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Linux--进程间通信(system V共享内存)

Linux--进程间通信(system V共享内存)

目录

1.原理部分

 2.系统调用接口

参数说明

返回值

1. 函数原型

2. 参数说明

3. 返回值

4. 原理

5. 注意事项

3.使用一下shmget(一段代码) 

4.一个案例(一段代码)

1.简单封装一下

2.使用共享内存

 2.1挂接(shmat)和取消挂接(shmdt)

2.2重新封装

2.3使用共享内存进行通信

 5.共享内存的优劣

优点:

缺点:


1.原理部分

shmget系统调用为例:

  1. 创建共享内存区域
    • 使用shmget系统调用来请求创建一块共享内存区域。这个函数会分配一块指定大小的内存,并返回一个标识符(shmid),用于后续对这块共享内存的引用。
    • 在创建过程中,System V共享内存会在内核中创建一个特殊的数据结构(如shmid_kernel)来描述这块共享内存,并在特殊文件系统shm中创建一个与该共享内存关联的文件。
  2. 映射共享内存到进程地址空间
    • 通过shmat系统调用,进程可以将之前创建的共享内存区域映射到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中。这样,进程就可以通过指针直接访问这块共享内存,而无需通过内核进行数据的拷贝。
    • shmat调用会返回一个指向共享内存区域的指针,进程可以使用这个指针来读写共享内存中的数据。
  3. 进程间通信
    • 当多个进程都映射了同一块共享内存到各自的地址空间后,它们就可以通过读写这块共享内存来进行通信了。
    • 进程A可以将数据写入共享内存,然后进程B可以从共享内存中读取这些数据,从而实现进程间的数据交换。
  4. 解除映射和删除共享内存
    • 当进程不再需要访问共享内存时,可以使用shmdt系统调用来解除映射,即将共享内存从进程的地址空间中移除。
    • 当所有进程都解除了对共享内存的映射,并且确定不再需要这块共享内存时,可以使用shmctl系统调用来删除它,释放系统资源。


 2.系统调用接口

shmget

  • 功能:创建或获取共享内存。
  • 参数
    • key_t key:一个键值,用于唯一标识一个共享内存段。你可以使用IPC_PRIVATE常量创建一个私有共享内存段,或使用ftok()函数根据文件路径生成一个唯一的键值。
    • size_t size:共享内存的大小,以字节为单位。
    • int shmflg:标志位,用于控制创建和获取共享内存的行为。
      • IPC_CREAT:如果指定的共享内存不存在,则创建它;如果已存在,则返回其标识符。
      • IPC_EXCL:与IPC_CREAT一起使用时,如果共享内存已存在,则调用失败(返回-1)。
  • 返回值:成功时返回共享内存的标识符(一个非负整数),失败时返回-1。

ftok函数是用于生成一个唯一的键值(key)的函数,通常用于创建共享内存、消息队列等进程间通信的标识符。它的原型是:

参数说明:

  1. const char *pathname:一个文件路径名字符串,它应该指向一个已存在的文件。
  2. int proj_id:一个非负整数,用于与pathname一起生成唯一的键值。

ftok函数会返回一个唯一的键值,如果发生错误则返回-1。这个键值可以用于后续的shmget等系统调用中,以标识和引用特定的共享内存段。

        这意味着,我们给两个进程使用同样的pathname和同样的id,调用同样的ftok,就能形成同样的key了。通过同样的key,就是能看到同一份资源的必要条件。


共享内存是需要手动释放的,不随着进程的结束而结束

ipcs -m查共享内存,ipcrm -m删除共享内存(按照共享内存的shmid删除)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函数shmctl

参数说明

  • shmid:共享内存标识符,即要控制的共享内存段的标识符,通常由 shmget 函数返回。
  • cmd:控制命令,用于指定要执行的操作。常用的命令包括:
    • IPC_RMID:删除共享内存段。
    • IPC_SET:设置共享内存段的权限和所有者。
    • IPC_STAT:获取共享内存段的状态信息。
  • buf:指向 struct shmid_ds 结构的指针,用于存储共享内存段的信息或设置其属性。可以为 NULL,表示不获取或设置共享内存段的信息。

返回值

如果函数执行成功,返回值为 0;如果出现错误,返回值为 -1,并设置 errno 来指示具体的错误原因。


key vs shmid

key:属于用户形成,内核使用的一个字段,用户不能使用key来进行shm的管理,是给内核用来区分shm唯一性的(用户给操作系统用的)

shmid:内核给用户返回的一个标识符,让用户对shm进行管理的id值(操作系统给用户的)

        使用共享内存标识符而不是键进行后续操作也增加了安全性。因为即使其他进程知道了你的共享内存段的键,它们也无法直接访问或修改你的共享内存段,除非它们也通过shmget获取了对应的共享内存标识符,并且有足够的权限来操作这个共享内存段。


使用共享内存时要挂接,这时就要用到一个函数shmat。

hmat函数在Linux系统编程中用于将进程挂接到共享内存上,从而实现不同进程间的通信。以下是关于shmat函数的详细解释:

1. 函数原型

2. 参数说明

  • shmid:由shmget函数返回的共享内存标识符。
  • shmaddr:指定共享内存连接到当前进程时的地址。有三种情况:
    • 如果shmaddr是NULL,系统将自动选择一个合适的地址。
    • 如果shmaddr不是NULL并且没有指定SHM_RND,则此段连接到addr所指定的地址上。
    • 如果shmaddr非0并且指定了SHM_RND,则此段连接到shmaddr - (shmaddr mod SHMLAB)所表示的地址上,其中SHMLAB是低边界地址的倍数,它总是2的乘方。
  • shmflg:是一组按位OR(或)在一起的标志,用来控制读写权限等。其两个可能取值是SHM_RND和SHM_RDONLY。如果指定了SHM_RDONLY,则以只读方式连接此段,否则以读写的方式连接此段。

3. 返回值

  • 如果调用成功,返回一个指向共享内存的指针。
  • 如果出错,返回-1。

4. 原理

shmat函数从进程空间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或者用户指定的线性地址,并将其挂接到共享内存的物理页上。一旦挂接完成,用户就可以通过返回的指针来访问共享内存中的数据。

5. 注意事项

  • 在使用shmdt函数断开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后,不能再次使用shmat函数进行挂接,否则可能会导致segment fault。
  • 共享内存是IPC(进程间通信)中效率最高的方式之一,因为它允许进程直接访问内存中的数据,而不需要像管道、消息队列那样进行内核与用户空间的数据拷贝。

shmdt 的基本使用:用于从共享内存段中分离一个进程

  • shmaddr:这是指向共享内存段的指针,该指针是之前通过 shmat 系统调用返回的。

返回值:

  • 如果成功,返回 0。
  • 如果失败,返回 -1 并设置 errno 以指示错误。

使用 shmdt 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只影响当前进程:调用 shmdt 只影响当前进程。其他已经附加到该共享内存段的进程仍然可以访问它。
  2. 数据持久性:即使调用了 shmdt,共享内存段中的数据仍然保持不变,直到所有进程都与其分离,或者调用者(通常是创建该段的进程)显式地删除了它(使用 shmctl 系统调用和 IPC_RMID 命令)。
  3. 多次附加和分离:一个进程可以多次使用 shmat 附加到同一个共享内存段,并可以多次使用 shmdt 分离。但每次附加都需要一个单独的分离操作。
  4. 关闭文件描述符:如果在附加共享内存时创建了一个文件描述符(例如,使用 O_CREAT | O_RDWR 标志调用 shmat),则在调用 shmdt 后,应使用 close 系统调用来关闭该文件描述符。但请注意,这不会影响其他进程对共享内存段的访问。
  5. 错误处理:如果 shmdt 调用失败,应检查 errno 以了解失败的原因。可能的错误包括 EINVAL(无效的 shmaddr 参数)和 EACCES(调用进程没有足够的权限来分离该共享内存段)。

3.使用一下shmget(一段代码) 

创建方法:

  1. #pragma once
  2. #include <iostream>
  3. #include <string>
  4. #include <cerrno>
  5. #include <cstdio>
  6. #include <cstring>
  7. #include <sys/ipc.h>
  8. #include <sys/shm.h>
  9. #include <unistd.h>
  10. //用当前路径形成key值
  11. const std::string gpathname = "/home/ubuntu/work/shm";
  12. //随意设置一个
  13. const int gproj_id = 0x66;
  14. //将key转为16进制
  15. std::string ToHex(key_t k)
  16. {
  17. char buffer[128];
  18. snprintf(buffer,zizeof(buffer),"0x%x",k);
  19. }
  20. //形成相同的key值
  21. key_t GetCommKey(const std::string &gpathname,int gproj_id)
  22. {
  23. key_t k = ftok(_pathname.c_str(), _proj_id);
  24. if (k < 0)
  25. {
  26. perror("ftok");
  27. }
  28. return k;
  29. }
  30. //创建shm
  31. int ShmGet(key_t key,int size)
  32. {
  33. int shmid =shmget(key,size,IPC_CREAT | IPC_EXCL);
  34. if(shmid<0)
  35. {
  36. perror("shmget");
  37. }
  38. return shmid;
  39. }

服务端创建:

  1. #include "Shm.hpp"
  2. int main()
  3. {
  4. key_t key=GetCommKey(gpathname,gproj_id);
  5. std::cout<<"key:"<<ToHex(key)<<std::endl;
  6. int shmid=ShmGet(key,4096);
  7. std::cout<<"shmid:"<<shmid<<std::endl;
  8. return 0;
  9. }

客户端:

  1. #include "Shm.hpp"
  2. int main()
  3. {
  4. key_t key=GetCommKey(gpathname,gproj_id);
  5. std::cout<<"key:"<<ToHex(key)<<std::endl;
  6. return 0;
  7. }

运行结果:有相同的key,


4.一个案例(一段代码)

1.简单封装一下

  1. #pragma once
  2. #include <iostream>
  3. #include <string>
  4. #include <cerrno>
  5. #include <cstdio>
  6. #include <cstring>
  7. #include <sys/ipc.h>
  8. #include <sys/shm.h>
  9. #include <unistd.h>
  10. const int gCreater = 1;
  11. const int gUser = 2;
  12. //用当前路径形成key值
  13. const std::string gpathname = "/home/ubuntu/work/shm";
  14. //随意设置一个
  15. const int gproj_id = 0x66;
  16. //将key转为16进制
  17. const int gShmSize = 4097;
  18. class Shm
  19. {
  20. private:
  21. key_t GetCommKey()
  22. {
  23. key_t k = ftok(_pathname.c_str(), _proj_id);
  24. if (k < 0)
  25. {
  26. perror("ftok");
  27. }
  28. return k;
  29. }
  30. int GetShmHelper(key_t key, int size, int flag)
  31. {
  32. int shmid = shmget(key, size, flag);
  33. if (shmid < 0)
  34. {
  35. perror("shmget");
  36. }
  37. return shmid;
  38. }
  39. public:
  40. Shm(const std::string &pathname, int proj_id, int who)
  41. : _pathname(pathname), _proj_id(proj_id), _who(who)
  42. {
  43. _key = GetCommKey();
  44. if (_who == gCreater)
  45. GetShmUseCreate();
  46. else if (_who == gUser)
  47. GetShmForUse();
  48. std::cout << "shmid: " << _shmid << std::endl;
  49. std::cout << "_key: " << ToHex(_key) << std::endl;
  50. }
  51. ~Shm()
  52. {
  53. if (_who == gCreater)
  54. {
  55. int res = shmctl(_shmid, IPC_RMID, nullptr);
  56. }
  57. std::cout << "shm remove done..." << std::endl;
  58. }
  59. std::string ToHex(key_t key)
  60. {
  61. char buffer[128];
  62. snprintf(buffer, sizeof(buffer), "0x%x", key);
  63. return buffer;
  64. }
  65. bool GetShmUseCreate()
  66. {
  67. if (_who == gCreater)
  68. {
  69. _shmid = GetShmHelper(_key, gShmSize, IPC_CREAT | IPC_EXCL);
  70. if (_shmid >= 0)
  71. return true;
  72. std::cout << "shm create done..." << std::endl;
  73. }
  74. return false;
  75. }
  76. bool GetShmForUse()
  77. {
  78. if (_who == gUser)
  79. {
  80. _shmid = GetShmHelper(_key, gShmSize, IPC_CREAT);
  81. if (_shmid >= 0)
  82. return true;
  83. std::cout << "shm get done..." << std::endl;
  84. }
  85. return false;
  86. }
  87. private:
  88. private:
  89. key_t _key;
  90. int _shmid;
  91. std::string _pathname;
  92. int _proj_id;
  93. //我是谁
  94. int _who;
  95. };

服务段:

  1. #include "Shm.hpp"
  2. int main()
  3. {
  4. Shm shm(gpathname,gproj_id,gCreater);
  5. return 0;
  6. }

用户段:

  1. #include "Shm.hpp"
  2. int main()
  3. {
  4. Shm shm(gpathname,gproj_id,gUser);
  5. return 0;
  6. }

运行结果:


2.使用共享内存

 2.1挂接(shmat)和取消挂接(shmdt)

现阶段,我们只是让进程A和B看到了共享内存,使用共享内存的前提是要,将共享内存挂接(使用函数shmat)进程的地址空间上。进程可以将之前创建的共享内存区域映射到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中。这样,进程就可以通过指针直接访问这块共享内存,而无需通过内核进行数据的拷贝。在使用这个函数的时候,是要访问共享内存的,共享内存也是文件,当然也有权限,因此我们创建共享内存的时候是要带权限的。

_shmid = GetShmHelper(_key, gShmSize, IPC_CREAT | IPC_EXCL | 0666);
           

         当多个进程都映射了同一块共享内存到各自的地址空间后 ,进程A可以将数据写入共享内存,然后进程B可以从共享内存中读取这些数据,从而实现进程间的数据交换。

        当你不再需要这块共享内存,或者你的进程即将结束时,你应该使用 shmdt 来从这块内存中分离。这样做可以确保系统能够正确地管理这块内存,防止资源泄露。

  1. void *AttachShm()
  2. {
  3. if (_addrshm != nullptr)
  4. DetachShm(_addrshm);
  5. void *shmaddr = shmat(_shmid, nullptr, 0);
  6. if (shmaddr == nullptr)
  7. {
  8. perror("shmat");
  9. }
  10. std::cout << "who: " << RoleToString(_who) << " attach shm..." << std::endl;
  11. return shmaddr;
  12. }
  13. void DetachShm(void *shmaddr)
  14. {
  15. if (shmaddr == nullptr)
  16. return;
  17. shmdt(shmaddr);
  18. std::cout << "who: " << RoleToString(_who) << " detach shm..." << std::endl;
  19. }

2.2重新封装

这里我们新增了一个成员变量,addshm,用于记录共享内存的地址。

在向共享内存中写东西之前,我们先做清空,这里我们多加一个操作函数。

  1. void Zero()
  2. {
  3. if(_addrshm)
  4. {
  5. memset(_addrshm, 0, gShmSize);
  6. }
  7. }

重新封装后:

  1. #include <iostream>
  2. #include <string>
  3. #include <cerrno>
  4. #include <cstdio>
  5. #include <cstring>
  6. #include <sys/ipc.h>
  7. #include <sys/shm.h>
  8. #include <unistd.h>
  9. const int gCreater = 1;
  10. const int gUser = 2;
  11. const std::string gpathname = "/home/whb/code/111/code/lesson22/4.shm";
  12. const int gproj_id = 0x66;
  13. const int gShmSize = 4097; // 4096*n
  14. class Shm
  15. {
  16. private:
  17. key_t GetCommKey()
  18. {
  19. key_t k = ftok(_pathname.c_str(), _proj_id);
  20. if (k < 0)
  21. {
  22. perror("ftok");
  23. }
  24. return k;
  25. }
  26. int GetShmHelper(key_t key, int size, int flag)
  27. {
  28. int shmid = shmget(key, size, flag);
  29. if (shmid < 0)
  30. {
  31. perror("shmget");
  32. }
  33. return shmid;
  34. }
  35. std::string RoleToString(int who)
  36. {
  37. if (who == gCreater)
  38. return "Creater";
  39. else if (who == gUser)
  40. return "gUser";
  41. else
  42. return "None";
  43. }
  44. void *AttachShm()
  45. {
  46. if (_addrshm != nullptr)
  47. DetachShm(_addrshm);
  48. void *shmaddr = shmat(_shmid, nullptr, 0);
  49. if (shmaddr == nullptr)
  50. {
  51. perror("shmat");
  52. }
  53. std::cout << "who: " << RoleToString(_who) << " attach shm..." << std::endl;
  54. return shmaddr;
  55. }
  56. void DetachShm(void *shmaddr)
  57. {
  58. if (shmaddr == nullptr)
  59. return;
  60. shmdt(shmaddr);
  61. std::cout << "who: " << RoleToString(_who) << " detach shm..." << std::endl;
  62. }
  63. public:
  64. Shm(const std::string &pathname, int proj_id, int who)
  65. : _pathname(pathname), _proj_id(proj_id), _who(who), _addrshm(nullptr)
  66. {
  67. _key = GetCommKey();
  68. if (_who == gCreater)
  69. GetShmUseCreate();
  70. else if (_who == gUser)
  71. GetShmForUse();
  72. _addrshm = AttachShm();
  73. std::cout << "shmid: " << _shmid << std::endl;
  74. std::cout << "_key: " << ToHex(_key) << std::endl;
  75. }
  76. ~Shm()
  77. {
  78. if (_who == gCreater)
  79. {
  80. int res = shmctl(_shmid, IPC_RMID, nullptr);
  81. }
  82. std::cout << "shm remove done..." << std::endl;
  83. }
  84. std::string ToHex(key_t key)
  85. {
  86. char buffer[128];
  87. snprintf(buffer, sizeof(buffer), "0x%x", key);
  88. return buffer;
  89. }
  90. bool GetShmUseCreate()
  91. {
  92. if (_who == gCreater)
  93. {
  94. _shmid = GetShmHelper(_key, gShmSize, IPC_CREAT | IPC_EXCL | 0666);
  95. if (_shmid >= 0)
  96. return true;
  97. std::cout << "shm create done..." << std::endl;
  98. }
  99. return false;
  100. }
  101. bool GetShmForUse()
  102. {
  103. if (_who == gUser)
  104. {
  105. _shmid = GetShmHelper(_key, gShmSize, IPC_CREAT | 0666);
  106. if (_shmid >= 0)
  107. return true;
  108. std::cout << "shm get done..." << std::endl;
  109. }
  110. return false;
  111. }
  112. void Zero()
  113. {
  114. if(_addrshm)
  115. {
  116. memset(_addrshm, 0, gShmSize);
  117. }
  118. }
  119. void *Addr()
  120. {
  121. return _addrshm;
  122. }
  123. private:
  124. key_t _key;
  125. int _shmid;
  126. std::string _pathname;
  127. int _proj_id;
  128. int _who;
  129. void *_addrshm;
  130. };

2.3使用共享内存进行通信

server作为读端

  1. int main()
  2. {
  3. //读端
  4. Shm shm(gpathname,gproj_id,gCreater);
  5. char *shmaddr =(char*)shm.Addr();
  6. //读内容
  7. while(true)
  8. {
  9. std::cout<<"shm memory content:"<<shmaddr<<std::endl;
  10. sleep(1);
  11. }
  12. return 0;
  13. }

client作为写端

  1. int main()
  2. {
  3. //写端
  4. Shm shm(gpathname,gproj_id,gUser);
  5. shm.Zero();
  6. char *shmaddr = (char*)shm.Addr();
  7. //写内容
  8. char ch='A';
  9. while(ch<='Z')
  10. {
  11. shmaddr[ch-'A'] =ch;
  12. ch++;
  13. sleep(2);
  14. }
  15. return 0;
  16. }

运行结果:

 5.共享内存的优劣

以下是对其优缺点的详细分析:

优点:

  1. 高效性
    • 共享内存是IPC通信中传输速度最快的通信方式。因为数据不需要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复制,数据直接写到内存,避免了多次数据拷贝,从而大大提高了通信效率。
    • 进程对共享内存的访问就如同访问自己的内存空间一样,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系统调用或内核操作,进一步提升了效率。
  2. 灵活性
    • 允许多个进程共享数据,提供了一种灵活的通信方式。
    • 进程间可以通过共享的内存区域进行双向通信,满足了多种通信需求。
  3. 支持大量数据传输
    • 适用于需要快速传递大量数据的场景,特别是在大数据处理、实时通信等领域表现突出。

缺点:

  1. 同步问题
    • 由于多个进程可以同时访问共享内存,需要额外的同步机制来避免数据竞争和一致性问题。内核并不提供任何对共享内存访问的同步机制,因此通常需要使用信号量等其他IPC机制进行读写同步与互斥。(写端没写,读端不会阻塞等待,依旧进行读取)
  2. 安全性
    • 需要额外的安全机制来保护数据,防止其他进程非法访问。若未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被篡改。
  3. 编程复杂性
    • 使用共享内存进行通信需要处理同步和数据一致性等复杂问题,编程复杂度较高。需要开发者具备深厚的操作系统和并发编程知识。
  4. 依赖操作系统支持
    • 共享内存的使用依赖于操作系统的支持。不同的操作系统或版本可能对共享内存的实现和管理方式存在差异,这增加了跨平台开发的难度。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IT小白/article/detail/703736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