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数学建模常用模型_数学建模哪个模型简单

数学建模哪个模型简单

第一讲:层次分析法

 

建模比赛中最基础的模型,主要用于解决评价类问题(例如:选择哪种方案最好,哪位运用动员或者员工的表现更优秀)。

评价类问题主要依据权重(重要性权重)来解决:

例如 高考选择学校时,有A和B两个学校进行学习,那么如何挑选学校就是一个问题了。

则我们依据权重对学习氛围,就业前景,男女比例,校园景色逐一进行权重分析。

权重分析表
指标权重AB
学习氛围0.40.70.3
就业前景0.30.50.5
男女比例0.20.30.7
校园景色0.10.250.75

                     同一指标的权重和为一,则结果:

                         A=0.4*0.7+0.3*0.5+0.2*0.3+0.1*0.25=0.515

                         B=0.4*0.3+0.3*0.5+0.2*0.7+0.1*0.75=0.485

                                          在选择时根据这章权重分析表可以简单选出自己心仪的学校

       再引入一个例子:假如小明想去旅游。粗略的检索了网上的资料后确定了,黄山,稻城,武当山三个地方作为目标景点。                                                                                                                       请你确定评价指标形成评价体系来为小明选出最佳方案。

首先解决此类问题,也就是评价类问题,首先要想到三个问题:

 1-我们评价的目标是什么?

 2-我们为了到达目标有几种方案?

3-评价的准则或者说目标是什么?(根据什么来评价好坏)

       前两个问题显而易见的,从题目中可以直接读出来。但是第三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根据题目中的背景材料,常识以及网上搜集到的参考资料结合,以此选出最合适的指标。

对于本问题分析得出五个指标 景色,花费,居住,饮食,交通等五个指标。

      人的思想千变万化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每天都不相同,所以不可能直接让小明对所有指标进行判断,所以我们分而治之,对两个指标两个指标相互比较,最终推算出权重。

标度含义
1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同样重要
3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稍微重要
5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
7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强烈重要
9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重要
2,4,6,8上述相邻判断的中值
倒数A/B=3则B/A=1/3

对于五个指标和三个景色对应的五个指标下的权重,我们引入权重列表。

景色话费居住饮食交通
景色11/2433
花费21755
居住1/41/711/21/3
饮食1/31/5211
交通1/31/5311

这是对于指标的权重分析法:上表一个5*5的方阵,我们记作A,对应元素为a_{ij}

(1)a_{ij}的意义是,与指标j相比,i的重要程度

(2)当i=j的时候,两个指标相同,因此同等重要记为1

(3)当每个元素都大于0,且aijaji=1时,我们称这个矩阵叫做正互反矩阵。

这个矩阵也叫作层次分析法的判断矩阵。

但填写判断矩阵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

景色稻城武当山黄山
稻城121
武当山1/212
黄山11/21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性问题!  稻城=A 武当山=B 黄山=C                                                                                                                       则 A> B A=C B>C        出现了矛盾之处(不一致现象)

  

景色话费居住饮食交通
景色11/2433
花费21755
居住1/41/711/21/3
饮食1/31/5211
交通1/31/5311

          上表一个5*5的方阵,我们记作A,对应元素为a_{ij} 我们将这种没有矛盾的矩阵成为一致矩阵

一致矩阵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每一个元素都大于0

                                           (2)左向下对角元素均为一

                                           (3)各行各列对应成比例

由一致矩阵可以总结出:n阶一致矩阵的一个特征值为n,其余特征值均为零。

当特征值为n时又可以得到,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刚好为

                                                                                         \frac{1}{a_{11}}\frac{1}{a_{12}}........\frac{1}{a_{1n}}

引理:n阶正互反矩阵A为一致矩阵时当且仅当最大特征值为n,而当A为非特征矩阵时,一定有最大特征值大于n,判断矩阵越不一致则与n的差值就越大。

一致性检验的步骤: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I=\frac{\lambda _{max}-n}{n-1}

第二步:查找对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n123456789101112131415
RI000.520.891.121.26

1.36

1.461.491.521.541.541.561.581.59

第三步:计算一致性比例

CR=\frac{CI}{RI}

如果一致性比例CR<0.1,则可以认为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可以接受:否则就需要对判断矩阵修正。

判断矩阵及计算权重

方法一:算数平均法求权重

景色稻城武当山黄山
稻城125
武当山1/212
黄山1/51/21

第一步:将判断矩阵按照归一化处理(每一个元素除以所在列的和)

景色稻城武当山黄山
稻城0.58820.57140.625
武当山0.29410.28570.25
黄山0.11770.14290.125

第二步:将归一化的各行各列相(按行求和)

权重
稻城0.5882+0.2941+0.1177=1.7846
武当山0.5714+0.2857+0.1429=0.8298
黄山0.625+0.25+0.125=0.3856

第三步:将相加后得到的数值除以n得到权重

权重
稻城1.7846/3=0.5949
武当山0.8298/3=0.2766
黄山0.3856/3=0.1285

假设判断矩阵A

     \bg_white \begin{bmatrix} a_{11} & a_{12}& ... & a_{1n} & \\ a_{21} & a_{22} & ...& a_{2n} & \\ ... & ...& ... & ... & \\ a_{n1} &a_{n2} & ...& a_{nn} & \end{bmatrix}

那么算数平均法求得的权重向量为\omega _{i}=\frac{1}{n}\sum_{n}^{j=1}\frac{a^{_{ij}}}{\sum_{k=1}^{n}a_{ki}}       (i=1,2,3,4...........)

方法二:特征值求权重

如果一致性检验可以接受那么可以仿照一致矩阵求权重的方法。

第一步:求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第二步:对求出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就可得到权重

景色稻城武当山黄山
稻城125
武当山1/212
黄山1/51/2

1

最大特征值为3.0055,一致性比例CR=0.0053,对应的特征向量位[-0.8902,-0.4132,-1918],对其归一化处理后,[0.5954,0.2764,0.1283]

方法三:几何平均法求权重

第一步:将A的元素按照行相乘得到一个新的向量

第二步:将新向量的每个分量开n次方

第三步:对此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可得到权重。

假设判断矩阵A

\bg_white \begin{bmatrix} a_{11} & a_{12}& ... & a_{1n} & \\ a_{21} & a_{22} & ...& a_{2n} & \\ ... & ...& ... & ... & \\ a_{n1} &a_{n2} & ...& a_{nn} & \end{bmatrix}

那么几何平均法求得的权重向量\omega _{i}=\frac{(\prod_{j=1}^{n}a_{ij})^{\frac{1}{n}}}{\sum_{k=1}^{n}(\prod_{j=1}^{n}a_{kj})^{\frac{1}{n}}}    (i=1,2,3,4...........)

 后面就是将各项权重计算而出,得到最终结果。

总结:层次分析法第一步需要分析系统各因素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如果用到了层次分析法一定要将层次结构图画出。

参差分析法的局限性:

 (1)可决策层数不能太多,太多了n会很大,判断矩阵和一致矩阵差异可能会很大。

 (2)如果决策层中的指标数据已知,那么用层次分析法就不是那么准确了。

第二讲:优劣解距离法

     承接上文参差分析法中,层次分析法当给出了精确数值时就显得不是那么准确了。当决策层中的数据已知时怎样让决策更加准确呢?

类举一个例子:

姓名分数
小明89
小王60
小张74
小刘99
请你为这四名同学进行评分,该评分能合理的描述其高数成绩的高低。
如果按照上节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来求,
姓名分数排名修正后的排名评分
小明89230.3
小王60410.1
小张74320.2
小刘99140.4

如果保持排名不变,则可以随意修改分数,那么小王考60和考10分的结果就是相同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那么我们就必须用到本节需要学习到的优劣解距离法:
对于列表中的数据我们在进行处理后进行归一化,我们引入这样一个公式 \frac{X-min}{max-min}
姓名分数未归一化评分归一化评分
小明890.740.35
小王6000
小张740.360.17
小刘9910.48
对于这个公式的解释有三点:
(1)比较的对象一般要远大于两个。(例如比较一个班级的成绩)
  
(2)比较的指标也往往不只是一个方面的,例如成绩、工时数、课 外竞赛得分等。
   
(3)有很多指标不存在理论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例如衡量经济增 长水平的指标:GDP 增速。

所以我们引入评分的公式:\frac{X-min}{max-min}

当我们给指标增加个数时:

现在我们新增一个指标如表:

姓名分数与人争吵次数
小明892
小王600
小张741
小刘993
指标共有四种类型
指标名称
指标特点
例子
极大型指标(效益型指标)
越大(多)越好
成绩、 GDP 增速、企业利润
极小型指标(成本型指标)
越小(少)越好
费用、坏品率、污染程度
中间型指标
越接近某个值越好
水质量评估时的 PH
区间型指标
落在某个区间最好
体温、水中植物性营养物量

而对一个数据用优劣解距离法进行处理时分为三步。

第一步:原始矩阵正向化处理

顾名思义,所谓的将原始矩阵正向化,就是要将所有的指标类型统一转化为极大型指标。(转换的函数形式可以不唯一哦

极小型指标转换为极大型指标:

公式:max-X(如果所有元素都为正数,也可以实用\frac{1}{X}

中间型转换为极大型:

中间指标即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取某一特定的值最好。(列如水的pH值)

{X_{i}}是一组中间型指标序列,且最佳的数值为X_{best},那么正向化的公式有:

M=max\left \{ \left | X_{i}-X_{best} \right | \right \}Xi=1|XiXbest|M

区间型指标转换为极大型:

区间型指标:指标值落在某个区间内最好,例如人的体温在36°~37°这个区间比较好。

\left \{ X_{i} \right \}是一组区间型指标,且最适区间为\left [ a,b \right ]那么正向化的公式如下:

M=max\left \{ a-min\left \{ X_{i} \right \},max\left \{ X_{i} \right \}-b \right \},      Xi={1aXiM,Xi<a1,aXib1XibM,Xi>b

第二步:正向矩阵标准化

标准化的目的是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

假设有n个要评价的对象,m个评价指标,构成的正向化矩阵如下所示:

X=\begin{bmatrix} x_{11} & x_{12} & ... & x_{1m} & \\ x_{21} & x_{22} & ... &... & \\ ... & ...& ...& ...& \\ x_{n1} & x_{n2} & ...& x_{nm} & \end{bmatrix}

那么对其中每一个元素除以所在列所有元素得平方和开方:

记标准化后的矩阵为Z,则Z_{ij}=\frac{X_{ij}}{\sqrt{\sum_{i=1}^{n}}X{_{ij}}^{2}}

注意:标准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主要目的就是去除量纲的影响,未来我们还可能见到更多
种的标准化方法,例如: (x‐x 的均值 )/x 的标准差;具体选用哪一种标准化的方法在多数情况下
并没有很大的限制,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前人的论文中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标准化方法。
第三步:计算得分并归一化
假设有n个要评价的对象,m个评价指标,构成的标准化矩阵如下所示:

X=\begin{bmatrix} x_{11} & x_{12} & ... & x_{1m} & \\ x_{21} & x_{22} & ... &... & \\ ... & ...& ...& ...& \\ x_{n1} & x_{n2} & ...& x_{nm} & \end{bmatrix}

 定义最大值X^{+}=\left ( X_{1}^{+} , X_{2}^{+}, X_{3}^{+}..... X_{m}^{+}\right )   (X_{n}^{+}是每一列的最大值)

定义最小值X^{-}=\left ( X_{1}^{-}, X_{2}^{-}... X_{m}^{-}\right ) (X_{m}^{-}是每一列的最小值)

定义第i(i=1,2,3....n)个评价对象与最大值的距离D_{i}^{+}=\sqrt{\sum_{j=1}^{m}\varpi _{j}\left ( x_{j}^{+} -x_{ij}\right )^{2}}

定义第i(i=1,2,3....n)个评价对象与最小值的距离D_{i}^{-}=\sqrt{\sum_{j=1}^{m}\varpi _{j}\left ( x_{j}^{-} -x_{ij}\right )^{2}}

这里\omega _{i}=1

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第i(i=1,2,3....n)评价对象未归一化的得分:S_{i}=\frac{D_{i}^{-}}{D_{i}^{+}+D_{i}^{+}}

然后我们可以进行归一化:S_{i}^{'}=\frac{S_{i}}{\sum_{i=1}^{n}S_{i}}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笔触狂放9/article/detail/892676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