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首先很庆幸,能在适合的时间,遇到了这样一本适合的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遇到这本书前,我还是一名单纯的程序员,“增删改查”的业务代码,占据了我大多数的时间,本就繁杂的工作,还被一个叫“敏捷”的东西,弄的一团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似乎搞一个口水话连篇的“早会”,弄一块不伦不类的“白板”,就开始全世界宣称,“我们‘敏捷’了”。
老板们自然开心的不亦乐乎,因为从此以后,就可以以“敏捷”之名,塞给你更多的工作量,因为“敏捷”不是要“快”嘛。需求也可以理直气壮的随意改变,因为“敏捷”不是鼓励“变更”嘛。甚至代码都不用测试,就想直接上线,因为“敏捷”不是要“快速交付”嘛。
天生叛逆的我,自然不会相信,难道这就是大行其道的“敏捷”吗?但是打铁还须自身硬,于是,我开始看大量的敏捷相关的专业书籍,并且一边翻书,一边实践,在摸索中前行。这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帮助最多,最具有启蒙意义的,当属《Scrum精髓—敏捷转型指南》一书。
理论概念部分,书中已经讲的非常好了,通俗易懂,这个是基础,想要做好敏捷,这些都是基本功,我就不再赘述了。下面,我斗胆以“过来人”的角度,谈一谈再次翻看本书,那些依旧能触动我的观点:
1.“全面拥抱Scrum并不意味着组织在实践Scrum的时候必须得照着某个一刀切、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生搬硬套(前言部分)”
多年后,或许你已经参见过或听过N多人分享其他公司的敏捷转型成功的案例,再或者你已经掌握了N多打着敏捷旗号的架构或模型,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切记,这些都不是你的,凡是告诉你可以按部就班去做,就可以成功的,都是骗子。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处境完全相同的团队,生搬硬套意味着要“削足适履”,最后一定是哀声载道,以失败告终。所以,找到适合自己团队的才是最重要的,开始在Scrum的大框架下,包容甚至吸纳团队内已适应的方法,即使在你看来,有些不是好的习惯,但是,请相信,在时间的推演过程中,那些“顽疾”会在Scrum框架的一次次“检视与调整”的循环中,被识别出来,并最终被“改变”。
2.“每日例会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每日例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状态会……每日例会主要是一个检视、同步、适应性定制每日计划的活动(P30)”
看过太多喋喋不休的早会了,充满了口水话,也不注重消息的传递性,自顾自说,期间还有人交头接耳开小会,或是某几个人就一个问题,讨论来讨论去,显得自己很有事做,其他人站的生不如死,也听不懂那几个在胡说八道些什么。或是一群人围着主管/产品,汇报各自进度,或是对着jira电子屏更新状态。这样的早会,意义何在,就是为了一大早上给大家添堵吗?如此,你怎么能不叫大家有抵触情绪呢?
想开好早会一定要有看板,不然对着空气瞎说个啥,而且我个人非常鼓励物理看板,一是,物理看板多了,可以形成“信息辐射中心”,或者“作战空间”。二是,物理看板很提升士气,改变风水格局&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