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OKR大决战:英特尔的总市值只有英伟达的一个零头_英伟达英特尔市值

英伟达英特尔市值

2024年1月2日,英伟达总市值为11897.5亿美元,2月23日,破2万亿美元,截止到3月5日下午6点总市值为21309.25亿、亿美元,64天总市值涨了9411,75亿美元。3月8日最新市值23267.25亿元美元。

英伟达当前是全球总市值第三,目前仅次于苹果27038.73亿美元和微软30830.37亿美元。2023年5月30日,英伟达总市值破1万亿美元,历时9个月破2万亿美元,是历史上市值增长最快的公司。

图片

英伟达是世界上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市值最快的公司。按照目前英伟达的市值涨势2024年,其总市值有可能超过3万亿美元,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一。

2020年7月9日,英伟达总市值为2513.14亿美元,超过了一直稳居半导体营收龙头位置英特尔的2481.55亿美元。

3月1日,黄仁勋在参加2024年斯坦福经济政策研究所峰会时表示,AGI最快将在五年内到来,以及计算的能力将继续提升,在未来十年中提高100万倍。

2024年3月5日,英特尔的总市值是1824.8亿美元,英伟达总市值的零头不到。是什么让半导体行业霸主英特尔一落千丈?又是什么让英伟达一骑绝尘?

01积习难返的英特尔

帮助你走向成功的,最终也会引导你走向失败。By《创新者的窘境》

成立于1968年的英特尔,2000年8月,英特尔的市值曾达到5090亿美元,达到互联网时代的巅峰,该公司是美国最赚钱的公司之一。该公司一直保持着超强的盈利能力,连续24年是全球半导体行业霸主。

问题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英特尔应该考虑新产品,而是保持现状太有利可图了。如果英特尔什么都不做,它仍将拥有两座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城堡——个人电脑和服务器芯片,周围环绕着一条深深的x86护城河。

2005年苹果找到英特尔,希望它能为iPhone提供移动芯片时,英特尔却由于傲慢和追求短期效益拒绝了合作要求。《创新者的窘境》里写道:“帮助你走向成功的,最终也会引导你走向失败。”这次拒绝,就成了英特尔在新技术趋势的命运。

欧德宁事后告诉记者亚历克西斯·马德里加尔(AlexisMadrigal):“苹果想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不会超过一分钱……我看不出来。这不是你可以在销量上弥补的。事后看来,关于代价的预测是错的,而销量是所有人想象的100倍。”

英特尔人的想象力就像被封印了一样,在新技术领域不再是开创者,而是跟进者,跟进也跟不上的摔倒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没爬起来过;在AGI时代,直接让后来者英伟达遥遥领先到,看不到影子了。

1997年,英伟达推出了业内最快的GPU,取得了巨大成功。1998年2月12日,英特尔发布了旗下首款独立GPU产品——英特尔i740 AGP显卡。这款产品实际效能和功能设置则表现一般,在各项测试中都落后于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方案,

图片

1999 年英伟达营收破1.5亿美元且顺利在纳斯达克上市。同年在英特尔开发者论坛上,推出了新一代产品-GeForce 256,为 PC 3D图形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游戏整机厂纷纷下订单。之后GPU成为计算机中独立于CPU的另一个重要的计算单元。

2000年,在公司推出第二代GPU的时候,黄仁勋开始挑战英特尔,提出了“黄氏定律”,即英伟达的产品每6个月升级一次,功能翻一番。对标的正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的“摩尔定律”: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

从描述中可知,“黄氏定律”的技术更新速度比“摩尔定律”快了2倍。黄仁勋在推动GPU性能方面毫不动摇,对巨无霸英特尔毫无畏惧,甚至胜券在握。2006年,英伟达的竞争对手ATI被AMD以54亿美元的巨资收购,AMD因此成为一家同时拥有CPU与GPU研发能力的芯片公司。

2006年,虽然AMD吃下了ATI,但却为此背负巨额债款。被债务拖累AMD在CPU和GPU两条线上分别与不同的强敌竞争,带来的是更大的困难。英伟达之后在GPU上的一路领先,也应该受益于这次并购—给了英伟达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

也因此,英伟达获得了GPU产品的绝对优势。到了2007年4月,在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时任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基辛格宣布英特尔即将推出CPU与GPU相融合的Larrabee架构,并宣称显卡将在两三年内消失。

黄仁勋对此嗤之以鼻,并在不久之后的英伟达分析师大会上将英特尔的这个计划“定义”为笑话—“即使英特尔能够在2010年将图形计算能力提高10倍,仍然无法与目前英伟达的产品相匹敌。”

并在之后的一次采访补充说道:“因为他们是英特尔,是垄断者,是市场主导者。所以他们应该坚持更高的标准。而不是随意评价别人的生意会死。”英特尔也迅速作出了回应,他们提供的材料显示,英伟达驱动是造成Vista死机的最大元凶。

对此黄仁勋回击说:“英伟达每周都要支持数个新游戏。”而英特尔所要做的支持不过是几个办公软件:“你们早就有了运行Excel的机器了,而这些机器四年前就有了。” 直击要害的回击,预示着英特尔的自大傲慢。

2009年底,英特尔宣布将无限期推迟图形处理器“Larrabee”的商业发行,被美评论界称为是“历史上罕见的失败”,这是英特尔试图进入GPU的首度“尝鲜”。失败会改变英特尔的惯性吗?只要还活得不错,积习难返是必然的。

看到失败的结果,黄仁勋言语依旧犀利,在面对“21世纪”的采访中直言“英特尔一直希望进入图形处理领域,已充分意识到这一市场的重要性,但要成功进入真的非常难。英伟达全公司有近6000人,只做GPU,这是英特尔做不到的。同时,英伟达有17年做GPU的经验。”

不过英特尔始终没有放弃GPU市场,持续在努力,但产品表现始终平平。据Jon Peddie Research发布的GPU市场数据统计报告,英伟达2022年全年PC GPU出货量高达3034万块,是AMD的近4.5倍,英伟达占据84%的市场份额,远超同业竞争公司。

英特尔一直坚持自有工厂的重资产运营,拒绝苹果手机芯片。近十多年来,苹果对定制芯片的持续投资不仅阻止了英特尔在移动领域有任何作为,还帮助苹果建立了必不可少的软件平台。

英特尔错过了移动通信的浪潮,现在又错过了人工智能AI的浪潮,而它坚持的设计与生产一体化的集成模式又被证明不值得坚持。到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包括英特尔的主要竞争对手AMD在内的大多数美国大型逻辑芯片公司都出售了自己的晶圆厂,只专注于设计。

英特尔却固执地坚守集成模式,认为设计和制造流程可以相互优化,是生产芯片的最佳方式。但是不设计只制造芯片的台积电,可以为不同的公司制造芯片,现在每年制造的硅片数量几乎是英特尔的三倍,所以它有更多的时间打磨工艺,生产经验更丰富,学习曲线更陡直。

图片

台积电自己不设计芯片,所以所有的芯片设计公司都是它的潜在客户。而英特尔则把其中不少公司视作潜在竞争对手,那些公司也不放心让英特尔代工。根本的利益冲突决定了英特尔的代工业务肯定做不起来,但是英特尔的领导不这么想。

2013~2018年担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的布莱恩·克扎尼奇曾公开表示:“过去几年,我基本上一直在运营我们的代工业务。”并称这项工作“具有战略重要性”。然而,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他只赢得了一个主要客户。不久该业务就关闭了

2024年2月22日,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在美国圣何塞举行的Intel Foundry Direct Connect大会上发布了1.4nm工艺的首秀,这个突破性的技术再次将英特尔推向了全球晶圆代工技术的前沿,并表达了其在203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代工厂的愿景。

黄仁勋虽然时常炮轰英特尔,不过他却并不希望英特尔离开,更愿意共存。他说:“系统中将有两个重要的处理器,一种叫微处理器,用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不可预测的序列码。还有一种叫做GPU的并行处理器,它致力于执行非常并行、非常繁重的数学运算。”

即便如此,在GPU领域他不能容忍别人的超越。黄仁勋曾提到,10年来,人们一直在预测我们公司的倒闭,我们并没有倒闭。英特尔从事图形业务已有10年,但他们始终没有成功。黄仁勋成了AI时代的偏执狂格鲁夫,保持绝对第一优势。

英特尔的路径依赖,算是久治不愈了!

02掌控趋势的英伟达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高估他自己的人,因为他很可能是对的。By芒格

成立于1993年的英伟达,为游戏玩家提供图形芯片产品,!虽然产品在图像质量上比不了当时主流的3dfx Voodoo,但是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和高性能的2D/3D加速能力,以及对于AGP1x接口的支持,其迅速获得了OEM厂商的认可。

1997年发布RIVA 128,适配微软、性能超群,并与与Dell、Gateway、Micron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1998年,正式与台积电合作。英伟达的显卡产品力提升加速,获得越来越多的客户。

1999年初,NVIDIA在纳斯达克(Nasdaq)挂牌上市,8月英伟达发布的全球首款GPU,11月又发布了全球最快的工作站GPU——Quadro,在这一年达成了显示芯片出货量破一千万个的里程碑记录,成了图形软件的霸主。

2001-2007年,英伟达产品性能没达到预期又拒绝低价,失去了微软的合作。但游戏产业发展迅猛,让英伟达市值上涨12倍。

2006年,英伟达将大笔资金投入到 CUDA 的研发中。为了把旗下的所有芯片都纳入 CUDA 的架构里,英伟达累计花了超过 100 亿美元。

2008-2020年,英伟达打破英特尔的CPU垄断。英伟达经历了AMD翻脸、英特尔停止专利交叉共享自己撸袖子进入3D图形加速器领域等情况,英伟达股价一度从37美元跌到6美元。

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电脑业务受到影响、行业不景气。英伟达产品也出现了事故由英伟达供货的电脑多品牌都出现了屏幕问题,英伟达和苹果之间关于责任认定也发生了激烈争执,就像当年和微软争执一样,苹果一怒之下也把英伟达换成了AMD。

但英伟达的CUDA技术突破依然在进行中,2009 年,也就是 CUDA 推出两三年后,英伟达每年研发费用从营收的 15% 陡增到 25% 甚至 30%。这个研发费用有多高?苹果每年不足 10%,微软每年 15%-20%,英特尔每年 20% 左右。英伟达在 CUDA 里,投入大量的财力。

CUDA 推出后,英伟达迅速打开了新业务的大门,在航空航天、天文学、气象学领域里都有 GPU 的身影。深谙需要利用工具和应用来帮助扩展自己的市场的英伟达,对于 CUDA 的策略是:" 不开源,但免费提供,并处于英伟达的严格控制之下。"

黄仁勋让美国大学及科研机构免费使用CUDA系统,使英伟达迅速占领了AI市场。等到收费的时候,用户的转换成本已经十分高昂。再说这个收费标准也是相当有良心,没有转换的必要。英伟达为人们获取自身硬件设置了非常低的门槛,包括 CUDA 工具包。

CUDA 在 " 使用人数越多,CUDA 平台就越好用,新开发者就越倾向于选择 CUDA" 的良性循环中,加固了生态优势。知名分析师本·汤普森曾说:" 英伟达既不是一家硬件公司,也不是一家软件公司:它是一家将两者融为一体的公司。"

CUDA 最强的护城河事实上在于软件 - 芯片协同设计。英伟达强大的软硬件协同完善的生态,让第三方软件公司难以打破英伟达的 CUDA 领先地位。现在看起来,英伟达也是一家很有战略思维的企业,从CUDA的定价策略中就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黄仁勋的几乎每一个决策,都体现出他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早在2008年,英伟达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平台化芯片,抢占智能汽车市场份额。同时,英伟达元宇宙(Nvidia Omniverse)制定通用标准,打通不同设计平台,已成为元宇宙平台级应用。

黄仁勋的梦想不仅仅是摆脱游戏公司的定位,成为AI浪潮中的“卖铲人”,他更希望成为AI浪潮的推动者、加速者。这些年,黄仁勋一再表示:“英伟达不是游戏公司,它将推动下一个AI大爆炸。”

一开始很多人认为他想多了,一个卖游戏显卡的公司是不是高估了自己?正如芒格所说:“永远不要低估一个高估他自己的人,因为他很可能是对的。”虽然最近他说的是马斯克,然而对黄仁勋也同样适用。

在201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2010年,谷歌负责人工智能的吴恩达为了训练神经网络来识别猫,最初使用了16000台计算机的CPU完成了训练,耗费巨大。随后他与英伟达探讨了这件事情,英伟达仅采用了12个GPU就完成了训练。

黄仁勋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GPU不再只是游戏的显卡,它在AI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AI的发展,GPU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而CPU将成为配角。英伟达赶超英特尔和AMD,在此一搏。

2012年,随着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突破发展,提供算力基础设施的英伟达总算熬到了咸鱼翻身的机会,基于CUDA架构的大规模并行运算芯片Tesla可谓为AI时代而生。黄仁勋在CUDA上的坚持开始产生回报。

2012年英伟达与Google的人工智能团队合作,建造了当时最大的人工神经网络,之后各深度学习团队开始广泛大批量使用英伟达显卡。2013年,英伟达与IBM在建立企业级数据中心达成合作。

2016年,英伟达2016年推出CUDA(Computer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一种通用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以比CPU更有效的方式解决许多复杂的计算问题。打破了自60年前IBM System360以来CPU运算模型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加速计算。

在CUDA问世之前,想要调用GPU的计算能力,必须编写大量的底层语言代码,而CUDA使得GPU成为通用GPU,大大提高了效率。即便竞争对手的GPU在硬件参数上比肩英伟达的GPU,但缺少CUDA的优化,其计算效率还是无法达到英伟达GPU的水平。

图片

2017年,英伟达发布了面向L5完全无人驾驶开发平台Pegasus。2024 年 1 月 8 日  NVIDIA 宣布电动汽车制造商理想、长城、极氪、小米汽车已在其新一代自动驾驶系统中采用 NVIDIA DRIVE™ Orin 平台。

2017年9 月 19 日在北京举办的“英特尔精尖制造日”上,英特尔刚刚宣布摩尔定律仍然有效。英特尔一众高管纷纷出席,正式发布了其 10nm 制程工艺,力证摩尔定律依然有效。然而,直到2019年,10nm处理器才在接连跳票后被正式推出。

2017年10月,黄仁勋在英伟达GTC大会上指出摩尔定律已经终结,而设计人员无法再创造出可以实现更高指令级并行性的CPU架构。结论是,英伟达的GPU可以弥补CPU的不足,一台采用8张Tesla V100 GPU的服务器就可以替换掉160台双路CPU的服务器或4个机架

2017年黄仁勋宣布将英伟达的未来押注在AI上。彼时,OpenAI才刚刚成立不到两年,ChapGPT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2018年,深度学习将英伟达送上了AI领域第一股。英伟达股价自2014年至2018年翻了9倍多。

2019年,英伟达开始正面对硬刚英特尔,69亿美元击败英特尔收购以色列公司Mellanox。“这是一项本垒打交易,”黄仁勋在接受“Mad Money”采访时告诉记者,“伙计,我一直在做梦。”英伟达与Mellanox的合并,能增强其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业务,可与英特尔竞争。

资料显示,占据70%高性能计算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标准InfiniBand市场的Mellanox,是该领域绝对的老大,英特尔也只能屈居其下。收购Mellanox现在看起来绝对英明,让英伟达直接在数据中心市场站稳脚跟。

英伟达将Bluefield芯片称为DPU(Data Processing Unit),承担原先需要CPU来执行的网络数据处理、分发的重任,有效降低云计算的性能损失,释放CPU算力,降低功耗的同时,大大降低云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

根据英伟达披露数据:英伟达2020财年在数据中心的AI计算芯片实现29.8亿美元收入,相比2014年增长14倍。在2020年第一季度,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更是首次达成了10亿美元的营收。

2021年至今,英伟达产品生态逐渐形成。客户使用GPU,需要和CPU配套,而CPU的龙头老大是英特尔,老二是AMD。黄仁勋决定自研CPU,为客户提供全套服务。2021年英伟达推出自己的CPU Grace系列产品,以Grace Hopper(格蕾丝·赫柏)命名。

Grace是一位传奇女性,她是耶鲁大学第一位女博士,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同时也是美国海军将军。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编译器,开发了第一套完整的程序语言COBOL。美国海军“赫柏号”驱逐舰就是以她命名的。

至此,英伟达的CPU+GPU+DPU产品矩阵全面形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将英特尔和AMD挡在AI浪潮之外,也威慑了潜在进入者。有了这个产品矩阵,英伟达就可以重塑数据中心的底层硬件市场,进一步打造这个市场的进入壁垒,获取优势地位。

2021年第二季度,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销售收入首次超过它原来的主业游戏。2022年11月30日,ChapGPT横空出世,举世瞩目,大家忽然都明白了,AI时代已经来临,属于英伟达的时代已经来临。

面对英伟达的CUDA带来的生态效应,2022年 12 月时,英特尔 CEO 帕特 · 基辛格曾公开抨击英伟达,称其 CUDA 技术护城河又浅又小,并声称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推理技术将比训练更重要。基辛格还暗示英伟达 CUDA 的主导地位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顶级芯片大师吉姆・凯勒也在24年2 月发布推文,吐槽英伟达 CUDA,认为 CUDA 是 沼泽 "而不是 " 护城河 ",CUDA只是粗暴地堆砌而成。此前 Semi Analysis 首席分析师 Dylan Patel 曾表示:" 随着 PyTorch 支持更多 GPU 厂商,再加上 OpenAI 的 Triton 搅局,英伟达手中的利器 CUDA 逐渐锋芒不再。"

黄仁勋高瞻远瞩,不追求短期利益,坚持开发CUDA,并不断更新、优化,最终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让英伟达抓住了人工智能AI的机会。事实证明 CUDA 和英伟达硬件的结合非常高效,大批程序都依赖这种结合。

根据英伟达 2023 财年年报,目前有 400 万名开发者正在与 CUDA 合作,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英伟达通过 12 年的时间达到 200 万名开发者,在过去的两年半里该数字翻了一番。目前 CUDA 的下载量已经超过了 4000 万次。

英伟达在GPU显卡、AI智能、自动驾驶算力芯片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又构建了产品生态矩阵,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英伟达还做了一个很英明的战略决策,那就是只设计芯片,而不制造芯片,将芯片制造外包给代工厂——台积电。

专注于芯片设计的黄仁勋还做了一个很艰难的决策,就是放弃庞大的手机市场,而专注于使命和愿景,即“创造出能解决普通电脑解决的问题的电脑”,最终创造了一个新的技术,即拥有神经网络处理器和AI算法的安全架构的机器人技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行业。

03超越竞争的OKR

现代领导力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如果我做错了什么,我只会说那是错的,我改变主意了。By黄仁勋

黄仁勋,不是偏执狂格鲁夫,他是他自己!格鲁夫对细节的超常敏锐、对盈利的坚定不移,深深地烙印在英特尔文化中。但英伟达则完全不同,黄仁勋知进退、知攻守、知虚实、知远近,以至于整个战略方向与AI进程悄然同行,其他同行发现时,已经晚了。

英伟达管理,没有计划有正确方向,没有汇报有重点动态,没有层级有高效沟通。而方向、动态及沟通正是很多企业管理不善的原因,黄仁勋则做到了极致,让整个团队方向一致、重点突出、协作高效。

u  原则与使命导向

黄仁勋说:“创建并经营管理一家公司,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基本原则开始。你创建的这台机器是什么?它的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所处的条件是什么?这个行业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吗?它是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吗?你想构建什么?

你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想一下:我想和公司一起做几件事情,我想创造什么东西。NVIDIA的使命是解决那些几乎不可能解决的计算问题。如果一个问题可以用普通计算机解决,我们就不会去做。我们必须去寻找普通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你也能吸引那些想发明新的计算方式并将其应用于解决一些真正困难问题的优秀人才。

图片

1)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黄仁勋首要的管理哲学就是扁平化、避免等级沟通。他的直接下属多达40名,但避免进行1对1指导。取而代之的是小组讨论,这样的好处是确保从高层开始,每个人(对信息的掌握)都处于同一条线上。

对于重要的战略方向,就要告诉所有的人。在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时,黄仁勋会在某个时间发送给所有人,然后他们会给黄仁勋反馈,黄仁勋完善它。英伟达从副总裁到初级员工,每个人都能访问到公司的所有信息并有权参加任何一场会议。

这样的组织结构主要做三件事,一是吸引业内最优秀的人才;二是组建最精干高效的团队进行运营;三是在这个过程中,确保信息在整个公司快速有效流动。

比如最优秀的人才,是见多识广、技能娴熟、经验丰富的人,他们可能曾经遇到过现在出现的问题,他们是能直接解决问题的人,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专家

2)没有指导只有提问

黄仁勋让英伟达每个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且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没有业务部门,也没有分歧,每个人都像一个人一样工作。同时,他们非常重视学习、了解行业最新趋势,而做到这一点的办法之一,就是让自己周围都是知识渊博且愿意分享的人。

没有指导的黄仁勋的管理,如果工作中发生了什么事,是他不喜欢它的方向,他会直接说出来,不会把任何人拉到一边,不会做一对一指导。非常直接,然后黄仁勋除了提出问题之外并不想做任何事情,而英伟达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黄仁勋花了很多时间对我的决定进行推理和解释,这赋予了员工权力,让他们了解领导是如何思考并作出这个决定的。他参加的每一次会议,都会解释我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他会推理一下。通过这种会议上的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给员工充分授权。

3)没有汇报只把握重点动态

黄仁勋不看任何的状态报告,因为他认为这种报告在你得到它的时候就没有价值了,它几乎不再提供任何信息,它们已经被提炼过,并且加入了视角和偏见,让你再也看不到基本的事实了,所以我倾向于接受任何人提供的信息。

黄仁勋只看 “最重要的五件事”的电子邮件。无论最重要的五件事是什么,是你观察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或都只是事情,这都是重要的信息,将其发给黄仁勋,他都会阅读。这些信息折合起来阅读量大约有一百本书那么多,但黄仁勋每天都会去读。

4)没有规划只把握战略方向

黄仁勋与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分享战略方向的做法,就是在利用整个公司的智慧和专业知识,来制定更加完善和更为深思熟虑的战略。

战略不是文字,是行动。如果公司有一套战略,但人们的行动,他们“最重要的五件事”不是这样的,那么显然他们没有执行该战略。所以事实证明,战略并不是我说了什么,而是他们所做的。

作为CEO对员工做什么要有了解,即便每周不阅读他们“最重要的五件事”,只需要进行系统采样,就大致了解他们在干什么,公司有没有在朝着你的目标发展。其次,英伟达不做定期规划。

黄仁勋认为:“因为世界是有生命、会呼吸的。所以我们没有5年计划,也没有1年计划,我就是在做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断地调整和适应。”没有规划的战略,怎么能够坚定前行?

 

图片

黄仁勋认为:“公司所追求的大多数事,都应该是通过基本原则推理出来的。如果有一个重要的假设让你相信计算机必须改变,或者芯片架构必须改变,或者软件开发的方式、数据中心必须改变。你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一种基于第一原则思维的世界观。

下一步就是你以足够的奉献精神和信念去追求它,这样你就能实现它,通常这真的很难。但如果你错了,你就会改变主意。现代领导力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如果我做错了什么,我只会说那是错的,我改变主意了

有趣的是,由于你不断地适应和调整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甚至都不会注意到你在去年已经改变了35次主意。所以我从来不做长期规划,5年计划对技术行业来说实在太荒谬了。”

5)不争夺只有保持引领

黄仁勋说:为他人创造生活、工作的环境是领导者的使命——实现这一使命的最重要的方式是不让人们做商品工作。

例如,我们公司从不谈论市场份额。我有23%的市场份额,他们有27%的市场份额,这有什么好讨论的。你为什么要和别人争夺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的整体概念表明,有一大群人在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他们在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我要浪费这些才华横溢的人的生命去做一些已经做过的事情?除非我们只是享受竞争(但我不享受竞争)。所以我们不会去和人们争夺已经商品化的市场,这是一种去做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的思维方式。

一点的另一方面就是,放弃已经商品化的业务。我们过去已经放弃了许多业务,这向员工清楚表明,我们不会去做商品工作。因此,选择正确的工作和远离错误的工作相结合,这是为员工创造环境的最佳方式。剩下的就是你我已经讨论过的问题,即赋予员工获得信息的权利。

有些公司是非常沉默的,信息不对组织之外传播,我鼓励我们公司保持透明。赋予人们获取信息的权利,剩下的就看你在工作中如何表现自己了。如果公司里存在等级观念,那么显然这就没有赋权。但如果任何人都能参加会议并作出贡献,哪怕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就赋权到位了,所以我认为赋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图片

英伟达依靠游戏玩家生存,杀出重围;与微软、苹果合作失败,又抗衡AMD(超威半导体);也曾在比特币挖矿上提供算力,在试图进入手机芯片市场时,惨遭失败过。这也促使英伟达在AI领域更加专注、精进,迎来了大爆发。

人工智能大潮中,英伟达AI芯片全球占有率高达90%,微软、Open AI等很多公司都在亏钱,只有英伟达赚到了红利,收入、利润、市值都在涨。无论谁要做人工智能,都得向英伟达买卡,昔日失去的都回来了, 微软、英特尔、谷歌等等都是合作伙伴。

30年河东30年河西

英伟达成了AI的基础设施,按照目前发展趋势以及英伟达市值涨势,2024年英伟达的总市值可以达到3万亿美元,甚至超过微软,成为全球总市值的老大。这是英特尔从未达到的高度,也是硬件行业从未达到的高度。

英伟达用27年时间超越英特尔的总市值,用了3年时间达到总市值2万亿,成为全球市值第三。厚积薄发,一发不可收拾。正是十年不赚钱、被英特尔嘲讽的CUDA,给了英伟达发展的基石、竞争的护城河。

打通软硬件英伟达,又通过兼并补齐其他技术、产品的短板,逐渐形成AI时代生态系统级的竞争力,目前的产能都是预售状态,完全可以腾出手,再战30年,成为目测100公里没有对手的王者。

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用OKR?英伟达更加强悍,因为黄仁勋有自己的风格,只要方向正确,大力前进,不究细节,足够领先、足够快,才能够占领先机;黄仁勋也不被短期盈利所制约,方向正确亏钱也坚持。

反观英特尔,细节作风,以及盈利思维,在新方向上发力慢,在新技术上总是追着别人跑,市值拉胯是必然的。前瞻技术不是3年投入5年盈利,它是10投入甚至更长时间投入才盈利,英特尔组织惯性能适应吗?

AMD的市值超过英特尔1000多亿美元!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Guff_9hys/article/detail/813766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