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有几个简单的原则:
整数类型
无符号的数字上限可以提高一倍
为整数类型指定宽度,如INT(11),不会限制值的合法范围,只是规定了Mysql的一些交互工具(命令行或客户端)用来显示的字符个数。对于存储和计算来讲,int(1) 和 int(20)是相同的。
实数类型
浮点类型在存储同样范围的值时,通常比Decimal使用更少的空间,Float使用4个字节,Double使用8个字节相比Float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大的范围。这里能选择的是存储类型,Mysql内部使用Double作为内部浮点计算的类型。
字符串类型
CHAR和VARCHAR
VARCHAR节省了存储空间,如果行占用存储空间增长,并且在页内没有更多的空间存储,MyISAM拆成不同的片段存储,InnoDB则需要分裂页来使行可以放进页内。
下列情况使用Varchar是合适的:
InnoDB把过长的VARCHAR存储为BLOB
CHAR是定长的,会删除末尾的空格。CHAR(1)需要一个字节,VARCHAR(1)需要2个字节,因为还需要多一个字节存储长度。
类似的还有BINNARY和VARBINARY,填充使用的\0(0字节)
BLOB和TEXT
都是为了存储很大的数据设计的字符串数据类型,分别采用二进制和字符方式存储。不同在于BLOB存储的是二进制数据,没有排序规则或者字符集。
排序也只是对每个列的max_sort_length字节而不是整个字符串排序。
查询如果涉及BLOB,服务器不能在内存临时表中存储BLOB,必须要使用磁盘临时表,无论它多小。
日期和时间类型
DATETIME可以存储1001到9999年,精度为秒,与时区无关,使用8个字节的存储空间。TIMESTAMP保存了1970年1月1日以来的秒数。只使用4个字节的存储空间。从1970到2038年。
位数据类型
这些类型,不管底层存储格式和处理方式如何,从技术上来说都是字符串类型。
BIT
5.0之前BIT是TINYINT的同义词。之后则完全不同。MyISAM会打包所有的BIT列,InnoDB和Memory使用足够存储最小整数类型来存放BIT,所以不能节省存储空间。Mysql把BIT当作字符串类型而不是数字,会造成一些混乱。例如 a bit(8),值为b’00111001’二进制等于57(ascii显示值等于9),a=9,a+0=57。应该谨慎使用,如果想存储true/false,可以使用CHAR(0)
选择标识符(identifier)
整数类型是最好的选择,很快并且可以使用AUTO_INCREMENT。避免使用字符串作为标识列,很耗空间,通常比数字类型慢,MyISAM默认对字符串使用压缩索引,会导致查询慢很多。
范式和反范式
在范式化的数据库中,每个事实数据会出现并且只出现一次,相反,在反范式化的数据库中,信息是冗余的。
第一范式
确保数据表中每列(字段)的原子性。
如果数据表中每个字段都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则满足第一范式。
例如:user用户表,包含字段id,username,password
第二范式
在第一范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目标是确保表中的每列都和主键相关。
如果一个关系满足第一范式,并且除了主键之外的其他列,都依赖于该主键,则满足第二范式。
例如:一个用户只有一种角色,而一个角色对应多个用户。则可以按如下方式建立数据表关系,使其满足第二范式。
user用户表,字段id,username,password,role_id
role角色表,字段id,name
用户表通过角色id(role_id)来关联角色表
第三范式
在第二范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目标是确保表中的列都和主键直接相关,而不是间接相关。
例如:一个用户可以对应多个角色,一个角色也可以对应多个用户。则可以按如下方式建立数据表关系,使其满足第三范式。
user用户表,字段id,username,password
role角色表,字段id,name
user_role用户-角色中间表,id,user_id,role_id
像这样,通过第三张表(中间表)来建立用户表和角色表之间的关系,同时又符合范式化的原则,就可以称为第三范式。
反范式化
反范式化指的是通过增加冗余或重复的数据来提高数据库的读性能。
例如:在上例中的user_role用户-角色中间表增加字段role_name。
反范式化可以减少关联查询时,join表的次数。
范式的优点
缺点是通常需要关联,代价相对昂贵,也可能使得一些索引策略无效。
反范式的优点
避免关联
查询相对高效(当索引合理)
索引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列,如果索引包含多个列,那列的顺序也十分重要,因为Mysql只能最高效的使用索引的最左前缀列。
B-Tree的索引列是顺序组织存储的,很适合查找范围数据。适用于全键值、键值范围或键前缀查找。
红黑树是一种含有红黑结点并能自平衡的二叉查找树。它必须满足下面性质:
性质1:每个节点要么是黑色,要么是红色。
性质2:根节点是黑色。
性质3:每个叶子节点(NIL)是黑色。
性质4:每个红色结点的两个子结点一定都是黑色。
性质5:任意一结点到每个叶子结点的路径都包含数量相同的黑结点。
从性质5又可以推出:
性质5.1:如果一个结点存在黑子结点,那么该结点肯定有两个子结点
哈希索引(hash index)只有精确匹配索引所有列的查询才有效。只包含哈希值和行指针,不存储字段值,所以不能避免读取行。
并不是按照索引值顺序存储,所以无法用于排序。
也不支持部分索引列匹配查找。只支持等值查询,不支持范围查询。
独立的列才能使用到索引,列不能使用操作符或者表达式
多列索引,当使用到多个单列索引时,会进行多个索引的联合操作(索引合并)
选择合适的索引列顺序
正确的顺序依赖于使用该索引的查询,并且同时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排序和分组的需要。
在一个多列B-Tree索引中,索引列的顺序意味着索引首先按照最左列进行排序,其次是第二列。
聚簇索引
并非一种单独的索引类型,而是一种数据存储方式。InnoDB在同一个结构中保存了B-Tree索引和数据行。
InnoDB使用主键聚集数据,如果没有定义主键,会选择一个唯一的非空索引代替,如果没有这样的索引,会隐式定义一个主键作为聚簇索引。InnoDB只聚集同一个页面的记录。
优点:
缺点:
覆盖索引
如果索引的叶子节点中已经包含要查询的数据,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再回表查询呢?所以一个索引包含(或者覆盖)所有需要查询的字段的值,我们就称之为覆盖索引。
索引排序
只有索引的列顺序和orderby的顺序完全一致,并且列的正序,逆序都一样时,才能使用索引对结果进行排序。如果查询需要关联多张表,则只有当orderby的引用字段全部为第一个表时,才能使用索引进行排序。
索引和数据的碎片化
B-Tree索引可能会碎片化。
表的数据存储也可能碎片化:
行碎片
这种碎片指的时数据行被存储到多个地方的多个片段中。即使只查询一行记录,也会导致性能下降。
行间碎片
逻辑上顺序的页,或者行再磁盘上不是顺序存储的。行间碎片对诸如全表扫描和聚簇索引扫描之类的操作有很大影响。
剩余空间碎片
指数据页中有大量的空余空间,会导致服务器读取大量不需要的数据造成浪费。
查询的声明周期大致按照顺序:
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然后在服务器上进行解析,生成执行计划,执行,并返回结果给客户端。执行时最重要的阶段,包含了大量为检索数据到存储引擎的调用以及调用后的数据处理,包括排序,分组等。
衡量查询开销的三个指标如下:
响应时间是 服务时间 和 排队时间 之和。
扫描的行数和返回的行数理想情况下应该是相同的,一般在1:1到10:1之间
扫描的行数和访问类型:在EXPAIN语句中的type列反应了访问类型。访问类型有很多中,包括全表扫描,索引扫描,范围扫描,唯一索引查询,常数引用等。这些速度是从慢到快,扫描行数也是从多到少。
Mysql支持多个简单查询,一个通用服务器上可以支持每秒10万的查询,一个千兆网卡满足每秒2000次的查询。Mysql内部每秒能扫描内存中上百万行数据,相比之下响应数据给客户端就慢得多了
将一个大查询分而治之,例如一个删除大量数据的语句,拆分为多个小的删除。
有很多好处:
执行查询的过程:
通信协议是“半双工”的,意味着任何一个时刻,要么是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数据,要么是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数据。这种协议让MySQL通信简单快速。但是也意味着没法进行流量控制,一旦一端开始发送消息,另一端要完整接收完整个消息才能响应它。客户端用一个单独的数据包将查询传给服务器,所以查询语句特别长的时候,参数max_allowed_packet特别重要。
最简单使用SHOW FULL PROCESSLIST查看当前状态,状态值有如下几种:
检查缓存是通过一个对大小写敏感的哈希查找实现的。查询和缓存中的查询即使只有一个字节不同页不会匹配,如果命中在返回结果集之前MySQL会检查一次用户权限,这是无需解析SQL的,因为查询缓存中有保存当前查询需要的表信息。
MySQL通过关键字将SQL语句解析,生成语法解析树,使用MySQL语法规则验证和解析查询。例如是否使用了错误的关键字,关键字顺序是否正确,引号前后是否正确匹配。
预处理根据MySQL规则进一步检查解析树是否合法。例如数据表、列是否存在,名字和别名是否有歧义。
下一步预处理器会验证权限。
语法树已经合法,优化器将其转为了执行计划。优化器作用就是找到最好的执行计划。
可以通过查询当前回话的Last_query_cost的值来得知MySQL计算当前查询成本。
根据一系列统计信息计算得来:每个表或者索引的页面个数,索引的基数(索引中不同值的数量),索引和数据行的长度,索引分布的情况。
优化器在评估成本的时候不考虑任何缓存,假设读取任何数据都需要一次磁盘IO
MySQL的查询优化器是一个复杂部件,使用了很多优化的执行策略。优化策略简单分为两种:静态优化和动态优化。
静态优化直接对解析树进行优化,静态优化在第一次万能充后就一直有效,使用不同参数执行查询页不会发生变化,可以认为是一种“编译时优化”。
动态优化和查询的上下文有关,例如WHERE条件中的取值、索引中条目对应的数据行数等。可以认为时“运行时优化”。
MySQL能够处理的优化类型:
MySQL先从一个表中循环取出单条数据,在嵌套循环到下一个表中寻找匹配的行,依次直到找到所有表中匹配的行,然后根据各个表匹配的行返回查询中需要的各个列。MySQL会尝试在最后一个关联表中找到所有匹配的行,如果不行就返回上一层次关联表。
MySQL多表关联的指令树时一颗左侧深度优先的树。
MySQL的最优执行计划中的关联表的顺序,通过预估需要读取的数据页来选择,读取的数据页越少越好。
关联顺序的调整,可能会让查询进行更少的嵌套循环和回溯操作。
可以使用STRAIGHT_JOIN关键字重写查询,让优化器按照查询顺序执行。
排序时成本很高的操作,从性能角度考虑,应该尽量避免排序,或者避免对大量数据进行排序。
当不能用索引生成排序结果时,MySQL需要字节进行排序,如果数据量小使用内存,数据量大使用磁盘。不过统一都称为文件排序(filesort)。
MySQL有两种排序算法:
查询执行阶段就根据执行计划,调用存储引擎的实现接口来完成。
查询结果返回时,即使不需要返回结果集给客户端,MySQL返回查询信息,例如影响到的行数。
关联子查询(in+子查询)
使用join,或者使用函数GROUP_CONCAT()在in中构造一个由分好分隔的列表,有时候比关联更快,in加子查询性能糟糕,一般建议使用exists等效改写。
MyISAM的count函数非常快,只有在没有条件的前提下。
近似值:某些不需要精确值的情况下,可以使用EXPLAIN出来的优化器估算行数。
在5.6之前尽量转换使用join,5.6之后没有太多差别
groupby 使用主键列效率更高。
“延迟关联”,首先使用索引覆盖来选取范围内的主键,接下来根据这些主键获取对应数据。
分区表限制:
在数据量超大的时候B-Tree就无法起作用了,除非是索引覆盖查询,否则数据库服务器需要根据索引扫描的结果回表,查询所有符合条件的记录。如果数据量巨大,这将产生大量随机IO,数据库的响应时间将大到不可接受的程度。
MySQL从 命令行参数和配置文件中获取配置信息。配置文件一般是在 /etc/my.cnf 或 /etc/mysql/my.cnf。
确认配置文件路径,可以使用下列命令
$ which mysql
/bin/mysql
$/bin/mysql --verbose --help|grep -A 1 'Default options'
Default options are read from the following files in the given order:
/etc/my.cnf /etc/mysql/my.cnf /usr/etc/my.cnf ~/.my.cnf
配置文件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开头是用方括号括起来的分段名称。客户端会读取client部分,服务器通常读取mysqld部分。
配置项都使用小鞋,单次之间用下划线或者横线隔开。
InnoDB使用日志来减少提交事务时的开销。因为日志中已经记录了事务,无需在每个事务提交时把缓冲池的脏块刷新到磁盘中。
InnoDB用日志把随机IO变成顺序IO,一旦日志写入磁盘,事务就持久化了,即使变更还没有写到数据文件。
InnoDB最后是要把变更写入数据文件,日志有固定大小。InnoDB的日志是环形方式写的:当写到日志的尾部,会重新跳转到开头继续写,但不会覆盖到还没应用到数据文件的日志记录,因为这样会清掉已经提交事务的唯一持久化记录。
InnoDB使用一个后台线程只能地刷新这些变更到数据文件。这个线程可以批量组合写入,是的数据写入更顺序,以提高效率。事务日志把数据文件的随机IO转换为几乎顺序的日志文件和数据文件IO,把刷新操作转移到后台使得查询可以更快完成,并且缓和查询高峰时IO的压力。
InnoDB把数据保存在表空间内,本质上是一个由一或多个磁盘文件组成的虚拟文件系统。InnoDB用表空间实现很多功能,不只是存储表和索引。它还保存了回滚日志(旧版本号),插入缓冲(Insert Buffer)、双写缓冲(Doublewrite Buffer),以及其他内部数据结构。
InnoDB使用双写缓冲来避免页没写完整锁导致的数据损坏。这是一个特殊的保留区域,再一些连续的块中足够保存100个页。本质上是一个最近写回的页面的备份拷贝。当InnoDB从缓冲池刷新页面到磁盘时,首先把他们写到双写缓冲,然后再把他们写到其所属的数据区域中,可以保证每个页面的写入都是原子并且持久化的。页面在末尾都有校验值(Checksum)来确认是否损坏。
缓冲池
InnoDB基于磁盘存储,记录按照页的方式进行管理。在数据库中进行读取页的操作,首先将磁盘读到的页存放在缓冲池中,下次读取先判断页是否在缓冲池则直接读取,否则读取磁盘上的页。对页的修改首先修改缓冲池,然后再以一定的频率刷新到磁盘(通过checkpoint机制)。缓冲池配置通过innodb_buffer_pool_size来设置。
缓冲池中缓存的数据页类型有:索引页、数据页、undo页、插入缓冲(insert buffer)、自适应哈希索引(adaptive hash index)、InnoDB存储的锁信息(lock info)、数据字典信息(data dictionary)等
LRU List、Free List和Flush List
InnoDB的LRU添加了midpoint位置,新读取的页不是放到首部,而是放到midpoint位置。默认是放在LRU列表长度的5/8处。有些操作可能会全表扫描加载大量的页,如果直接加载到首部则可能刷出有效页。数据库开始时,LRU是空的,页都在FreeList中,查找时从Free列表中查找是否有可用空闲页,若有则从Free列表中删除放入LRU。当页从LRU的old部分假如到new时,称之为page made young,因为innodb_old_blocks_time设置导致页没有从old部分移动到new部分称为page not made young。
重做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
三种情况会讲redo log buffer中的内容刷新到日志文件
InnoDB存储引擎内部有两种:
Insert Buffer是一颗B+树,全局唯一,负责对所有表的辅助索引进行Insert Buffer。
Merge Insert Buffer是合并到真正的辅助索引中的操作,在下面几种情况时发生:
InnoDB 会监控各种索引列的查询,如果判断建立哈希索引可以提高访问速度,则会自动建立。AHI是通过缓冲池的B+树构建而来,不需要对整张表结构建立哈希索引。有如下要求:
异步IO(Asychronous IO,AIO)
记录了对MySQL数据库执行更改的所有操作,不包括SELECT和SHOW。
mysql> mysqlmaster status;
File | Position | Binlog_Do_DB | Binlog_Ignore_DB | Executed_Gtid_Set |
---|---|---|---|---|
binlog.001663 | 5924141 |
mysql> show binlog events in ‘binlog.001663’ limit 5;
binlog文件名(Log_name) | 日志开始位置(Pos) | 事件类型(Event_type) | 服务器编号(Server_id) | 日志结束位置(End_log_pos) | 信息 |
---|---|---|---|---|---|
binlog.001663 | 5878887 | Anonymous_Gtid | 1 | 5878966 | SET @@SESSION.GTID_NEXT= ‘ANONYMOUS’ |
binlog.001663 | 5878966 | Query | 1 | 5879057 | BEGIN |
binlog.001663 | 5879057 | Table_map | 1 | 5879148 | table_id: 8291 (vv_oaxxljob.XXL_JOB_QRTZ_SCHEDULER_STATE) |
binlog.001663 | 5879148 | Update_rows | 1 | 5879340 | table_id: 8291 flags: STMT_END_F |
binlog.001663 | 5879340 | Xid | 1 | 5879371 | COMMIT /* xid=4800934 */ |
binlog.001663 | 5879371 | Anonymous_Gtid | 1 | 5879450 | SET @@SESSION.GTID_NEXT= ‘ANONYMOUS’ |
binlog.001663 | 5879450 | Query | 1 | 5879541 | BEGIN |
binlog.001663 | 5879541 | Table_map | 1 | 5879632 | table_id: 8291 (vv_oaxxljob.XXL_JOB_QRTZ_SCHEDULER_STATE) |
binlog.001663 | 5879632 | Update_rows | 1 | 5879824 | table_id: 8291 flags: STMT_END_F |
binlog.001663 | 5879824 | Xid | 1 | 5879855 | COMMIT /* xid=4800956 */ |
binlog.001663 | 5879855 | Anonymous_Gtid | 1 | 5879934 | SET @@SESSION.GTID_NEXT= ‘ANONYMOUS’ |
binlog.001663 | 5879934 | Query | 1 | 5880025 | BEGIN |
binlog.001663 | 5880025 | Table_map | 1 | 5880116 | table_id: 8291 (vv_oaxxljob.XXL_JOB_QRTZ_SCHEDULER_STATE) |
binlog.001663 | 5880116 | Update_rows | 1 | 5880308 | table_id: 8291 flags: STMT_END_F |
binlog.001663 | 5880308 | Xid | 1 | 5880339 | COMMIT /* xid=4800988 */ |
MySQL5.1引入了binlog_format参数,参数有STATEMENT、ROW、MIXED三种。
要查看binlog日志文件的内容,必须使用MySQL提供的工具mysqlbinlog。
MySQL定义了frm为后缀名的文件,记录了表结构(视图)定义。
默认有一个初始大小为10MB,名为ibdata1的文件
默认情况下会有 ib_logfile0和ib_logfile1作为 redo log file 。每个InnoDB至少有一个重做日志文件组(group),文件组下有两个重做日志文件,用户可以设置多个镜像日志组(mirrored log groups)
MySQL默认创建一个6字节大小的指针(_rowid)
所有的数据都被逻辑地存放在一个空间内,称之为表空间(tablespace),表空间又由段(segment),区(extent)、页(page)组成,页在某些文档中也成为块(block)
如果启用了 innodb_file_per_table的参数,每张表的数据可以单独放到一个表空间内 ,其中存放的是数据、索引、和插入缓冲Bitmap页,其他类的数据如回滚(undo)信息、插入缓冲索引页、系统事务信息、二次写缓冲还是放在原本的共享表空间。
表空间是由各个段组成的,包括数据段、索引段、回滚段等。数据段就是B+树的叶子节点(Leaf node segment),索引段即B+树的非索引节点(Non-leaf node segment)。
区是连续页组成的空间,任何情况下每个区的大小都为1MB,为了保证区中页的连续性,InnoDB一次从磁盘申请4-5个区,默认情况页大小为16KB,一个区中一共有64个连续的页。InnoDB1.0.x引入压缩页,每个页的大小可以通过key_block_size设置为2k、4k、8k。1.2.x版本新增了参数innodb_page_size,通过该参数可以将默认页的大小设置为4k、8k。
InnoDB中常见的页类型有:
MySQL的存储是面向列的(row-oriented),数据是按行存储的。页存放的记录有硬性定义最多存放16KB/2 - 200行,即7992行。
数据页由下面7个部分组成:
行溢出数据
InnoDB会将一条记录中的某些列存储在真正的数据列之外,BLOB,LOB字段可能不一定会将字段放在溢出页面,VARCHAR也有可能会放进溢出页面。
Oracle VarCHAR2最多存放4000字节,MSSQL最多8000字节,MySQL最多65535(存在其他开销,最长65532)。当发生行溢出时,数据存放在页类型Uncompress BLOB页面。数据页只保存数据的前768字节。
lock与latch
latch一般称为闩锁,轻量级,要求锁定的时间非常短。在InnoDB中,分为mutex(互斥量)与rwlock(读写锁)。用来保证并发线程操作临界资源的正确性,并且通常没有死锁检测的机制。
lock的对象是事务,用来锁定的是数据库中的对象,如表、页、行。在commit或者rollback之后释放,有死锁检测机制。
上述两种都是悲观锁,乐观锁就是CAS(Compare and Swap)
一致性非锁定读(consistent nonlocking read)
是指InnoDB通过MVCC(Multi 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读取数据库当前行的方式。如果读取的行正在进行update或者delete操作,则读取一个快照。在Read Committed和Repeatedable Read中使用。前者读取最新的快照,后者使用事务开始时的快照。
一致性锁定读(locking read)
也可以显式的对读取加锁,有两种操作:
两个事务执行时,因争夺锁资源互相等待的场景。
解决死锁最简单的就是超时,通过innodb_lock_wait_timeout控制超时时间。
当前普遍使用的是wait-for graph(主动检测的方式),这要求数据库保存两种信息:
通过上述信息,可以在事务请求锁并发生等待时都进行判断,在上述两个信息构造的图中是否存在回路,如果存在就表示存在死锁。
采用深度优先算法实现,InnoDB1.2之前采用递归方式,之后采用非递归提高了性能。
事务的隔离性由锁来实现,redo log(重做日志)保证事务的原子性和持久性,undo log()保证事务的一致性。
redo恢复提交事务修改的页操作,是物理日志,记录的是页的物理修改操作。
undo回滚某个行记录到特定版本,是逻辑日志,记录的是行的修改记录。
存在 redo log buffer和redo log file,buffer写入file时需要调用fsync操作,此操作取决于磁盘性能,决定了事务提交的性能也就是数据库的性能。
UNIX的写操作
一般情况下,对硬盘(或者其他持久存储设备)文件的write操作,更新的只是内存中的页缓存(page cache),而脏页面不会立即更新到硬盘中,而是由操作系统统一调度,如由专门的flusher内核线程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如一定时间间隔、内存中的脏页达到一定比例)内将脏页面同步到硬盘上(放入设备的IO请求队列)。
因为write调用不会等到硬盘IO完成之后才返回,因此如果OS在write调用之后、硬盘同步之前崩溃,则数据可能丢失。虽然这样的时间窗口很小,但是对于需要保证事务的持久化(durability)和一致性(consistency)的数据库程序来说,write()所提供的“松散的异步语义”是不够的,通常需要OS提供的同步IO(synchronized-IO)原语来保证
fsync的功能是确保文件fd所有已修改的内容已经正确同步到硬盘上,该调用会阻塞等待直到设备报告IO完成。除了同步文件的修改内容(脏页),fsync还会同步文件的描述信息(metadata,包括size、访问时间st_atime & st_mtime等等),因为文件的数据和metadata通常存在硬盘的不同地方,因此fsync至少需要两次IO写操作
delete和update操作产生的删除语句并不是马上执行,而是将delete_flag标记为1,最后有purge操作来统一完成。用undo log来执行,执行之后的空间不会回收,只会用于重用。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