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原文链接:https://tecdat.cn/?p=37385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出行需求的变化,网约车行业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和变革。本报告旨在对网约车行业进行全面的汇总和分析,涵盖了行业现状、技术发展、市场趋势等多个方面。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对行业专家的访谈,我们将为读者提供深入的见解和有价值的信息。阅读原文,获取专题报告合集全文,解锁文末357份无人驾驶、网约车相关行业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首先探讨公众对无人驾驶网约车的接受程度和乘坐意愿,了解这一新兴技术在市场上的潜力。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百度萝卜快跑等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发展现状,分析其技术创新和商业前景。此外,我们还将关注中国网约车聚合型平台的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最后,我们将探讨端到端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其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可能影响。
科技迅猛发展,无人驾驶技术从科幻走进现实,2024 年无人驾驶网约车成热议话题。
报告表明,近 60%受访者期待,00 后更积极,80 后较谨慎。性别上男性更乐观,城市级别上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接受度更高。
安全性、出行效率和价格是关注重点。虽技术安全性有潜力,但担忧仍在。体验过的乘客认为其价格和乘坐感受有优势,也指出接单效率和应对突发状况不足。
报告还探讨其社会影响,有望降成本提效率创机会,也可能挤压传统司机生计引纠纷。
无人驾驶网约车是未来出行新选择,将改变生活,是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升级。
对于乘坐过 Robotaxi 的受访者而言,价格、接单效率以及出行效率是他们更为关注的方面。我们进一步对他们的乘坐体验进行了询问,结果显示,认为 Robotaxi 在价格、乘坐感受和安全性方面比传统网约车表现“更好”的比例,显著高于选择“更差”的比例。
然而,在接单效率和出行效率这两方面,评价却是褒贬参半。而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认为 Robotaxi 比传统网约车表现更差的占比要高于认为“更好”的占比。
就以“接单”这一情景为例,其中被频繁吐槽的一点在于:Robotaxi 的上下车地点是固定的,无法像滴滴那样能够任意定位出发和到达的地点。打算打车的人,或许得步行相当长的一段路程,才能到达上车点。
有关路线规划、处理突发状况等与出行效率相关的因素,同样存在争议。在社交媒体上,有乘坐过 Robotaxi 的网友分享道:“原本半小时就能抵达的路程,硬是绕路花了一个小时”“在暴雨天,由于大雨致使传感性能变差,车子直接在路边停了一个小时”。
报告揭示,2024年中国网约车市场正迈入聚合型平台引领的新纪元。这些平台汇聚了多家网约车服务,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与便捷出行选择,其满意度高达80%,巩固了市场领导地位。
网约车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与创新。自动驾驶与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为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逐步应用,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为乘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出行体验。
同时,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也推动了网约车市场的进步。除了价格和速度,用户更追求服务的个性化和定制化。聚合型平台凭借精准的用户画像和智能推荐系统,满足了这一需求。
然而,安全与合规始终是网约车行业的基石。报告强调,用户对平台的安全性和合规性要求极高。
尽管前景光明,网约车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政策法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聚合型平台需不断创新、优化服务,以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
聚合平台商业模式:整合运力资源,驱动订单交易,实现服务佣金收益
在当今的共享经济浪潮中,聚合平台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崭露头角。该平台专注于网约车服务领域,通过高效整合多个网约车企业的运力资源,实现订单的精准匹配与高效交易。在这一过程中,聚合平台不仅为乘客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出行选择,还为自营型网约车平台提供了算法规则、位置导航、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这些增值服务的提供,不仅提升了网约车服务的整体效率与品质,也为聚合平台带来了可观的交易服务佣金收益。从市场数据来看,聚合平台的订单规模呈现出震荡上升的趋势,其在整个网约车市场中的订单占比也在持续攀升。
具体而言,截止至2024年5月,聚合型平台的网约车单月订单量已突破2.4亿大关,订单占比更是接近三成。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聚合平台在网约车市场中的强大竞争力,也预示着其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百度“萝卜快跑”近期因事故与抵制引发关注,武汉部署超300辆全无人驾驶车。体验显示其安全但策略保守,行驶效率低于人类司机,价格亲民。
算法依赖高精地图,灵活度不足,盈利挑战大,因低单量与高成本。对网约车市场冲击有限,但显著提升智能驾驶公众认知,助力高阶智能驾驶普及。
能力方面
百度萝卜快跑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表现虽足以保证安全运行,但在复杂路况下的博弈能力较弱,行驶效率相对较低。其算法架构仍基于高精地图的模块化方案,即“感知-决策-控制”的分治法。感知模块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多传感器融合的神经网络算法实现,而决策与控制则依赖于传统的ruled-based算法,即人工编写的规则逻辑。尽管通过不断解决corner case和远程安全员的监控兜底,萝卜快跑达到了安全运行的标准,但在复杂环境下的行驶表现不够灵活拟人,与理想中的完全替代人类司机的Robotaxi仍有较大差距。与现阶段量产乘用车所搭载的方案相比,从算法层面看,萝卜快跑并未与头部城市无图NOA拉开明显性能差距。
营运方面
萝卜快跑在盈利道路上仍面临较大挑战。根据我们的测算,从收入端分析,低每单里程和较高的补贴折扣是影响其总营收的主要因素。低里程问题主要由当前保守合规的策略取向及较弱的博弈能力导致订单时长延长所致。从费用端看,车辆折旧、远程安全员和路端地勤支持是高成本的主要因素。因此,影响盈利的关键因素在于造车成本和自动驾驶算法的迭代进展。随着百度Apollo Day 2024披露的第六代车型RT6(颐驰06)成本降至20.46万元,以及自动驾驶算法的持续优化,Robotaxi有望实现运营提效。
核心假设与未来展望
车辆成本:当前Robotaxi单车成本约48万元,预计未来可降至20万元水平,折旧年限为8年。
计价:虽然当前Robotaxi计价高于网约车但补贴折扣大,随技术和运营优化,计价和折扣将大幅下降,补贴由平台承担。
运营时长:Robotaxi全年除维保均可运行,运营天数远高于网约车,单日接单上限更高。
运营费用:随技术和法规更新,远程安全员配比将下降,路端地勤支持和空驶率也将优化。
成本暂不考虑:平台运行(云端计算、运维)和研发成本暂不计入考量。
市场影响与民众认知
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的无人驾驶汽车数量虽与网约车数量相差悬殊,但其在城市核心区域的快速覆盖提高了曝光度和民众参与度。此阶段虽难以对网约车、出租车市场造成实质影响,但对提升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和接受度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高阶智能驾驶的加速渗透。萝卜快跑的大规模全无人运营虽非商业化拐点,却对智能驾驶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端到端"技术正以其巨大的潜力全面"点燃"高阶智能驾驶市场的新纪元。
2024年3月,特斯拉在北美地区正式发布了FSD v12,其最大的亮点便是搭载了端到端的神经网络模型,为驾驶体验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与此同时,国内也迅速集结了一批致力于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研发的先行者。鸿蒙智行、小鹏汽车、元戎启行、商汤绝影、零一汽车、小马智行等头部汽车制造商和智能驾驶技术企业,纷纷加大研发力度,致力于端到端系统的开发。他们纷纷在最近半年内对外公布了量产上车的规划,预示着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即将来临。
"端到端将成为下一代自动驾驶的主流技术",这一观点在智能汽车行业上下游已达成共识。从产业界到学术界,再到资本市场,各方都紧盯着这一"爆点"技术领域,期待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自2023年起,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瞩目的焦点。在学术研究层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于2023年6月提出的UniAD(Unified Autonomous Driving)荣获CVPR 2023最佳论文殊荣,极大提升了这一前沿领域的关注度。此后,一系列关于端到端自动驾驶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热度至今未减。
在产业落地方面,特斯拉自FSD(Full Self Driving)v12更新后,已转向端到端技术架构。与此同时,国内领先的汽车主机厂和智能驾驶技术公司,如鸿蒙智行、小鹏汽车、元戎启行、商汤绝影、零一汽车等,也纷纷投入端到端系统的研发,并在近半年内陆续公布了量产规划。
资本市场对端到端自动驾驶及相关公司的热情也持续高涨。2024年5月,专注于端到端自动驾驶及自动驾驶大模型研发的英国初创公司Wayve.AI宣布获得10.5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其背后支持者包括微软、软银、英伟达等业界巨头。这一融资事件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在2021年上半年以来的自动驾驶投融资市场低迷期中,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已属罕见(上一次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要追溯到Waymo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的25亿美元融资)。Wayve.AI的融资成功可能预示着端到端技术将引领自动驾驶进入新一轮的产业发展和资本热潮。
从学术界、产业界在端到端自动驾驶领域的快速进展,到资本市场对相关公司的热切关注,都明确指向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端到端技术正在开启自动驾驶产业的新一轮革命。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考察的时间范围内,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的融资金额和融资事件数量均呈现出显著的波动趋势。
首先,从融资金额来看,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该行业的融资金额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特别是在2021年,融资金额达到了顶峰,接近1000亿元。然而,在2019年,这一数字有所回落。进入2020年后,融资金额再次呈现出上升趋势,显示出市场的活跃性和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信心。
其次,从融资事件数量来看,其变化趋势与融资金额大致相同。在2018年,融资事件数量也达到了一个高峰,随后在2020年有所回落。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和2022年,融资金额有所增长,但融资事件数量却相对较为稳定,这可能意味着单次融资的金额在增加,或者市场正在向更为成熟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这张折线图展示了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的投资趋势和市场的整体活跃度。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该行业有望继续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关注。
自动驾驶架构的演进经历四阶段,从感知“端到端”到决策规划模型化,再到模块化端到端,最终迈向One Model端到端。然而,尽管技术有所进步,目前量产方案仍停留在“决策规划模型化”阶段,距离高阶端到端量产落地还有距离。
技术与应用挑战重重,包括技术路线分歧、海量数据需求、测试验证不成熟以及算力资源投入等。数据质量要求高,算力需求也随模型复杂度增加而提升。
国内领先自动驾驶企业如华为、小鹏、元戎启行、商汤绝影等已公布2024-2025年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案上车规划。业内专家认为,模块化端到端方案可能在2025年量产,而One Model端到端则预计从2026至2027年开始上车量产。
今年北京车展上,商汤绝影和元戎启行等已展示面向量产的端到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预示着该技术将加速落地。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