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OSI七层模型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IP协议
传输层-- TCP协议
会话层–
表示层和应用层-- HTTP协议
1、TCP/IP连接
手机能够使用联网功能是因为手机底层实现了TCP/IP协议,可以使手机终端通过无线网络建立TCP连接。TCP协议可以对上层网络提供接口,使上层网络数据的传输建立在“无差别”的网络之上。
TCP是在IP网络层之上的传输层协议,用于提供port到port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传输。
port到port:IP层只管数据包从一个IP到另一个IP的传输,IP层之上的TCP层加上端口后,就是面向进程了,每个port都可以对应到用户进程。
可靠:TCP会负责维护实际上子虚乌有的连接概念,包括收包后的确认包、丢包后的重发等来保证可靠性。由于带宽和不同机器处理能力的不同,TCP要能控制流量。
字节流:TCP会把应用进程传来的字节流数据切割成许多个数据包,在网络上发送。IP包是会失去顺序或者产生重复的,TCP协议要能还原到字节流本来面目。
建立起一个TCP连接需要经过***“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需要结合上图说说:SYN标志位、序号、滑动窗口大小。
1、建立连接的请求中,标志位SYN都要置为1,在这种请求中会告知MSS段大小,就是本机希望接收TCP包的最大大小。
2、发送的数据TCP包都有一个序号。它是这么得来的:最初发送SYN时,有一个初始序号,根据RFC的定义,各个操作系统的实现都是与系统时间相关的。之后,序号的值会不断的增加,比如原来的序号是100,如果这个TCP包的数据有10个字节,那么下次的TCP包序号会变成110。
3、滑动窗口用于加速传输,比如发了一个seq=100的包,理应收到这个包的确认ack=101后再继续发下一个包,但有了滑动窗口,只要新包的seq与没有得到确认的最小seq之差小于滑动窗口大小,就可以继续发。
滑动窗口毫无疑问是用来加速数据传输的。TCP要保证“可靠”,就需要对一个数据包进行ack确认表示接收端收到。有了滑动窗口,接收端就可以等收到许多包后只发一个ack包,确认之前已经收到过的多个数据包。有了滑动窗口,发送端在发送完一个数据包后不用等待它的ack,在滑动窗口大小内可以继续发送其他数据包。
大家看上图,标志位为.表示所有的flag都为0。标志位P表示flag为PSH的TCP包,用于快速传输数据。
前三个包是三次握手,客户端表示自己的滑动窗口大小是65535(我的XP机器),服务器端表示滑动窗口是5840(屏幕宽了,没截出来)。从第四个包开始,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PSH包,数据长度是520字节,服务器发了ack确认包。注意此时win窗口大小发生了改变哈。以此类推。
倒数第二、三包,服务器在滑动窗口内连续向客户端发包,客户端发送的ack 124同时确认了之前的两个包。这就是滑动窗口的功能了。
如果谈到TCP攻击就需要注意,TCP的各种实现中,在滑动窗口之外的seq会被扔掉!下面会讲这个问题。
握手过程中传送的包里不包含数据,三次握手完毕后,客户端与服务器才正式开始传送数据。理想状态下,TCP连接一旦建立,在通信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主动关闭连接之前,TCP 连接都将被一直保持下去。断开连接时服务器和客户端均可以主动发起断开TCP连接的请求,断开过程需要经过“四次握手”.
四次握手的正常TCP连接关闭
FIN标志位也看到了,它用来表示正常关闭连接。图的左边是主动关闭连接方,右边是被动关闭连接方,用netstat命令可以看到标出的连接状态。
FIN是正常关闭,它会根据缓冲区的顺序来发的,就是说缓冲区FIN之前的包都发出去后再发FIN包,这与RST不同。
RST标志位
RST表示复位,用来异常的关闭连接,在TCP的设计中它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上面说的一样,发送RST包关闭连接时,不必等缓冲区的包都发出去(不像上面的FIN包),直接就丢弃缓存区的包发送RST包。而接收端收到RST包后,也不必发送ACK包来确认。
TCP处理程序会在自己认为的异常时刻发送RST包。例如,A向B发起连接,但B之上并未监听相应的端口,这时B操作系统上的TCP处理程序会发RST包。又比如,AB正常建立连接了,正在通讯时,A向B发送了FIN包要求关连接,B发送ACK后,网断了,A通过若干原因放弃了这个连接(例如进程重启)。网通了后,B又开始发数据包,A收到后表示压力很大,不知道这野连接哪来的,就发了个RST包强制把连接关了,B收到后会出现connect reset by peer错误。
RST攻击
A和服务器B之间建立了TCP连接,此时C伪造了一个TCP包发给B,使B异常的断开了与A之间的TCP连接,就是RST攻击了。实际上从上面RST标志位的功能已经可以看出这种攻击如何达到效果了。
那么伪造什么样的TCP包可以达成目的呢?我们至顶向下的看。
假定C伪装成A发过去的包,这个包如果是RST包的话,毫无疑问,B将会丢弃与A的缓冲区上所有数据,强制关掉连接。
如果发过去的包是SYN包,那么,B会表示A已经发疯了(与OS的实现有关),正常连接时又来建新连接,B主动向A发个RST包,并在自己这端强制关掉连接。
这两种方式都能够达到复位攻击的效果。似乎挺恐怖,然而关键是,如何能伪造成A发给B的包呢?这里有两个关键因素,源端口和序列号。
一个TCP连接都是四元组,由源IP、源端口、目标IP、目标端口唯一确定一个连接。所以,如果C要伪造A发给B的包,要在上面提到的IP头和TCP头,把源IP、源端口、目标IP、目标端口都填对。这里B作为服务器,IP和端口是公开的,A是我们要下手的目标,IP当然知道,但A的源端口就不清楚了,因为这可能是A随机生成的。当然,如果能够对常见的OS如windows和linux找出生成source port规律的话,还是可以搞定的。
序列号问题是与滑动窗口对应的,伪造的TCP包里需要填序列号,如果序列号的值不在A之前向B发送时B的滑动窗口内,B是会主动丢弃的。所以我们要找到能落到当时的AB间滑动窗口的序列号。这个可以暴力解决,因为一个sequence长度是32位,取值范围0-4294967296,如果窗口大小像上图中我抓到的windows下的65535的话,只需要相除,就知道最多只需要发65537(4294967296/65535=65537)个包就能有一个序列号落到滑动窗口内。RST包是很小的,IP头+TCP头也才40字节,算算我们的带宽就知道这实在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搞定。
那么,序列号不是问题,源端口会麻烦点,如果各个操作系统不能完全随机的生成源端口,或者黑客们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到source port,RST攻击易如反掌,后果很严重。
2、HTTP连接
HTTP协议即超文本传送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是Web联网的基础,也是手机联网常用的协议之一,HTTP协议是建立在TCP协议之上的一种应用。
HTTP连接最显著的特点是客户端发送的每次请求都需要服务器回送响应,在请求结束后,会主动释放连接。从建立连接到关闭连接的过程称为“一次连接”。
1)在HTTP 1.0中,客户端的每次请求都要求建立一次单独的连接,在处理完本次请求后,就自动释放连接。
2)在HTTP 1.1中则可以在一次连接中处理多个请求,并且多个请求可以重叠进行,不需要等待一个请求结束后再发送下一个请求。
由于HTTP在每次请求结束后都会主动释放连接,因此HTTP连接是一种“短连接”,要保持客户端程序的在线状态,需要不断地向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通常的做法是即使不需要获得任何数据,客户端也保持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向服务器发送一次“保持连接”的请求,服务器在收到该请求后对客户端进行回复,表明知道客户端“在线”。若服务器长时间无法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则认为客户端“下线”,若客户端长时间无法收到服务器的回复,则认为网络已经断开。
3、SOCKET原理
3.1套接字(socket)概念
套接字(socket)是通信的基石,是支持TCP/IP协议的网络通信的基本操作单元。它是网络通信过程中端点的抽象表示,包含进行网络通信必须的五种信息:
连接使用的协议,本地主机的IP地址,本地进程的协议端口, 远地主机的IP地址,远地进程的协议端口。
应用层通过传输层进行数据通信时,TCP会遇到同时为多个应用程序进程提供并发服务的问题。多个TCP连接或多个应用程序进程可能需要通过同一个 TCP协议端口传输数据。为了区别不同
的应用程序进程和连接,许多计算机操作系统为应用程序与TCP/IP协议交互提供了套接字(Socket)接口。应用层可以和传输层通过Socket接口,区分来自不同应用程序进程或网络连接的通
信,实现数据传输的并发服务。
3.2 建立socket连接
建立Socket连接至少需要一对套接字,其中一个运行于客户端,称为ClientSocket ,另一个运行于服务器端,称为ServerSocket 。
套接字之间的连接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服务器监听,客户端请求,连接确认。
服务器监听:服务器端套接字并不定位具体的客户端套接字,而是处于等待连接的状态,实时监控网络状态,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客户端请求:指客户端的套接字提出连接请求,要连接的目标是服务器端的套接字。为此,客户端的套接字必须首先描述它要连接的服务器的套接字,指出服务器端套接字的地址和端口号,然后
就向服务器端套接字提出连接请求。
连接确认:当服务器端套接字监听到或者说接收到客户端套接字的连接请求时,就响应客户端套接字的请求,建立一个新的线程,把服务器端套接字的描述发给客户端,一旦客户端确认了此描述,
双方就正式建立连接。而服务器端套接字继续处于监听状态,继续接收其他客户端套接字的连接请求。
4、SOCKET连接与TCP/IP连接
创建Socket连接时,可以指定使用的传输层协议,Socket可以支持不同的传输层协议(TCP或UDP),当使用TCP协议进行连接时,该Socket连接就是一个TCP连接。
socket则是对TCP/IP协议的封装和应用(程序员层面上)。也可以说,TPC/IP协议是传输层协议,主要解决数据 如何在网络中传输,而HTTP是应用层协议,主要解决如何包装数据。关于TCP/IP和
HTTP协议的关系,网络有一段比较容易理解的介绍:
“我们在传输数据时,可以只使用(传输层)TCP/IP协议,但是那样的话,如果没有应用层,便无法识别数据内容,如果想要使传输的数据有意义,则必须使用到应用层协议,应用层协议有很多,
比如HTTP、FTP、TELNET等,也 可以自己定义应用层协议。WEB使用HTTP协议作应用层协议,以封装HTTP文本信息,然后使用TCP/IP做传输层协议将它发到网络上。”
我们平时说的最多的socket是什么呢,实际上socket是对TCP/IP协议的封装,Socket本身并不是协议,而是一个调用接口(API),通过Socket,我们才能使用TCP/IP协议。 实际上,Socket跟TCP/IP
协议没有必然的联系。Socket编程接口在设计的时候,就希望也能适应其他的网络协议。所以说,Socket的出现 只是使得程序员更方便地使用TCP/IP协议栈而已,是对TCP/IP协议的抽象,从而形成
了我们知道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接口,比如create、 listen、connect、accept、send、read和write等等。网络有一段关于socket和TCP/IP协议关系的说法比较容易理解:
“TCP/IP只是一个协议栈,就像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一样,必须要具体实现,同时还要提供对外的操作接口。这个就像操作系统会提供标准的编程接口,比如win32编程接口一样,TCP/IP也要提供可
供程序员做网络开发所用的接口,这就是Socket编程接口。”
实际上,传输层的TCP是基于网络层的IP协议的,而应用层的HTTP协议又是基于传输层的TCP协议的,而Socket本身不算是协议,就像上面所说,它只是提供了一个针对TCP或者UDP编程的接口。socket
是对端口通信开发的工具,它要更底层一些.
5、Socket连接与HTTP连接
由于通常情况下Socket连接就是TCP连接,因此Socket连接一旦建立,通信双方即可开始相互发送数据内容,直到双方连接断开。但在实际网络应用中,客户端到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往往需要穿越多个
中间节点,例如路由器、网关、防火墙等,大部分防火墙默认会关闭长时间处于非活跃状态的连接而导致 Socket 连接断连,因此需要通过轮询告诉网络,该连接处于活跃状态。
而HTTP连接使用的是“请求—响应”的方式,不仅在请求时需要先建立连接,而且需要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后,服务器端才能回复数据。很多情况下,需要服务器端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保持客户端与服务器数据的实时与同步。此时若双方建立的是Socket连接,服务器就可以直接将数据传送给客户端;若双方建立的是HTTP连接,则
服务器需要等到客户端发送一次请求后才能将数据传回给客户端,因此,客户端定时向服务器端发送连接请求,不仅可以保持在线,同时也是在“询问”服务器是否有新的数据,如果有就将数据传给客
户端。
http协议是应用层的协义
有个比较形象的描述:HTTP是轿车,提供了封装或者显示数据的具体形式;Socket是发动机,提供了网络通信的能力。
两个计算机之间的交流无非是两个端口之间的数据通信,具体的数据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是以不同的应用层协议来定义的,如HTTP、FTP
转载自:https://blog.csdn.net/wteruiycbqqvwt/article/details/89377615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