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防火墙是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设备,也是数据包的必经之地。
在计算机网络中是指设置在可信任的内部网络和不可信任的外部网络之间的屏障,通过强化边界控制保障内容安全,同时不妨碍内部对外部的访问。
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防火墙几乎与路由器同时出现,第一代防火墙主要基于包过滤(Packet filter)技术,是依附于路由器的包过滤功能实现的防火墙;随着网络安全重要性和性能要求的提高,防火墙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结构的、有专门功能的设备。
1989年,贝尔实验室最早推出了第二代防火墙,即电路层防火墙。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出第三代防火墙,即应用层防火墙(或者叫做代理防火墙)。
1992年,USC信息科学院开发出了基于动态包过滤(Dynamic packet filter)技术的,后来演变为目前所说的状态监视(Stateful inspection)技术。基于此技术,1994年,市面上出现了第四代防火墙,
1998年,NAI公司推出了一种自适应代理(Adaptive proxy)技术,并在其产品Gauntlet Firewall for NT中得以实现,给代理类型的防火墙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可以称之为第五代防火墙。
最简单最快的防火墙,也是任何防火墙系统的基础。它可以检查的每个IP数据包,按过滤规则 允许或拒绝。
能够查看的信息包括:
即网络层和传输层的数据报文。
可能受到的攻击:
IP地址欺骗:信任一个假地址
整个网络环境中,充当一个代理的角色。
工作过程:
状态检测型防火墙扩展了包过滤防火墙,跟踪每个TCP连接的状态,将属于同一个连接的所有包作为一个整体的数据流看待。
即 隶属于同一个会话的数据包,会更快流过设备,而不是每次都匹配过滤规则。
相比较包过滤防火墙,降低传输时间,提高处理效率。
附有网络地址转换(NAT)功能的防火墙,或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
三种工作模式:
防火墙以第三层对外连接(接口具有IP地址)
防火墙以第二层对外连接(接口无IP地址)
防火墙既有 工作在路由模式的接口,也有工作在透明模式的接口。
根据使用场景,选择部署防火墙系统。例如,小型网络环境的路由设备或其他主机中,加入防火墙的功能,从而节省成本;大型网络系统中,有分布式防火墙和防火墙集群。
二者都可以部署为简单的防火墙,通过配置完成防火墙的功能。
堡垒主机(Bastion Host):网络上一种配置了安全防范措施的计算机。
屏蔽子网防火墙:在被保护网络和Internet之间设置了独立的子网作为防火墙。典型例DMZ。
DMZ一般是两台防火墙之间的区域,
某款防火墙官网的测试数据,或提供的测试工具进行自测。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