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二叉树的建立与三种遍历_二叉树的建立与遍历完整代码

二叉树的建立与遍历完整代码

二叉树的建立与遍历操作
(1) 二叉树的建立
先序中序遍历建立二叉树:
二叉树前序遍历序列中,第一个元素总是树的根节点的值。中序遍历序列中,左子树的节点的值位于根节点的值的左边,右子树的节点的值位
于根节点的值的右边。
递归解法:
(1)如果前序遍历为空或中序遍历为空或节点个数小于等于0,返回NULL。
(2)创建根节点。前序遍历的第一个数据就是根节点的数据,在中序遍历中找到根节点的位置,可分别得知左子树和右子树的前序和中序遍
历序列,重建左右子树。

中序后序遍历建立二叉树:
二叉树中序遍历序列中,左子树的节点的值位于根节点的值的左边,右子树的节点的值位于根节点的值的右边。后序遍历序列中,左子树的节点的值位于右子树节点的值的左边,右子树的节点的值位于根节点的值的左边。

递归解法:
(1)如果中序遍历为空或后序遍历为空或节点个数小于等于0,返回NULL。
(2)创建根节点。后序遍历的最后一个数据就是根节点的数据,在中序遍历中找到根节点的位置,可分别得知左子树和右子树的中序和后序遍
历序列,重建左右子树。

(2) 二叉树的遍历
先序遍历:
a. 如果二叉树为空,空操作
b. 如果二叉树不为空,访问根节点,前序遍历左子树,前序遍历右子树
中序遍历:
a. 如果二叉树为空,空操作。
b. 如果二叉树不为空,中序遍历左子树,访问根节点,中序遍历右子树
后序遍历:
a.如果二叉树为空,空操作
b. 如果二叉树不为空,后序遍历左子树,后序遍历右子树,访问根节点
层序遍历:
相当于广度优先搜索,使用队列实现。
队列初始化,将根节点压入队列。当队列不为空,进行如下操作:弹出 一个节点,访问,若左子节点或右子节点不为空,将其压入队列。
之前照着书上描写的通过递归建立二叉树后发现在输入时是死循环,便认为是自己程序出错后面发现自己的程序并没有出错,而是自己对于二叉树的定义理解不深刻。
在程序中 输入要严格按照正确的顺序才能结束.这里要用到二叉树的一个性质,就是说对于有n个节点的二叉树,就有n+1个空域,在这里即为如果你输入了n个元素,那么一定要有n+1个#才会结束迭代过程.
例如abcd#####才能完全结束输入,递归调用程序非常简洁,在程序小且效率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适当使用递归不置可否。在ACM上适当使用递归,Maybe成绩会好一些。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conio.h"
#define ElemType char
/*writer Liu*/
typedef struct Node
{
        char data;
        struct Node* Lchild;
        struct Node* Rchild;
        struct Node* parent;    
}BiTNode,*BiTree;
BiTree CreateBiTree(){
    char ch;
    BiTree T;
    scanf("%c",&ch);
//  getchar();
    if(ch=='#') T=NULL;         /*这里的输入要严格按照正确的顺序才能结束.这里要用到二叉树的一个性质,就是说对于有n个节点的二叉树,就有n+1个空域,在这里即为如果你输入了n个元素,那么一定要有n+1个#才会结束迭代过程.*/ 
    else                        /*例如1234#####才能成功!*/ 
    {
        T =(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T->data = ch;
        T->Lchild = CreateBiTree();
        T->Rchild = CreateBiTree();

    }
    return T;//return root node 
}
//先序遍历二叉树
 void PreOrderTraverse(BiTree T)
 {
    if(T)
    {
        printf("%c",T->data);
        PreOrderTraverse(T->Lchild);
        PreOrderTraverse(T->Rchild);
     }
 }
 //中序遍历二叉树
 void InOrderTraverse(BiTree T)
 {
    if(T)
    {
        InOrderTraverse(T->Lchild);
        printf("%c",T->data);
        InOrderTraverse(T->Rchild);
     }
  } 
  //后序遍历二叉树
  void PostOrderTraverse(BiTree T)
  {
    if(T)
    {
        PostOrderTraverse(T->Lchild);
        PostOrderTraverse(T->Rchild);
        printf("%c",T->data);
      }
   } 

int main()
 {
    BiTree T;
    T = CreateBiTree();
    PreOrderTraverse(T);
    printf("\n");

    InOrderTraverse(T); 
    printf("\n"); 
    PostOrderTraverse(T);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知新_RL/article/detail/508558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