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Gartner:2015年启动的企业级区块链项目90%会失败,它们犯了这十大常见错误

2015年,linux企业级区块链合作项目

雷锋网报道,当前,已经有很多机构开始在现有体系中融入区块链技术,在货币汇款、学术资格认证系统、土地所有权系统、以及追踪产品的来源和去向等项目中进行试验性质的尝试。然而,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Gartner 最新发布的评估报告,于 2015 年启动的企业级区块链项目,90% 以上将会在 18 到 24 个月内失败。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大部分企业级区块链项目实际上根本上用不到区块链技术,甚至不依赖于区块链技术反而可能有更大的成功概率。

Gartner:2015年启动的企业级区块链项目90%会失败,它们犯了这十大常见错误

根据 Gartner 的技术发展规律曲线(Hype Cycle)上,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处于过高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这就意味着正朝着泡沫化的底谷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前进。各家公司的 CIO 应该对导致企业级区块链项目失败的常见错误有深刻的了解。

Gartner 副总裁兼股东 Ray Valdes 说道:「当前一代的技术平台在多个领域存在明显的局限,因而导致无法满足这些项目长期愿景的要求。很多企业因从众效应而上车,但是大多数都会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

但不管怎么说,知道和了解企业级区块链项目中常见的失败点,能够帮助项目和企业避免陷入相同的陷阱。关于Gartner指出的十大企业级区块链常见错误,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编译如下:

1、误解或者忽视区块链技术的目的

高效利用区块链技术的项目,必然需要为不信任的环境添加信任,并充分利用分布式账本机制。在部署私有区块链的时候,放宽安全条件有利于中心化的身份管理系统,以及消除共识机制的无信任假设。为了纠正这个问题,企业必须要为整个系统创建可信赖模型,用于识别受信任与非受信任区域,并将区块链仅应用于不受信任区域。

2、错误认为当前技术已经准备好商用

尽管市场上有超过 50 个不同的区块链平台技术,但真正形成一定规模的只有比特币堆栈和 以太坊(Ethereum )平台。然而在很多第三方系统集成商和初创企业眼中,错误地认为这项技术已经成熟而且开始进行市场推广。对此,以 24 个月为成熟界限,辅以深入的实验和概念证明,尤其是开源活跃程度等,CIO 才能更全方面的衡量这些区块链平台是否足够成熟。

3、混淆当前和未来的区块链技术

当前区块链平台技术存在诸多限制,而且对于实现可编程经济的全球化分布式平台这个目标,在短期内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在区块链的长期发展规划中,CIO 必须要确保区块链的商用和该技术的功能演变相符,而且还要跟随相关的法律、会计和监管的成熟情况。

4、混淆受限的基础协议和复杂完善的商业解决方案

虽然在供应链管理、医疗信息系统等行业的创新解决方案中,区块链这个专业术语被频繁使用,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新闻报道和市场推广情况是存在出入的。鉴于区块链技术的广泛讨论,有些 IT 部门负责人错误的将目前还非常基础的技术当作一个完整的应用解决方案。事实上,区块链技术在完全替代所有现代技术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考虑到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在项目研发中 CIO 应该将区块链技术的比重下调至 5% 以下。

5、纯粹地视区块链技术为数据库或者存储机制

部分 IT 部门负责人将数据储存机制的「分布式账本」和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混为一体。目前对于重要事件,区块链只能按照顺序来追加记录。固然区块链提供的分布式服务能够避免传统的单一中心化结构,但是交换得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数据管理能力。CIO 必须意识和衡量数据管理的重要性,从而确定部署区块链是否是当下优秀的企业解决方案。

6、误认为平台之间有尚不存在的互操作性

大部分区块链技术依然处于发展阶段,缺乏具体的技术/商用路线图。从根本上来说,钱包没有原生的替代物,而且账本本身缺乏固有的整合能力。更为关键的是,目前行业内没有统一的区块链标准。这就意味着,在最基础层面之上的潜在互操作都是“大跃进”式的设想,因此 CIO 应该谨慎对待所有供应商关于互操作性的磋商。尽管存在多个竞争供应商,但是这项技术尚未成熟到可以确保互操作的程度。也不要指望 2016 年的区块链平台能够和一年前的区块链平台进行互操作。

7、误认为今天的领先平台在未来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当前市场上有超过 50 项区块链平台技术,而且还有十几种即将问世。CIO 不应该认为,为项目筛选的技术能提供长久的支持。就像过去的移动、社交和电子商务平台一样,可能最有效的技术至今还未问世。CIO 应该视 2016 和 2017 年年初的区块链选项为临时或者短期选项,并相应的调整项目规划。

8、误认为智能合约技术是一项已解决的问题

智能合约是促进和实施合约的计算机协议,同时也是可编程经济的重要保障。然而从技术层面来说,智能合约目前缺乏可扩展性、可审计性、可管理性和可验证性。在实际应用中,目前在中国和国际上都没有合法的法律框架。智能合约的完善还需要 3 到 5 年,因此在现有的区块链基础上开发智能合约应该小心谨慎,并积极的提供法律咨询。

9、忽略点对点分布式网络的资金和治理问题

相比较当前系统中所使用的多个繁冗系统,流程和数据的彼此互操作,从理论上来说区块链平台能够带来更低的成本。不过区块链技术的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现有的基础设施并未退休的情况下成本会进一步加大,而且当多家机构共同参与的时候,由谁来支付这笔费用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此外随着系统规模的增长,成本也会进一步增加。多方系统需要全新的方式来进行治理,并通过提升技术来增强安全和经济性,以及解决政治、社会和结构问题。

10、未被编入学习过程

企业必须以实际操作方式来运营区块链项目。当前最重要的是创建测试和学习型的结构。通过平台、全新的商业模式、流程和产品中吸引经验,从而有助于未来更大规模的数字化转型。

即使项目外包,IT 部分也应该同第三方供应商/合作伙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不断学习技能和概念,了解和掌握在未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点对点计算、智能合约、共识机制、身份管理和管理等等。CIO 应该确保在企业内发展和传播知识。雷锋网

via gartner

【招聘】雷锋网坚持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VR/AR、Fintech、未来医疗等领域第一时间提供海外科技动态与资讯。我们需要若干关注国际新闻、具有一定的科技新闻选题能力,翻译及写作能力优良的外翻编辑加入。 

简历投递至 wudexin@leiphone.com,工作地 北京。


本文作者:蕾娜塔•萨洛

本文转自雷锋网禁止二次转载,原文链接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很楠不爱3/article/detail/437691
推荐阅读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