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资深Web技术专家曹刘阳:2016年前端技术观察

曹刘阳

作者:曹刘阳,网名阿当,资深Web技术专家,必杀技“前端开发、软件架构和敏捷开发”。先后任职于雅虎、淘宝、新浪企业。在“如何编写高质量代码”领域研究颇深,《编写高质量代码——Web前端开发修炼之道》作者。
本文为《程序员》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订阅《程序员》
责编:陈秋歌,关注前端开发领域,寻求报道或者投稿请发邮件chenqg#csdn.net。可加微信「Rachel_qg」,申请加入“CSDN前端开发者”微信群,参与热点、难点技术交流。申请时请务必注明「公司+职位」。

这篇文章可能是火热的前端圈里,泼向很多技术的一盆冷水。我无意冒犯这些技术的传道者,文章只关乎技术,不关乎人。我对任何新技术于个人的成长都持肯定态度,对任何热爱学习的同学都表示欣赏。而技术选型要考虑个人开发还是团队合作,Geek思维在团队合作实战时会有很多隐患。个人开发,我倾向于激进,团队合作,我倾向于保守。

写在前面的话

2015年底,我在微博上谈起对Sass、React和Angular的不满,出乎意料地引起了一场论战。从知乎至微博,与我相识或不相识的许多人卷了进来。这场争论中很多人的言论让我意识到,前端这两年居然乱到了这个地步——我不怕技术大爆炸,但怕劣币驱逐良币,怕人们丢了思考,陷入不必要的泥潭。

大战中我也被很多人贴了标签——守旧的老人,懒惰不思进取又倚老卖老。有同学笑称我是气宗,看不惯剑宗。

然而对于技术,无论是CSS重构、RIA、JavaScript框架、打通前后端的全栈、H5、移动前端开发、SPA、敏捷、Hybrid、Canvas2d和WebGL,我都非常积极甚至超前。对这两三年流行起来的技术,并非因为守旧而排斥,而是确实做过思考,结合自己过往的经验,持很重的怀疑态度。

希望读者警惕两件事:

跨界而来的技术专家和他们的解决方案,注重个人能力忽略团队合作的Geek。他们的方案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其实有可能会有更具性价比也更容易落地更少隐患的技术方案。一个是视野问题,另一个是实践经验问题。跨界而来的专家往往能带来不同领域的视野,这是好事,但他们同时也缺乏本领域的实践经验。Geek是个有点酷的词,意味着高手,但同时也意味着门槛,而一旦上升到团队合作,门槛和合作时的内耗,以及团队成员流失后交接的隐患就会成倍上升。

只提优点不提缺点的技术布道。布道某种意义上和销售没区别,会选择性地给听众传达信息。因此在面对布道时,不要只听官方说的好处,要自己思考它的缺点——技术方案不会只有优点而没缺点,做任何的技术选型都是在对优点和缺点做权衡。而缺点,别指望布道者会主动告诉你。如果你有足够工作经验,请结合实际经验勇敢地提问,如果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就真的很麻烦了,你需要加倍谨慎和怀疑。

经验、反思、置疑精神,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当下这前端界的乱世下,通过这三个武器寻找到自己的路。

关于CSS预处理器

我对CSS预处理器一直无感。不是说它们毫无价值,而是说,性价比不高。关于预处理器的优点,官方都说过了,对吧?我就不赘述了,说说缺点吧。

预处理器的引入,为本来很简单的CSS书写带来了编译的步骤,也带来了以下几个问题:

  • 所有开发团队成员需要安装预处理工具,需要学习预处理器语法,增加了上手门槛。

  • 不可以直接对编译后的CSS文件进行修改,要统一修改源文件。这在调试时,增加了工作量。

  • 源文件增加了很多原生CSS不具备的功能,如定义变量和嵌套,这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嵌套带来的副作用——CSS选择符权重增加,HTML结构与样式挂钩耦合,以及预处理器层面需要增加规范(变量和mix模块放在什么地方定义、文件如何拆解以配合@import导入、什么时候定义新的class名、什么时候使用嵌套),以方便团队合作。

  • 如果需要跨团队合作,如将代码和另一支不使用预处理器的团队的代码做整合,会怎么样?

  • 如果团队有人离职,他维护的代码在交接上是否会需要多进行一些沟通?有新人入职,是否在正式工作前,需要学习预处理器语法,以及公司关于预处理器的使用规范,导致进入工作状态的成本变高了?如果团队在新人入职后的新兵训练营工作做得并不好,又会怎么样?事实上,很多公司压根没有什么新兵训练营计划吧?

CSS预处理器带来的这些麻烦,一旦上升到团队合作,成本和风险就大了,因而并不是笔低成本买卖。再看看它号称的收益,是否真的没有别的解决方案了,如果有话,即使是单兵作战,是不是也不是什么高收益的选择了呢?

变量、mixin、扩展/继承的替代方案 —— 让HTML标签挂多个class

Sass变量方案:

$hightLight: red;
.title{color:$hightLight;font-size:20px;}
.title2{ color:$hightLight;fontsize:16px;}
<h1 class="title">标题1</h1>
<h2 class="title2">标题2</h1>
  • 1
  • 2
  • 3
  • 4
  • 5
  • 6

多class方案:

.hightLight{color: red;}
.title{ font-size:20px;}
.title2{font-size:16px;}
<h1 class=”title highLight”>标题1</h1>
<h2 class=”title2 highLight”>标题2</h1>
  • 1
  • 2
  • 3
  • 4
  • 5
  • 6

Sass继承方案:

.message{border: 1px solid #ccc; padding:10px; color: #333;}
.success{@extend .message; border-color:green;}
.error{@extend .message; border-color:red;}
.warning{@extend .message; border-color:yellow;}
<div class="success">成功</div>
<div class="error">错误</div>
<div class="warning">警告</div>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多class方案:

.message{border: 1px solid #ccc; padding:10px; color: #333;}
.success{border-color: green;}
.error{border-color: red;}
.warning{border-color: yellow;}
<div class="message success">成功</div>
<div class="message error">错误</div>
<div class="message warning">警告</div>
  • 1
  • 2
  • 3
  • 4
  • 5
  • 6
  • 7

嵌套的副作用以及低成本的替换方案 —— 长命名

嵌套会带来HTML结构与CSS选择符耦合、选择符权重增加的副作用,而短命名会带来易冲突的问题,如果代码一旦进行修改,耦合就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CSS作为层叠样式表,选择符的权重直接决定了当不同的选择符样式出现冲突时,使用哪个选择符定义的样式。预处理器看似提供了作用域,其实只是个障眼法,编译出来的结果,只是普通的子孙选择器而已。如果依赖预处理器的这种错觉,采用短命名的话,当多人合作或采用低质量的第三方代码时,很可能会产生冲突。你能保证自己不直接使用短命名,一定会嵌套着使用,但无法保证别人不直接在全局使用短命名。如果代码持续维护,如果多人合作,如果DHTML很多,这三个副作用都会是不小的麻烦。

作为一门DSL,CSS没有编程特性,没有作用域,是很正常的,同样是没有编程特性的另一个工具Redis,就使用长命名很好地解决了作用域问题,比如Redis在实践过程中,被鼓励这样的命名:usersInfo:1000:name、usersInfo:1001:age。其实CSS也是种键值对的形式,选择符可以嵌套,但也可以完全借长命名来解决作用域问题。嵌套带来的作用域是在预处理器中的障眼法而已,如果和第三方合作,需要一些必要的约定,很脆弱。而长命名带来的作用域,是非常强的真作用域,只要命名空间前辍不冲突,怎么命名都是安全的。

Sass嵌套方案:

.box{
.header{}
.body{}
.footer{}
}

<div class=”box”>
<div class=”header”>header</div>
<div class=”body”>body</div>
<div class=”footer”>footer</div>
</div>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长命名方案:

.box{}
.box_header{}
.box_body{}
.box_footer{}

<div class=”box”>
<div class=”box_header”>header</div>
<div class=”box_body”>body</div>
<div class=”box_footer”>footer</div>
</div>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所以对于CSS预处理器,我个人并不支持,更推荐使用原生CSS技巧来解决问题。性价比高,副作用小。

跨界、CoffeeScript、TypeScript和ES6

从2011年Ruby社区为前端圈带来了CoffeeScript开始,前端圈开始对语法糖特别关心了。CoffeeScript、TypeScript、ES6接踵而来。印象里,对语言最感兴趣的,是Server端工程师,老爱谈这个语言的语法特性,那个语言的语法特性,这个语言的性能,那个语言的性能。很少见C++客户端、AS、游戏客户端的同学谈论语言吧?为什么呢?

因为客户端和图形界面打交道,而图形界面在细节上的工作量非常大,这里有没有对齐,那里能否自适应兼容硫片化终端,这里的动效是否流畅,图形界面提供的API其实很繁复,仅是熟悉这些API,了解不同API在实战时可维护性上的区别就会花上大量时间。我常举一个例子,说明H5在布局方案上有多头痛——垂直居中。听到这四个字,有经验的前端工程师,脑子里能马上想到诸多种情况以及多种实现方案,不同的方案有不同的优缺点。而做服务端开发的同学其实完全不会遇到这些问题。再举一个例子吧,同样是使用Java语言的,你看看搞Android开发的同学是不是像搞Java服务端的一样,那么喜欢研究不同语言语法糖和性能?

我入行不久就开始前后端都写,前端写HTML、CSS、JavaScript、Flash,后端写PHP。之后一度专攻前端,然后又从2010年开始继续前后端都写,后端我没有继续选PHP,也完全看不上Node,探了下Ruby on Rails的坑后,果断选了Python。虽然后端我不是那么精通,但编程经验还是不少。可能有不少后端的同学可能会不服气,但我的确觉得后端的工作量比前端少很多,也简单很多。我做过的几个包揽前后端的项目里,花在前端上的时间至少3倍于后端时间。在MVC框架的帮助下,后端的编码体验其实很轻松,设计好数据库和缓存,工作量基本上就完成了一半。然后Controller里的代码不会很跳跃,专心在逻辑上就可以了。但在写前端代码时,除了要思考逻辑,还要思考表现层的工作。前端表现层的工作可不像服务端所谓的view层那样,搞个模板引擎就完了,前端的CSS能否用好,一是关系到设计图的还原度,二是关系到终端碎片化的自适应,三是关系到需求变更时维护的难易度。

很多搞服务端的同学转到前端来时,都会栽在CSS里。所以Bootstrap火了,你问问谁对Bootstrap最依赖,绝对是搞服务端的程序员。CSS2时代,服务端的同学对CSS尚且难以攻克,到了Mobile和CSS3时代,这鸿沟怕是更难以轻易逾越了。同样是DSL,CSS可比SQL复杂多得多。

有追求一点的服务端同学为什么那么喜欢研究不同语言的语法糖,以及性能问题?一是因为性能问题对于服务端是真需求,特别对于高访问量高并发的产品,二是因为工作量没那么大,知识点也没那么多,三是因为换语言这事其实学习成本没那么高。

怎么理解“换语言这事学习成本没那么高”这话?做任何一个领域的开发,要掌握的知识都是多方位的,语言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比如服务端开发至少要学一门语言,一个框架,一种数据库,一种Web服务器,另外,大多数情况下还得学习一种缓存,最好再学一下Linux运维。大多数语言只是语法糖有或大或小的区别,核心都差不多,变量、常量、类、对象、数组、字典、字符串、布尔、if else、switch、函数、try catch、for循环。即使不使用该语言的高级语法糖,也一样可以用常规的通用的编程技巧完成工作。

我用过JavaScript、AS、PHP、Java、Ruby和Python语言,也用过HTML、Flash、Flex、wxPython、Canvas2d和WebGL界面开发,还用过SSH、ROR、Django的服务端开发,所以当服务端同学在聊不同语言时,我一点也不羡慕,别自娱自乐了,真那么好学,有本事把CSS3搞定。

说回到CoffeeScript、TypeScript和ES6上。CoffeeScript和TypeScript分别是Ruby和C#社区的产物,它们都觉得JavaScript语法不够好,想改善它。只是它们俩分别代表了豪放派和严谨派,是两个极端,让它们俩先打一架好了。

我既不支持CoffeeScript也不支持TypeScript,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多加一层编译环节,JavaScript语法固然不完美,可是不完美的语言多了,Lua更简陋,一样活得好好的。GWT曾经想让Java语言通过编译直接解决JavaScript语言的问题,然后呢?然后GWT死了。连谈恋爱的人都知道,不要试图改变对方,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与其想着保留自己熟悉的语法习惯试图改变JavaScript语法,不如改变自己认真开始学JavaScript。有同学可能会说,TypeScript是JavaScript的超集,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习惯写JavaScript。同学,可是在团队合作的规范上,这不是给自己埋坑吗?

CoffeeScript只在刚出来时,我身边有几位同学短时间地表示了一下兴趣,然后也没见着他们真的跟进去了。而TypeScript出来时,我身边没有一个前端工程师有丝毫兴趣,最感兴趣的是写C++和AS3的同学。我完全不看好这两门JavaScript预处理语言,在我看来,它们都是非前端社区的产物,迎合的也是非前端的工程师群体的编程习惯,它们很难打入真前端工程师的圈子。

再说ES6,它固然提供了更友好的语法糖,可是,这些语法糖真的像很多同学说的那样,是救世主,能“极大地提高前端开发的工作效率”吗?我持怀疑态度。首先,我觉得JavaScript的语法规则在进化是好事,只是在实际工作时不必拔苗助长,我反对Babel。Babel的做法太激进了,ES6的语法规则在团队合作上,肯定会带来门槛和内
耗,Babel编译又进一步加大了调试的成本,得不偿失。工作效率的极大改善,从来不在语法糖这里,就像Ruby宣称的,语法糖是为了让程序员工作起来开心的。这开心的成本若太高,就不值当了。还是那话,个人开发和团队开发是有区别的。个人开发可以激进,而团队开发最好保守。

语言层面保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是通过JavaScript框架来封装语法糖。最著名的例子就是jQuery,jQuery几乎把原生的DOM方法都给重写了吧?为一些实用的语法特性封装个Lang库,把想要的语法封装起来嘛,class、extend、map,没有什么功能是封装不出来的吧?其实在Babel出来之前,Lang库一直是主流的解决方案,并非新鲜事物。

急什么呢?CSS2不是过渡到CSS3了吗?HTML4不是过渡到HTML5了吗?该来的会来的,不该来的,急也不急不来,看看ES4怎么死的?再看看Python 2和Python 3。

关于Node

上面我提到的任何一个领域,要用到的知识都是多方位的。比如服务端要掌握的知识除了语言核心语法,还有语言的功能模块、Web框架、数据库、缓存、服务器配置、Linux运维、性能优化,甚至可能还得学消息中间件和网络安全。这是一整套知识体系,而且编程体验和前端截然不同。

所以当Node横空出世时,我看了下它楚楚可怜的模块库、文档和版本号,还有作者开发它的初心,心想这个玩具也就写写脚本吧,肯定忽悠不了人的,谁会拿生产环境陪它躺坑?它唯一能提供的只有可怜的“核心语法”这一项吧?但这一项的学习成本对于整个服务端开发知识体系来说,算个啥?Node距离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当npm笑话一般的unpublish事件爆发时,我一点也不意外,这是填坑必须付出的代价。

事实上,打从一开始,我就没觉得Node跟前端有什么关系。是啊,服务端有了个基于es语法的解决方案了,可是,关前端什么事?那些说全栈的同学,麻烦等一等,下面我会专门提到全栈的事。先还是说说Node的处境吧。

Node后来的发展,我猜中了一半,猜错了另一半。Node当前有两个用途,一是服务端开发,二是脚本工具。我猜中了传统服务端圈不待见它,但也很惊讶它作为脚本工具居然如火如荼。

因为传统服务端开发的同学,对es核心语法本就不算熟,所以Node在安利他们时,只能拿异步性能说事,但事实上服务端也有异步的框架,比如Gevent和Twisted,所以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也不是说完全忽悠不到任何一些服务端工程师,只是人家很可能在保留Java、PHP、Python为主武器的基础上,简单试试Node,毕竟es语言的学习成本也不高,什么MD5模块啊、Express之类的框架啊并没有什么新东西,新瓶装旧酒而已,比起CSS可熟悉太多了。只是这波同学忠诚度不会高的,人家愿意多学一门Node的,也不会介意再多学一门Go、Erlang、Ruby什么的。而且真需要团队合作了,需要赶时间了,需要接受性能挑战了,人家还是会换回主武器的。就算真起来个新贵,从口碑来看,我也更看好Go。

Node在安利Web前端圈的同学时,就主要拿es说事,什么一门语言就可以前后通吃了呀,全栈呀。拜托,后端编程的知识体系和前端编程的知识体系是一样的吗?十万八千里好吗?如果是些工作经验足够的前端工程师,你让他扩展下后端知识,这也是有益无害的,问题是,Node忽悠了一大片又懒又有野心的新手孩子。我之所以讨厌Node圈的布道者,就是这个原因。试想想,用Node做服务端开发,对于一个传统前端工程师来说,唯一可以偷懒的地方是什么?不只有“es核心语法”这一点吗?一个连核心语法都懒得学的人,你指望他花大量精力去攻克后端的那些庞杂知识体系?现在搞Node的前端工程师最喜欢的数据库是什么?是MongoDB。我一点不意外。为什么?因为数据库好设计,不就是个JSON吗?嵌套多好设计,数组字典都有,还搞什么外键,什么三大范式啊多累。可是你知道传统服务端工程师都不敢在正式项目中使用MongoDB做持久化存储,只倾向于拿它存存日志吗?好吧,就算这帮孩子真的花了大量精力成了合格的后端,而不仅仅是个票友,可是这时他还是前端工程师吗?也许他成了合格的后端,但他的前端知识学扎实了吗,日常工作都已经熟练了吗?怕就怕哪个都没学会,哪个都是个半吊子,既不对自己负责,也不对公司负责,然后还想当然地自以为全栈,一心想做架构师,想马上加薪,以对得起自己的“过人能力”。

Node进军Server端,当前来看,是失败的,它丝毫动摇不了Java和PHP的主力地位。也许一些公司里有Node团队,但看客请注意三件事:

  • Node的市场份额如何;
  • 公司Node团队的Leader是什么出身,前端还是服务端;
  • Node团队负责的业务是不是稳定性、安全性要求高的核心业务。

某位JavaScript框架作者跟我争论时,理直气壮地拿出几篇国外的博客给我看,说Node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了。我看了下,一篇是这样的:2013年,一个设计师出身转型工程师具体经验不明的人,在内部Java服务端工程师们持怀疑态度的情况下,将一小块功能尝试性地由Java迁到了Node,并证明性能不错。很高兴地向外界发了博文宣布公司里生产环境用上了Node,并表示未来会用Node重构更多地方。另一篇是这样的:1个前Google工程师为招人,写了篇介绍公司技术选型介绍的文章,提到了服务端选型用到了Node和Go,Node因为事件循环阻塞出现了性能问题,作者通过多起实例的办法填了这坑,然后用Go的部分一切顺利。数据库选型没听过。作者自认技术选型非主流,而且招聘的工程师要求也非主流,最好全端全栈。这就是Node做服务端开发拿出来说事的案例? 这里有一篇关于Facebook员工的访谈,谈到了Facebook是否使用Node进行服务端开发的问题,答案是“Whenever they want to run JavaScript on server (e.g. rendering React on server) they just use V8 directly rather than using Node”(文章见:10 things you probably didn’t know about JavaScript (React and Node.js) and GraphQL development at Facebook)请读者朋友们想想为什么。

Node写写脚本工具还是可以的,毕竟不用团队合作,也不用上生产环境去接受考验。只是写脚本,很多语言都可以胜任,Perl、Python、Ruby、Java都是不错的选择,根据自己喜好来吧。比如Sass是Ruby写的,Ant是Java写的,曾经很流行的YUI compressor也是Java写的。我在雅虎工作时,脚本工具用的是Ant,在新浪工作时,是团队用PHP自己写的脚本,在盛大工作时,我自己用Python写脚本。曾经为了方便打包合并压缩方便,我自己用wxPython写了个带GUI的工具,现在还挂在CSDN上,叫GUIcompressor。原理很简单,用wxPython写GUI,通过Python的os模块调
用YUI的compressor,简单来说就是包个壳。Node的脚本也有很多都是从别的社区包个壳就拿过来了。

脚本工具这东西确实能帮上些忙,只是在我看来,并不是太重要,也并不像某些同学说的那样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其实前端的所谓工程化脚本,并没有流行开来,好一点的公司才自己折腾下,一般的公司了不起就做做CSS和JavaScript文件压缩就完了。多年以前,前端的部署问题很简单,往服务器上一扔就完了。但后来随着前端的网络性能优化技巧逐渐完善,前端要做的事情变得越来越麻烦:图片合并、图片压缩、代码合并、代码压缩、动态加载、CDN。如果再加上jsLint之类的代码检查,就更加麻烦了。之前流行的加载是线上动态加载,requirejs那种方式,而现在流行在打包阶段按需加载,这就使得打包变得更加复杂。我声明下对Node脚本的态度,我觉得Node能为前端带来专业的开源的工具,这是打包脚本最好的结果,比自己折腾些质量一般的脚本好太多了!对于一个成熟的团队来说,有开源的成熟的打包工具是应该的,这是Node为前端圈做的一件好事。

只是前端圈太不理性了,一会儿Grunt,一会儿Gulp,一会儿Webpack,然后听说又有人想折腾npm打包。管它哪个,选一个就完了呀,猴子掰玉米般捡一个扔一个真心没必要。类似的闹剧,在前端社区之外,还真没听说过,这也是前端社区一个极不成熟的表现。

关于跨界、全栈、公司定岗

对于跨界的人和技术方案,我一直持特别谨慎的态度,原因无他,因为我自己就跨界跨得厉害,我知道坑很多。我最早是做视觉设计的,做点线面、欧美风、韩风、icon设计、矢量图位图,然后玩DW里拖表格布局,做Flash动画、Flash脚本、Flash全站,再到CSS重构和DHTML,做后端PHP,用Flex、用Ruby on Rails、Python、Socket编程、wxPython桌面编程,用Canvas2d、WebGL、游戏开发,用敏捷,Scrum、XP、精准看板还有TDD。而现在我还参与是产品设计和产品营销。看的多了,踩的坑多了,也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坚持了。

在我看来,前端圈子当前的混乱,主要原因来自跨界。从2011年CoffeeScript、Less、Node同时进入前端圈推广开始,到后来的Angular、React Native(React我觉得还是有价值的,但React Native就相当不接地气了),全都走偏了路。CoffeeScript是Ruby社区从自己的语法习惯出发的,Less是Ruby社区觉得CSS写起来很麻烦,好心地帮不能编程的CSS加入了一些更高级的特性,Node是位玩语言的票友意外看到了V8引擎,包了个壳,本人一点前端的基因也没有,而Angular是Google的服务端团队好心帮前端带来了更接近服务端MVC的框架,React Native是Facebook一支没有iOS开发的团队为了让前端开发出原生App程序而折腾的。这帮人全是跨界的,带着自己的专长和对前端或深或浅的理解,提供了自认为不错的解决方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至于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至于解决方案是否会有坑,至于这些技术落地需要什么样的人员配备和职位定岗,他们都没有去讲,也没有义务去讲,为了技术推广甚至会恶意地回避去讲。而这些问题,是需要使用者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承担的。

没有技术是只有好处而全无坏处的,从来都是两面同时存在,而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团队,做技术选择时需要权衡地去看,只有优点大于缺点,风险可控的情况时,一些有风险的选择才是合适的。让我非常担心的一点是,跨界而来的这些方案,基本上只听得到赞美声,很难听到置疑声。而赞美声全是官方宣扬的,其实是不用动脑子的,也不需要自己的经验去验证的,人云亦云即可。置疑声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项目经验支撑,另外,以我的经验来看,最近前端圈的攻击性特别强。因此,置疑者还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内心。

所以,我最近常问的问题是——你知道自己正在用的技术,缺点是什么吗?看客不妨也反思下这个问题。 当我在问这个问题时,经常会得到这么几个答案:

  • 你懒,你不好学。不同的技术都有它适用的场景,学学总是好的。
  • 你固步自封,老守着前端这一个小领域,我要做全栈。、
  • 你反对新技术是因为你思想还停留在IE 6时代吧,你切一辈子页面,写一辈子jQuery吧。

前文已经提到笔者曾经研究和实践过的技术,关于是否好学,翻翻Blog便能得到一路过来的痕迹。所以请不要怀疑我的置疑动机,而是认真想想我提出的问题。

我觉得全栈这个口号其实很毁人——别误解我的意思,我不是反对个人往全栈方向发展,而是想说,全栈并不容易,不是说前端开发的同学学了Node就全栈了,也不是说后端同学有了Angular和Bootstrap就全栈了,更不是说前端或者后端玩玩React Native,就能让iOS和Android下岗了。我发现一个可怕的事情是,全栈的口号让一些同学忽略了其他领域的知识深度,然后靠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欺欺人地贬低其他领域的知识,以安慰自己已然全栈。

世界并不以某个人为中心旋转,前端在通过Node抢夺服务端的地盘的同时,服务端也在通过Angular和Bootstrap抢夺前端的地盘,各方在通过React Native想抢夺App的地盘时,你听说Swift也在进击服务端了吗?做iOS开发的同学也在号称全栈了,而Android更是Java语言早就占领了服务端开发了。在这场互相抢夺地盘的战争中,每一方都号称自己全栈,可是啃下对方的地盘真的那么容易吗?玩票是可以的,但真要实战起来,会遇到一个巨槛——公司的职位定岗。

常规公司里,会配备好前端开发、iOS、Android、服务端开发这四种技术团队,实际做项目时,几支团队是分工合作,只在必要的地方通过接口配合。在PC时代,不考虑C/S结构软件,只存在前端和服务端。前端和服务端配合时,主要是通过前端提供模板,后端负责数据持久化和逻辑处理来合作的,双方唯一可能起争执的地方就是模板引擎由谁来套,这个模板引擎指的是服务端模板引擎,大部分公司里,这个模板是由服务端来套的。虽然也有AJAX请求,服务端吐JSON数据的地方,但总体来说并不是那么多这种接口,渲染也只是局部渲染,一般到不了使用JavaScript模板引擎的地步。应该说,这个时期前后分离的需求并不高,而SEO的需求又很重,所以前后端两支团队也算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到了移动时代,原来PC时代B/S结构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了,iOS和Android异军突起,C/S结构将B/S结构压得死死的,Native App强势压制WebApp,一时间Web已死的论调甚嚣尘上。作为服务端开发,与Native合作天然就只能采用JSON接口——你让它套个iOS和Android模板试试?然后与前端合作怎么办呢?服务端当然可以选择继续套模板,但问题是,这样服务端的工作量就上去了,在服务端看来,iOS、Android和前端都是客户端GUI技术,这三个统一都叫前端都可以,无所谓B/S还是C/S,这三端的界面最好长得一模一样,功能迭代统一走,服务端统一只吐一套JSON数据出来。于是在移动时代,前后端分离终于有了契机。

有些同学稀里糊涂地以为前后分离是前端技术革命带来的,真不是。愿意的话,HTML4时代就完全可以做到前后分离了。技术造型除了技术本身,这里还有一个台面下的问题,就是不同团队的定职定岗问题。前端的同学学了Node就可以在公司做服务端开发了?你先问问服务端团队答不答应,出了问题你负责吗?就算你愿意负责,工作交给你前端来做了,服务端团队是不是可以裁员回家了?学了React Native就可以在公司做App开发了?你先问问iOS和Android团队答不答应。这些问题是忽略不掉的。之所以现在可以玩前后分离了,是因为服务端团队因为工作量原因,人家答应了呀。可是你玩Node服务端和ReactNative,能在公司里落地吗?你可以对外宣称,更少的人做更多的工作,可是这些方案在质量上,真的比得过人家专职团队吗?先把自己的坑填完再来挑战人家专职团队吧,人家可不会把你当做朋友的,你是来抢饭碗的。

那这些所谓全栈,能在什么环境里落地呢?很简单:

  • 个人项目里
  • 成熟公司里的非核心项目里
  • 创业公司里,恨不得1个人当10个人用,重视成本重视速度,不重视也不懂质量问题的那种

全栈之风从哪儿吹来的?硅谷。硅谷有一堆的小创业公司,也有一些工程师能力极强的工程师文化公司。而你呢?你在恨不得一个人当多个人用的创业公司里,还是在Google、Facebook?全栈在公司定岗上天然会水土不服的。即便在美国,我相信除了硅谷,也一样很难有全栈的容身之地。当然,如果你仅想提高个人能力,多学多看绝对是好事,我是欣赏的,而且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最后再泼盆冷水——就算你在小创业公司里做着全栈,该来的问题还是会来。Twitter还是家小创业公司时,用的是时髦的Ruby on Rails,号称5分钟搭个博客系统出来的服务端框架。可等它做大,系统整个就重写了。

关于前端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服务端同学进击全栈是试试水,Native进击全栈是试试水,那前端里很多同学进击全栈就是在拿生命在玩全栈了。

服务端玩玩Node,不喜欢就算了,玩玩Angular和Bootstrap也就在后台开开荤,前台各位视觉设计,UAT还原检查,各种动效,用Angular和Bootstrap能把自己玩死,而后台基本上一直是服务端的自留地,很多做前端开发的同学甚至没开发过后台界面吧?Django甚至都自动给你生成了。后端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在添删改查,在数据库设计,在性能优化,在shell脚本,在分布式,在网络安全。玩玩票不影响自己的大本营。

同样可以一门语言前后台通吃的Android开发,你看看他们对全栈是不是像前端圈那样热情。从DNA来看,对Java语言可比JavaScript和Node更亲吧?再往远了说,看看C++客户端的同学对服务端有没有那么大热情?

还是那句话,好学是好的,前提是自己的大本营要守住,一专多长。你得先专一门,再想着横向扩展其他领域知识。前端开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2016年年中,我在微博上说,前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一些HTML标签、CSS,JavaScript的熟练度上。这些东西是前端自己领域的知识,比如Form2.0、Websocket、离线缓存、Webworker、Border-image、Canvas。一些同学回复说“核心竞争力居然只是些API,这有什么难度?”此言差矣。或许这样认为的,以跨界而来的“全栈”工程师居多。有些知识确实只是API,比如JSON.stringify和window.getComputedStyle之类,看了就会用,用起来也没有什么实践方面的坑。但并不全是,比如Form2.0可是有一系列新东西,新标签如output,新类型如number,新属性如pattern,新的CSS伪类如:valid,需要融合在一起考虑,形成一个Form2.0的解决方案。再比如Canvas2d,Canvas提供了像素级API,可以直接存取颜色,可以把像素导出成base64的字符串,提供了DOM没有能力,但同时也完全没有了DOM的便利,比如Canvas上画的某个按钮该如何进行事件监听呢?比如不能使用CSS了,该如何实现:hover伪类,又如何让布局实现自适应性呢?什么样的情况下该使用Canvas,什么情况下该使用DOM,如果有某个功能必须依赖Canvas实现,比如在网页上做个美图秀秀,将产品的哪些元素放到Canvas上,哪些元素放到DOM上,两者又如何合作呢?换成纯Canvas解决方案会不会更适合呢?前端的知识不同于服务端,大部分的工作量都在图形界面上,而图形界面是件很细的活,工作量和技术含量全在细节。我经常对非前端的同学举一个例子——你知道垂直居中有几种方法,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吗?有些跨界而来的同学,以及部分前端圈的新同学都不以为然,嘲笑说这叫“回字的四种写法”。其实,前端在实战时,垂直居中有多种方法,基本上没有方法是无副作用的,要看情况,不同的情况要选用不同的方式才能实现最好的自适应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搜看前端的垂直居中方法整理。看完之后,就能明白前端CSS的精彩和玄妙。

我批评很多同学基础不扎实就开始乱折腾,不是说多学习不好,而是说大本营都未扎牢,如何实打实地高效完成日常工作?ES6、CoffeeScript、React、Webpack等,都解决不了你在实战时遇到的具体挑战。这全是些外围功夫,并非核心。先把核心学好,外围功夫什么时候学都可以,又不难,你说对吧?

那么什么是核心呢?HTML、CSS和JavaScript。我指的是原生的这些东西,不用上来就跟我说React的JavaScriptx语法重定义了HTML,Sass改良了CSS,TypeScript给JavaScript带来了静态语言的语法,这些都是外围,今天是React,明天可以换成Angular,今天是Sass明天可以换成Less,今天是TypeScript明天可以是CoffeeScript,这些不重要。就像jQuery鼎盛时期,很多同学不学原生JavaScript,上来直接就上手jQuery一样,走不远。要理解jQuery为什么这么封装,其实在底层发生了什么,用原生会遇到什么问题,直接用原生能解决吗?把原生的技巧学熟了,这些外围的东西上手很快,而且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心里会非常有底。

过去,前端领域并不像如今这样浮躁,很多人都知道基础的重要性,也知道基础是什么。但当跨界的“全栈”进入前端圈以后,很多浅显的道理都被有意无意地搅昏了。速成、革命、淘汰、全栈成了主旋律和政治正确。可是,就像投资界里爱说的一句话一样:“风起来了,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可是等风停了,还在飞的是老鹰,而猪会
摔死。”风会停吗?当然。该潜心修炼还得修炼,基本功不扎实以前,别糊里糊涂跟风浪费自己时间,缺什么要恶补。

今天说得很热闹的HTML5其实是从HTML4加强而来,两者不是替换关系,而是“强化”,就像ES6之于ES3一样。很多新入行的同学希望可以速成,然后从哪儿热门往哪儿入手,这其实不对,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从HTML4学起,尽管在实践时有很多HTML4时代的技巧,在HTML5时代有了更好的替换方案,但也有很多HTML4时代可以一直
用过来的技巧。让我担心的是,HTML4时代的好书,到了HTML5时代已经不再出版了,而HTML5相关的书籍基本上只讲了HTML5相较于HTML4的增量部分。而HTML4时代的书和相关技巧就这么失传了。除了书,博客和所谓社区也是一样,现在已经不再讨论以前的一些精华技巧了,有些技巧确实是淘汰掉了没有什么价值,比如IE6的hack技术,但也有些技术是很棒的CSS技巧,比如CSS滑动门依然适用。我推荐一下几本书和学习步骤,给有心弥补基本功的同学:

  • 《CSS网站布局实录》——国产CSS2入门书,有些技巧已经淘汰,但仍不失为最好的CSS入门教程。
  • 《无懈可击的Web设计》——讲CSS应用技巧的书,国内外粉丝别多,说是开创了CSS技巧流派也不为过。
  • 《DOM JavaScript编程艺术——JavaScript最好的入门书,没有之一,这本书是帮助你了解如何将DOM、CSS和JavaScript连接起来的一本书。严格来说,后端Node根本不算JavaScript,JavaScript是基于ES语法的一门脱水语言,如何实现的胶水?这本书将带你入门。
  • 《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 ——JavaScript必读的一本精典,读完之后对JavaScript的理解和实
    践会上升非常大的一个台阶。
  • 《编写高质量代码——Web前端开发修炼之道》 —— 举贤不避亲,这本书是我写的。推荐的原因是,这本书重点讲团队合作的注意事项。虽然一些具体的技巧,在今天已然过时,比如IE6的hack,但在团队合作方面的思考,直到今天我也没看到其他书在讲,这些思想没有其他书可替代。
  • 《HTML5和CSS3权威指南》——目前为止,我读过的HTML5方面最好的一本原创书。配合实例进行API讲解,非常详细具体。连HTML5都提供了哪些底层的东西都不知道,又该如何去用好它呢?在我看来,是学习HTML5的必读书。
  • 《响应式Web设计:HTML5和CSS3实战》——作者是《无懈可击的Web设计》忠实粉丝,所以很自然地,这也是本CSS技巧流派的书,侧重点在CSS3的实践技巧上,让人大开眼界。
  • 《JavaScript设计模式》——JavaScript在实战时的高级技巧。

前端很棒的书有很多,这只是几本我觉得最不该错过的书而已。从HTML4一路到HTML5和移动时代,一路上有了很多新技巧,也淘汰了一些旧技巧。当下的学习氛围虽然前所未有的强烈,但急功近利和盲目无头绪现象也很严重。在我看来,很多人不愿意做苦活累活扎扎实实打基本功,一句“那些都淘汰了”就拒绝了所有的优秀遗产,希望花少量时间看看流行时髦的新工具新框架,然后就迅速挤身行业顶端,这想法既偷懒又幼稚。什么是外围功夫,什么是真核心技巧,什么是珍珠什么是盒子要分得清,自欺欺人并不是什么明智的想法。你可以几天几个星期就掌握的东西,别人也可以,就算人家比你笨,多花一倍的时间也能跟上你吧?要真的拉开和其他人的距离,只有下苦功这一途。

这些话,恐怕没有几位前端老人愿意说。当我问他们,拼命强调新风向,而不再提基本功,造成知识断层,造成这些同学心高气傲但完成不了工作怎么办时,一些老人的回答是“他们自己不重视基本功,怪我喽”。如果你基本功很扎实了,想学什么外围功夫都可以,虽然多学总不是坏事,只是在决定投入使用时,还需要看团队情况再慎重决定,团队合作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要有责任感,别只顾着自己当Geek。

关于Angular,后台,SPA

关于Angular,我是不认同的。Angular是Google服务端团队折腾的作品,整套代码组织的思路和服务端的MVC框架如出一辙:URL路由 + Controller + 数据抽象 + 模板引擎。虽然服务端出身的同学会倍感亲切,但这真的不是前端代码最好的组织方式。

我对此的判断是,Angular团队因为自身服务端出身的基因和思维模式,创造了一个对服务端团队最友好的框架,目前用户群体也是以服务端团队为主,适用场景以后台这种定制动效和定制UI要求不高的场景为主。事实上,Angular2决定使用TypeScript开发我也毫不意外,因为TypeScript本来就是Java服务端团队更喜欢的静态严格语法,Angular团队决定讨好他们自己讨好和他们相同背景的程序员群体,放弃普通前端工程师习惯的脚本弱类型习惯,也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唯一让我奇怪的是,我们的传统前端工程师为什么要去追捧这么一个框架呢?人家根本就没在意你好吗?就像从传统服务端转到Node服务端的同学会奇怪,为什么一群前端工程师对Node服务端这么感兴趣一样?这关前端什么事?我们去凑什么热闹?最近流行一个段子,说一个放羊的和一个砍柴的聊了一天,然后天黑了,人家放羊的羊吃饱了回家去了,可你砍柴的呢,你的柴呢?你的前端基本功呢?你的前台应用场景呢?

我觉得“全栈”这个词很讨厌,原因在于它搅混了很多事。从定岗上来说,后台的前端部分,到底是由谁来开发?是由前端工程师来开发呢,还是由服务端工程师自己来开发?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后台是怎么开发的?是由Frameset来组织代码的,并非SPA,后台的界面往往非常难看,基本上只是后端工程师自己顺手就给做了,没什么UI定制需求,也没什么动效,了不起有些正则表达式验证而已,连AJAX的要求都不高。前端工程师基本上是不做后台相关的工作的。那么如果后台并不是给自己使用的,而是给第三方使用的呢?是外包公司呢?后台界面如果需要有更好的卖相怎么办?Extjs就派上用场了,还算不错的界面设计和丰富的组件,而且完全支持SPA开发,只不过Extjs组织SPA是以组件为单位来组织的,并非服务端熟悉的MVC那一套。所以这种情况下,后台是需要依赖专业的前端工程师介入的。Angular最适用的场景应该就是这样的情况了,取代Extjs,让后端工程师自己按照自己的熟悉的方式进行“全栈”开发。

问题是,后台因为种种原因,从来也不是前端工程师的主战场啊。后端能自己搞定自己玩去嘛,前端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工作在什么地方,在前台啊,和视觉设计师的PSD直接打交道吧?和交互设计师或产品经理设计的交互动效直接打交道吧?要切页面,要玩透CSS吧?跟人后端工程师屁股后面追Angualr,结果人家Angular升级到2用TypeScript了,不兼容了,傻眼了吧?信不信人服务端过来的“全栈”比你一前端玩Angular玩的更溜?而且就算你辛辛苦苦把Angular那么复杂约束性那么强的一套框架学得特别顺了,可是别忘了你的工作主战场在什么地方?你是天天在写后台,当我没说,可是如果你天天在写前台,那是真心找虐……醒醒,你这砍柴的别陪人放羊的一起谈全栈了。

前台最适合以什么方式组织代码,下面我会再讲,现在先跟后端工程师谈谈心 ——以Angular来为后台组织SPA真的是最好的实践吗?和传统的Frameset相比,真的性价比更高吗?首先,我赞成从纯技术角度来看,Angular是适合后台场景的方案之一,只是即使是后台开发,也有三种技术方案可以使用:

  • Frameset——一般的后台,能用就行了,样式,无刷新都不重要,反正给自己人用的,怎么快怎么来。开发速度快,需要前端配合,分工也容易,维护也容易,招人门槛、人流失进行交接都风险小得多。在技术选型之前,先想想你是否真的需要为后台提供SPA。
  • Angular——给第三方使用的后台,对样式,无刷新体验要求较高的,而团队中又没有专职前端工程师,需要服务端工程师自己上的,结合Angular和Bootstrap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Angular这一套的学习成本不低,而这一套其实又很难和普通前端前台需求普适,性价比不高。如果想用一套技术完美通吃前后台的前后端代码组织,你应该考虑方案3。
  • 组件化组织,自己抽象——其实思路和Extjs一样,以组件化方式来组织后台的SPA。只是Extjs的学习成本也不低,而且样式也不好定制,所以你需要的并不是去学Extjs,而是学习如何自己封装组件。封装些Scene、SceneManager、Widget抽象类、组织个SPA出来很简单的,模块化组件化可维护性都不是问题。有同学会问了,那模板呢?通信呢?首先模板不是必须的,我个人不推荐在前端使用模板引擎,这在本质上和组件化是相悖的,就算真的要用模板引擎,有很多垂直的JavaScript模板引擎可以选择,通信也不用Angular那么麻烦,通信最主要是想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组件和组件之间解耦,但又需要保留组件内部的Context,很简单,通过全局的自定义事件,为事件进行传参,就可以轻松实现组件的通信了。多简单一件事,折腾出约束性这么强的一个框架出来,何苦呢?

关于自定义事件,以及组件化,我做过一个视频教程,不依赖React之类的框架,很原生态,方便对组件化的具体技巧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阿当大话西游之Web组件”(http://imooc.com/learn/99)。

关于React

2015年底我批了Angular,同时也批了React。但我反对它们的理由其实并不一样。

首先,React是组件化的思路,这个我是认同的。首先跳出Web前端这个圈子,咱们看看别的GUI技术,无论是桌面软件开发、Flex、移动还是游戏,都是以组件的方式来组织代码的,可以说GUI编程按组件来组织代码是普适的最佳实践。Web前端有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代码组织方式出现了Angular这种非主流:

  • Web服务端是唯一可以和HTML无缝结合的,这是为什么JavaScript、PHP、ASP又被叫做动态网页的原因。所以前端和服务端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原因。看看服务端染指iOS或者桌面开发容易不?
  • 前端的原生控件实在太少也太弱(看看.NET和Flex的控件),数都数得清楚,text、radio、checkbox、password、button、img、audio、video等,长期以来,前端不得不自己封装组件,Extjs、YUI、Dojo、Prototype无不如此,还有丰富的各种jQuery组件。成也封装败也封装,封装给前端带来了强劲表现力的同时,也降低了前端同学自己动手写组件的能力。大多数人都是拿来主义,但拿来主义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拿来主义的同学没有意识到组件之于GUI的意义是那么不可动摇。

举个简明的例子说明Angular的MVC和组件化之间的不同吧:

Angular是什么思路:

{
m : [a_m, b_m, c_m],
v : [a_v, b_v, c_v],
c : [a_c, b_c, c_c]
}
  • 1
  • 2
  • 3
  • 4
  • 5

而组件化是什么思路:

{
a: [a_m, a_v, a_c],
b: [b_m, b_v, b_c],
c: [c_m, c_v, c_c]
}
  • 1
  • 2
  • 3
  • 4
  • 5

Angular为代表的类服务端MVC框架,上来直接分成M、V、C三个层,然后将互相关联的三块分到了三个层里去,这么干最大的坏处是破坏了抽象。而组件化的核心就在于抽象,将相关的属性方法内聚到一个组件里去,这是符合面向对象的思维模式的。我自己既做前端开发也做服务端开发,服务端开发在MVC框架的帮助下,基本上在应用层不需要做任何的抽象,Controller不过是函数而已,M是和数据库、缓存打交道的命令而已,即使有ORM抽象,那也是框架替我抽象好的,不用我自己做任何抽象,而模板引擎就更加机械化操作了。但我做前端开发时状态完全不一样,我需要通过组件化来将界面变成一个个自定义的组件,我需要不停地抽象:这是不是可以抽象成一个组件?它的属性有什么?它的方法有什么?它的DOM节点最外层容器是什么?我如果要封装方法该封装什么方法为公用,什么方法为私用呢?我需要不停地进行思考,因为前台的界面是各种各样的,不可能像服务端一样由框架高度抽象出一些通用逻辑进行封装的。事实上,前端除了少数的通用组件可以直接使用第三方的,比如模拟弹窗、富文本编辑器什么的,大多数的需求只能自己封装,这是件非常考验人面向对象思维能力的事。

所以,我认为前端的前台需求,不应该由重框架来提供解决方案,“轻框架 + 组件化 + OO”设计才是最优解。也就是说,前端不应该多提供约束性的框架,而应该提供基础工具帮助和通用组件就可以了,在应用层,要考验前端工程师自己的能力,没有任何框架可以帮你去抽象你的业务需求。所以我觉得前端比服务端苦逼很多。

那么我说的“轻框架 + 组件化 + OO”设计是不是之前没有业内的实践呢?当然不是。事实上,前端长久以来,一直是轻框架 + 第三方组件的模式。只不在过应用层,各家公司的前端工程师大多数能力水平很有限,而业务需求也并不复杂,所以在前端圈里OO设计和自定义组件并没有流行开来,究其原因主要是门槛有些高,而大多数
程序员们又自我要求很低。

听不明白轻框架 + 第三方组件 + 应用层面条代码?想想jQuery + jQuery组件 + 大多数前端工程师用jQuery写的代码你就明白了。

既然jQuery已然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了,那么还要React干嘛?jQuery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jQuery本身是基于plug模式来写扩展的,对第三方组件并没有统一的更组件化的方式来标准化它们,这就直接造成了不同的人写jQuery组件会有不同的风格。这对团队合作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如果说是第三方组件,如果封装的质量很好,倒也罢了,毕竟只使用它的API就够了,内部实现再怎么乱也不用去计较。问题出在自家公司的自定义组件,如果公司里有几个人团队合作,一个人一个风格怎么行?我们需要一套标准来约束大家按相同的风格来组织代码。这就是React最大的意义所在,填补了jQuery的这个不足。但这是否意味着离开React就无法组件化了?当然不是,比如我的视频教程里就有另一套风格的组件化范式。

这套风格并非是我原创,而是从YUI3学来的,思路是可以穿越语言和框架的,我不过是将这套思路从YUI3带到了jQuery。事实上我是YUI的忠实粉丝,真的是座巨大的金矿,随着雅虎日渐衰落而停止了维护,真是让人遗憾不已。requireJs、React的组件生命周期,YUI早已在2008年就实现了,它的思想超出这个时代很多年。但这又如何?技术理念的先进有什么用呢?还不如会推广和上手门槛低来得实惠,我觉得YUI和jQuery相比,一个是航空母舰,一个是小渔船,但又如何?jQuery获了开源大奖,API上了犀牛书,成了事实上的工业标准,而YUI呢,谁还记得这个低调的大拿呢?

我不再追流行,也不看理念是否先进,而是重视工业标准,原因正因为我并没觉得有多少新东西,而且理念先进不等于接地气,不接地气不讨好普通的懒惰的程序员就很可能活不下来。可能因为受过太多伤,所以变得不再容易被挑唆,变得格外挑剔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文章写于Flex在前端圈异军突起,无比时髦的2008年。现在看来,这些激情还是太幼稚了。《[RIA之争,我的看法]》一些喜欢说我不求上进倚老卖老的同学,想送给他们一句王朔的话:谁没有年轻过,可是你老过吗?

说回到React的问题上。我之所以不认同,并不是认为React在技术上一定是走错了路,而是因为React把简单的事情越搞越复杂,现在一提React就是React全家桶,它的野心很大,还想解决Native开发的问题,但经验告诉我,这很危险,这意味着学习门槛、团队合作成本、招人成本、人员流失风险。如果React并不能带来技术普及,只是昙花一现呢?谁来为公司里的那些遗留代码负责?谁又来为初出茅庐基本功都未扎实的同学浪费的时间负责呢?我脑子里时常想的是YUI、Dojo、Extjs这些过去前辈们的心血,就这么基本毫无痕迹地被遗忘了,而jQuery这小草根居然活下来了。谁能保证React这个套路下去,不是个短暂的狂欢呢?除了一些在社区里闹腾的同学,这些技术真的被广泛采纳和推广下去了吗?以我的经验,深表怀疑。

再强调一下,对于个人要学习,没有任何人会阻拦你,而且学习是对的。问题是,别轻易在团队里强推,想清楚在公司里推广起来坑多还是利多。我总是习惯性站在一个技术负责人的立场上来看问题,难免保守,我只是希望激进的同学理解,公司并非个人的实验田,你不开心你会考虑换工作,但你留下的摊子,还得有人收拾。所以我想,冲突的根本应该就在于此吧。

React总的来说,不像Angular走错了路,但因为全家桶的原因门槛越来越高,这不是个好现象,未来有待观察。个人不是太看好,但确实也没有更有力的挑战者。要么像我一样坚守jQuery,自己做组件抽象类,配合jQuery的第三方组件工作,等待更有冠军相的角色出现,代替jQuery成为新工业标准,要么就小心翼翼用上React好了,我也想不到有什么别的路可走,当下这阶段确实挺邋里尴尬的。另外,别小看jQuery,我认为jQuery仍然非常坚挺,而且仍然有非常大的可能性成为最后赢家——补上组件抽象类和单向数据绑定就可以了。而这些通过jQueryui都不难做到。

组件化是对的,但组件化框架其实是很轻量级的,用不用框架,以及用什么框架问题都不大,不是说有了什么组件化框架,就像奢龙刀一样开了外挂了,不是的。组件化不过是编写高质量代码的基础而已,真正的挑战在抽象上。能不能养成面向对象的思维模式才是关键,而面向对象要具体去抽象组件时,是没有定式的,要看应用层具
体的需求去做抽象,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前端不该去做约束性特别强的框架的原因所在。轻框架,重应用层抽象才是GUI编程的正途。

关于抽象和面向对象,你真的掌握了吗?封装、继承、多态、设计模式、解耦、API设计这些真的都熟练了吗?我接触过的前端,绝大多数同学都毫无概念,均表示听说过,尝试过,但实践不多。我扔几个案例出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拿来做一下面向对象编程的练习:

可以看看我的源码,如果是你自己开发,又会如何组织代码。

关于SPA和Web Site

说到Angular、React之类,很多同学都会提到SPA和Web App。然后说SPA的春天来了,说代码质量要提高了,jQuery可以去死了。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后台是否搞SPA我其实并不关心,搞不搞都可以,搞的话我也不打算用Angular来做,服务端的全栈们如果要用Angular搞后台我也没意见,只是你自己开发的自己维护,别你做的技术选型硬拉上我。但对于前台部分,我期待SPA其实很多年了。从我用Flash做RIA应用时,我就知道前端做SPA比起Web Site要复杂多少了。我2008年开始写HTML的SPA,早期做的一个很复杂的例子,现在还有保存,请见:http://www.adanghome.com/tbs/manage.html。真的很复杂,当时通宵了好几天。我从2009年开始,做的前端程序基本全是SPA,我很早就在一些技术大会上讲,前端应用时代会来临(当时还没有SPA这个叫法),模糊C/S和B/S的产品形态边界,同学们要抓紧时间提高自己,不要到时被淘汰了。但我等了很多年,也没迎来SPA的大爆发。Web Site一直是主力产品形态,根本就等不来SPA时代。今天很多同学说SPA说得很热闹,事实上很可能只是这些同学的一厢情愿。

事实上,SPA时代等是等不来的。一个可悲的事实是,工程师在公司里的定位都是执行层,而非策划层,策划是上游,对应的岗位是公司老板,最次也是产品经理,不是工程师。而产品经理们会什么呀?他们身上没有技术基因,不会主动想到Web前端可以做新的产品形态的。如果产品层面没需求,你怎么等来SPA时代?只有一个可能
性能等来,就是国外有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是用SPA做的。那么国内很可能从老板到产品经理会跟风去抄袭一个。也就是说,国外的老外们不做出点什么产品创新,我们国内的工程师就很难有机会有生产环境上做些SPA的富应用了。有些同学拿了几个简单的页面给我看, 到了AJAX无刷新,然后display:none和block实现了场景切换,跟我说,看,我们SPA了。其实真不是。在我看来,SPA真正的威力不是把多个网页变成单个网页,而是在产品形态上就彻底跳出网页般的排版布局。比如说做游戏、做网络IDE、做网页版PhotoShop之类。而这,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能力,而进一步需要产品设计能力,能不能技术驱动产品创新,不要再折腾什么技术工程化,发点力在技术产品化上。如果Google的工程师不用AJAX做Gmail,网络邮箱是不是会一直是Frameset方式?如果Google不做Google Map,是不是我们就一直没有网页地图可用了?我们自己能不能主动想想Websocket、Canvas2d、WebGL、CSS3之类的东西能不能做些和HTML4时代不同的产品出来?我举个例子,带图画板的网络聊天室怎么样?基于WebGL的Mmorpg怎么样?在同一个页面上打通DOM和WebGL会怎么样?我再留一个问题给各位思考:Canvas可以实现截图,toDataURL方法嘛,那么DOM能不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截图功能?给个提示:遍历DOM节点,然后做z轴上的排序,然后一个一个将他们画到一个看不见的Canvas上去……

几年前我就一直置力于技术驱动产品创新,号召圈里的同学们多投入点精力在技术产品化上,不然HTML5那么多牛逼的功能都白瞎了,说是进入了HTML5时代,可是产品形态依然没有啥变化,身为前端工程师我觉得很耻辱。可是,我一个人的能力实在有限,我努力了几年,我也号召了几年,然后终于放弃了。现在我已经死心转型做产品了。相信我写了这样的文章,看官看完之后,依然会该干嘛干嘛。

关于SPA,再多说两句,就是SPA的代码组织方式不用围绕URL路由来组织,如果是个纯单机应用没有服务端,是不是代码就没法组织了?当然不是。路由是好东西,但我推荐用自定义事件来进行路由,不要用URL。这里有个我写的斗地主单机小游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下:http://www.adanghome.com/js_demo/29/

最后,SPA什么时候可以迎来大爆发?我反正挺悲观的,我等了6、7年没等来。现在说得热闹,可是没见着几个SPA的强产品需求。没有产品层面的强需求,其实意味着折腾来折腾去,不过是前端圈自己在玩,孤芳自赏,以及面试时为难应聘者,跟前端面试时面算法似的。

React Native和PhoneGap

再说说React Native。我不看好这种方式,阉割版的CSS导致前端技能的受限,对Native底层的黑盒导致调试和扩展的困难,另外“learn once write anywhere”的性价比也并不高。而且,公司定岗的原因,iOS和Android团队也绝对不会对你友好,就像前端学了点Node服务端去挑战Java、PHP后端位置一下。于技术,于团队,真的是坑多于利的技术。

相比之下,PhoneGap那种思路,GUI交给Webview里的H5,底层交给iOS和Android,Native和H5通过jsBridge通信,是团队合作成本最低的方式,而且只要jsBridge写得好,一套HTML5代码也是最容易实现“write once run anywhere”的。三端的界面可以共用一套代码。我更倾向于后者。

当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webview当前的性能还有严重问题,如果交互效果复杂一些,在低端机上的表现就会卡顿,所以采用这种技术方案时,受限于性能,产品的设计要尽量简单。

当下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各方面原因考虑下来,hybird仍然是更好的选择。React Native唯一能拿出来说事的只有webview性能不好这一点,只是如果webview的性能问题在未来得到解决了呢?记得摩尔定律吗?所以说React Native不过是个不怎么样的临时解决方案而已,一旦webview的性能问题得到质的变化,React Native就没什么存在价值了。当然,话又说回来了,webview性能问题什么时候能够被解决呢?也没那么乐观,反正我从2011年等到现在也没等到。iOS其实已经很不错了,Android的碎片化是个深坑。

对了,我徒弟就用HTML5做了个SPA,用hybrid方式包成了iOS和Android的App,叫做“健康日记”(一个致力于帮助你养成健康规律生活习惯的App)。在Android下确实被碎片化折腾死了,但开发团队确实成本很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试试。

关于微信小程序

今年一个很热闹的词就是微信小程序,从上半年张小龙宣布应用号在筹备,到下半年小程序SDK掀开神秘面纱,小程序着实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很多人稀里糊涂说微信小程序是H5技术,其实看完SDK我发现这跟HTML5没有半毛钱关系。微信小程序和之前百度、UC、QQ浏览器、Chrome Web Store、Firefox OS的Webapp完全不同。作为一个开放平台,不知道微信为什么放弃百度轻应用的思路,设计这么个SDK。坦白讲,这么设计SDK讨好不到任何人,Native开发的同学并不熟悉,而前端开发的同学也会觉得怪怪的很受限制。最重要的是,HTML5代码没法简单适配一下移植过来,还得重新开发一套。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伪HTML5的技术,开发的同学又多了一个平台要侍候。

我猜微信平台的同学可能会说,这是出于性能上的考虑。但我只能说,店大欺客,仗着用户量高,对开发者真不友好。做“健康日记”时,本来打算借应用号的东风的,希望在应用号发布上简单适配一下就上微信的,结果等了半年等来这么个SDK,一看程序完全没法移植,要完全重新开发一套出来,只好放弃了。

就仗着用户量,iPhone不也活活逼死了Flash吗,你牛。

关于前端的缺人和高薪水

我工作十年以来,前端圈前所未有如此盛世,技术圈也热闹,薪水也涨得飞快。但不得不说,技术圈的热闹和薪水涨得飞快并没有关系,仅仅是个巧合。

技术圈的热闹,原因在于跨界和伪全栈。薪水涨得飞快,原因在于HTML5的应用场景变多了,和技术没有关系。

说说HTML5现在的应用场景吧:

  • PC端浏览器
  • 移动端浏览器
  • 超级App的Hybrid
  • 微信公众号这种App开放平台
  • 微信朋友圈微博的营销页面
  • 百度轻应用(很小众)
  • 后台(部分公司)
  • 微信小程序(姑且也算)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超级App的hybrid”、“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朋友圈微博营销”这三点,在移动互联网之初的2011、2012年,C/S结构的App是主流,Web已死是主基调,这两年前端的日子不算好过。然后随着淘宝、京东这种超级App越来越多,C/S结构更新麻烦,特别是iOS还需要在App Store审核的问题越来越放大,超级App不得不选择Hybrid的方式来进行发布和团队合作。而随着App也提供开放平台,Hybrid是唯一的选择(直到微信小程序打破它),前端的需求量突然大增,供不应求,于是前端长久以来一直被严重低估的局面终于得以扭转,薪水一路水涨船高。这种局面其实在2011、2012年的Android和iOS圈里也发生过,然后培训机构大量提供Android和iOS培训,再然后供求关系得以平衡,Native工程师的薪水恢复到了正常情况。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培训机制也在开展HTML5培训了,等到HTML5工程师被培训机制批量提供出来,前端
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到那时,风就停了,猪就会摔下来。所以不要稀里糊涂地被技术圈的大跃进冲昏了头脑,你学会了两个时髦工具,面试官也在面试时问到了你时髦工具,然后你也顺利到了很高的薪水,就真以为是工具帮了你,你的能力真的就高了。不是的,是时代的原因。那个坐你旁边工作了好几年的一声不吭的老Java工程师薪水没你这个小毛头高,并不是人家水平没你好,并不是人家工作技术含量低,并不是人家比你笨,仅仅是因为做Java开发的太多了,市场饱和度高,仅此而已。所以偷着乐就可以了,然后赶紧补基本功。

写在最后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置疑精神”。所以也请读者带着置疑精神来看我的这篇文章,认为有道理的,就听,认为不对的,保留你的疑问,不要迷信任何权威,这是技术人该有的美德。虽然我写了这么多,但也有可能,全是错的。


相关阅读:

前端开发人员必须了解的七大技能图谱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我家小花儿/article/detail/561912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