卷,35岁之后的程序员面对内卷会很痛苦!
到了35岁之后,你必须在技术原生的路上,技术原理研究的路上,砥砺前行。在新科技中寻求解决方案,寻找属于你的星辰大海。
那么就以我为例,因为我是一个比较纯粹的程序员人生,看看30-40人生轨迹有什么波澜,以供参考:
如下图所示,X轴为30-40年龄,Y轴为人生状态,满分5分:
基本上在30-34岁,会是程序员在技术兼管理的发展上进入一个顶峰状态,但是往往35岁会进入人生一个坎,跌入谷底,这不局限于技术人,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在35岁这个年龄思考一个问题:快进入下半生的人生该如何转型?
另外大家总会有一个观点,认为程序员做管理就不搞技术了,其实是错的,实际上程序员做管理比搞纯码工作要更累,不仅要理解更多的新技术框架,还要懂得如何管好人,做好救火队长,甚至还要干核心的编程工作。
但是到了35岁这种两头兼容的能力就必须进行二选一了,为什么呢?
伴随着程序员行业工作高强度对身体的影响,企业对于高薪资人才的承载能力,尤其是目前整个行业越来越不景气,那么35岁之后,你必须在某个擅长的领域非常出众,否则,能力看似全面,实则都不擅长。
请相信我,切勿相信企业会与你共存的承诺,企业是个利益权衡的平台,只有让你的能力和经验在企业不可替代才是唯一选择。
经历过一些心寒往事之后,35岁转型这种思考往往更强烈,也更痛苦的,也就是说35岁往往会成为一个人生低谷。
35岁之后,痛定思痛,要不然在管理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进入到产品、商务与之非常匹配到领域,要不然就会重新在技术专家这条路上开始探索。
但是无论如何,35岁之后都会有一种惯性,这种惯性就是30岁之后形成的思维模式,带着这种惯性进行转型,其实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你必须忍受一个曾经厌倦了的工作习惯,还要尝试一种尚未成熟新形态。
例如:从码农转型到商务售前,你的方案会被客户无数次地按在地上摩擦,曾经是程序员的那一点点小自尊又是如何的委屈。在你自身强大之前,就是这么受折磨!
再例如:当你开始转型技术专家的时候,你会发现除了写代码,于此之外的所有事情你都坐不住。
还有人期望自己在技术与管理兼容的路上持续下去,也就是既能带团队做管理,又能搞开发研究技术,以我的经历,这种方式最多做到40岁,你就彻底维护不动了,身体、时间和精力都承受不住。
因此35岁开始转型,40岁以后你必须选择一项能力形成专长,在一个方向上继续前行,在技术专家、运营管理、产品商务等方向有着出类拔萃的能力,形成一个更适应于自身长久经营、走势稳中向上的人生曲线。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