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不仅仅是企业运营的副产品,更是企业决策、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数据的海量积累若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标准化,不仅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反而可能成为企业运营的负担。因此,构建一套完整的数据标准体系,成为企业数据管理和应用的基石,对于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价值至关重要。
一套完善的数据标准体系能够打通数据底层的互通性,实现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甚至不同企业间的数据共享与整合。它提升了数据的可用性,使得数据能够更加高效地被分析和利用,同时消除了数据业务歧义,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企业的数据标准通常涵盖四个核心方面的内容:数据模型标准、基础数据标准、主数据与参考数据标准、指标数据标准。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并分析如何通过数据标准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数据处理能力,增强数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以及如何通过标准化的数据管理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获得对数据标准管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组织中有效实施这些标准的实际指导。
在企业的数据管理架构中,数据模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数据模型的标准化不仅涉及对数据元素的业务描述、结构、业务规则、质量标准和采集规范的明确定义,而且确保了数据的可理解性、可访问性、可获取性和可用性。一个精准的数据模型能够深刻反映业务逻辑,为组织内部及跨组织间的沟通搭建桥梁,同时在数据抽取、转换和加载(ETL)过程中,为数据映射提供清晰的记录。
为了实现数据模型的标准化,企业需利用技术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对模型进行详尽描述,确保数据模型全面捕捉业务需求与技术约束,从而精确地反映业务信息和技术细节。
然而,创建一个有效的数据模型并非易事,它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数据模型的设计必须遵循既定的规范,如第三范式等。这包括对业务需求的深入理解、应用范围的明确界定、数据结构的精心设计、实体属性的合理规划以及实体关系的准确设置。规范化的评价标准涉及主键的唯一性、索引的非重复性以及主外键关联的逻辑合理性。
数据模型应遵循统一的命名规则,这包括对包名、数据表名、属性名等的规范。统一的命名规则有助于避免概念上的混淆,减少对内容标准程度和完整性的额外确认工作。
数据模型中的元数据与实际数据必须保持一致,实体和属性的定义需要清晰、完整、准确。此外,模型中的术语、标准、使用方式、属性和业务规则应与实际业务保持一致,确保数据名称、属性、业务规则、属性格式及规则、外键与主键的一致性。
数据模型应便于查阅和浏览。在模型设计上,应将庞大复杂的模型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型,避免过多的继承层级。在实体展示上,应采用合理的颜色和布局,对关键实体进行突出标注。在属性层面,需要有清晰的命名和归类,以提高模型的可读性和易用性。
通过这些细致的设计考量,企业能够构建出既符合业务需求又适应技术发展的高质量数据模型,为数据标准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多详细内容,推荐下载《大数据建设方案》:
https://s.fanruan.com/5iyug
分享行业真实的数字化转型案例,以及方案架构图
数据模型可以是逻辑的或物理的,取决于它们是独立于物理存储考虑(逻辑模型),还是考虑了存储细节(物理模型)。数据模型标准需要同时涵盖这两种类型的模型,以支持从业务需求到技术实现的全面覆盖。
数据模型标准还需要包括数据模型的维护规则,如模型的版本控制、变更管理、文档记录等。这些规则有助于管理数据模型的生命周期,确保模型能够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而适时更新。
数据模型标准是企业数据治理和数据架构设计的核心。通过明确业务含义、结构化设计、规范化原则、技术实现、分类考虑和维护规则,数据模型标准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它们对提高数据质量、支持数据共享、降低成本、增强决策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都至关重要。
基础数据,作为系统的数据字典,构成了企业信息系统的骨架。这些数据在系统初始化阶段即被植入数据库,为系统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提供支撑。基础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地区、行政区划、邮政编码、性别代码、计量单位代码等关键信息。
在制定基础数据标准时,企业通常会参考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这些标准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特定需求进行定制、补充和优化。通过这种方式,基础数据标准能够不断演进,以更好地支持业务应用的开发、信息系统的整合和企业数据的管理。
基础数据标准通常涵盖以下三个关键部分:
这些属性用于描述基础数据的业务层面信息,使得业务人员能够轻松理解数据的含义。包括标准主题、标准分类、标准编码、标准中英文名称、业务定义、业务规则、相关标准引用、标准来源和依据等。
技术属性关注基础数据的技术细节,确保数据能够在系统中得到正确实现。涉及数据类型、数据格式、长度、编码规则、取值范围等。
管理属性涉及数据的治理和管理层面,包括数据的标准定义者、管理者、使用者,以及数据标准的版本、应用领域、所服务的系统等。
由于基础数据标准对企业运营的广泛影响,其一旦发布,通常保持高度稳定,不会轻易变更。这些标准成为企业内各系统间共享的公共代码,是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减少歧义的关键。
在企业的数据管理中,主数据和参考数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数据指的是描述企业核心业务实体的信息,如客户、供应商、员工、产品和物料等。这类数据因其高业务价值和在企业不同业务部门间的重复使用性,被形象地称为企业的“黄金数据”。
与主数据相对的是参考数据,它的作用是对其他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规定数据属性的可能值域。参考数据通常基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具有固定不变的特性。
例如,在人员数据中,性别、民族、学历等属性就是参考数据,它们为人员这一主数据提供了分类和描述的框架。
主数据标准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这一过程涉及根据主数据的属性或特征,按照既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区分和归类。通过建立清晰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可以更高效地管理和检索主数据。
编码是为实体或概念赋予规律性的符号,这些符号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处理,形成一套代码元素集合。主数据的正确分类是理解其概念的前提,而准确的主数据编码则是确保对各类主数据进行唯一标识的关键。
这是基于主数据属性构建的逻辑或物理模型,详细定义了每个属性的名称、性质、类型、质量规则和取值范围等。主数据模型是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准确性的基石。
通过精心设计和维护主数据与参考数据标准,企业能够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重用性,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优化业务流程,并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响应能力。
参考数据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业务规则是参考数据标准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定义了参考数据的业务含义和使用场景。通过精确的业务规则,可以确保数据在不同业务流程和决策中被正确理解和应用。
业务规则的制定需要深入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合规性要求以及行业标准,以确保数据的业务含义不仅清晰而且与企业的业务目标和策略相一致。
数据模型是参考数据标准中用于描述数据结构的重要工具。它包括实体、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为数据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蓝图。一个良好的数据模型能够确保数据模型的一致性,无论数据被用在何处,都能保持其结构和语义的统一性。
数据模型的设计应当反映业务规则,同时考虑到技术实现的便捷性和效率。
数据质量是企业数据管理的关键。数据质量规则设定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一致性等标准,以确保数据能够可靠地支持业务运营和决策制定。
在企业运营中,不同的业务领域和部门会产生众多的业务指标。这些指标虽然可能在名称上相同或相似,但在不同上下文中可能承载着不同的业务含义,反之亦然。缺乏标准化的指标数据可能导致混乱:同一指标在不同系统中的统计结果可能大相径庭,而新分析主题的构建或旧有分析的变更,都需要在各个系统和库表中重新定义指标,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成本高昂。
在当前推崇业务人员自助分析的大数据分析趋势下,若无指标数据标准,业务人员几乎无法从多个系统中提取出他们所需的数据,自助分析的概念也就无从实现。
指标数据标准是在实体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统计维度、计算方法和分析规则等信息加工而成的数据。它涉及对企业业务指标的统一定义和管理,与基础数据标准相似,也分为业务属性、技术属性和管理属性三个部分:
涉及指标的具体业务内容,包括指标编码、中英文名称、主题、分类、类型、业务定义、业务规则、数据来源、取数规则、统计维度、计算公式、显示精度以及相关基础数据标准等。
描述指标的技术细节,包括指标来源系统、使用系统、数据源表、数据类型、度量单位、取值范围、生成频度、计算周期、取数精度等。
涉及指标的管理信息,如归口管理部门、业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指标权限范围等。
实施指标数据标准化需要收集指标的基本信息、管理信息、统计规则定义及维度信息等。这不仅适用于业务数据描述、数据管理,还适用于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统一的指标数据标准能够明确指标的业务含义和统计口径,促进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业务与技术团队之间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沟通语言。
在当今数据驱动的商业环境中,数据模型标准、基础数据标准、主数据与参考数据标准以及指标数据标准共同构成了企业数据管理的坚实基础。这些标准不仅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信赖性,而且对于提升企业的决策质量、优化业务流程、增强市场响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施这些数据标准,企业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高效和可扩展的数据架构,支持业务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数据标准的制定和维护需要跨部门的协作和持续的努力,但它所带来的长期收益远远超过初期的投资。
最终,一个统一、标准化的数据管理环境将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为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提高运营效率和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