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一、医院业务系统
1.1.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IS 是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的缩写 即 医院信息系统 美国该领域的著名教授Morris.Collen曾作如下定义: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对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及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
1.2.EMR(电子病历系统)
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也叫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或称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CPR,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它是用电子设备(计算机、健康卡等)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医疗记录,用以取代手写纸张病历。它的内容包括纸张病历的所有信息。美国国立医学研究所将定义为:EMR是基于一个特定系统的电子化病人记录, 该系统提供用户访问完整准确的数据、警示、提示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能力。狭义的EMR是指帮助医生完成入院记录、出院记录、病程记录、手术记录等等需要由医生书写的、主要是患者在院期间疾病诊疗情况的记录,通常由“电子病历编辑器”来完成。在医疗信息化政策的支持下,医院电子病历整体应用水平逐步提升,根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2019-2020年度)》报告,有高达86.14%的医院将电子病历系统作为最重要的临床应用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是临床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其价值不仅在于实现医院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还能够消除院内信息孤岛、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为新兴医疗形式需要的远程病患信息传输和共享奠定了重要基础。
1.3.PACS/RIS系统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全称为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 PACS在医院影像科室中迅速普及开来。如同计算机与互联网日益深入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PACS也在改变着影像科室的运作方式,一种高效率、无胶片化影像系统正在悄然兴起。在这些变化中,PACS的主要作用有:联接不同的影像设备(CT、MR、XRAY、超声、核医学等);存储与管理图像;图像的调用与后处理。不同的PACS在组织与结构上可以有很大的差别,但都必须能完成这三种类型的功能。对于PACS的实施,各个部门根据各自所处地区和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可能有各自的实施方式和实施范围。不管是大型、中型或小型PACS,其建立不外乎由医学图像获取、大容量数据存储及数据库管理、图像显示和处理以及用于传输影像的网络等多个部分组成,保证PACS成为全开放式系统的重要的网络标准和协议DICOM3.0。
RIS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放射科信息系统,是优化医院放射科工作流程管理的软件系统,一个典型的流程包括:登记预约、就诊、产生影像、出片、报告、审核、发片等环节。RIS系统内含PACS,配合医学分类和检索、放射物资管理、影像设备管理和科室信息报表等外围模块,实现了患者在整个流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实地跟踪,差错统计,为医患纠纷的举证倒置提供依据,从而使得放射科室的管理进入到清晰的数字化管理阶段,实现医学影像学检验工作流程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管理和医学图文信息的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远程医疗。
1.4.LIS系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是专为医院检验科设计的一套信息管理系统,能将实验仪器与计算机组成网络,使病人样品登录、实验数据存取、报告审核、打印分发,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繁杂的操作过程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整体管理水平,减少漏洞,提高检验质量。它核心功能是从各种检验仪器中获取信息,然后生成检验报告,传给HIS。目前的LIS也发展得颇为庞大,室内质控、室间质控早已是标配,还有些加了试剂管理等外围功能,也有一些朝着自动诊断方向在发展。
1.5.PEIS(体检管理系统)
体检管理系统对医院体检中心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大大提高体检中心的综合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我们的系统从业务数据的采集、输入、处理、加工和输出全由计算机来引领整个体检过程。为体检中心进一步实施客户健康管理服务和体检中心业务及行政管理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
体检管理系统为了能够适应不同体检中心的不同需求,系统的许多功能都可以灵活设置,包括体检科室、体检项目、体检套餐、各种模板、体检常见结果、体检总检建议、常见疾病、报告格式等等。
1.6.病案系统
1.7.病理系统
1.8.HRP(医疗资源规划系统)
医院整体运行管理的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系统化医院资源管理平台。
1.9.OA系统
1.10.移动护理系统
移动护理(Mobile Nursing)系统以无线网络为依托,使用手持数据终端(EDA),将医院各种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无线网络与EDA 连接,实现护理人员在病床边实时输入、查询、修改病人的基本信息、医嘱信息、生命体征等功能。可快速检索病人的护理、营养、检查、化验等临床检查报告信息。
移动护理系统还可以将二维条码标识技术应用于病人腕带,通过EDA附加的条码识别设备扫描腕带信息,准确地完成出入院、临床治疗、检查、手术、急救等不同情况下的病人识别。
1.11.手术麻醉系统
为医院手术室带来规范化的工作管理标准、实时快捷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现医疗病案的真实记忆存储,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有效归纳, 全面解决了手术室麻醉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更会为医院沉淀积累出厚重的医疗、科研、教学的宝贵信息文库,不但满足了科室工作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医院数字化的需要。
1.12.临床路径管理系统
临床路径管理是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生诊疗、控制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也是分级诊疗最具参考和使用价值的医疗操作方式。临床路径管理系统是遵照循证医学的方法,根据某种疾病或某种手术方法,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让患者由住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来接受治疗,并依据治疗结果来分析评估及总结每个患者的差异,以避免下一个患者住院时发生同样的失误,体现的是医疗流程表格化,医嘱信息菜单化,医疗治疗监控实时化。
1.13.合理用药系统
根据临床合理用药专业工作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对科学、权威和不断涌现的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标准结构化处理,可实现医嘱自动审查和医 药信息在线查询,及时发现潜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帮助医生、药师等临床专业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医药知识,预防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工作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1.14.血液管理系统
临床输血安全与血液管理系统(简称:输血管理系统),以临床输血为核心、以血制品规范管理为基础,结合物联 网移动应用对临床输血过程实施全流程全条码的闭环管理,规范输血整体流程,在保障患者安全用血的同时,大大 提高输血科的工作效率。
1.15.CIS(临床医疗信息系统)
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这个词的含义经历过多次演变,在我国最早是从麻醉管理系统中发端的,即从麻醉机中采集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自动记录,然后辅助麻醉医师记录术中的用药等信息。后来扩展到ICU、CCU等使用的各种生命体重监护仪的信息采集。有些供应商的产品还增加了手术预约、手术室管理、手术器械管理、手术包管理等等功能,因此有时又等同于“手术麻醉系统”。是服务于病情诊断和处理、医学研究等临床活动,以患者为核心,借助多种软件系统整合患者临床诊疗数据,其核心功能是实现医疗过程管理的质效提升。故CIS并非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系列临床信息系统的集合。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正处于CIS建设阶段,CIS相较于HIS建设难度更大,因为临床数据治理难度大且临床业务变更频繁,尚未形成统一的建设路径,医院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与需求引入系统。未来,为进一步发挥临床过程辅助功能,CIS将会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由提速增效的信息化管理向数据整合、智能分析迈进,进一步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核心问题。
二、区域业务系统
2.1.远程医疗信息系统 telemedicine information system
采用现代通讯、电子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依托区域性信息平台或多个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网络,实现医疗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对异地患者实施咨询、会诊、监护、查房、协助诊断、指导检查、治疗、手术、教学、信息服务及其他特殊医疗活动的信息系统,实现各个医疗机构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远程医疗服务。
2.2.远程会诊 remote consultation
医疗机构之间利用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采用离线或在线交互方式,开展异地指导检查、协助诊断、指导治疗等医疗活动。
1)概述
适用于邀请方向受邀方申请远程会诊,受邀方接受申请,开展远程会诊并出具诊断意见及报告的过程。
2)基本功能
会诊预约:会诊申请单的填写、会诊申请提交与修改、专家库信息查询、电子资料组织与传送、会诊申请的查询等。
会诊管理:会诊流程管理、病历资料管理、会诊报告浏览、随访管理、会诊服务评价等。
会诊服务:病历资料浏览、音视频交互病情讨论、病历资料白板书写交互、会诊报告编写发布与修改、会诊报告模板管理等。
2.3.远程心电诊断 remote electrocardiograph diagnose
由邀请方向受邀方提出申请并提供患者临床资料和心电图资料,由受邀方出具诊断意见及报告。包含动态心电监护资料的远程诊断。
1)概述
适用于邀请方向受邀方申请远程心电诊断,受邀方接受申请,开展远程心电诊断并出具诊断意见及报告的过程,以及院前120急救中心的心电检查需求。
2)基本功能
申请与预约:接受患者的预约登记和检查登记,以及对患者检查信息的登记,申请单扫描和简单查询统计,并分发患者的检查报告。具备为患者分配预约时间、查询指定时间段内的预约、登记患者列表、纸质申请单的扫描和拍摄、与 HIS 无缝对接等功能。
分析诊断:专业心电医生根据心电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专业分析诊断。具备心电检查数据到达即时提醒、心电图分析、报告编写和打印、病历管理等功能。
报告浏览与分析:给临床医生提供浏览心电图报告及心电波形的工具。可将医生端浏览工作站嵌入到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系统中去,支持医生端浏览工作站,可进行在线波形分析、处理、测量。
2.4.远程影像诊断 remote medical image diagnose
由邀请方向受邀方提出申请并提供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包括放射影像资料、B超影像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由受邀方出具诊断意见及报告。
1)概述
适用于邀请方向受邀方申请远程影像诊断,受邀方接受申请,开展远程影像诊断并出具诊断意见及报告的过程,以及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联网组成影像中心对影像的集中存储、集中诊断和管理的过程。
2)基本功能
申请:具备申请单填写、申请的提交与修改、诊断机构查询、申请的查询等功能。
资料传送与接收:具备不同资料的传送与接收功能。
图像浏览、增强与分析:能够对原始图像进行浏览、对比度增强、边缘增强、病理特征提取、病理特征量化分析,能够进行计算机辅助诊断、基于图像特征的图像检索等。
质控与统计:影像质量统计、技师评片、集体评片、报告书写质量统计、技师的影像总体质量统计、诊断报告诊断质量统计等。
诊断报告发布、浏览与查询。
病例学习:为医师提供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特别是一些进修医师与实习生,可以对其关心的报告进行查询浏览并进行对比学习与借阅。
2.5.远程重症监护 remote intense care
由邀请方向受邀方提出申请并提供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实时在线的监护信息、放射影像资料、B超影像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等,由受邀方出具诊断意见及治疗指导意见。
1)概述
适用于由邀请方向受邀方提出申请并提供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受邀方接受申请,开展远程重症监护并出具诊断意见及治疗指导意见的过程。
2)基本功能
申请与预约、资料传送与接收、浏览与分析、质控与统计、报告发布及浏览、服务评价等过程管理功能。
实时采集传输生命体征参数功能,邀请方、受邀方、患者之间进行持续动态监护、诊断建议、治疗建议等医疗活动。
24h 不间断的连续动态观察,向受邀方提供患者实时持续的监护数据,并对异常情况预警和警报作用。
生命体征参数的存储、管理等常规功能,包括数据记录、管理、查询、统计功能。
患者床边视频会议功能,便于专家与申请医生和患者远程互动式交流。
专家远程实时控制视频云台,对患者多角度观察和画面快速切换。
2.6.远程病理诊断 remote pathology diagnose
由邀请方向受邀方提出申请并提供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由受邀方出具诊断意见及报告。
1)概述
适用于邀请方向受邀方申请远程病理诊断,受邀方接受申请,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并出具诊断意见及报告的过程。
2)基本功能
申请与预约、服务评价等过程管理功能。
病理切片数字化扫描功能,病理切片转换成数字切片。
虚拟数字切片的放大、缩小、标记等后处理功能。
病理图文报告的书写、发布、保存以及记录查询等功能。
患者信息上传、报告下载等功能。
相关数据统计功能。
2.7.远程手术示教 remote surgery demonstration
通过远程会诊技术和视频技术的应用,对临床诊断或者手术现场的手术示范画面影像进行全程实时记录和远程传输,使之用于远程手术教学。
1)概述
通过远程会诊技术和视频技术的应用,对临床诊断或者手术现场的手术示范画面影像进行全程实时记录和远程传输,使之用于远程手术教学。
2)基本功能
申请与预约、服务评价等过程管理功能。
一个手术室可以支持多个远程教室同时观看手术过程的功能。
医学专家可以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内任意点连接同一个手术室或连接多个手术室,进行手术指导和讨论的功能。
对手术影像和场景视频进行全程的实时记录功能。
对手术过程静态拍照和动态录像的功能。
对手术高质量音视频存储、回放和管理等功能。
手术实况音视频信息实时直播、刻录的功能。
手术室和医学专家实时交互的音视频通话的功能。
术野图像监看高清电视或 LED 电视。
术野摄像机远程微控功能。
术野摄像机和手术室内其他摄像机远程云台控制功能。
2.8.远程医学教育 distance medical education
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授课专家通过实时音视频和课件等方式为基层医生提供业务培训、教学以及技术支持。
1)概述
适用于医院、专家通过音视频和课件等方式为基层医生提供业务培训、教学、病案讨论以及技术支持。
2)基本功能
教师管理:具备教师注册、信息查询及修改等功能。
学员管理:具备学员注册、信息查询及修改等功能。
课程管理:具备课程视频查询、视频点播、实时培训等功能。
课件管理:具备视频管理、课件管理、视频共享及课件同步等功能。
过程管理:具备课程学习计划制作、课程培训记录、学习进度查询等功能。
学分管理:具备申请学分、学分证打印等功能。
2.9.远程双向转诊 remote two-way referral
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治疗的需要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实现转院的过程。邀请方不具备患者病情治疗所需的技术和设备时,可以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向受邀方提出转院申请。受邀方根据患者病情的治疗进展,认为无需在受邀方继续治疗,可以将患者转到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1)概述
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转入、转出患者的管理过程。
2)基本功能
转诊申请:响应全科诊疗、其它服务组件或系统模块的转诊请求,向定点转诊机构提出转诊申请。具备转诊申请单填写、转诊申请的提交与修改、接诊机构查询、转诊申请的查询等功能。
转诊管理:分为送转管理和接诊管理,支持邀请方进行取消送转、打印转诊单、重新转出操作,支持受邀方进行接诊或拒绝接诊操作。具备转诊过程管理、病历资料管理、转诊过程提醒、转诊记录查询等功能。
患者信息反馈:患者的出院信息都可从受邀方的 HIS 中自动获取。根据转诊记录信息自动转回邀请方,或根据患者地址信息转回该患者被管辖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
随访功能:包括随访记录和随访计划、随访记录查询和随访提醒等。
三、医疗术语
3.1.ICD
回顾 ICD 发展史,1853 年,法国巴黎的医学统计学家耶克•贝蒂荣(Jacques Bertillon)提出疾病死亡原因统计分类法,受到政府与公共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在近 50 年中几经修订,逐步推广使用,它便是当今国际疾病分类法的第一版。此后,在 1900 年、1920 年、1929 年、1938 年的巴黎国际统计学会议上被命名为“国际死因分类法(international list of causes of death)”的第 2-5 版,简称 ICD 系统。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接管后更名为“国际疾病、外伤与死因统计分类法”第六版,首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疾病分类法,同时包括了精神疾病分类。1957年,公布了 ICD-7。1966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国际疾病、外伤与死因统计分类法”ICD-7 的基础上,对全部疾病都添加了描述性定义,对诊断名词做出了界定与解释,并且列出同义的其他诊断名词,确定包括不包括形成了 ICD-8。1975 年,公布了 ICD-9,与 ICD-8 大致相同。1992 年,公布了 ICD-10,其主要特点包括了新认识的疾病,损伤分类更细,条目比 ICD-9 扩展了 1.6 倍,它的应用范围不仅考虑到疾病统计、生命统计,而且照顾到医院管理、科研和医疗保险购买服务的使用。说明国际标准在亚目的情况下已经考虑到管理需求。
我国自 2001 年推广使用《疾病和有关健康和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 ICD-10)》,同时制定出版相应的国家标准(GB/T 14396-2001)。随着病案信息的在医院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医院内部为使用方便,在国家标准版的基础上增加实际诊断名称,编码方面在亚目的基础上扩充尾码。在区域统计时发现同一诊断名称在不同医院所使用的编码不同,因此,2011 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了《疾病分类与代码》,并于 2012 年发布修订版。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信息标准化工作总体安排,业务标准小组对国内各统筹地区疾病分类与代码使用现况、不同版本编码的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业务标准小组按照 GB/T 14396-2016 给出的规则,遵循“科学性、适用性、公允性”的基本原则,融合现行各个疾病诊断编码版本的优点,起草了国家医保版标准。本标准收录了 2048 个疾病类目、10172 个疾病亚目和 33392 个可以直接用于临床诊断的条目。本标准以包容性强、融合度高为主要特征,方便各地原有编码标准的对接和转换。
3.2.手术及操作分类与代码(ICD-9-CM-3)
手术操作分类是医疗保险框定管理单元、落实分类管理的重要依据。手术操作编码是医保业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疾病诊断分类与编码,对提升医保业务信息化水平、进而提升医保业务管理效能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信息标准化工作总体安排,业务标准小组对国内各统筹地区手术操作编码使用现况、不同版本编码的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业务标准小组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ICD-9-CM-3)》给出的规则,遵循“科学性、适用性、公允性”的基本原则,融合现行各个手术操作编码版本的优点,起草本标准。该标准收录了 890 个手术操作亚目、3666 个手术操作细目和 13002 个手术操作条目。本标准以包容性强、融合度高为主要特征,方便各地原有编码标准的对接和转换。国家医疗保障局建立了医保业务相关标准的动态维护机制,将广泛吸收使用者的合理化建议,不断维护、更新和修订此规范。
3.3.DRG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 Groups,DRG)”正式诞生于 20世纪 60 年代末的美国。
关于 DRG 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20 年代医疗服务当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即“如何比较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优劣,以便作出适当的选择?”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大困难在于,不同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收治病人的数量和类型不同,难以直接比较。为了应对这个困难,产生了“病例组合(Case-Mix)”的概念。“病例组合”将临床过程相近和(或)资源消耗相当的病例分类组合成为若干个组别,组与组之间制定不同的“权重(Weight)”反映各组的特征。于是,同组之间的病例可以直接比较,不同组的病例经过权重的调整后再进行比较。20 世纪至 60 年代,涌现出多种有风险调整功能的病例组合工具,在医疗服务管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当数 DRG。
作为众多“病例组合”中的一种,DRG 分组的基本理念是:疾病类型不同,应该区分开;同类病例但治疗方式不同,亦应区分开;同类病例同类治疗方式,但病例个体特征不同,也应区分开。而且,DRG 关注的是“临床过程”和“资源消耗”两个维度,分组结果要保障同一个 DRG 内的病例临床过程相似,资源消耗相近。为了实现上述分组理念,疾病类型通过疾病的“诊断”来辨别;治疗方式通过“手术或操作”来区分;病例个体特征则利用病例的年龄、性别、出生体重(新生儿病例)、其它诊断尤其是合并症、并发症等变量来反映。
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率先将 DRG 用于医疗保险定额支付,现今多数发达国家社会医疗保险都采用这一工具进行预算、资源配置管理或购买医疗服务。从本质上讲,DRG 既能用于支付管理,也能用于预算管理,还能用于质量管理,是一套“医疗管理的工具”。
国内上世纪 80 年代末就出现了 DRG 相关的介绍,并开始了 DRG 的初步研究,认为国内病案承载的数据已经基本满足 DRG 分组需要。经过 20余年的发展,国内形成了四个主流权威版本:一是北京医疗保险协会的 BJDRG,委托北京大学开展《建立医疗信息平台和引进 DRGs 进行 PPS 的探索和医疗评估研究》项目,研发后已应用到 12 个省市,主要侧重于费用支付,兼顾医疗质量评价,充分反映了医保管理诉求;二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联合制定的 CN-DRG,目前应用到29 个省市,主要侧重于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和质量监管,并应用于部分城市费用支付,充分反映临床实际和需求;三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司的CR-DRG,目前应用到 7 省 18 市县,主要面向地市级和县级医院,充分反映了基层疾病谱的特点和市县级的医院和医保管理能力,适用于新农合和城乡居民的支付和管理;四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C-DRG,目前在 8 个省市进行试点,创新覆盖了全部疾病谱的临床诊断术语和 CCHI为分组工具,由医生依据中国疾病谱制定分组,1400 余家医院成本和费用数据测算权重,住院患者收付费一体化。
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医疗保险短期收支平衡和长期收支平衡难以保持,引进 DRG 这一管理工具,开始 DRG 支付方式改革,替代目前使用的按项目付费,能够使医、保、患三方达到共识,各自利益最大化。从而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使医保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实现医保购买谈判、财务收支平衡,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优化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3.4.DICOM3.0
医学数字影像和通信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3.5.LED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3.6.PC
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
3.7.TCP/IP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互联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