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近代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展的『第四范式』

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范式沿革

作者 | 刘鹏飞 

整理 | NewBeeNLP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5115779


答案:(可能是)预训练语言模型 加持下的Prompt Learning
本文完?

显然,仅知道这个答案并不是一件唯一重要的事情,除此之外,「了解其他三种范式是什么以及范式之间转化的内在逻辑的价值更加凸显」。这有两个好处:

  • 对每种范式的特点有整体认识之后,可以让我们对自己当前工作有个更好的定位,让你的故事讲得更有格局;

  • 我们最终一定不只是想成为某个范式下的推动者,而是成为下一个新范式的引领者。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对推动范式演变的核心驱动力的把握,「这需要对现在以及过去进行总结。」

我们最近的一个工作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动机出发并完成的。论文以及相关的资源在这儿,大家感兴趣可以阅读(很有诚意的作品:),感谢所有优秀的的合作者们)。

  • http://pretrain.nlpedia.ai/

当然这个博文也是希望能谈些没有最终放到论文里的内容(论文一般会放一些比较严谨的的表述,而那些比较个人的,还未被论证的理解也同样有价值。)

下面我们用几个问题来驱动内容的介绍。

NLP发展的四个范式是什么?

我们将近代NLP技术的发展总结为四种范式,分别为:

  • P1. 非神经网络时代的完全监督学习 (Fully Supervised Learning, Non-Neural Network)

  • P2. 基于神经网络的完全监督学习 (Fully Supervised Learning, Neural Network)

  • P3. 预训练,精调范式 (Pre-train, Fine-tune)

  • P4. 预训练,提示,预测范式(Pre-train, Prompt, Predict)

不同范式演变过程中有怎样的规律?

在这种不同范式变迁过程中,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把它们挖掘出来就很有意思,比如:

规律1:每个范式都会涉及繁琐的,需要人来参与(提供先验)的工程(engineering)
  • P1 非神经网络时代的完全监督学习

特征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 我们要进行“无聊“的特征模板定义环节

  • P2 基于神经网络的完全监督学习

结构工程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神经网络虽然解放手动配置特征模板所需要的人力,但是是以需要人工去设计合适网络结构为代价的。因此,在这样的研究范式下,研究人员花了很多时间在探究最适配下游任务的结构偏置(Structural Bias)。比如是使用“卷积循环变形金刚(Transformer)网络“,还是使用”卷积变形金刚(Transformer)循环网络“。

  • P3 预训练,精调范式

目标函数挖掘 (Objective Engineering): 这个过程研究者往往是通过引入额外的目标函数到预训练语言模型上,以便让其更适配下游任务。这个过程有时候也需要些网络结构的挖掘,但相比较而言,不是这个范式的主旋律,一个实际的原因在于:(1)预训练过程本身费时,过度的结构偏置(structural bias)探索开销过大;(2)精调的过程中,很多时候 预训练语言模型本身提供的知识已经可以让大家“忘记”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的差异。

  • P4 预训练,提示,预测范式

Prompt挖掘工程: 在这个过程我们往往不对预训练语言模型改动太多,我们希望是通过对合适prompt的利用将下游任务建模的方式重新定义。

「规律1的应用:」
因为有规律1的存在,我们可以更加辩证的看待新的范式,这句话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场景:
(1) 当我们使用新范式的方法的时候,能够意识到它带来的优异性能是以某种“人力”牺牲(需要一些人工设计加持)为代价的,而如何让这种人力代价将到最低,往往就是新范式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当我们某个瞬间突然有些“神奇”的想法,它与现在的主流解决思路很不相同,可是实现它又需要一些很琐碎的操作,那么这个时候,恭喜你,因为你很有可能在接近一个新的范式(或者新的解决框架),假如存在上帝视角的话,可能那个“神”在看着你,期待着你坚持下去,因为你将会给这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与众不同和进步。」
当然,从有想法到真正把它实现出来会成为另一个关键点,而决定能否做成的因素中,比较重要的可能是:信心,坚持,对领域的理解,以及实现能力。

规律2:新范式带来的收益可以让我们暂时“忽略”那些额外需要的人力代价

这似乎也是理所应当(不然,干嘛要它)。

不过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收益”的定义并不唯一,它不只是被定义为某个任务性能的提升,还可以是“帮我们做一些过去框架不能做的事情”,或者是新的研究场景。

比如,无论是神经网络早期在NLP的应用,或者是Seq2Seq 早期在翻译上的应用,都没有在性能上讨得便宜(相比于传统统计方法),可是这种颠覆性的想法给了我们太多可以想象的空间(比如既然翻译可以用Seq2Seq,那么其他任务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那么NLP任务解决框架就可以被统一了吗?)

「当我们回顾P(N) 逐渐 取代 P(N-1)的过程 (这里P是指上面定义的范式)我们突然理解」

  • P1->P2: 虽然我们常常吐槽神经网络调参如炼丹,可是也在享受着不用手工配置模板,就能够得到还不错甚至更好结果的福利。与其说“炼丹“,「我觉得神经网络的训练更像是“陶艺”,而传统的特征工程更像是“炼丹”,因为它对原材料(特征)的选择以及加入丹炉的顺序(特征组合)的要求几乎非常苛刻」。(大家可以感受下,炼丹和陶艺的过程:

    •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36545101298430372.html

    •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58169192374974725.html)

  • P2->P3: 虽然探究“哪一种损失函数引入到预训练语言模型中更适配下游任务”比较无聊,但比起排列组合各种网络结构,却不一定能获得好性能而言,前者似乎还行。

  • P3->P4: 虽然prompt的定义很繁琐,但是如果有个方法可以帮你回答“BERT效果都那么好了 ,我还研究个啥“这个问题,那它也挺有吸引力。并且,Prompt Learning激活了很多新的研究场景,比如小样本学习,这显然可以成为那些GPU资源受限研究者的福音。当然,「我理解Prompt Learning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在于给我们prompt(提示)了NLP发展可能的核心动力是什么。这个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后续更新。」

「规律2的应用:」
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伪范式“与”真范式“。如果新的建模体系实现的代价过于复杂,或者是收益甚微,那么他可能不是比较有前景的范式了。

那么被定位为第四范式的Prompt Learning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在现在发生?

Prompt Learning是指对输入文本信息按照特定模板进行处理,把任务重构成一个更能充分利用预训练语言模型处理的形式。

比如,假如我要判断“我喜欢这个电影" 这句话的情感(“正面" 或者 "负面"),原有的任务形式是把他看成一个分类问题

  • 输入:我喜欢这个电影

  • 输出:“正面" 或者 "负面"

而如果用Prompt Learning去解决的话,任务可以变成“完形填空",

  • 输入:我喜欢这个电影,整体上来看,这是一个 __ 的电影

  • 输出:“有趣的" 或者 "无聊的"

着色输入就是将输入文本按照特定模板进行处理,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适配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形式。例如,BERT的预训练就是采用这种类似完型填空的形式。(所以Prompt Leaning的应用还需要对各种预训练语言模型本身特点有深刻的理解,这个我们在论文里(第三小节 )给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告诉大家不同预训练语言模型适配什么样的Prompting场景)

「关于这个定义,如果我们深挖一下,会发现一些美妙的点。」

(1)Prompt Learning所涉及的技术似乎过去不少工作都有涉及?

没错,不管是对输入的模板化处理,还是任务重构的操作,这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我们在论文的第9小节有很详细比较与Prompt Learning相关的一些(八个)“老“的研究话题,比如”Query Reformulation“,比如 “QA-based Task Reformulation”。

(2)既然过去的工作都有涉及,为什么现在的Prompt Learning是一个新范式?

其实如果我们看上面对Prompt Learning的表述,这里面隐含了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假设,即
「“预训练语言模型的知识真的很丰富,为了更好的利用它,我们愿意不惜以重构任务为代价(因为对任务重构本身涉及很多选择决策,需要人来参与)。」
这说明,Prompt Learning 的范式里 “任务重构”目的非常明确,即更好的利用预训练语言模型。而这一点,就可以和过去“Query reformulation/QA-based Task reformulation“工作区分开。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的NLP技术还不存在一个这么强大的预训练语言模型让我们为了”迎合“它而去把任务进行重构。

(3)Prompt Learning蕴含的假设(“预训练语言模型的知识真的很丰富,为了更好的利用它,我们愿意不惜以重构任务为代价)成立吗?

它不一定成立,尤其是在预训练语言模型比较弱的时候,比如,早期的一些上下文无关的词向量模型,为它而重构任务可能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这同时也回答了上面一个问题,为什么Prompt Learning会在这时候入场)。而从BERT以来,这种上下文相关的预训练模型,他们不仅包含了丰富知识,另一个重要的点在于他们本身已经是个完整的小个体(比如,有输入层,特征提取层,输出层),这意味着在我们给不同下游任务设计模型的时候,拥有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不用设计新的网络层,而是完全利用预训练语言模型的网络结构。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做出一些改变,而这个改变就是利用prompt重构任务的输入。

Prompt Learning的主要研究点是什么?现有工作都做了哪些探讨?有价值的方向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努力尝试在论文上给了一个尽可能清晰的梳理,大家可以结合论文中的概念(图1)去理解。

发生在第三个阶段的的语言模型Fine-tuning范式和第四个范式的Prompting范式有什么关系?

这里分享一张我很喜欢,虽然最后没有放在论文里的图。

图中,圆形表示预训练语言模型,矩形框表示的是各种下游NLP任务。那么,「我们就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是希望让 预训练语言模型和下游任务靠的更近,只是实现的方式不一样」

「Fine-tuning中:是预训练语言模型“迁就“各种下游任务。」 具体体现就是上面提到的通过引入各种辅助任务loss,将其添加到预训练模型中,然后继续pre-training,以便让其更加适配下游任务。总之,这个过程中,预训练语言模型做出了更多的牺牲。
「Prompting中,是各种下游任务“迁就“预训练语言模型。」 具体体现也是上面介绍的,我们需要对不同任务进行重构,使得它达到适配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效果。总之,这个过程中,是下游任务做出了更多的牺牲。

「诚然,一个更加和谐的状态应该是大家“互相让步“,相信读到这,大家心中应该有些不错的ideas了。」

Prompt Learning 给了我们哪些Prompts (剧透了哪些NLP发展可能的核心动力)?

最后,我用比较喜欢的一个总结来结束这篇博文 (如果有时间,后续会继续更新这个总结的细节 lol)。

Prompting 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一种实现让下游任务和预训练语言模型更加接近的途径,如果我们有其它更好的方式,那就可以引领下一个范式。

PS: 以上有很多个人观点, 感悟,希望读者(1) 更批判的去阅读 (2) 如果您赞同,在观点转述的时候能引用下,就很好。

一起交流

想和你一起学习进步!『NewBeeNLP』目前已经建立了多个不同方向交流群(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自然语言处理 / 搜索推荐 / 图网络 / 面试交流 / 等),名额有限,赶紧添加下方微信加入一起讨论交流吧!(注意一定要备注信息才能通过)

END -



万字梳理!BERT之后,NLP预训练模型发展史

2021-07-19

聊一聊北美算法工程师日常

2021-07-15

NLP任务增强:通过引入外部知识来提供额外信息

2021-07-07

万物皆可Graph | 当推荐系统遇上图神经网络(二)

2021-06-28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小蓝xlanll/article/detail/482838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