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时代在改变
互联网与“泡沫”联姻已有多年,而今双方似乎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映照,修饰互联网最佳的词汇大概还是泡沫。
的确互联网发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使用“泡沫”一词来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当。
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的最大胆的估计和预见。
—— “水库放水必然会出现泡沫,流一段就没有了,经济总是在有泡沫无泡沫,泡沫多泡沫少当中往前发展。90年代以来,我们经历了开发区泡沫、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回过头来,这些产业都得到了快速成长。这正是泡沫的历史作用,也是看待新兴产业泡沫的视角。”
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
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
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
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网络泡沫,也是2000年的普通人一提起网络首先联想到的名词;
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com泡沫)是指由1995年至2001年间与资讯科技及互联网相关的投机泡沫事件。
在欧美、亚洲多个股票市场中,互联网及资讯科技相关企业的股价高速上升,在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触及5,408.60的最高点时达到顶峰,并以5,048.62收盘。
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投机者看到了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的快速增长,纷纷向此一方面投机。
然而互联网板块的发展是一个繁荣和萧条的周期,大起之后必有大落;
泡沫的形成自然是狂热和过度投机的结果。泡沫程度超过特定限度,出现了失控状态,就会出现爆破。互联网中泡沫的成分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就是这种泡沫是否合理,是否良性,是否会到爆破的一刻。
因此,看互联网,左看右看都不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发现。同样,对于互联网泡沫,我们的观点也必须跟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人的思维也需要时不时调整速度与频率,尽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东西。静态地、一成不变地看互联网必然成笑话,有时甚至需要不断否定自己。
也许新一轮互联网泡沫产生之初,你可能坚定地认为这个行业一定又是泡沫,但是泡沫背后的发展,几年后你可能会半信半疑,再过几年该行业崛起的时候,你便又否定了自己当初的看法;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和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证券市场,哄抬股价,进行金融诈骗,导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万人破产。情景如同气泡的吹胀和破灭,史称“南海泡沫(Economic Bubbles)。“泡沫经济”(Bubb le Economy)由此得名。而后这种过度投机和泡沫破灭,或者“狂热投机-恐慌抛售-市场崩溃”的金融戏剧,层出不穷。自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泡沫”一词成了时髦,与“互联网”结合后,更上层楼。
(*亚洲金融危机概要: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但是最终我们必须明白,
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核心不是技术,甚至不是资金,而是用户。
如果说互联网是泡沫,那么泡沫破灭之时,必然就是用户撤离之际,也就是投资者撤离之际。可是事实上是如何呢?
我们天天可以听到人们对互联网的抱怨,比如资费、速度、内容、时间等等。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上了网,会因为各种不满而决定不再上网,永远不回头;我们也很少看到,一个人用上E-mail,会说这东西成本高,从此再也不发E-mail。实际上,只要一个人上了网,基本上就粘上下不来了。
网络的应用也是用了就离不开。
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天会发生许多用户撤离互联网的事情,因为互联网有一种引力和魅力是我们现在难以说清的。
免费的电子邮件,搜寻引擎,新闻内容,即时下载软件,各类信息,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等等,都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类似的体验。因此网络创造的许多价值(无形和有形的)是物理世界无法替代的,而且即使有替代,也是超值的。否则不足以解释目前互联网对人们的吸引。
毕竟,每个人都不是被强迫上网的。
更关键的是,互联网上的一切都在快速改善,服务越来越好,使用起来越便利,内容越来越充实,新鲜事物更目不暇接,引力和魅力自然会进一步增强。而新网民入网的速度丝毫没有放慢,用户组成了互联网泡沫最坚固的内容。只要用户持续增多,互联网泡沫就不可能迅速破灭。
许多人最担心的还是投资。担心互联网会以一种燃烧的速度耗尽投资者的金钱。
但是我们放开眼光来看,资本市场是一个内循环系统,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黑洞,流入互联网的投资必然体现在消费上,花出去的钱还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回资本市场。而且互联网投资以散户为主,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力量,使得资金来源更加稳固。而且,目前互联网行业的业绩在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改善,总体趋势没有辜负投资者。
当然,资本的流动是有选择性的,多流入互联网,必然少流入其他行业。好在资本市场的流向是由注意力和市场发展来支配的,目前全球投资焦点,除了互联网,还有谁与争锋?最热闹、最疯狂的市场除了互联网市场,还舍我取谁?不错,投资者都在对一个梦想投资,但还有什么梦想比互联网更大更真实?
当然互联网目前体现为是一种摧毁性的力量,就象加速的新陈代谢一样,必然有一批批跟不上潮流的企业倒下,而有一批批更为壮观的新手冲上。从单个企业看、从局部看,的确可以感受到剧烈的泡沫泛起和破灭,但是从全局来说,必然是不断增长。这种趋势才是理解互联网本质的关键。
网景被并购了,微软花了数十亿的冤枉钱……这些悲惨的故事似乎是泡沫破灭的最佳明证。
(微软,是一家美国跨国科技公司,也是世界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先导,由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创办于1975年,公司总部设立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Redmond,邻近西雅图)。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2018年世界500强第71位)
但实际上,只要冲上互联网的风头浪尖,最惨的失败者也比落伍的胜利者获益更多。网景最终售价是100亿美元,想想看如果不是互联网,而只是一个浏览器产品,能卖出如此高价钱吗?网景的创始人们哪一个不腰包鼓鼓?而微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浪费”,今天很可能就没有生存余地?更甭说5000亿美元的市值。
互联网一夜暴富的神话必然会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参赛选手越来越多,暴富的集中度和程度会被进一步均衡化。
(网景:
1995年,在互联网领域,谈到关注度和创造财富这两点,没有一家公司比得上网景。这是一家位于硅谷的初创公司,其推出了称之为“网景领航员”(Netscape Navigator)的网络浏览器产品,该软件立刻获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新网民。网景的成功和它的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密不可分,程序员出身的他有着思维敏捷、语速飞快且极具说服力的性格特点。安德森时年24岁。
盖茨对互联网的判断当属后知后觉,他认为其不过是某种类型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但是,网景浏览器的发展趋势显示,互联网本身正在成为信息高速公路。而作为应用软件的平台,浏览器的发展潜力对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构成了巨大威胁。安德森——在上世纪90年代被人称为“下一个比尔·盖茨”——曾夸下海口称在网景面前,Windows只能充当一堆设计拙劣的设备的驱动程序。
网景IPO的15天后,微软公布了备受期待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其预装了微软自己的网络浏览器——IE浏览器1.0。IE 1.0的表现乏善可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是在安德森开发的Mosaic代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当然,微软获得了伊利诺伊大学的许可。紧接着,在12月7日,网景面临重大危机:盖茨对记者和行业分析师表示,公司将会介入并扩大自身在网络领域的影响。盖茨声称微软是“互联网的中坚分子”。而公司众多举措的其中之一就是:改进浏览器,使其速度更快,而且免费。
网景与微软之间的“浏览器战争”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盖茨发表谈话的两天前,网景的股价最高达到了171美元,这是之后再也无法企及的高度。投资者意识到,微软拥有压倒性优势,网景的狂欢结束了。
即便如此,网景仍然在市场份额方面占据巨大优势,它的统治地位让微软烦躁不安。一位微软资深高管在内部备忘中表达了自己对此深感不安的心情。但是,事情很快就发生了戏剧性转变。如同盖茨允诺的那样,微软的浏览器得到了大幅改进。于1996年推出的IE 3.0在技术上至少与最新的网景领航员3.0一样出色。
此外,对于计算机用户,尤其是那些新用户来说,很少有动力去下载网景浏览器并安装在Windows平台上。原因很简单,IE已经被预装在系统中了,而且性能上也没有任何问题。随后,微软在商业市场发力,彼时的大型服务提供商——包括美国在线、CompuServe及AT&T Worldnet在内——纷纷表示放弃网景领航员浏览器而改用IE作为首选浏览器。依据美国在线一封内部邮件显示,盖茨于1996年1月询问一位AOL高管,“微软需要出多少钱才能让你们放弃网景而改用IE作为推荐浏览器?”
接下来的数月,网景浏览器逐渐失去市场份额。公司于1997年第4季度爆出8800万美元的亏损,股价滑落至不足20美元。1998年8月,IE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浏览器。
网景耀眼的光辉于1998年11月彻底消失,美国在线以价值42亿美元的股票作为对价将公司收购。这是互联网领域的第一起重大并购事件。
微软和“浏览器战争”虽然导致了网景的黯然退场,但却不是唯一因素。网景从来就没有将它的众多浏览器用户转化成付费用户,也从来没有善加利用它的主页。网景的传奇——从迅速蹿升的新星,到获得霸主地位,到霸权旁落,再到耻辱般地被美国在线收购——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不到五年时间里。但是,网景帮助定义了“互联网时代”,这一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晚期的俗语指的是一切事物都在向网络过渡。
网景的崛起与衰亡本身也是互联网时代的标志之一。
*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2000年至2009年期间是美国时代华纳的子公司,著名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互联网的历史,特别是近5年来商业化的历史生动地说明了一个有趣的真实──“创造泡沫的是英雄,保持泡沫的更是英雄!”
透过网络泡沫现象,更让我们发现互联网商业服务所蕴涵的特殊“客户群价值”取向与“增长速度”在调整后的会计利润中的作用,实质上是追求在“客户群”平台基础上注入新商业模式的意义。
到了2001年,泡沫全速消退。大多数网络公司在把风投资金烧光后停止了交易,许多甚至还没有盈利过。
网络泡沫实际上是过热的投资,涌入大量的资本之后找不到盈利点,最后没有利润公司必然要倒闭
Google上市是网络泡沫破灭之后的标志性事件:
(谷歌公司(Google Inc.)成立于1998年9月4日,由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共同创建,被公认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1999年下半年,谷歌网站“Google”正式启用。)
宏观泡沫的持续时间比通常所认为的要短得多,政府急于干预往往可能适得其反。
与其担忧互联网泡沫,不如勇往直前,与其怀疑互联网的真实,不如坚信不疑。因为在这场革命中,唯一的胜机就是赶上风头浪尖,虽然风险难度都有极大,但怀疑、诅咒、墨守的人,必将一无所获。
因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也不仅仅是一项应用,甚至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变革,而是一场真切的技术革命,它对应的将是一种全新的文明,一个全新的世界。
☆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网络泡沫/8067806
https://baike.baidu.com/item/微软/124767?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Google/86964?fr=aladdin
http://tech.163.com/15/0128/18/AH2MBRKA000915BF.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亚洲金融风暴/803948?fromtitle=亚洲金融危机 &fromid=821560&fr=aladdin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