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简介:
本章节我们将了解:为何退出某个页面之后再次进入还会是登录状态,我们的登录状态是如何保存在浏览器的。使用cookie、session是如何解决HTTP协议无连接的问题,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首先我们都应该明白HTTP协议是无连接的。
无状态的意思是每次请求都是独立的,它的执行情况和结果与前面的请求和之后的请求都无直接关系,它不会受前面的请求响应情况直接影响,也不会直接影响后面的请求响应情况。
所以对服务端来说,每一次请求都是全新的。
状态也就是说在于服务端进行连接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基于HTTP无连接的特性,在下一次与服务端进行连接之后又是一次全新的状态,之前的状态不会保存丝毫。
如果说我们要保存状态的话,便于下一次或更多次与服务端进行连接都拥有之前的状态,那么Cookie就诞生在这种需求下。
其实Cookie是key-value结构,类似于一个python中的字典。随着服务器端的响应发送给客户端浏览器。然后客户端浏览器会把Cookie保存起来,当下一次再访问服务器时把Cookie再发送给服务器。 Cookie是由服务器创建,然后通过响应发送给客户端的一个键值对。客户端会保存Cookie,并会标注出Cookie的来源(哪个服务器的Cookie)。当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时会把所有这个服务器Cookie包含在请求中发送给服务器,这样服务器就可以识别客户端了!
Cookie的工作原理:在服务器产生后Cookie发送给浏览器,然后浏览器将其保存在本地;下次浏览器访问服务器时携带这个Cookie,那么服务端就能根据这个Cookie内容判断这个浏览器是谁了。
注意:不同浏览器之间是不共享Cookie的。也就是说在你使用IE访问服务器时,服务器会把Cookie发给IE,然后由IE保存起来,当你在使用FireFox访问服务器时,不可能把IE保存的Cookie发送给服务器。
服务端重复发送Cookie是会覆盖浏览器原有Cookie的,例如:浏览器第一次请求服务端返回的Cookie是:name:jack;浏览器第二次请求之后服务端又发送了Cookie给浏览器:name:tom;那么浏览器只会留下新的Cookie,也就是:name:tom;
注意:如果key不一样的话则不会覆盖,因为一个Cookie可以由很多key-values组成
Window可以通过F12打开开发者选项,选择Network选项。Mac通过Command+alt+i
在已经开启的页面使用开发者选项可以看不到内容,我们再刷新一下页面就可以了。
Django就是我们的服务端,浏览器向它发送请求我们可以返回一个Cookie。
我们可以给基于HttpResponse类返回数据到浏览器的方法设置Cookie,如:render、redirect、JsonResponse、HttpResponse等
response = HttpResponse(..)
data = render(..)
response.set_cookie(key,value)
data.set_cookie(key,value)
set_cookie可以设置的参数:
set_signed_cookie:可以对Cookie的value值进行加盐
def index(request):
response = HttpResponse('Hello World')
response.set_cookie('name','jack')
response.set_signed_cookie('sex','man',salt='加盐')
return response
页面效果:
signed_cookie 只是加了签名的 cookie, 而不是被加密的 cookie,在客户端还是可以看到没有加密的value的
注解作用:
单纯的记录 uid 或者用户名在 cookie 中很容易被篡改(也是不建议将用户敏感信息记录在cookie中的原因), 万一攻击者把uid=1换成uid=2岂不是可以访问 uid=2用户的资源了吗? 而如果换成uid=2:1fPjh2:iQGDDYNcgSYkIFqa2ixqakj6-gI那么服务端不仅检验uid, 还检验uid=2后面的签名字段, 即是调用HttpRequest.get_signed_cookie(key=key, salt=salt), 这样即使用户把 cookie 中的 value 换成 uid=2, 但是没有签名, 服务端照样拒绝访问资源.
当我们响应给客户端Cookie保存以后,下次客户端访问我们的服务端就会携带这个Cookie来访问。
我们可以在视图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里面提取出Cookie的键值对,针对正常设置的Cookie和加盐的Cookie取值方式有所不同
def index(request):
print(request.COOKIES['name']) # 方式一:不推荐使用此方式,如果key不存在则会抛出异常:KeyError
print(request.COOKIES.get('name')) # 方式二:获取name键对应的value,如果key不存在则返回None
print(request.get_signed_cookie('sex',salt='加盐')) # 获取加盐过的Cookie键值,salt必须要对上,不然报错
return HttpResponse('Hello World!')
删除浏览器请求里携带的某个Cookie
def index(request):
response = HttpResponse('Hello World')
response.delete_cookie('sex')
return response
浏览器效果:
浏览器会在向这个服务器发送请求时携带该服务器之前响应给它的Cookie,而访问其它页面的话则不会携带。
通过登录之后在浏览器添加Cookie,只有携带该Cookie才能访问home页面。
视图
def login(request): if request.method == 'POST': username = request.POST.get('username') password = request.POST.get('password') obj = models.UserInfo.objects.filter(user=username, password=password).first() if obj: response = HttpResponse('login success') response.set_cookie('name', username,max_age=30) response.set_cookie('msg','True',max_age=30) # 定义过期时间 # 它们分别都在30秒后过期,也就是浏览器只有30秒使用这个Cookie的时间,过了30秒以后再次访问将不再携带该Cookie return response else: return HttpResponse('账号或者密码错误') return render(request, 'login.html') def home(request): try: name = request.COOKIES['name'] msg = request.COOKIES['msg'] if name and msg == 'True': # 判断浏览器携带的Cookie是否合格 return render(request,'home.html') return redirect('/login/') # 不合格重定向到登录页面 except : # 没有获取到指定Cookie的话,则说明Cookie过期了,重定向到登录页面 return redirect('/login/')
在login页面登录之后
进入home页面是在请求里头携带了服务端在浏览器登录时响应的Cookie,再次将该Cookie发送给服务端才能得到home页面的响应。
待我们30秒后再次刷新home页面时,就会被重定向到登录界面,因为Cookie过期了
Cookie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保持状态”的需求,但是由于Cookie本身最大支持4096字节,以及Cookie本身保存在客户端,可能被拦截或窃取,因此就需要有一种新的东西,它能支持更多的字节,并且他保存在服务器,有较高的安全性。这就是Session。
问题来了,基于HTTP协议的无状态特征,服务器根本就不知道访问者是“谁”。那么上述的Cookie就起到桥接的作用。
我们可以给每个客户端的Cookie分配一个唯一的id,这样用户在访问时,通过Cookie,服务器就知道来的人是“谁”。然后我们再根据不同的Cookie的id,在服务器上保存一段时间的私密资料,如“账号密码”等等。
总结而言:Cookie弥补了HTTP无状态的不足,让服务器知道来的人是“谁”;但是Cookie以文本的形式保存在本地,自身安全性较差;所以我们就通过Cookie识别不同的用户,对应的在Session里保存私密的信息以及超过4096字节的文本。
另外,上述所说的Cookie和Session其实是共通性的东西,不限于语言和框架。
ps:我们在第一次执行:python3 manage.py migrate命令后,会自动生成一些Django默认的表,其中包含我们即将要使用到的django_session表。
简略的Session请求过程
Session的配置方法与Cookie类似,不过Session针对的是请求配置,然后再响应给浏览器
# 设置Session
request.session['name'] = 'jack'
设置Session会触发3个步骤:
def index(request):
request.session['name'] = 'jack'
return HttpResponse('Hello')
浏览器打开页面
此时我们检查数据库内是否新增了一个django_session表,而表的session_key
字段则是与页面看到的一模一样,而Session_data可以看成一个加密的字典,里面存有我们给这个session_key
标识设置的值:{'name':'jack'}
当我们再次使用浏览器访问这个服务端,携带的请求就是session_key
,也就是第一次访问服务端时获取的一个标识。
再次给这个Session设置值的话,就是根据浏览器发送过来的标识,如果不是第一次,则对sessing_data
字段进行更新。
注意:想必上面也观察到了,服务端响应的标识是根据sessionid作为key,生成的随机字符串作为value保存在Cookie内,而如果关闭浏览器之后,这个标识则会失效,下一次再打开浏览器则又会生成一个新的随机字符串,在数据库内新增。
根据浏览器携带的session_key
标识,查找数据库内是否存有。如果有将其sessing_data
字典内的数据取出。
def index(request):
print(request.session['name']) # 方式一:如果字段不存在则报错
print(request.session.get('name')) # 方式二:如果字段不存在则返回None
return HttpResponse('Hello')
# 打印结果:jack、jack
当我们给一个已经存在数据库内的Session_key设置Session_data的话,则是新增。
def index(request):
request.session['password'] = 123 # 这里就根据对应的key直接存入数据库内了
print(request.session.get('name')) # 打印结果:jack
print(request.session.get('password')) # 打印结果:123
return HttpResponse('Hello') # 将请求处理过后响应给浏览器
我们可以对比上面图片里的session_data就可以发现,已经发生变动了。
我们可以删除django_session表内的Session_data里的某个Session值
再次注意:我们把Session_data看成一个加密的Python字典即可,里面存储的就是Session值。
def index(request):
del request.session['password']
print(request.session.get('name')) # 打印结果:jack
print(request.session.get('password')) # 打印结果:None
return HttpResponse('Hello')
也可以删除浏览器发送的请求里携带的标签对应Sessing_key
的那一整行记录。
def index(request):
request.session.delete()
print(request.session.get('name')) # 打印结果:None
print(request.session.get('password')) # 打印结果:None
return HttpResponse('Hello')
并且数据库内对应的一行记录也被删除了
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浏览器的Cookie里面的Session_id没有被清除,也就是说下次浏览器访问服务端还是会携带一个标识。
那么我们如果即想要删除保存在数据库里面的浏览器标识,也要删除浏览器Cookie里面的标识避免下一次再次携带这个标识发送请求,使用如下方法:
def index(request):
request.session.flush() # 清空保存在数据库的Session标识与浏览器的Session标识
return HttpResponse('Hello')
其实说保存了与浏览器的会话可能会更好一些。要想让服务器记得浏览器,必须它们之间有一个会话标识。Session会生成一个随机字符串作为会话标识,第一次浏览器访问服务端会得到这个标识,然后服务端会将这个标识保存在数据库内。下次浏览器凭借这个标识就可以让服务端想起它,并让服务端帮它存储一些数据。
# 所有 键、值、键值对 request.session.keys() request.session.values() request.session.items() request.session.iterkeys() request.session.itervalues() request.session.iteritems() # 会话session的key(随机字符串) request.session.session_key # 将所有Session失效日期小于当前日期的数据删除 request.session.clear_expired() # 检查会话session的key在数据库中是否存在 request.session.exists("session_key") # 删除当前会话的所有Session数据(只删数据库) request.session.delete() # 删除当前的会话数据并删除会话的Cookie(数据库和cookie都删)。 request.session.flush() 这用于确保前面的会话数据不可以再次被用户的浏览器访问 # 设置会话Session和Cookie的超时时间 request.session.set_expiry(value) * 如果value是个整数,session会在些秒数后失效。 * 如果value是个datatime或timedelta,session就会在这个时间后失效。 * 如果value是0,用户关闭浏览器session就会失效。 * 如果value是None,session会依赖全局session失效策略。
在settings.py文件里面可以配置的内容
1. 数据库Session SESSION_ENGINE = 'django.contrib.sessions.backends.db' # 引擎(默认) 2. 缓存Session SESSION_ENGINE = 'django.contrib.sessions.backends.cache' # 引擎 SESSION_CACHE_ALIAS = 'default' # 使用的缓存别名(默认内存缓存,也可以是memcache),此处别名依赖缓存的设置 3. 文件Session SESSION_ENGINE = 'django.contrib.sessions.backends.file' # 引擎 SESSION_FILE_PATH = None # 缓存文件路径,如果为None,则使用tempfile模块获取一个临时地址tempfile.gettempdir() 4. 缓存+数据库 SESSION_ENGINE = 'django.contrib.sessions.backends.cached_db' # 引擎 5. 加密Cookie Session SESSION_ENGINE = 'django.contrib.sessions.backends.signed_cookies' # 引擎 其他公用设置项: SESSION_COOKIE_NAME = "sessionid" # Session的cookie保存在浏览器上时的key,即:sessionid=随机字符串(默认) SESSION_COOKIE_PATH = "/" # Session的cookie保存的路径(默认) SESSION_COOKIE_DOMAIN = None # Session的cookie保存的域名(默认) SESSION_COOKIE_SECURE = False # 是否Https传输cookie(默认) SESSION_COOKIE_HTTPONLY = True # 是否Session的cookie只支持http传输(默认) SESSION_COOKIE_AGE = 60 * 60 * 24 * 7 * 2 # Session的cookie失效日期(2周)(默认) SESSION_EXPIRE_AT_BROWSER_CLOSE = False # 是否关闭浏览器使得Session过期(默认) SESSION_SAVE_EVERY_REQUEST = False # 是否每次请求都保存Session,默认修改之后才保存(默认)
这里我们基于CBV来实现这一功能,并且使用到登录认证装饰器判断用户是否存在某个Session值,如果不存在则跳转到登录界面。
urls.py路由配置
urlpatterns = [
path('login/', views.Login.as_view()),
path('home/', views.Home.as_view()),
path('order/', views.Order.as_view()),
# path('index/', views.index)
]
views.py视图
from django.views import View from django.utils.decorators import method_decorator # 推荐使用作为语法糖 # 基于Session值校验的登录认证装饰器 def auth_login(func): def decorate(request,*args,**kwargs): if request.session.get('is_login'): # 判断请求内是否有这个Session值 return func(request,*args,**kwargs) return redirect('/login/') return decorate # 登录的类视图 class Login(View): def get(self,request): return render(request, 'login.html') def post(self,request): username = request.POST.get('username') password = request.POST.get('password') if username == 'root' and password == 'root': # 判断账号密码是否正确 request.session['is_login'] = True return HttpResponse('登录成功!') else: return HttpResponse('账号或者密码错误') @method_decorator(auth_login,name='get') # 表示装饰器只应用于Home类下面的get方法 class Home(View): def get(self,request): return render(request,'home.html') class Order(View): # @auth_login 这种方式:装饰器需要接收定义形参接收self @method_decorator(auth_login) # 装饰器不需要定义形参接收self参数,该方法默认传递。 def get(self,request): return render(request,'order.html')
第一次访问order页面:因为没有检测到登录状态被重定向到了登录页面,
第二次访问的是Home页面:在Cookie内检测到了Session标识,拿到django_session表匹配找到了登录标识,访问成功。
总结:
Session是服务端保存与某个客户端的会话状态。比如:现在用的是Google访问的服务端,然后服务端与我们的Google浏览器保存了会话。那么此时再用Safari浏览器访问的话,又是一次全新的会话保存在服务端。
所以:服务端是与访问它的客户端建立会话保持。返回的是一个随机字符串保存在客户端的Cookie内,下次访问服务端则会携带这个随机字符串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别忘一键3连,您的支持就是笔者最大的鼓励,感谢阅读!
下一章传送门:Django中间件、CSRF_TOKEN校验
技术小白记录学习过程,有错误或不解的地方请指出,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请
点赞 收藏+关注
子夜期待您的关注,谢谢支持!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