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在同一个网络空间和情境下,营造一种微妙的、隐约感知的、实时同步的感觉。
重要的技术,往往是那些不易察觉却无所不在的技术。欢迎阅读「RTE 共读计划」的文章,我们希望通过本计划:
• 挖掘到那些帮助人们跨越距离实时互动(Real-Time Engagement,RTE)并如聚一堂的技术和观念。
• 寻找那些把技术和故事同时讲述得美妙的 RTE Builder 兼作者。
• 聚集一批乐于学习和成长的共读者和共译者。
在同一个网络空间和情境下,营造一种微妙的、隐约感知的、实时同步的感觉。
在网络上,很难营造出多人共享、同步空间的微妙感觉。
你和我当下正在异步交流。我在过去写下了这些文字。你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阅读它们。我们不是同步的。
尽管我们停留在同一个网页内(这意味着我们共享着同一个数字空间)。但它与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实时互动方式完全不同。
我们之间,不存在对彼此视觉、听觉、触觉、空间或具身的感知。即使我们在同一时刻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也感受不到彼此的存在。
很长一段时间,网络的异步性都是一个技术瓶颈。网速和带宽无法满足除发送大量静态文本之外的任何需求,文本传输都还会有或长或短的延迟。
但事情已经有了变化。现在,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网络连接每几毫秒就会刷新一次。我们大部分体验都是实时的:来自 Twitter 的八卦消息、Google Docs 中的协作编辑、人满为患的 Zoom 会议、耸人听闻的 BBC 突发新闻报道、《魔兽世界》比赛以及 Twitch 直播中铺天盖地的表情符号反应,都能在眨眼间加载完成。
但我们并未意识到,实时同步的多人网络还有更多可能性,它潜在的设计空间仍缺乏探索。
大多数网页还是基于慢加载和单一用户的情景而设计的。我们目不转睛地把个性化信息流从上划到下,这些信息流缺乏共享物理空间的特点,没有方向性,也难以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无法随机互动,也不能自由探索。最关键的是,它们不能让那些彼此亲近的人对同一现实有共同的感知。当你独自盯着只有自己能看到的个性化推流时,我们之间的「附近」(vicinity)就消失了。
在网上,我们不一定需要时刻与他人互动。我们真正缺少的是与其他人静静共处的感觉,就像在咖啡馆里与他人一起看书一样。那种各自在做自己的事,却共享同一场域的感觉,就是「共处」(co-presence),这是共享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而我们还需要在数字空间中探索如何营造这种感觉。
可是,我们当前的多人(multiplayer)体验又过于强调「多人」的特性。所有人的行为都在索要你的注意力。光标移动,指针闪烁,他们把鼠标移向他们关心的内容,同时也把你从自己的焦点中拉走。那种更模糊的,更温和的共享网络空间的感觉,我们依然没有实现。
氛围共处(ambient co-presence),是指和他人共享同一空间或情境的感觉,你无需和任何人持续互动或交流。你们通过余光、环境音、具身感知来感受彼此的存在,但你们并不一定要做着相同的工作,也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上。
这听起来有点像你和你的家人们,坐在咖啡馆的后廊上安静地阅读,周围充斥着人们轻柔的交谈声和敲击的键盘声,抑或是坐在伦敦地铁车站内一张旧椅子上,静静地观察着人群,内心感叹如此多形形色色的人群此刻聚集在同一空间内。
他们不太会要求你的关注或者交谈。他们只是静静地在一旁做着自己的事情,并提供舒适的陪伴感,以及让你可以观察到他人是以何种方式度过自己的时间。
在数字空间中,我们目前尝试的方案是多人光标和选区。那些有文件访问权限的人,会在界面上显示为一个个又小又尖,彩色的光标或文本标记,它们出现在文档、画布或电子表格中。有时它们旁边还带着名字或者悬浮的个人资料图片,以助于辨认他们是谁。
据我所知,Google Docs 是第一个实现这个功能的,随后很快被其他产品效仿。Notion、Figma、Miro、Mural 和大多数其他协作平台现在都在采用这种模式。
Google 表格中的多人光标,展示了当前用户选择的单元格
现在的技术可以轻松实现这一功能。我的朋友一直在 Partykit (https://www.partykit.io/)上探索实验,如何用几行代码即可实现多人体验。比如 Cursor Party(https://blog.partykit.io/posts/cursor-party),一个单行脚本,它可以让访问你网站的每一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光标、国旗和聊天框。
在数字空间中,多人光标可以带来一种大家正在一起参加活动的感觉,但却缺少我们想要的一种环境氛围。当你可以确切地看见你的主管正审查着哪段文案或某张设计稿时,想必不太轻松自在。
多人光标同样缺乏拓展性。当界面上有成百上千个光标飞来飞去时,只会让人感到不知所措。任何在大型共享 Google 文档或 Figma 文件里编辑的人都非常熟悉这种感觉。多人光标只适用于一些小规模的封闭环境,例如私人团队或公司内部。
为了实现在工作区中感知他人同时又不被打扰,我们可以把尖锐具象的动态光标换为更柔和模糊的存在提示,像是热力图。试想一下这个功能应用在各种内容上,不管是《纽约客》的还是小型独立博客。
你能隐约感到有其他人也在页面上读着。这可能会感觉有点分心,又或是感到一些陪伴,可能还有一些些兴奋,因为有人在和我们读着相同的内容。
这是另一种不太显眼的方案,它通过一个柔和的亮点来呈现页面上的其他读者:
这种方法更加平静温和,让我们能够在一个空间内展示数百甚至数千人,而不会感到混乱。
在这个简单的方案基础上,我们可以逐步增加更需注意力的交互方式,例如添加评论、与同时出现在空间的人进行沟通、或者创建他人可追踪的路径。
空间音频似乎是探索数字空间中如何感知他人的最可靠的途径之一。在物理空间中,声音会自然地呈现出近大远小的梯度,带有不同音量的层次变化。
这为我们在私人和公共对话中提供了灵活性。我们可以自由出入于他人的可听范围,或者在更大的环境里感受周围的白噪音,不用被打扰。
Gather Town (https://www.gather.town/)这点做的非常好。它是为远程分布的团队而设计的数字空间。我见过人们用它来举行各种活动,从非正式会议到公司团建。
你会以一个游戏角色的形象,出现在虚拟的客厅或办公室中,然后可以在里面随意移动。巧妙之处在于,当你靠近或远离周围的人时,他们的视频和音频会逐渐显现或消失。你可以在房间内四处走动,并在不同的谈话组中切换,就像在鸡尾酒会上一样。
Gather Town 现在很受关注,但空间音频应该还存在更多不同环境形式。
它让我想起了许多人在沉寂的家中办公时会使用的白噪音 app,例如 Noizio(https://noiz.io/)。它们播放巴黎咖啡馆和篝火的柔和声音,帮助集中注意力。
在与同事一起使用 Google 文档写作时,你可能会听到他们键盘的轻轻敲击声、叹息声和轻柔的背景音乐,就像在现实中与他们坐在一起。
与其他模式相比,在公共网站上留下的注释和标记的同步性较差,但至少能让我们大致了解其他人的活动。有几款产品正在探索这种方式:
1.Medium 上的亮点 Medium 上的高亮标注
Medium(https://medium.com/),一个众所周知的封闭发布平台,它会向你展示其他用户在文章中标注最多的一句话,但只有一句。仿佛长篇文章中不可能包含多个有用的观点一样,但发布到 Medium 上的文章显然不是这样。
Medium 文章上的一个热门标注。
读者也可以评论标注,但这些评论隐藏在侧边栏中,难以察觉。
对 Medium 标注的评论。
当然,这个功能只能在 Medium 上使用,导致它变得不那么有趣或吸引人。
2. Hypothesis
一款名叫 Hypothesis(https://web.hypothes.is/) 的浏览器插件,在这点上做的很好。它支持注释和标注网络上的任何内容。Hypothesis 像是一个互联网上的注释层,每个人都可以在此进行分享。
你可以设置这些注释的可见程度;完全公开、仅限邀请的半私密的或仅个人可见。
Hypothesis 侧边栏内的高亮标注和对应注释。
这意味着你可以打开网上的任何文章,看看其他人在「页边距」写了些什么。
我和朋友们实验了几次静默阅读(https://maggieappleton.com/silentsessions)的活动。我们同时打开同一篇文章,阅读了 30 分钟,并在无声的情况下使用 Hypothsis 注释,最后在 Zoom 上总结。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我希望有更多产品能够探索促进实时同步阅读和高亮显示的功能。虽然 Hypothesis 可以使用,但感觉它不够生动、反应慢,也缺乏空间感。
如何避免过度引起他人注意同时又提供环境陪伴感,是一件棘手的事。但我们在物理空间中做到了,我们只需在数字世界中同样去持续探索这种模式。
(Designing multiplayer apps with patterns from architecture)
马特·韦布(Matt Webb)
https://interconnected.org/home/2022/01/21/social_gradient
莱萨·赖切尔特(Leisa Reichelt),2007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207101712/https://www.disambiguity.com/ambient-intimacy/
作者:Maggie Appleton
译者:阿露
社区共读者:Zixuan Chen、阿露、傅丰元、李嵩
编辑:傅丰元
重要的技术,往往是那些不易察觉却无所不在的技术。欢迎阅读「RTE 共读计划」的文章,我们希望通过本计划:
• 挖掘到那些帮助人们跨越距离实时互动(Real-Time Engagement,RTE)并如聚一堂的技术和观念。
• 寻找那些把技术和故事同时讲述得美妙的 RTE Builder 兼作者。
• 聚集一批乐于学习和成长的共读者和共译者。
欢迎联系丰元的微信(bob_fu)加入「RTE 共读计划」,共读、共译、共同成长。本文经作者授权翻译,如需转载,请也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