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低代码平台适用人群及场景_低代码平台应用场景

低代码平台应用场景

低代码平台提供可视化设计器,开发者无需编码即可完成绝大多数功能;还需要提供编程接口,少量编码开发更多扩展功能。低代码技术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软件开发的技术门槛,提升了交付速度,降低了总体成本。让更多企业可以通过 “量身定做”的软件不断升级其数字化水平。

低代码平台的显著特征在于“快速构建 IT 环境来简化应用程序开发的复杂性”,低代码的出现虽然大幅降低了业务开发的技术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成为平民开发者,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企业能够不假思索地去部署低代码开发。

低代码开发平台系列:2、低代码平台适用人群及场景

作为一种崭新的开发技术,企业该如何将低代码应用到企业信息化中来,谁更适合使用低代码来做企业软件开发?这个问题在业界尚无明确的结论。抛开各低代码厂商强化自身产品优势所做的宣传,除了期望借助低代码技术的东风,转型进入 IT 领域的业务人员。

现阶段的低代码平台的目标群体:

1、把低代码开发作为一种工具提供给独立软件开发商 ISV 、系统集成商 SI 、 SaaS 企业、渠道代理商、咨询公司等,以实现它们各自的目的。比如 ISV 和 SaaS 企业一般会购买低代码开发工具充实自己的底层开发能力,用于扩充自己的产品线以期望占领更多的市场;渠道商和咨询公司则把低代码开发作为项目实施的工具,用于提高自身的系统部署效率;集成商则把低代码开发视为一种新功能,可以在招标时为潜在客户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2、通过低代码开发向外提供开发服务,承接各类企业的原有信息系统改造或创新应用开发等任务,性质类似于软件开发外包,只不过低代码开发平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短时间内具备技术先进性的优势。

3、把低代码开发打造成一个平台,吸引 ISV 甚至个人开发者到平台上开发应用,然后向企业客户提供产品以及后续的二次开发个性化定制服务,而平台则作为连接的角色负责订立统一的标准和交易规则,并努力把供需两端都做大,形式上类似于 App Store,只不过其提供的是 API 不是 APP ,服务的是企业而非个人。

低代码开发平台系列:2、低代码平台适用人群及场景

行业专家认为三类人群最有可能成为低代码开发的受益者,分别为:

l IT 技术人员

l 项目实施经理

l 专业开发人员

传统软件开发方式对开发团队的技能要求非常全面,从商业到运维,从设计到开发。所以,软件开发通常都是“团队作业”,每个成员分别贡献出对应的能力领域。而随着低代码技术的出现,设计、开发和交付环节的技术要求,因为技术门槛的降低而取消或者弱化。

低代码开发平台系列:2、低代码平台适用人群及场景

大量项目实践表明,低代码适用的主要场景有2个:

A. 甲方自主开发

这个场景下,企业的IT人员继续负责业务理解、需求整理的工作。与传统方式最大的差别在于,借助低代码的可视化设计能力,在无编码的前提下,IT人员能自行完成从设计到开发的全过程,并利用低代码的“一键发布”功能,完成项目的最终交付。

该场景下,IT 人员从单纯的甲方项目经理(部分企业称之为产品经理或甲方代表),兼任了架构师和程序员的岗位。除了节省专业开发人员的人力和管理成本之外,“最懂业务的人直接做业务系统”所带来的沟通优势,还能进一步提升项目交付速度,保证系统和业务需求的强贴合度。

B. 乙方快速交付

第2个场景是指软件厂商、行业软件代理商、系统集成商的项目经理(也称实施经理),在与甲方完成业务分析与项目交付的同时,承担起设计和开发和交付工作。

对于 IT 团队建设投入不足的企业客户来说,将业务系统或行业软件的客户化开发项目外包给专门的软件公司是更可行的方案。此时,作为乙方的软件公司,则可以利用低代码,进一步压缩团队规模,提升生产率,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完成项目交付,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

低代码开发平台系列:2、低代码平台适用人群及场景

以上可以看出,低代码平台旨在同时服务甲方 IT 技术人员、项目实施经理和专业开发人员。对于甲方有一定 IT 相关知识的技术人员来说,在经验丰富的 IT 人员或专业开发人员的指导下,创建经过深思熟虑的与实际需求相符的应用程序,扩展了技术团队的业务能力。对于项目经理和专业开发人员来说,通过可视化的操作搭建应用程序,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开发效率。同时低代码平台也允许他们根据需要手工编码来应对更复杂的系统需求,这意味着在提高技术团队的业务价值的同时,降低了开发工作的积压量。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从前慢现在也慢/article/detail/371066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