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我们在使用不同的引擎进行大数据计算时,需要将数据根据计算引擎进行适配。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为此出现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介于上层计算引擎和底层存储格式之间的一个中间层。这个中间层不是数据存储的方式,只是定义了数据的元数据组织方式,并向计算引擎提供统一的类似传统数据库中 “表” 的语义。它的底层仍然是 Parquet、ORC 等存储格式。
基于此,Netflix 开发了 Iceberg,目前已经是 Apache 的顶级项目,https://iceberg.apache.org/。
Apache Iceberg is an open table format for huge analytic datasets. Iceberg adds tables to compute engines including Flink Trino Spark and Hive using a high-performance table format that works just like a SQL table.
Iceberg 是一种开放的数据湖表格式。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基于计算层(Flink、Spark)和存储层(ORC,Parquet,Avro)的一个中间层,用 Flink 或者 Spark 将数据写入 Iceberg,然后再通过其他方式来读取这个表,比如 Spark,Flink,Presto 等。
在文件 Format(Parquet
/ Avro
/ ORC
等)之上实现 Table 语义:
HDFS
/ S3
/ OSS
等writer
并发写入,乐观锁机制解决冲突Iceberg 是为分析海量数据而设计的,被定义为 Table Format,Table Format 介于计算层和存储层之间。
Table Format 向下管理在存储系统上的文件,向上为计算层提供丰富的接口。存储系统上的文件存储都会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譬如读一张 Hive 表的时候,HDFS 文件系统会带一些 Partition、数据存储格式、数据压缩格式、数据存储 HDFS 目录的信息等,这些信息都存在 Metastore 上,Metastore 就可以称之为一种文件组织格式。
一个优秀的 文件组织格式,如 Iceberg,可以更高效的支持上层的计算层访问磁盘上的文件,做一些 list
、rename
或者查找等操作。
表和表格式是两个概念。表是一个具象的概念,应用层面的概念,我们天天说的表是简单的行和列的组合。而 表格式 是数据库系统实现层面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定义了一个表的 Scheme 定义:包含哪些字段,表下面文件的组织形式(Partition 方式)、元数据信息(表相关的统计信息,表索引信息以及表的读写 API),如下图左侧所示:
上图右侧是 Iceberg 在数据仓库生态中的位置,和它差不多相当的一个组件是 Metastore。不过 Metastore 是一个服务,而 Iceberg 就是一系列 jar
包。对于 Table Format,我认为主要包含
4
4
4 个层面的含义,分别是 表 Schema 定义(是否支持复杂数据类型),表中文件的组织形式,表相关统计信息、表索引信息以及表的读写 API 信息。
int
、string
、long
以及复杂数据类型等。Iceberg 的核心思想,就是 在时间轴上跟踪表的所有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到 Iceberg 将数据进行分层管理,主要分为 元数据管理层 和 数据存储层。元数据管理层又可以细分为三层:
Metadata File 存储当前版本的元数据信息(所有 Snapshot 信息);Snapshot 表示当前操作的一个快照,每次 commit
都会生成一个快照,一个快照中包含多个 Manifest。每个 Manifest 中记录了当前操作生成数据所对应的文件地址,也就是 data files 的地址。基于 Snapshot 的管理方式,Iceberg 能够进行 time travel
(历史版本读取以及增量读取),并且提供了 serializable isolation
。
数据存储层支持不同的文件格式,目前支持 Parquet、ORC、AVRO。
Apache Iceberg 设计初衷是 为了解决 Hive 离线数仓计算慢的问题,经过多年迭代已经发展成为构建数据湖服务的表格式标准。关于 Apache Iceberg 的更多介绍,请参见 Apache Iceberg 官网。
目前 Iceberg 提供以下核心能力:
Hidden Partitioning
)和分区布局变更(Partition Evolution
),方便业务进行数据分区策略更新。Upsert
/ Merge Into
行级别数据变更,可以极大地缩小数据入库延迟。我们先了解一下 Iceberg 在文件系统中的布局,总体来讲 Iceberg 分为两部分数据。
.parquet
文件。snap-*.avro
)、Manifest 文件(.avro
)、TableMetadata 文件(*.json
)等。其中 Metadata 目录存放元数据管理层的数据,表的元数据是不可修改的,并且始终向前迭代;当前的快照可以回退。
version[number].metadata.json
:存储每个版本的数据更改项。
snap-[snapshotID]-[attemptID]-[commitUUID].avro
:存储快照 Snapshot 文件。
快照代表一张 Iceberg 表在某一时刻的状态,也被称为 清单列表(Manifest List
),里面存储的是清单文件列表,每个清单文件占用一行数据。清单列表文件以 snap
开头,以 avro
后缀结尾,每次更新都产生一个清单列表文件。每行中存储了清单文件的路径。
清单文件(Manifest Files
)里面存储数据文件的分区范围、增加了几个数据文件、删除了几个数据文件等信息。数据文件(Data Files)存储在不同的 Manifest Files 里面,Manifest Files 存储在一个 Manifest List 文件里面,而一个 Manifest List 文件代表一个快照。
[commitUUID]-[attemptID]-[manifestCount].avro
:Manifest 文件。
清单文件是以 avro
格式进行存储的,以 avro
后缀结尾,每次更新操作都会产生多个清单文件。其里面列出了组成某个快照(Snapshot)的数据文件列表。每行都是每个数据文件的详细描述,包括 数据文件的状态、文件路径、分区信息、列级别的统计信息(比如每列的最大最小值、空值数等)、文件的大小 以及 文件里面数据的行数 等信息。其中列级别的统计信息在 Scan 的时候可以为算子下推提供数据,以便可以过滤掉不必要的文件。
data
目录组织形式类似于 Hive,都是以分区进行目录组织(图中 dt
为分区列)。
Iceberg 的数据文件通常存放在 data
目录下。一共有三种存储格式(Avro、ORC 和 Parquet),主要是看你选择哪种存储格式,后缀分别对应 avro
、orc
或者 parquet
。在一个目录,通常会产生多个数据文件。
如下图所示,虚线框(Snapshot-1)表示正在进行写操作,但是还没有发生 commit
操作,这时候 Snapshot-1 是不可读的,用户只能读取已经 commit
之后的 Snapshot。同理,Snapshot-2,Snapshot-3 表示已经可读。
可以支持并发读,例如可以同时读取 S1、S2、S3 的快照数据,同时,可以回溯到 Snapshot-2 或者 Snapshot-3。在 Snapshot-4 commit
完成之后,这时候 Snapshot-4 已经变成实线,就可以读取数据了。
例如,现在 Current Snapshot
的指针移到 S3,用户对一张表的读操作,都是读 Current Snapshot
指针所指向的 Snapshot,但不会影响前面的 Snapshot 的读操作。
当一切准备完毕之后,会以原子操作的方式 commit
这个 Metadata 文件,这样一次 Iceberg 的数据写入就完成了。随着每次的写入,Iceberg 就生成了下图这样的一个文件组织模式。
Iceberg 的每个 Snapshot 都包含前一个 Snapshot 的所有数据,每次都相当于全量读取数据,对于整个链路来说,读取数据的代价是非常高的。
如果我们只想读取当前时刻的增量数据,就可以根据 Iceberg 中 Snapshot 的回溯机制来实现,仅读取 Snapshot-1 到 Snapshot-2 的增量数据,也就是下图中的紫色数据部分。
同理,S3 也可以只读取红色部分的增量数据,也可以读取 S1 - S3 的增量数据。
Iceberg 支持读写分离,也就是说可以支持并发读和增量读。
对于文件列表的所有修改都是原子操作。
原子性替换保证了线性的历史。原子性替换需要依靠以下操作来保证:
base version
。base version
替换为新的版本。rename
能力。Iceberg 可以做到分钟级别的准实时数据拉取。
首先,Flink Iceberg 最经典的一个场景就是 构建实时的 Data Pipeline。业务端产生的大量日志数据,被导入到 Kafka 这样的消息队列。运用 Flink 流计算引擎执行 ETL 后,导入到 Apache Iceberg 原始表中。有一些业务场景需要直接跑分析作业来分析原始表的数据,而另外一些业务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的提纯。那么我们可以再新起一个 Flink 作业从 Apache Iceberg 表中消费增量数据,经过处理之后写入到提纯之后的 Iceberg 表中。此时,可能还有业务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的聚合,那么我们继续在 Iceberg 表上启动增量 Flink 作业,将聚合之后的数据结果写入到聚合表中。
有人会想,这个场景好像通过 Flink Hive 也能实现。 Flink Hive 的确可以实现,但写入到 Hive 的数据更多地是为了实现数仓的数据分析,而不是为了做增量拉取。一般来说,Hive 的增量写入以 Partition 为单位,时间是 15 m i n 15min 15min 以上,Flink 长期高频率地写入会造成 Partition 膨胀。而 Iceberg 容许实现 1 m i n 1min 1min 甚至 30 s 30s 30s 的增量写入,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了端到端数据的实时性,上层的分析作业可以看到更新的数据,下游的增量作业可以读取到更新的数据。
Flink CDC(Change Data Capture
)增量数据写入 Iceberg。
可以用 Flink Iceberg 来分析来自 MySQL 等关系型数据库的 binlog
等。一方面,Apache Flink 已经原生地支持 CDC 数据解析,一条 binlog
数据通过 ververica flink-cdc-connector
拉取之后,自动转换成 Flink Runtime 能识别的 INSERT
、DELETE
、UPDATE_BEFORE
、UPDATE_AFTER
四种消息,供用户做进一步的实时计算。
此外,CDC 数据成功入湖 Iceberg 之后,我们还会打通常见的计算引擎,例如 Presto、Spark、Hive 等,他们都可以实时地读取到 Iceberg 表中的最新数据。
MySQL Binlog 是二进制格式的日志文件,但是不能把
binlog
文件等同于 OS 系统某目录下的具体文件,这是狭隘的。Binlog 是用来记录 MySQL 内部对数据库的改动(只记录对数据的修改操作),主要用于数据库的主从复制以及增量恢复。
上面的架构是采用 Iceberg 全量数据和 Kafka 的增量数据来驱动新的 Flink 作业。如果需要过去很长时间例如一年的数据,可以采用常见的 Lambda 架构,离线链路通过 Kafka → Flink → Iceberg
同步写入到数据湖,由于 Kafka 成本较高,保留最近
7
7
7 天数据即可,Iceberg 存储成本较低,可以存储全量的历史数据,启动新 Flink 作业的时候,只需要去拉 Iceberg 的数据,跑完之后平滑地对接到 Kafka 数据即可。
同样是在 Lambda 架构下,实时链路由于事件丢失或者到达顺序的问题,可能导致流计算端结果不一定完全准确,这时候一般都需要全量的历史数据来订正实时计算的结果。而我们的 Iceberg 可以很好地充当这个角色,因为它可以高性价比地管理好历史数据。
构建 Iceberg 需要 Grade 5.6 5.6 5.6 和 Java 8 8 8 的环境。
下载地址:
[bigdata@bigdata185 software]$ tar -zxvf iceberg-apache-iceberg-0.11.1.tar.gz -C /opt/module/
[bigdata@bigdata185 software]$ cd /opt/module/iceberg-apache-iceberg-0.11.1/
我们选择最稳定的版本进行编译,Hadoop 2.7.7 2.7.7 2.7.7、Hive 2.3.9 2.3.9 2.3.9、Flink 1.11.6 1.11.6 1.11.6、Spark 3.0.3 3.0.3 3.0.3。
org.apache.flink:* = 1.11.6
org.apache.hadoop:* = 2.7.7
org.apache.hive:hive-metastore = 2.3.9
org.apache.hive:hive-serde = 2.3.9
org.apache.spark:spark-hive_2.12 = 3.0.3
(1)在 buildscript
的 repositories
中添加:
maven { url 'https://mirrors.huaweicloud.com/repository/maven/' }
添加后如下所示:
buildscript {
repositories {
jcenter()
gradlePluginPortal()
maven { url 'https://mirrors.huaweicloud.com/repository/maven/' }
}
dependencies {
classpath 'com.github.jengelman.gradle.plugins:shadow:5.0.0'
classpath 'com.palantir.baseline:gradle-baseline-java:3.36.2'
classpath 'com.palantir.gradle.gitversion:gradle-git-version:0.12.3'
classpath 'com.diffplug.spotless:spotless-plugin-gradle:3.14.0'
classpath 'gradle.plugin.org.inferred:gradle-processors:2.1.0'
classpath 'me.champeau.gradle:jmh-gradle-plugin:0.4.8'
}
}
(2)allprojects
中添加:
maven { url 'https://mirrors.huaweicloud.com/repository/maven/' }
添加后如下所示
allprojects {
group = "org.apache.iceberg"
version = getProjectVersion()
repositories {
maven { url 'https://mirrors.huaweicloud.com/repository/maven/' }
mavenCentral()
mavenLocal()
}
}
进入项目根目录,执行脚本:
[bigdata@bigdata185 iceberg-apache-iceberg-0.11.1]$ ./gradlew dependencies
(1)进入项目根目录,执行:
[bigdata@bigdata185 iceberg-apache-iceberg-0.11.1]$ ./gradlew build
(2)上述命令会执行代码里的单元测试,如果不需要,则执行以下命令:
[bigdata@bigdata185 iceberg-apache-iceberg-0.11.1]$ ./gradlew build -x test -x scalaStyle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分别介绍如何集成 Iceberg 0.11.1
和 Flink 1.11.6
、Spark 3.0.3
、Hive 2.3.9
。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