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中年危机,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而对程序员这个群体来说,35 岁的危机感似乎格外沉重。但危机,从来只有正视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阿里 CEO 张勇表示"可以创造条件",360 创始人周鸿祎表示"不理解"。希望通过此文,能给正在或即将迎来此问题的朋友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与帮助。
近日,360 创始人周鸿祎在社交媒体表示,不理解 35 岁被职场抛弃。
周鸿祎表示,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好像 35 岁就老了,我是不太理解。美国硅谷很多主力程序员都超过 35 岁。“我觉得程序员年纪越大,经验越丰富,对整个程序的体系结构把握得越好。过了 35 岁不一定能熬夜了,但是可以让自己的经验发挥得更充足。”
35 岁正是工作经验丰富的黄金年龄,却被很多公司放弃培养,真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35 岁荣枯线,在程序员这个行业里由来已久,据称,已有 22 年的历史了。明明是年富力强的黄金年纪,却被公司嫌弃、放弃,的确令人不解、甚至被认为是陋习。
华为劝退 35 岁员工,强制退休补偿 45 岁员工;腾讯裁撤 10% 高管,劝退 35+ 员工……… 如今,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和职场环境,都在向中年人传递出一个信号 —“你老了”。正如某头部互联网社交公司 CEO 所说,或许你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太老了。
其实,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无外乎这两个问题:第一,35 岁的程序员为什么会被裁;第二,公司招聘为什么不招 35 岁以上的人。
关于前者,往往归咎于只会“CRUD”工具人式的开发、思维固化、缺乏创造力,一旦业务稳定,很容易被替代。而关于不招 35+ 的问题,则所谈者甚少。
在中国,一直都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说法。35 岁其实是个相当理智而成熟的年龄——有商业嗅觉,有思维深度,对人情世故也能洞若观火。
而在国内职场上,过了 35 岁,就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体力、记忆力不断衰退,不能再通宵熬夜了,再者拖家带口,需要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和负担,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里。
如此一来,企业、单位就更倾向于年轻人,不仅更具活力和执行力,性价比也更高,可以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
被裁是因为缺乏创造力,不招是因为体力、精力不如年轻人。表面看起来冠冕堂皇,但细究起来,深层原因却不尽然。
程序员业内的 35 岁现象是中国独有的,成因也是综合且复杂的。
有人说:人太多了,有太多廉价程序员在排队;
有人说:35 岁程序员的丰富经验没有年轻员工的创新活力吃香;
有人说:现在我们的编程不需要那么多创意;
还有人说:现在经济转型走向精细化竞争市场,慢慢地,老程序员就会有更多的机会。
跳出局部看整体。在国内,像互联网这种发展快速、吃规模红利的新兴行业,许多领域拼的更多的是体力,而不是技术、创意,所以才会出现“996”、“内卷”这些单纯靠增加工作时间、精力来提升企业运作效率的低质量方法,所以这时候年龄就成了卡点。程序员自然也被某些人诟病成了吃“青春饭”的行当。
诚然,不是所有人会一直把代码敲下去。但过硬的代码能力却属于他们独有的高光时刻。
前不久,一条某程序员在国务院网站上“我精通各种技术体系,因已 45 岁求职难”的留言,读来让人心酸。
一句“40 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刻正是自身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找工作时不能被年龄限制了!”道出了多少程序员的辛酸与无奈!
精通各种编程语言、主流技术体系,有着身经百战的项目实战经历,更有上进者还拿下了不少高含量专业认证证书,怎么看都是资深程序员才可能达到的水平与竞争力。
所以,35+ 的年龄,真的写不动了吗?
不是写不动了,反而是能写得更漂亮、更优雅了!
所以问题的症结在于, 企业能否给 35 岁以上的程序员留有位置?就像一位阿里员工向 CEO 张勇所问的:过了 35 岁,还能不能专心写代码?
张勇的回答是:对于 35 岁以后立志写代码的同学,我 120% 鼓励、支持、欣赏、敬佩,为你们创造条件。
显然,35 岁的职场,并不是终结。每个人的下半场也各有精彩。除了少数能成功晋升为管理人员外,有的技术人员选择转型,从一个技术人员,变成一个技术讲师,为后来人分享技术经验;也有的人会选择培养第二技能,开拓事业“第二春”……
周鸿祎的“不理解”、张勇的“创造条件”,并不会改变程序员 35 岁的职场潜规则。
从去年的互联网大厂员工的平均工龄来看,数据很“年轻”:字节员工平均 27 岁,360 则为“30”,阿里员工平均“31”。
大型互联网公司员工的平均工龄: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变革的深入,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老程序员”不再被冠之以“老”,不再被冷漠地弃用、淘汰,而是企业、单位能为其保留发挥自身价值的下半场。这才是业界清醒。
不妨回头反思一下,35 岁,程序员担心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他们最担心的是并不是被裁、不是时间精力跟不上高强度的工作,而是焦虑:整个行业不再需要他们了。
他们格子衫、戴眼镜,每天泡在 GitHub 等各大技术论坛上汲取知识,寻求最优的技术解决方案。不少人甚至把编程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依旧不能顺利跨过 35 岁这道坎。
表面上看,这是个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更深层次,是由于当前激烈的就业环境“倒逼”所形成的。所以,要打破这个魔咒,“持续学习”、“终身学习”这种鸡汤类的口号,并非良药(PS:本人并不反对技术人员时刻更新自己的技术栈)。
整体上看,大趋势依旧是严峻且残酷的,但不少业界的前辈给我们做出了破局的示范。
且不说素有“中国第一程序员”之称的求伯君以及“终身创业”的雷军,活跃在开源社区的技术大神,在自媒体上分享传播开发经验的技术红人,又或者积累了前瞻性认知的系统架构师、技术管理者,都为我们展示了程序员们可以突围的出口。
不妨换个角度,从中年人的优势去发力规划自己的下半场。比如:
你知道整个 IT 生态的上下游;
你知道什么样的交付才能让客户安心满意;
你知道开发人员在所有关节点上会遇到什么细节问题;
你知道如何探寻解决方案,知道在哪个环节需要多少成本来打点;
当然,你选择在编程领域深耕,能写出一流的代码,能培养出前瞻性的认知和嗅觉,相信,同样也不会出现在裁员名单上;
还有,国企、央企也是不错的职业选择。
35 岁,很现实,但同样很魔幻。与其把自己陷入一个无解的“鱿鱼游戏”中,不若换个视角看待明天。
毕竟,生活向前,人生向前。
本质上看,35 岁的程序员,还是要尽可能具备与年龄相匹配的体面、能力与魄力。积攒一笔资金渡过衰退期、投资一项长期的技能长线发展、深耕某项领域做到“小有名气”。
许多程序员都有技术“包袱”,请放下包袱,对新技术保持开放的心态。
如果某个程序员长期从事某个特定的编程语言,而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则一些招聘人员会视之为危险信号。都是比较靠谱的方法。
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保持竞争力。
温馨提示:篇幅有限,已打包文件夹,获取方式在:文末
温馨提示:篇幅有限,已打包文件夹,获取方式在:文末
自学路上自己输出的学习成果与实战案例,包含基础知识、数据分析、网络爬虫与数据可视化等等。大部分的实战案例都有数据、代码
获取↓↓↓地址:扫描添加以下二维码获取资料
中年危机,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而对程序员这个群体来说,35 岁的危机感似乎格外沉重。但危机,从来只有正视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
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人单位关于大龄开发人员的友好机制的欠缺、大龄员工人情价值的缺失。只有用人观念发生转变,才能让“35 岁魔咒”从根本上消失。
但从个人角度看,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正如李宗盛所说,“人生要么拼,要么熬,往往熬来熬去,发现还是得拼”。即便人到中年,你也不应该放弃每一次可能的机会。
35 岁,真的是程序员“天花板”吗?程序员能干一辈子吗?这取决于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这个年龄。
丢掉自己的浮躁和不安,多一些沉着和平静,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