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当我们在谈论“服务治理”的时候,都在谈论些什么?
我从业之初接触到的便是一堆基于Webservice、Hessain等实现的跨语言的分布式系统,那是SOA架构和理念十分盛行的时代,我常常听到前辈们在谈论“SOA治理”等高大上的词,但我当时并没有理解何为“治理”,甚至在想:为什么不叫 “管理”呢?在此之前,我仅在小学课本上接触过 “污水治理”这个词。直到近些年互联网企业大规模服务化进程的推进,以Dubbo、Spring Cloud为代表的开源服务框架流行起来,“服务治理”又热门了起来。
那到底何为“治理”呢?大型互联网公司动辄几千上万个应用,而中型公司也至少几百上千个应用。微服务流行后,服务数量更是与日俱增,亟需治理。根本原因还是复杂度过高,需要梳理起来、规范并优化。架构的本质就是管理复杂度,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下面我将简单的总结下 “服务治理” 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便于你建立全面、体系化的理解和认识,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服务定义及管理
服务该如何定义,又该以何种形式暴露出来,上游需要怎么调用,拆分粒度怎么把握…这些都需要统一的规范和约束,否则组织协作很容易乱套。我曾经听到某位架构师讲“微服务就是一个接口一个服务…”,也曾接手过类似的系统,这是典型的 “技术理论派”,永远掌握不了技术或方法论的本质。
再比如我们在开发某项业务功能时发现需要依赖其他域的支持,这就需要了解公司某个子域、某个应用中包含了哪些服务,有没有提供我们想要的业务能力,以及进一步了解服务契约描述长什么样的,这样我们可以快速接入,这就需要好的管理机制和平台支撑。如果是一家创业公司,只有数十个应用系统或者服务,只有20个技术人员,则不会面临类似复杂度,面对面的喊一嗓子就可以了。
但是,最基本的规范和约束在任何规模的团队都是必须的,这里分享些常识经验,例如:接口定义中参数不要使用Map类型,过于灵活的结构往往会导致接口契约定义不清晰,消费方难以理解,而提供方的代码逻辑也将充斥各种判断和特殊处理;
响应结果DTO定义中不要使用枚举,因为如果服务提供者新增了枚举值而服务消费方未升级二方包,是很容易导致反序列化失败,这个在阿里时期曾目睹过类似线上事故;只允许新增接口,不允许修改现有接口的定义,除非你能够确保上游消费者全部统一升级,这个在稍微正常点的公司显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别看我列举的这些问题好像都很初级,但是很多公司这方面做的确实都很烂,否则技术圈就不会有那么多“前人挖坑,后人填坑”的故事了
服务的注册与发现
服务提供者如何将服务注册上去,消费者端如何快速发现服务、挑选服务,是这个领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开源的注册中心如何选择?注册中心的容量够不够?服务提供者线下后,注册中心能否及时感知并通知消费者?选开源还是自研?这些都是架构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于服务注册和发现这里面又会涉及到网络通信,负载均衡,健康检查,数据存储,分布式选举算法和协议等,后面我会有单独的章节仔细展开讲解
服务的调用、路由、容错
服务调用,从通信协议上可以选择TCP/UDP,或者应用层的HTTP协议。从风格上主要有二进制RPC的,或者HTTP+JSON的(这里我纠正一下很多技术人员的认知误区,很多公司所谓的 “Restful”服务其实就是提供的HTTP接口而已。就像很多人口子的 “H5”其实就是一个适配手机屏幕尺寸的小页面,根本没有任何HTML5的新特性)。以RPC框架为例,从编解码层面又会有自定义的私有协议。再往上到应用层又会有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采用protobuf序列化还是才是Hessaion2,需要从性能、兼容性、稳定性、跨语言、可读性、可测试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服务路由,这个也很容易理解,比如开源的Dubbo框架中提供的分组管理,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路由。HSF中提供的 “同机房优先”能力,这也是一种路由策略。我们有时候需要对服务实现“黑名单、白名单”的过滤保护机制,这就是一种按条件路由。我们在做一些类似“灰度发布、流量染色、环境隔离”等的时候都需要使用到特殊标记然后透传,在服务调用时按规则做路由。当然,更重要的是注册中心的模型设计足够灵活,可以支持类似打tag区分的能力。对于外部的服务而言,我们通过借助网关、Nginx等来实现路由(这种本质上就是请求转发)
服务安全,几乎所有的系统而言通常都需要做身份验证,权限校验等。在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中,通常我们会将鉴权等横切操作放到网关中,外部应用想要访问服务需要先经过网关,比较通用的就是借助Oath2协议、JWT组件等来实现。而对于内部服务间的调用,因为都是在内网中,会有防火墙等安全手段,基于性能、工作量的考虑ÿ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