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基于神经网络——鸢尾花识别(Iris)

鸢尾花识别

前言

鸢尾花识别是学习AI入门的案例,这里和大家分享下使用Tensorflow 2框架,编写程序,获取鸢尾花数据,搭建神经网络,最后训练和识别鸢尾花。

目录

鸢尾花识别——思路流程:

认识鸢尾花

获取鸢尾花数据

整理数据为训练集,测试集

搭建神经网络模型

鸢尾花识别 完整代码:


鸢尾花识别——思路流程:

1)获取鸢尾花数据,分析处理。

2)整理数据位训练集,测试集。

3)搭建神经网络模型。

4)训练网络,优化网络模型参数。

5)保存最优的模型,进行鸢尾花识别。

认识鸢尾花

我们先认识下什么是鸢尾花?

鸢尾花分类:狗尾草鸢尾、杂色鸢尾、弗吉尼亚鸢尾

鸢尾花的特征是什么呢?

鸢尾花花萼长、花萼宽、花瓣长、花瓣宽。我们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规律:通过测量花的花萼长、花萼宽、花瓣长、花瓣宽,可以得出鸢尾花的类别(如:花萼长>花萼宽且花瓣长/花瓣宽>2 ,则杂色鸢尾)

获取鸢尾花数据

4 个属性作为输入特征:花萼长、花萼宽、花瓣长、花瓣宽 ;

类别作为标签,0 代表狗尾草鸢尾,1 代表杂色鸢尾,2 代表弗吉尼亚鸢尾。

iris数据集 即鸢尾花数据。x_data 存放 iris数据集所有输入特征(4 种);y_data存放 iris数据集所有标签(3种)

  1.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2. from pandas import DataFrame
  3. import pandas as pd
  4. x_data = datasets.load_iris().data # .data返回iris数据集所有输入特征
  5. y_data = datasets.load_iris().target # .target返回iris数据集所有标签
  6. print("x_data from datasets: \n", x_data)
  7. print("y_data from datasets: \n", y_data)
  8. x_data = DataFrame(x_data, columns=['花萼长度', '花萼宽度', '花瓣长度', '花瓣宽度']) # 为表格增加行索引(左侧)和列标签(上方)
  9. pd.set_option('display.unicode.east_asian_width', True) # 设置列名对齐
  10. print("x_data add index: \n", x_data)
  11. x_data['类别'] = y_data # 新加一列,列标签为‘类别’,数据为y_data
  12. print("x_data add a column: \n", x_data)

在sklearn库中,x_data,y_data的原始数据: 

 

在x_data[ ]数据中,新加一列,列标签为‘类别’,数据为y_data:

整理数据为训练集,测试集

把输入特征 和 标签 做成数据对,即每一行输入特征有与之对应的类别;得出一共150行数据;其中75%作为训练集,即120行;25%作为测试集,即后30行。

注意:训练集和测试集,没有交集,它们之间都没有一样的数据。

  1. # 导入所需模块
  2.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3.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4.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5. import numpy as np
  6. # 导入数据,分别为输入特征和标签
  7. x_data = datasets.load_iris().data
  8. y_data = datasets.load_iris().target
  9. # 随机打乱数据(因为原始数据是顺序的,顺序不打乱会影响准确率)
  10. # seed: 随机数种子,是一个整数,当设置之后,每次生成的随机数都一样(为方便教学,以保每位同学结果一致)
  11. np.random.seed(116) # 使用相同的seed,保证输入特征和标签一一对应
  12. np.random.shuffle(x_data)
  13. np.random.seed(116)
  14. np.random.shuffle(y_data)
  15. tf.random.set_seed(116)
  16. # 将打乱后的数据集分割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为前120行,测试集为后30行
  17. x_train = x_data[:-30]
  18. y_train = y_data[:-30]
  19. x_test = x_data[-30:]
  20. y_test = y_data[-30:]
  21. # 转换x的数据类型,否则后面矩阵相乘时会因数据类型不一致报错
  22. x_train = tf.cast(x_train, tf.float32)
  23. x_test = tf.cast(x_test, tf.float32)
  24. # from_tensor_slices函数使输入特征和标签值一一对应。(把数据集分批次,每个批次batch组数据)
  25. train_db = tf.data.Dataset.from_tensor_slices((x_train, y_train)).batch(32)
  26. test_db = tf.data.Dataset.from_tensor_slices((x_test, y_test)).batch(32)

为了训练更高效,通常会把数据变成batch(包),例如,把32行数据为一个小包batch。

搭建神经网络模型

从数据中分析出,有4个输入特征,所以输入层有4个节点;鸢尾花3种类别,所以输出层有3个节点. 我们需要初始化网络中的参数(权值、偏置)。

通过前向传播计算,即从输入层到输出层迭代计算,预测出是那个类别的鸢尾花,对比是否预测正确(通过损失函数计算出 预测值和真实值的偏差,这个偏差越小代表预测越接近真实;最终选择最优的参数)。

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的映射关系接近正确的,模型基本训练好了。

即所有的输入 x 乘以各自线上的权重 w 求和加上偏置项 b 得到输出 y 。

输出 y 中,1.01 代表 0 类鸢尾得分,2.01 代表 1 类鸢尾得分,-0.66 代表 2 类鸢尾得分。通过输出 y 可以看出数值最大(可能性最高)的是 1 类鸢尾,而5不是标签 0 类鸢尾。这是由于最初的参数 w 和 b 是随机产生的,现在输出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为了修正这一结果,我们用 损失函数,定义预测值 y 和标准答案(标签)_y 的差距,损失函数可以定量的判断当前这组参数 w 和 b 的优劣,当损失函数最小时,即可得到最优 w 的值和 b 的值。

损失函数,其目的是寻找一组参数 w 和 b 使得损失函数最小。为达成这一目的,我们采用梯度下降的方法。

损失函数的梯度 表示损失函数对各参数求偏导后的向量,损失函数梯度下降的方向,就是是损失函数减小的方向。梯度下降法即沿着损失函数梯度下降的方向,寻找损失函数的最小值,从而得到最优的参数。

梯度下降的直观解释:(来自: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小结 - 刘建平Pinard - 博客园

   首先来看看梯度下降的一个直观的解释。比如我们在一座大山上的某处位置,由于我们不知道怎么下山,于是决定走一步算一步,也就是在每走到一个位置的时候,求解当前位置的梯度,沿着梯度的负方向,也就是当前最陡峭的位置向下走一步,然后继续求解当前位置梯度,向这一步所在位置沿着最陡峭最易下山的位置走一步。这样一步步的走下去,一直走到觉得我们已经到了山脚。当然这样走下去,有可能我们不能走到山脚,而是到了某一个局部的山峰低处。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梯度下降不一定能够找到全局的最优解,有可能是一个局部最优解。当然,如果损失函数是凸函数,梯度下降法得到的解就一定是全局最优解。

梯度下降参考:深入浅出--梯度下降法及其实现 - 简书

鸢尾花识别 完整代码:

  1. # -*- coding: UTF-8 -*-
  2. # 利用鸢尾花数据集,实现前向传播、反向传播,可视化loss曲线
  3. # 导入所需模块
  4.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5.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6.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7. import numpy as np
  8. # 导入数据,分别为输入特征和标签
  9. x_data = datasets.load_iris().data
  10. y_data = datasets.load_iris().target
  11. # 随机打乱数据(因为原始数据是顺序的,顺序不打乱会影响准确率)
  12. # seed: 随机数种子,是一个整数,当设置之后,每次生成的随机数都一样(为方便教学,以保每位同学结果一致)
  13. np.random.seed(116) # 使用相同的seed,保证输入特征和标签一一对应
  14. np.random.shuffle(x_data)
  15. np.random.seed(116)
  16. np.random.shuffle(y_data)
  17. tf.random.set_seed(116)
  18. # 将打乱后的数据集分割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为前120行,测试集为后30行
  19. x_train = x_data[:-30]
  20. y_train = y_data[:-30]
  21. x_test = x_data[-30:]
  22. y_test = y_data[-30:]
  23. # 转换x的数据类型,否则后面矩阵相乘时会因数据类型不一致报错
  24. x_train = tf.cast(x_train, tf.float32)
  25. x_test = tf.cast(x_test, tf.float32)
  26. # from_tensor_slices函数使输入特征和标签值一一对应。(把数据集分批次,每个批次batch组数据)
  27. train_db = tf.data.Dataset.from_tensor_slices((x_train, y_train)).batch(32)
  28. test_db = tf.data.Dataset.from_tensor_slices((x_test, y_test)).batch(32)
  29. # 生成神经网络的参数,4个输入特征故,输入层为4个输入节点;因为3分类,故输出层为3个神经元
  30. # 用tf.Variable()标记参数可训练
  31. # 使用seed使每次生成的随机数相同(方便教学,使大家结果都一致,在现实使用时不写seed)
  32. w1 = tf.Variable(tf.random.truncated_normal([4, 3], stddev=0.1, seed=1))
  33. b1 = tf.Variable(tf.random.truncated_normal([3], stddev=0.1, seed=1))
  34. lr = 0.1 # 学习率为0.1
  35. train_loss_results = [] # 将每轮的loss记录在此列表中,为后续画loss曲线提供数据
  36. test_acc = [] # 将每轮的acc记录在此列表中,为后续画acc曲线提供数据
  37. epoch = 500 # 循环500轮
  38. loss_all = 0 # 每轮分4个step,loss_all记录四个step生成的4个loss的和
  39. # 训练部分
  40. for epoch in range(epoch): #数据集级别的循环,每个epoch循环一次数据集
  41. for step, (x_train, y_train) in enumerate(train_db): #batch级别的循环 ,每个step循环一个batch
  42. with tf.GradientTape() as tape: # with结构记录梯度信息
  43. y = tf.matmul(x_train, w1) + b1 # 神经网络乘加运算
  44. y = tf.nn.softmax(y) # 使输出y符合概率分布(此操作后与独热码同量级,可相减求loss)
  45. y_ = tf.one_hot(y_train, depth=3) # 将标签值转换为独热码格式,方便计算loss和accuracy
  46. loss = tf.reduce_mean(tf.square(y_ - y)) # 采用均方误差损失函数mse = mean(sum(y-out)^2)
  47. loss_all += loss.numpy() # 将每个step计算出的loss累加,为后续求loss平均值提供数据,这样计算的loss更准确
  48. # 计算loss对各个参数的梯度
  49. grads = tape.gradient(loss, [w1, b1])
  50. # 实现梯度更新 w1 = w1 - lr * w1_grad b = b - lr * b_grad
  51. w1.assign_sub(lr * grads[0]) # 参数w1自更新
  52. b1.assign_sub(lr * grads[1]) # 参数b自更新
  53. # 每个epoch,打印loss信息
  54. print("Epoch {}, loss: {}".format(epoch, loss_all/4))
  55. train_loss_results.append(loss_all / 4) # 将4个step的loss求平均记录在此变量中
  56. loss_all = 0 # loss_all归零,为记录下一个epoch的loss做准备
  57. # 测试部分
  58. # total_correct为预测对的样本个数, total_number为测试的总样本数,将这两个变量都初始化为0
  59. total_correct, total_number = 0, 0
  60. for x_test, y_test in test_db:
  61. # 使用更新后的参数进行预测
  62. y = tf.matmul(x_test, w1) + b1
  63. y = tf.nn.softmax(y)
  64. pred = tf.argmax(y, axis=1) # 返回y中最大值的索引,即预测的分类
  65. # 将pred转换为y_test的数据类型
  66. pred = tf.cast(pred, dtype=y_test.dtype)
  67. # 若分类正确,则correct=1,否则为0,将bool型的结果转换为int型
  68. correct = tf.cast(tf.equal(pred, y_test), dtype=tf.int32)
  69. # 将每个batch的correct数加起来
  70. correct = tf.reduce_sum(correct)
  71. # 将所有batch中的correct数加起来
  72. total_correct += int(correct)
  73. # total_number为测试的总样本数,也就是x_test的行数,shape[0]返回变量的行数
  74. total_number += x_test.shape[0]
  75. # 总的准确率等于total_correct/total_number
  76. acc = total_correct / total_number
  77. test_acc.append(acc)
  78. print("Test_acc:", acc)
  79. print("--------------------------")
  80. # 绘制 loss 曲线
  81. plt.title('Loss Function Curve') # 图片标题
  82. plt.xlabel('Epoch') # x轴变量名称
  83. plt.ylabel('Loss') # y轴变量名称
  84. plt.plot(train_loss_results, label="$Loss$") # 逐点画出trian_loss_results值并连线,连线图标是Loss
  85. plt.legend() # 画出曲线图标
  86. plt.show() # 画出图像
  87. # 绘制 Accuracy 曲线
  88. plt.title('Acc Curve') # 图片标题
  89. plt.xlabel('Epoch') # x轴变量名称
  90. plt.ylabel('Acc') # y轴变量名称
  91. plt.plot(test_acc, label="$Accuracy$") # 逐点画出test_acc值并连线,连线图标是Accuracy
  92. plt.legend()
  93. plt.show()

训练过程,一共迭代500次,最后得出 loss: 0.032300274819135666   Test_acc: 1.0

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损失率(预估值和真实值的偏差)在减少;准确率在不多提高,最终到达100%(即:1)

本博客参考:北京大学 课程“人工智能实践:Tensorflow笔记”;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wpsshop博客】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