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前端十年的思索:前端专业方向的尽头_10年前端走到尽头

10年前端走到尽头

一、纯专业方向的探索之路

一转眼,毕业已经快 10 年了,10 年前我在写页面,10 年过去了,我还在写页面。

这种情形目前并不多见,无论是我的前辈或者是同一年代入行的同辈,几乎都已经脱离一线了,至少我认识的那些都是如此。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什么按部就班,没有什么理所当然,关键要清楚自己要的什么,自己拥有的是什么,自己能够到达的彼岸有多远。

如果三五年前,我觉得自己的专业对团队对企业的贡献到头了,我也会考虑向人向事这一块转型,只是,当技术积累突破到一定阶段后,你心里面就会明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自己可以走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纯专业方向的探索之路。

这是一段特殊的旅程,没有借鉴,没有参考,可能旅程并不顺利,也可能会有别样的风采,但人生在世,本就当如此,遵循自己内心的指引,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看淡那些外在的依附。

image

价值思考

所以,长久一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何围绕前端专业技术,给团队带来最大的价值?

我总结了下面几点,也是这些年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

1. 项目技术攻坚

在项目中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就偏体验的前端而言包括:

  • 能够实现任何设计师提出的动效;
  • 各类图形与图像处理技术;
  • 小众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实践,如无障碍访问;
  • 新技术新特性的实践与落地;
  • 复杂产品复杂系统的架构与设计;
  • 以及对细节的把握和产品的品质,这往往与技术积累有较大关联。

2. 基础技术建设

个体的技术再强,也只是强的你一个人,如果能让周围同事也很强,那对于团队的价值就很大了。其中有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你学到的那些专业知识融入到基础建设中,包括底层框架,或者 UI 组件库,或者标准结局方案等。

举个例子,对于前端而言,无障碍访问本应是必备知识,尤其对于百万、千万级 DAU 的产品而言,实际上,了解并在产品中使用的人寥寥。这很好理解,法律又没规定产品一定要做无障碍,做了无障碍也只是服务小部分人,又不会升职加薪,想让员工靠爱发电,真的很难。但是,如果你把这些学习与研究直接融入到底层基础建设中,其它同事无需学习就能使用,就等同于你也让其他同事变得很强。对于团队而言,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然而,如果只是为了功利目的重复造轮子,那真不如 fork 一个优秀的开源项目进行本地化,对大家都好。

image

3. 工具与生产力释放

一旦工作中出现了重复劳动的场景,就可以考虑能够用技术手段解放生产力,做一个可视化的桌面或者 Web 工具都可以。

作为前端,做工具有个天然优势,就是界面可视化的能力一等一,尤其制作给设计师、产品经理、运营编辑使用的工具尤其受欢迎,这是后端同学无法驾驭的。

现代前端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新特性强悍无比,最终实现的 Web 产品几乎可以媲美桌面端软件。跨平台,自己人用不要考虑兼容性,各种新特性都可以拿来尝试,又能产生巨大价值,这么爽的事情一定要来者不拒,一定要主动发现需求。

4. 知识分享与人才培养

还是那句话,你一个人再强,没什么卵用的,尤其前端这种偏展现的职位,所谓独木难支。你要想办法让周围同事也变得优秀,所以,多多做专业知识分享,别人成长了,团队也就成长了,这就是价值贡献。

有些人千万不要犯傻,以为知识分享出去让被人技术提高了,自己会被踩,就藏着掖着。脑子一定要清爽,职场中职位高低是与你对团队对公司贡献正向强挂钩的,而与技术高低是弱挂钩。

积极争取带新人培养新人的机会,要真心想要带好新人,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应付绩效,或者领导让我带我就勉强应付,做人要有良心,新人起步还是挺重要的,不要草草应付,你自己这辈子凉了没事,可不要连累别人。

对于我个人,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价值,就是“吉祥物” [哈哈] 。

image

二、局限与尽头

这些年围绕着前端专业,本着不断创造价值的理念,指引自己的行动,确实也做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有项目产出,基础建设也在很多产品中应用,做了不少工具,有些工具释放了千人次的人力,团队内知识分享次数远远领先,对所有应届生人、实习生每周持续技术培训,同时还有主动参与大量人才招聘的工作。

然而,人总是要不断成长的,在一线工作快 10 年的这个节点,我发现纯专业技术这条路能够给团队进一步提升价值的空间越来越小。

首先是项目这块,人总是高估自己这个职业对产品的价值,前端开发人员也不例外,实际上,一个产品要想成功需要通力协作,没有明显短板要有强项,但我几乎没看到什么产品强项是靠前端突显的。站在企业的角度,前端 80 分和 90 分带来的价值区别并不大,或者说并不紧急,举个极端的例子,你网站 CSS 质量全世界 Number 1,然后呢?没有然后,你的产品不会因为这个风生水起,收益大增。要知道,产品不是艺术品。虽然我自己专业的成长很明确,还要继续耕耘与积累,但是,如何给项目产品带来明显的收益提升却难倒我了,我暂时想到的是 webGL,填补团队这块的空白,至于其它,还没想清楚。

基础建设这块,首先业务线很多,个体的精力有限,不同业务线适合的技术形态也不一样,无法完全兼顾。而且各类技术框架风起云涌,像我这样的老古董确实应接不暇,开始过时了。

image

工具的问题在于生产力的需求总是有限的,需求解决之后,一旦稳定下来,这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就越来越少了。

知识分享的问题在于知识的吸收、汇总和落地,如何让没有听过的新人也能 GET 到这些知识,这方面的价值远比分享数量的堆砌和形式主义要高得多。

所以,就有难题摆在我的面前:如何通过前端专业技术给团队进一步带来明显提升的价值呢?

我发现了我的前端专业之路遇到了局限,前端专业方向看到了尽头。

略带悲伤!但,放心,我并没有为此担忧,这是一个必然要遇到的问题。想要通过纯技术,尤其是前端技术想到达到一个很高的级别,那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说你前端很厉害,然后给公司增加几千万的收益。哪怕你公司是培训机构,哪怕赶上前端培训巅峰的时候,也不会如此。

相比我的前辈们或者同辈们,我已经比他们多探索了四五年时间,走得更极端也更扎实,准备地更充分,也没有任何遗憾。至少今天在这里留下了印记,证明过,一个技术人员,就算只靠专业技术创造价值,也能有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

所以,一切都是自然而言,纯专业趋于顶部,那我就开始在另外一条线上探索,从另外一个完全空白的维度进行成长与提升,相当于启动二级火箭,强劲辅助专业那条线进一步成长。这里的“另外一条线”指的就是人和事。

image

三、绕不开的人和事

简言之就是通过推动别人来推动团队的专业成长,通过事务落地来推动团队的专业成长。

举例来说,大家一起做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项目,那些好的专业实践有没有汇总与落地,有没有转化为很多的经验和学习资源。这个事情的价值就很大,但是,这些事情的推动那就不是说你专业技术厉害就搞得定的,要与人到交道,如何制定策略,何种方式汇总,什么形式转化,如何后续推广等等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需要一个专业的站点进行归档,在什么地方合适,自己开发还是使用已有平台,需要动用哪些资源,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也是另外一堆需要思考的问题。

虽然这些问题需要的并不是专业能力,但是,对于整个团队带来的专业这块的价值确是非常显著的,这就是通过另外一条线,也就是人和事让自己职业更进一步。

又比如说知识分享,讲的时候听得很 high,结果一段时间过后,当时学了啥的,记不得了。还有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新人加入后,以前分享的那些精彩内容如何追溯,或者至少知道以前哪方面课题有同事有过很棒的分享,可以直接学习。所以,即使平均每周一次分享,如果分享之后没有对知识进一步规定,梳理,以更好的形式呈现,那你做那么多分享带来的价值,或者说投入产出比不见得有多高,这是一个非常能够明显提升整个团队专业价值的方向。但同样的,这个方向的提升不是靠你的专业能力,或者你分享数量,而是更好的流程约束,更好的工具辅助,更好的文化熏陶。

image

而所有这些事情的成功推进落地,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如本部门同事、领导,以及其他部门同事,甚至还要老板那边提供资源。

所以,到了一定阶段后,要想进一步提高团队的专业价值,人和事是绕不开的,而这一块,将会是自己接下来几年努力提高、学习以及成长的地方。估计会没有学技术那么顺利,与人打交道不像和代码打交道,不能直来直往,否则容易让别人不开心,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不过我相信自己的可塑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慢慢改善吧,只是担心在职场磨啊磨,磨啊磨,把棱角都磨掉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四、远处的风景

19 年算是个转折年吧,想想自己,一条腿走了 10 年还真不容易,是时候把另外一条腿慢慢长起来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不为外物蒙双眼,不因碎语扰心智,一步一步,有条不紊,耐心前进,人生是条长河,希望能有双健康有力的双腿,带我看到尽头最美的风景。

image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前端学习进阶内推交流群685910553前端资料分享),不管你在地球哪个方位,

不管你参加工作几年都欢迎你的入驻!(群内会定期免费提供一些群主收藏的免费学习书籍资料以及整理好的面试题和答案文档!)

如果您对这个文章有任何异议,那么请在文章评论处写上你的评论。

如果您觉得这个文章有意思,那么请分享并转发,或者也可以关注一下表示您对我们文章的认可与鼓励。

愿大家都能在编程这条路,越走越远。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在线问答5/article/detail/914122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