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精简整理]疏通中国历史脉络——“元、明、清(1840鸦片战争止)”篇_python人马大战csdn免费专区

python人马大战csdn免费专区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视吸收汉族的读书人,帮助筹划朝政大事。他重用一个汉族谋士刘秉忠。忽必烈称帝和定国号为元,都是刘秉忠的主意。后来,刘秉忠又向忽必烈荐引了一些朋友、学生,也一个个担任了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员。其中有一个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刘秉忠和他的朋友张文谦等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讲学,郭荣把他孙子送到刘秉忠那里学习。郭守敬在那里认识了许多爱好科学的朋友,学问就长进得更快。

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这个大胆的计划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七个测点。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十四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
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三百零二年。
    
  元世祖在位的时候,成吉思汗时期开始建立的庞大的蒙古汗国,已经分裂成四个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元朝皇帝在名义上还是四个汗国的大汗。在那个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西方各国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纷纷慕名到中国来观光。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马可·波罗。

 

由于元世祖采取了许多发展生产的措施,元朝初期的社会经济十分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只使蒙古的王公贵族和地主官僚得到好处。为了满足蒙古贵族过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元世祖还任用了一批管理财政的大臣,帮助他搜刮财富。这批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
    元王朝还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第三等叫汉人,就是原来在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叫南人,就是原来在南宋地区的各族人民。四个等级的人政治地位和待遇不同,汉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视。

  元世祖死后,他的孙子铁穆耳即位,就是元成宗。元成宗时期,这种贪赃枉法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次,查出有贪污行为的官吏一万八千多人,冤案五千多件。
    当时,在大都流行着一种戏剧,叫杂剧。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的不平现象。
    大都有个读书人叫关汉卿,从小喜爱音乐戏剧,会吹箫弹琴,还会唱歌跳舞。关汉卿在京城太医院当过官,可是他对医术不感兴趣,对编写剧本却特别热心。那时候,演戏的人社会地位很低,关汉卿却跟他们混得挺熟;有时候他自己也上场演出,扮个角色。因为他对音乐戏剧很有研究,所以编出的戏也就格外精采。
    在大都,一班贵族和普通百姓都喜欢看戏,关汉卿编的戏剧不是为了光给贵族消闲作乐,而是常常帮百姓说话。他把看到的,听到的人民的悲惨遭遇,写进他的剧本里。《感天动地窦娥冤》(也叫《窦娥冤》),就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品。
   《窦娥冤》的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个贫苦女子窦娥。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还不起债,又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费,把她卖给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到蔡家没两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日子。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过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了气。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父亲,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那时候,正是六月
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后
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
贪官桃杌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戏剧所写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飞雪,更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但是它反映了在
封建统治下,无数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报仇的强烈愿望。所以,千百年来,这出戏一直受到
人们的喜爱赞赏,关汉卿也成为人民称颂的戏剧家。

 

 元朝从成宗以后,又传了九个皇帝,皇室内部斗争十分激烈,政治也越来越腐败,人民
灾难深重。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又叫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即位后,荒淫残暴,闹得国库空
虚,物价飞涨,百姓忍受不下去,很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

濠州郭子兴红巾军正在壮大起来。
    郭子兴本来是定远(今安徽定远)地方一个财主,因为出身低微,经常受地方官吏的敲
榨勒索,心里气忿不过,加入了白莲会。他拿出家里的钱财,摆酒杀牛,结交江湖好汉,只
等一有机会,就杀死那批贪官污吏,出口恶气。
   公元1352年,也就是刘福通起义的第二年,郭子兴看见时机成熟,就和四个朋友一
起,带着几千个年轻人,趁着黑夜,打进濠州城,杀了州官,把濠州城占领了,宣布起义。
郭子兴和他的四个好友都自称元帅。
 元王朝派大将彻里不花带兵围攻濠州。彻里不花害怕红巾军,不敢攻城,在老远的地方
扎下营垒,却派兵士在城外捉了一些百姓,当作俘虏向上级冒功请赏。城外的老百姓遭到迫
害,过不了日子,纷纷逃到城里投奔郭子兴。郭子兴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有一天晚上,濠州的红巾军正在城门边巡逻。忽然城外来了一个青年和尚,说要投奔红
巾军。守门的红巾军兵士怀疑他是元军派来刺探军情的奸细,一面把他捆绑起来,一面派人
报告郭子兴。
    郭子兴一听,心想也许来的真是投奔他的好汉,亲自骑马到城门口去察看,只见那个被
捆绑起来的和尚,虽然衣服穿得破破烂烂,却长得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郭子兴一看,心里
十分喜欢,马上命令兵士松了绑,把和尚带回元帅府。
    那个投奔郭子兴的青年和尚,名叫朱元璋。他父亲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一个贫
苦农民。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淮北地方闹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接着又蔓延了瘟疫。朱
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接连传染上了疫病,咽了气。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连买口棺材
的钱也没有,亏得邻居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把父母埋葬了。
 朱元璋失去了父母亲,生活没有着落。邻居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到附近的皇觉寺当小
和尚,混口饭吃。这样,朱元璋就出了家。那种寺院里的小和尚,其实是给人使唤的佣人。
朱元璋每天伺候师父、师兄,起早摸黑,扫地,上香,敲钟,做饭,日子过得挺苦。
但是,那个日子里要在皇觉寺混口饭吃也不容易。原来,皇觉寺是靠收租米过日子的,
这年灾情严重,皇觉寺收不到租米。朱元璋在寺里呆了才五十天,眼看要断粮了。师父、师
兄们一个个离开寺院到外面化缘去,朱元璋也被打发出门,带着小木鱼和钵头到淮西一带流
浪讨饭。过了三年,濠州的灾情稍微缓和了一点,他才又回到皇觉寺。
 又过了一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了,朱元璋在寺里不断听到外面传来的消息,一会儿是刘
福通占领了颍州,一会儿是芝麻李占领了徐州。到了年底,又听到濠州也被红巾军占领了。
朱元璋早就听到弥勒佛要下凡救世的传说;现在又听到红巾军到处起兵,元兵节节败退,心
里想,穷人出头的日子到了,就离开皇觉寺,到濠州来投奔郭子兴。
    郭子兴跟朱元璋一谈话,发觉他口齿伶俐,十分赏识,马上叫他脱下和尚的袈裟,换上
兵士服装,把他留在身边当个亲兵长。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以后,马上表现出他的才能。他打仗勇敢,又有计谋。郭子兴把他当
作心腹看待,出去打仗,总要先跟他商量。在起义兵士中,朱元璋的声望渐渐提高了。
郭子兴有个好朋友姓马,在郭子兴起兵那年病死。马公临死的时候,把他的孤女托给郭
子兴照顾。郭子兴把女孩带回家里,交给妻子张夫人抚养,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郭子兴一直想给她选个好女婿,这一回,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就跟张夫人商量,要把马公的
女儿嫁给朱元璋,张夫人一听也十分赞成。这样,皇觉寺的小和尚就做了郭元帅的女婿,地
位也不同了。在起义军中,大家都称他“朱公子”。
 濠州的红巾军里,连郭子兴在内,共有五个元帅。五个人平起平坐,不分高低,谁也管
不了谁。
朱元璋发现起义军的几个将帅胸襟狭窄,在他们手下干事,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回到老
家,招兵买马。他少年时候的伙伴徐达、汤和,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将领,都来投奔,
不到十天,就招募了七百人,后来,又袭击元军,招降了一批元军。
朱元璋得了大批生力军,整顿纪律,加紧训练,把手下的军队训练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
队伍,声势大振。
    定远有个文人李善长,是个很有计谋的人,也来找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很有学问,就
留他在起义军里当谋士。有一次,朱元璋问李善长说:“现在全国到处都在打仗,什么时候
才能太平呢?”
李善长说:“秦朝末年,也这样大乱过。汉高祖是平民出身,因为他气量大,能够用人
材,又不乱杀人,只花了五年时间,就统一天下。现在元朝政治这样混乱,天下土崩瓦解,
您何不向汉高祖学习呢?”
 打那时候起,朱元璋就一心一意想学汉高祖刘邦。
    朱元璋带着自己训练出来的队伍,连续打下滁州、和州。小明王韩林儿在毫州称帝那
年,郭子兴得病死了。小明王就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做了副元帅。
    郭天叙没有什么指挥的经验,加上红巾军中大多将士都是朱元璋的亲信,朱元璋名义上
是副帅,实权全掌握在他手里。没多久,郭天叙在攻打集庆(今江苏南京)的时候,被叛徒
杀死,朱元璋就当了名副其实的元帅。
    朱元璋独掌兵权以后,率领大军大破元朝水军,渡江攻打集庆,集庆五十多万军民投
降。朱元璋进了集庆,出榜安民,把集庆改名应天府。打那时候起,朱元璋就以应天府作为
根据地,向江南一带发展。
 


当朱元璋的势力向南方发展的时候,首先遇到一个强敌是陈友谅。陈友谅原是徐寿辉起
义军的部将,后来他谋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王,国号叫汉。他占据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
地广兵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公元1360年,他率领强大的水军,从采石沿江
东下,进攻应天府,一心想并吞朱元璋占领的地盘。
 随后,朱元璋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以后,自称吴王。
自从刘福通牺牲以后,朱元璋把小明王接到滁州,名义上还接受小明王的领导。到了这
时候,他做皇帝的思想膨胀起来,觉得留着小明王对他是个障碍。公元1366年,他用船
把小明王接到应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过江的时候,派人暗暗凿沉了船,
把小明王淹死。
    第二年,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割据势力,接着,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
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过了两个月,徐达的军队旗开得胜,占领了山东。公元136
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皇帝,国号叫明。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乘胜进军,元兵节节败退。这年八月,徐达率领大军直捣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
统治中国九十七年的元王朝终于被推翻。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
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
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
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
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
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
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
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
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
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
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
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执法。

 

明太祖是农家出身的,对农民生活多少有点了解。他即位以后,也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
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好像初飞的鸟,不能拔它
的毛;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他要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负担。
以后,他又招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
粮食自给。他还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所以,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很明显的发展。
新建立的明王朝统治也巩固下来。
 但是明太祖总不放心那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他设立一个叫做“锦衣卫”的特务机构,
专门监视、侦察大臣的活动。大臣在外面或者家里有什么动静,他都打听得一清二楚。谁被
发现有什么嫌疑,就有被打进牢狱甚至杀头的危险。
太祖对待官员极其严酷,大臣上朝的时候惹他发了火,就在朝廷上被按在地上打板
子,叫做“廷杖”,也有被当场打死的。这种做法弄得一些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每天上朝
的时候,都愁眉苦脸地向家里亲人告别。如果这一天平安无事,回到家里,亲人就高高兴兴
庆幸他又活了一天。
公元1380年,丞相胡维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明太祖立刻把胡维庸满门抄斩,还追究
他的同党。这一追究,竟株连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明太祖一发狠心,把那些有胡党嫌疑
的人全杀了。
 自从胡维庸案件发生以后,明太祖觉得把军政大权交给大臣不放心,就取消了丞相职
位,由皇帝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的尚书(官名,部的长
官);又把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废了,改设左、右、中、前、后五个都督府,分别训练兵
士,需要打仗的时候,由皇帝直接发布命令。这样一来,明朝皇帝的权力就大大集中了。
    事情并没到这里结束。过了三年,锦衣卫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明太祖杀了蓝玉,追查
同谋,又有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受株连被杀。
    这两件大案,几乎把朝廷一些功臣一扫而空,明太祖的专制和残暴在历史上也就出了名。


 明太祖一面杀了一些权位很高的大臣,一面把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其中
一部分藩王还拥有军队。明太祖认为这样做,可以巩固他建立的明王朝的统治,哪料到后来
反引起了一场大乱。
    明太祖六十多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音wén)以长孙的地
位,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继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
里不舒服。特别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音dì)一向带兵驻守北平(今北京
市),多次立过战功,对朱允炆更不服气。
 朱棣在明太祖的儿子中是比较精明能干的。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叫朱允炆对对子,出的
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的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膻(音shān)。”明太
祖嫌他对的不好,马上沉下了脸。朱棣正好在旁边,就接嘴说:“孩儿倒也想了一个下
联。”明太祖叫他说来听听。朱棣说:“日照龙鳞万点金。”原来龙是皇帝的象征。朱棣的
对语,无非是想讨明太祖的欢心。明太祖听了,连声夸奖朱棣对得好。朱棣也就更不把朱允
炆放在眼里了。
有个官员叫黄
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读老师, 黄子澄跟朱允炆讲了一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接着说:
“当时吴楚七国诸侯这样强大,但是到他们发动叛乱,汉景帝一出兵,他们就垮了。殿下是皇
上嫡孙,将来也不怕他们造反。”朱允炆听了,心总算放宽了一点。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帝,历史上又叫建文帝
(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就听到谣传,说几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联,准备谋反。建文帝听
了这消息害怕起来,把黄子澄找来说:“先生可记得那次在东角门说的话吗?”
    黄子澄说:“陛下放心,我怎么会忘记呢!”
 黄子澄退出宫门,就找建文帝另一个亲信大臣齐泰一起商量。齐泰认为诸王之中,燕王
兵力最强,野心又大,应该首先削除燕王的权力。黄子澄不赞成这个做法,他认为燕王早有
准备,先从他下手,容易打草惊蛇,不如先向燕王周围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棣(音xiā
o)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开封。如果先把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
再除掉燕王就不难了。两人商量停当,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听了很高兴,就找个由头派
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棣抓起来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军到云南。接着,又查出三个藩王有不
法行为,把他们一个个削去王位。
    燕王早就暗中练兵,准备谋反。为了麻痹建文帝,他假装发了精神病,成天胡言乱语,
有时候还躺在地上,几天不起来。建文帝派使臣去探病,那时候正是大热天,燕王却坐在火
炉边烤火,嘴里还不停地叫冷。使臣一回报,建文帝也相信燕王真的病了。
燕王是个精明人,知道建文帝毕竟是法定的皇帝,公开反叛,对自己不利,就找个起兵的理由,
说要帮助建文帝除掉奸臣黄子澄、齐泰。历史上把这场内战叫做“靖难之变”(靖难是平定内乱的意
思)。
燕王本来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手下有一支经过训练的精兵。他起兵南下,很快攻下了一
些据点,许多州县的官员纷纷投降。建文帝害怕起来,撤了齐泰、黄子澄的职,想要燕王退
兵。燕王哪肯罢休。

 燕军势如破竹,进兵到应天城下。建文帝见形势紧急,一面要将士拼死守城,一面派人
向燕王求和,愿意割让土地,请求燕王退兵,又遭到燕王的拒绝。
 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京城终于被燕军攻破。
 燕王带兵进城,只见皇宫大火熊熊,正在燃烧。燕王赶快派兵把大火扑灭,已经烧死了
不少人。他查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报告说,燕兵进城之前,建文帝下命令放火烧宫,建文
帝和皇后都跳到大火里自杀了。
    燕王朱棣即位,这就是明成祖。到了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打那时候起,
北京一直成为明朝的京城。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
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
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
别的地方传来的消息更离奇,说建文帝到了什么什么地方,后来还做了和尚,说得有鼻子有
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怀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死,万一他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人
马,用朝廷的名义讨伐他,岂不可怕。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
地去秘密查问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开宣布,就借口说是求神仙。这一找,就找了二
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
来。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
下建文帝的下落,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样,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出使国外。让谁来带这支队伍呢?当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
不可。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倒是个挺合适的人选。
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
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过圣。郑和小时候就从父
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一些情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
祖的信任。这郑和的名字还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把他的小名叫惯了,所以一直把他
叫做“三保太监”,后来,有的书上也写成“三宝太监”。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
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
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除了
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六十二艘大船,这种船长四十四
丈,阔十八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
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
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威吓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他。
 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
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打那以后,一次又一次派
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将近三十年里,郑和出海七次,前
前后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在今索马里的摩加
迪沙一带)。
郑和第六次出使回国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到
一年也死了。继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个老臣掌
权。大臣们认为郑和出使七次,国家花费太大,到国外航行的事业就停了下来。
    郑和的七次航行,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说明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已经
有很高的水平。通过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
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三保太监的事迹。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
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
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在他迁都北京以
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专门刺探大臣和百姓当中有没有谋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
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
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一个宦官代笔,叫做司礼监。这一来,宦官的权力更大了。有
一年,皇宫招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蔚音yù)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年
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来因为犯罪,本来该充
军,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
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
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挺喜欢他。

 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王振当上司礼监,帮助明英
宗批阅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
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
父”。王振的权力可算顶了天了。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音là)部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
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
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
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音chéng)王朱祁钰(音yù)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跟王
振、邝埜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
这次出兵,本来从没好好准备,军队纪律涣散。,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
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
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明军大队人马赶了几天路,
口渴得像火烧,但是土木堡没有水源。离开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条河,已经被瓦剌军占领了。
兵士们就地挖井,挖了两丈深,也没找到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宗知道没法突
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听,明英宗带的明军人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
遭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们争先恐后跳出
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兵士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个个抡起长刀,大声吆喝着:
“投降的不杀!”
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却吓得直发抖。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
结果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明英宗眼看脱逃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赶上来,俘虏
了明英宗。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
经过这一场战斗,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明王朝元气大伤。瓦剌首领也先却更加
骄横起来,北京也受到了瓦剌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和
于谦的身上了。


 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
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
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断了手的,缺了腿的,陆续在北京街道出现了。京城里人心惶
惶,谁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再说,京城里留下的人马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头。京城是国家
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
    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小时候,
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
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
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
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
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
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闾阎就是里巷。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因为于谦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党诬告于谦,把于谦打进监牢,还判了
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成千上万的人联名向明英宗请
愿,要求释放于谦。王振一伙一看众怒难犯,又抓不住于谦什么把柄,只好释放了于谦,恢
复了他的原职;后来,又被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
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没把他杀死,却挟持着英宗当人质,不断骚扰边境。看
来,京城里没有皇帝不好办。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宣布让朱祁钰做皇帝,被俘虏的明英宗
改称太上皇。朱祁钰这才即位称帝,这就是明代宗(又叫景帝)。
也先知道明朝决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大举进犯北京。
 将士们被于谦的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剌军拼死战
斗,保卫北京。
    这时候,各地的明军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陆续开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军增加到二十二
万人。
    明军声势浩大,戒备森严,也先发动几次进攻,都遭到明军奋勇阻击。城外的百姓也配
合明军,跳上屋顶墙头,用砖瓦投掷敌人。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死伤惨重。
  于谦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军民的爱戴。
也先失败后,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没有用处。就把明英宗放回北京。
 英宗回北京后过了七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生了一场大病,徐有贞、石亨
跟宦官勾结起来,带兵闯进皇宫,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夺门之
变”。没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复位后,对于谦在他被俘流亡的时候,帮他弟弟即位称帝,心里本来有气,再加
上徐有贞、石亨一伙在他面前说了不少诬陷的话,竟下了狠心,给于谦加上个“谋反”的罪
名,把于谦杀害。
北京的百姓听到于谦受冤被害,不论男女老少,个个伤心痛哭。人们传诵着于谦年轻时
候写的一首《咏石灰》的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们认为,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木之变以后,明王朝开始衰落。明英宗以后的几代皇帝,都昏庸腐败。他们不可能吸
取王振误国的教训,一味依赖宦官。宦官专政的局面越来越严重。明宪宗朱见深(英宗的儿
子)在位的时候,宦官汪直专权,在东厂以外,又设了一个西厂,加强特务统治,冤死不少
好人。
    公元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他身边有八个宦官,经常陪伴他打球骑马,放鹰
猎兔,为首的叫刘瑾。明武宗贪图玩乐,觉得刘瑾等称他的心意,十分宠信他们。这八个宦
官依仗皇帝的势,在外面胡作非为。人们把他们称为“八虎”。
一些大臣向武宗劝谏,要求武宗铲除“八虎”。刘瑾等得到消息,就在武宗面前哭诉。
明武宗不但不听大臣劝谏,反而提升刘瑾为司礼监,又让刘瑾两个同党分别担任东厂、西厂
提督。
    刘瑾大权在手,就下令召集大臣跪在金水桥前,宣布一大批正直的大臣是“奸党”,把
他们排挤出朝廷。 打这以后,事无大小,刘瑾不再上奏。他假传明武宗的意旨,独断专行。刘瑾自己不通
文墨,他把大臣的奏章全带回家里,让他的亲戚、同党处理。一些王公大臣,知道送给明武
宗的奏章,皇上是看不到的。因此,有什么事上奏,就先把复本送给刘瑾,再把正本送给朝
廷。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北京城里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
帝,一个刘皇帝。”
公元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音zhìfán)以反对刘瑾为名,发兵谋反。明武宗
派杨一清总督宁夏、延绥一带军事,起兵讨伐朱寘鐇,派宦官张永监军。
 杨一清到了宁夏,叛乱已经被杨一清原来的部将平定,杨一清、张永俘虏了朱寘鐇,押
解到北京献俘。
杨一清早就有心除掉刘瑾,他打听到张永原是“八虎”之一,刘瑾得势以后,张永跟刘
瑾也有矛盾,就决心拉拢张永。回京的路上,杨一清说:“您也是皇上亲信。这次凯旋回京,
皇上一定会召见您。趁这个机会您把朱
寘鐇谋反的起因奏明皇上,皇上一定会杀刘瑾。如果大事成功,您就能名扬后世啦!”
随后,明武宗把刘瑾判处死刑。
 刘瑾虽然被杀,但是明武宗的昏庸腐败却是无可救药的。他杀了刘瑾之后,又宠信了一
个名叫江彬的武官,在江彬的教唆下,他多次离开北京到宣府(今河北宣化)寻欢作乐。把
朝政大权交给江彬,江彬又趁机贪污受贿,排斥好人。
    由于明王朝的腐败统治,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百姓的赋税和劳役负担更加繁重,农民起
义此起彼伏。公元1510年,北京附近爆发刘六、刘七领导的起义。这次起义延续两年,
起义军横扫河北、山东、山西等八个省,四次逼近北京,给腐朽的明王朝一次沉重的打击。
    
明武宗死后,他的堂弟朱厚熜(音cōng)继承皇位,这就是明世宗。明世宗刚即位
的时候,在政治上采取一些改良措施,像限制宦官权力,整顿税收等等。但是后来迷信道
教,在宫内设坛求仙,渐渐不大过问朝政。凡是迎合他信道的,就得到重用,大学士严嵩
(音sōng),就是因为他善于起草祭神的文书,逐步取得了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的
地位的。
    严嵩并没有什么才能,他只知道奉承拍马,讨得世宗的欢心。他当上首辅后,和他儿子
严世蕃一起,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干尽坏事。当时一些没骨气的朝臣都投靠他,有三十多
个官员做了他的干儿子。有了这些爪牙,他更加可以操纵朝政了。
 严嵩掌权的时候,北面鞑靼部(蒙古族的一支)强大起来,统一了蒙古各部,成为明朝
很大的威胁。严嵩不但不想加强战备,反而贪污军饷,让兵士们受饥挨饿。鞑靼首领俺答好
几次打进内地,明军没有力量抵抗。公元1550年,俺答带兵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
郊。明世宗派严嵩的同党仇鸾为大将军,统率各路援军保卫京城。严嵩怕仇鸾打败仗,指使
仇鸾不要抵抗。结果,让鞑靼兵在北京附近掳掠了大批人口、牲畜、财物,满载回去。京城
附近十几万明军,竟一箭不发。

  过了一年,仇鸾又勾结俺答,准备和鞑靼讲和。这件事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愤慨,特
别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
    杨继盛,保定容城人,出身贫苦。他七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继母待他不好,让他
去放牛。杨继盛放牛经过私塾,看到村里一些孩子们在读书,十分羡慕,向他哥哥请求让他
读书。哥哥说:“你年纪太小,读什么书?”杨继盛回答说:“我能放牛,就不能读书?”
他父亲见他有志气,就让他一面读书,一面放牛,果然上进很快。后来应科举考试,中了进
士,在京城里受到不少大臣的赏识。
    杨继盛为人正直,看到严嵩、仇鸾一伙丧权辱国的行为,怎么也忍受不了。他向明世宗
上奏章,反对议和,希望朝廷发奋图强,选将练兵,抵抗鞑靼。明世宗看了奏章,也有点心
动,但是禁不起仇鸾一撺掇,反把杨继盛降职到狄道(今甘肃临洮)做典史。
 杨继盛被贬谪后,明朝和鞑靼讲和,互相通商。但是不久俺答就破坏和议,多次进攻边
境。仇鸾的密谋暴露,吓得发病死了。这时候,明世宗才想到杨继盛的意见是对的,把他调
回京城。严嵩也想拉拢杨继盛,哪知道杨继盛对严嵩更是深恶痛绝。他回到京城刚一个月,
就上奏章给明世宗弹劾(音hé)严嵩,大胆揭发严嵩十大罪状,条条都有真凭实据。他在
奏章中还说,严嵩有十大罪,却可以蒙蔽皇上,因为还有“五奸”帮助他,这就是严嵩的间
谍、爪牙、亲戚、奴才、心腹,都密布在世宗的左右。
    这道奏章打中严嵩的要害,严嵩气急败坏,在明世宗面前诬陷杨继盛。明世宗大怒,把
杨继盛打了一百板廷杖,关进大牢。
杨继盛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随后,严嵩把杨继盛杀害了。

  严嵩掌权二十一年,把他的党羽安插在朝廷重要职位,权力越来越大。明世宗也渐渐讨
厌他。
    明世宗把严世蕃办罪,充军到雷州,并且勒令严嵩革职为民。
   明朝最大的权奸,终于倒台。

 

在严嵩掌权的日子里,别说是严家父子,就是他们手下的同党,也没有一个不是依官仗
势,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让他们几分。
    可是在浙江淳安县里,有一个小小知县,却能够秉公办事,对严嵩下面同党,一点不讲
情面。他的名字叫海瑞。

海瑞是广东琼山人。他从小死了父亲,靠母亲抚养长大,家里生活十分贫苦。二十多岁
他中了举人后,做过县里的学堂教谕,教育学生十分严格认真。不久,上司把他调到浙江淳
安做知县。过去,县里的官吏审理案件,大多是接受贿赂,胡乱定案的。海瑞到了淳安,认
真审理积案。不管什么疑难案件,到了海瑞手里,都一件件调查得水落石出,从不冤枉好
人。当地百姓都称他是“青天”。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
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

公元1553年,在汉奸汪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
沿海登陆,分成许多小股,抢掠了几十个城市。
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东蓬莱人,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沼
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
过了几年,倭寇又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倭寇在哪
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
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

公元1565年,俞、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
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
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
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
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
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
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
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
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
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
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

至于那个迷信炼丹、一心想长生不老的明世宗,不但没有能长生不老,却因为误服了有
毒的“金丹”,丢了性命。明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朱载垕(音hòu)即位,就是明穆宗。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穆宗的信任。公元1572年,
穆宗死去,太子朱翊钧即位,就是明神宗。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
    明神宗即位后不久,张居正成了首辅。张居正根据穆宗的嘱托,真的像老师教学生一
样,辅导年才十岁的明神宗。他编了一本有图有文的历史故事书,叫做《帝鉴图说》,每天
给神宗讲解。

张居正对神宗教育十分严格,神宗把张居正当作严师看待,既尊敬,又惧怕。再加上太
后和宦官冯保的支持,朝政大事几乎全部由张居正作主。
    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他掌握实权以后,就大刀阔斧地在军事、政治、经
济几方面着实作了一番整顿。那个时候,沿海的倭寇虽然已经解决,但北方的鞑靼贵族还不时侵入内地,成为明王朝
的很大威胁。张居正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在今河北北部),戚继光从山
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上修筑了三千多座堡垒。戚家军号令严明,武器精良,多次击败鞑靼的
进攻。鞑靼首领俺答表示愿意和好,要求通商。张居正奏明朝廷,封俺答为顺义王,一面和
鞑靼通商往来,一面在边境练兵屯田,加强防备。以后二三十年明朝和鞑靼之间就长期没有
发生战争。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也安定多了。
 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死。明神宗亲自执政。原来对张居正不满的大臣纷纷攻击张
居正专横跋扈。第二年明神宗竟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后来还派人查抄了张居正的家。
张家子孙十几人,被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大儿子被拷打后自杀。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当然
也遭到破坏,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


明神宗是个贪财如命的昏君,他追求享乐生活,没完没了地搜罗金银珠宝,把国库都挥
霍空了,就千方百计向民间搜刮。

 

  明王朝政治越来越腐败,边防也越来越松弛,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
女真趁机扩大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它的领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贵族家庭。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是建州女真的贵族,
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的官员。努尔哈赤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岁那年,
母亲死去,他的继母待他不好。努尔哈赤不得不离开家庭,和当地小伙伴在一起,在莽莽林
海里打猎、挖人参、采松子、拾蘑菇,然后把这些山货带到抚顺去卖掉,挣钱过活。抚顺的
集市很热闹,女真人常在那里用山货跟汉人交换铁器、粮食、盐和纺织品。努尔哈赤在抚顺
接触了很多汉人,学会了汉文,他还挺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一类小说。


努尔哈赤灭了尼堪外兰,声势越来越大。过了几年,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就引起女真族
其他部的恐慌。当时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
真。海西女真中有个叶赫部最强。公元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九个部落,结
成联盟,合兵三万,分三路进攻努尔哈赤。
又过了几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继续向明朝朝贡称臣,明朝廷认为努尔哈赤态度恭顺,封他为龙虎将军。他还多次到北京,
亲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虚实。公元1616年,他认
为时机成熟,就在八旗贵族拥护下,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附近)即位称汗,国号大金。
为了跟过去的金朝区别,历史上把它称为后金。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公元161
8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和将士誓师,宣布跟明朝有七件事结下了冤仇,叫做“七大
恨”。第一条就是明朝无故挑衅,害死了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了报仇雪恨,决定起兵征伐明
朝。
。公元1619年,杨镐分兵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
赫图阿拉。中路左翼是山海关总兵杜松;中路右翼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
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音tǐng)。为了扩大声势,号称四十七万。杨镐坐镇沈阳,
指挥全局。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五天时间,杨镐率领的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文武将官
死了三百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大伤元气,后金步步进逼,过了两年,努尔哈赤又率领八旗大军,
接连攻占了辽东重要据点沈阳和辽阳。
公元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把后金都城迁到沈阳,把沈阳称为盛京。打那以后,后
金就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胁。


 杨镐统率的四路大军在萨尔浒几乎全部覆没,满朝文武大臣都十分震惊。大家齐集在宫
门外,呼吁明神宗增加兵力,调拨军饷,抵抗后金。翰林院官员徐光启,一连上了三道奏
章,认为要挽救国家危局,只有精选人才,训练新兵,还自愿担任练兵的工作。明神宗听说
徐光启熟识军事,就批准他到通州练兵。
    徐光启是上海人。在他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带遭倭寇骚扰十分严重。徐光启小时候,
常常听他的父亲谈起当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侵略的情景,心里滋长起爱国的激情。
    徐光启长大以后,因为参加科举考试,路过南京,听说那儿来了个欧洲传教士利玛窦
(音dòu),经常讲些西方的科学知识。南京的一些读书人都喜欢跟利玛窦结交。徐光启
经过别人介绍,认识了利玛窦。他听利玛窦讲的科学道理,都是自己过去在古书上没有读到
过的。打那时候起,他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传教的方便。他觉得要扩大传教,一定要得到中国皇
帝的支持。那时候,明朝是不让教士到北京传教的。利玛窦要地方大臣在明神宗面前帮他说
话,他还到了北京,通过宦官马堂的门路,送给明神宗圣经、圣母图,还有几只新式的自鸣
钟。


  明神宗接见利玛窦的时候,请利玛窦谈谈西洋的风俗人情。利玛窦本来是意大利人,为
了夸耀自己,把自己说成是“大西洋国”的人。有人一查万国地图,找不到什么“大西洋
国”,就怀疑利玛窦来历不明,要明神宗把他撵走。但是明神宗不听这个意见,倒赏给利玛
窦一些财物,让他留在京城传教。有了皇帝的支持,利玛窦跟朝廷官员们接触就很方便了。
    过了几年,徐光启考取了进士,也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做官。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
对国家富强有好处,就决心拜利玛窦为师,向他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各方面的
科学知识。
 有一次,徐光启到利玛窦那儿去学习。利玛窦跟他谈起,西方有一本数学著作叫《几何
原本》,是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写的一本重要著作,可惜要翻译成汉文很困难。徐光启
说:“既然有这样好书,您又愿意指教,不管怎样困难,我也要把它翻译出来。”
    打那以后,徐光启每天下午一离开翰林院,就赶到利玛窦那儿,跟利玛窦合作翻译《几
何原本》,由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那时候,还没有人译过国外数学著作,要把原作译
得准确,可不是件简单事。徐光启花了一年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再三修改,终于
把前六卷《几何原本》翻译完成。

 公元1620年,明神宗死去,他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也接着病死,神宗的孙子朱由校
即位,这就是明熹宗。徐光启又回到京城,他看到后金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又竭力主张要多
造西洋大炮。为了这件事,跟兵部尚书发生矛盾,徐光启被排挤出朝廷。
    徐光启回到上海,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本来对研究农业科学很有兴趣,回到家
乡后,又在自己的田地上,亲自参加劳动,做一些试验。后来,他把他平日的研究成果,写
成了一部著作,叫作《农政全书》。在这本书里,对我国的农具、土壤、水利、施肥、选
种、嫁接等农业技术,都有详细的记载,真可以称得上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明神宗后期,有个官员名叫顾宪成,因为正直敢谏,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职。他回到
无锡(今江苏无锡)老家后,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附近一些读
书人听到顾宪成学问好,都赶到无锡来听他讲学,把一所本来就不大的东林书院挤得满满
的。顾宪成痛恨朝廷黑暗,在讲学的时候,免不了议论起朝政,还批评一些当政的大臣。听
过讲学的人都说顾宪成议论得对,京城里也有大臣支持他。东林书院名声越来越大。一些被
批评的官僚权贵却对顾宪成恨得要命,把支持东林书院的人称做“东林党人”。
 明熹宗刚即位的时候,一些支持东林党的大臣掌了权,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杨涟和左光
斗。
左光斗么古寺遇史可法,并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史可法家里贫穷,左光斗要他住进
官府,亲自指点他读书。
 左光斗和杨涟一心一意想整顿朝政,但是明熹宗是个昏庸透顶的人。他宠信一个很坏的
宦官魏忠贤,让魏忠贤掌握特务机构东厂。魏忠贤凭借手中的特权,结党营私,卖官受贿,
干尽了坏事。一些反对东林党的官僚就投靠魏忠贤,结成一伙,历史上把他们称做“阉党”
(阉音yān,指太监)。杨涟对阉党的胡作非为气愤不过,大胆上了一份奏章,揭发魏忠
贤二十四条罪状。左光斗也大力支持他。

公元1625年,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勾结起来攻击杨涟、左光斗是
东林党,罗织罪状,把他们打进大牢,严刑逼供。

最后,左光斗和杨涟被魏忠贤杀害。

 魏忠贤杀害了杨涟、左光斗后,掌握了朝政大权。他把迎合他的官员和徒子徒孙统统提
拔起来,担任朝廷要职。有的帮他出谋划策,有的专门干特务杀人的勾当。民间给他们起了
一些绰号,叫做“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魏忠贤权力大得不得了,无论是朝廷和地方的官员,要想保住位子,就得向他奉承。魏
忠贤出门的时候,排场跟皇帝一模一样,大家也把他当皇帝看待。封建时代把皇帝称做“万
岁”。魏忠贤不是皇帝,不能叫他“万岁”。有个官员把魏忠贤称作“九千岁”,魏忠贤听
了很高兴,重赏了那官员。打那以后,魏忠贤就成了“九千岁”了。
公元162
6年,魏忠贤又一次大捕东林党,兵士押解了一个东林党官员路过苏州,周顺昌替他摆酒席
送行,在宴席上指名道姓大骂魏忠贤。魏忠贤大怒,命令
东厂派出兵士,由南京巡抚毛一鹭带领,到苏州捉拿周顺昌。周顺昌为反对阉党遭到迫害,苏州
成千上万市民拥上街头,声援周顺昌。
魏忠贤哪肯罢休,命令毛一鹭派兵到苏州镇
压。他们把那天带领市民暴动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抓进监牢,加上
一个煽动叛乱的罪名,把他们定了死罪。

  他们牺牲之后,当地人民出了钱,从刽子手那里领回尸体,把他们安葬在虎丘东边的山
塘上。后来,还立了墓碑,碑上写着“五人之墓”。

]

 当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正不断在辽东进攻
明军。萨尔浒大战以后,明王朝派了一位老将熊廷弼出关指挥辽东军事。熊廷弼是个很有才
能的将领,可是担任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的王化弼却认为熊廷弼出关,影响了他的地
位,千方百计阻挠熊廷贞的指挥。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带头逃进
关内。熊廷弼无法抵御,只好保护一些百姓退到山海关内。


 广宁失守,明王朝不分青红皂白,把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打进大牢。魏忠贤趁机向熊廷
弼敲榨勒索,要熊廷弼拿出四万两银子,才免他死罪。熊廷弼是个正派人,哪来这些钱,当
然拒绝。阉党就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把他处死。
    明王朝杀了熊廷弼,派谁去抵抗后金军呢?掌管军事的兵部衙门正在着急。恰恰在这个
时候,主事(官名)袁崇焕忽然失踪。衙门里的人找到他家里,家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去
向。过了几天,袁崇焕才回来,原来他看到国事危急,单独一个人骑着马到山海关外视察去
了。


 袁崇焕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回来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报告,并且说:“只要给我人
马军饷,我能负责守住辽东。”
    一些朝廷大臣正被后金的攻势吓破了胆,听袁崇焕自告奋勇,也都赞成让袁崇焕去试一
试。明熹宗批准给他二十万饷银,要他负责督率关外的明军。

袁崇焕在宁远筑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孙承宗还派了
几支人马分驻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方,声援宁远。
    袁崇焕号令严明,受到军民的爱戴。关外各地的商人听说宁远防守巩固,从四面八方拥
到宁远来。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转过来。
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军发射。炮声响处,只见
一团火焰,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留下的也被迫后撤。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死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


努尔哈赤受重伤死去以后,袁崇焕为了探听后金的动静,特地派使者到沈阳去吊丧。
皇太极对袁崇焕窝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为后金刚打败仗,需要休整,再说也想试探一下明
朝的态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还派使者到宁远去表示答谢。双方表面上缓和
下来,背地里都在加紧准备下一步的战斗。

到了第二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明军。后金军分兵三路南下,先把锦州城包围
起来。袁崇焕料定皇太极的目标是宁远,决定自己留在宁远,派部将带领四千骑兵援救锦
州。果然,援兵还没出发,皇太极已经分兵攻打宁远。袁崇焕亲自到城头上督率将士守城,
用大炮猛轰后金军;城外的明军援军也和城里内外夹击,把后金军赶跑了。
皇太极又把人马撤到锦州,但是锦州的明军守得严严实实,加上天气转暖,后金军士气
低落。皇太极只好退兵。
    袁崇焕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可是,魏忠贤阉党却把功劳记在自己名下,反而责怪袁崇焕
没有亲自救锦州是失职。袁崇焕知道魏忠贤有心跟他为难,只好辞职。
 公元1627年,昏庸的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
(崇祯是年号)。
    崇祯帝早就了解魏忠贤作恶多端,民愤太大。他一即位,就宣布了魏忠贤的罪状,把魏
忠贤充军到凤阳。魏忠贤自己知道活不成,走到半路上自杀了。


崇祯帝惩办了阉党,又给杨涟、左光斗等人平反了冤狱,很想振作一番。许多大臣请求
把袁崇焕召回朝廷。崇祯帝接受了这个意见,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
辽东的军事。

皇太极打了败仗,当然不肯罢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他
作好一切准备,公元1629年十月,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
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
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
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皇太极用反间计除了对手袁崇焕,退兵回到盛京。打那以后,后金越来越强大。到了公
元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改称满洲:又过了一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叫清。这
就是清太宗。

 


 当明王朝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在江阴地方有个青年,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
试、谋求做官,却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
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私塾
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往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
出神的时候,禁不住眉飞色舞。


 徐霞客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开始离家外出游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
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
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
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
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
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
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
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
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


崇祯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1628年,陕西闹了一场大饥荒。老百姓没粮吃,连草根
树皮也掘光了,只好吃山上的泥土。但是一些地方官吏,照样催租逼税,叫老百姓没法忍受
下去。陕西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这年冬天,明王朝从甘肃调了一支军队到北京去。这支军队开到金县(今陕西榆林),
兵士们领不到饷,闹到县衙门去。带兵的将官出来弹压,有个年轻兵士气愤地站出来,带领
兵士们把将官和县官杀了。这个兵士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
武艺。后来,父亲死了,家境穷困,李自成到银川驿站里去当马夫。他待人热情,驿卒们也
挺爱戴他。
 李自成的家一向担负代官府收租税的差使。米脂连年收成不好,农民拿不出租税。当地
有个姓艾的大地主,乘机放高利贷,想在农民身上盘剥。李自成看大家交不起租税,就自己
一个人借了债把税交了。过了一段时间,姓艾的地主逼李自成还债,李自成还不起,姓艾的
就唆使官府把他抓起来打得半死,还锁上镣铐,把他放在太阳底下晒,不让吃东西。百姓和
驿卒向县官恳求把李自成放在树荫下,让他吃点东西,县官也不答应。这一下把群众激怒
了,大家一哄而上,砸开李自成身上的镣铐,带着李自成一起逃出米脂,到甘肃当了兵。
    这一回,李自成在金县杀了将官,带着几十个兵士一起投奔王左挂领导的农民军,当上
一名头领。
    明王朝派出的总督杨鹤看到起义军越来越多,十分害怕。他一面派兵镇压,一面采用高
官厚禄招降农民军将领。王左挂禁不住诱惑,动摇投降了。李自成不得不另找队伍。后来,
他打听到高迎祥领导一支队伍起义,自称“闯王”,就决心投奔高迎祥。
    高迎祥听到李自成带兵来投奔,十分高兴,马上叫他担任一个队的将官,大家把他叫做
闯将。
    高迎祥和别的起义军联合起来,转战山西、河北等五个省,声势越来越大。官军到处围
剿,遭到失败。最后,崇祯帝恼羞成怒,调动了各省官军,想把各路起义军全部包围,一口
吃掉。

高迎祥、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一路进军,势如破竹,不到十天,就打下了凤阳,把明朝
皇帝的祖坟和朱元璋做过和尚的皇觉寺一把火烧了。这一着真的震动了明王朝朝廷,崇祯帝
听到这消息,又急又气,下令把凤阳巡抚处死。
    高迎祥和李自成又带兵回到陕西,来回打击官军,叫明朝的官员手忙脚乱,狼狈不堪。
崇祯帝和地方大臣都把高迎祥的队伍看成眼中钉,千方百计要消灭他们。有一次,高迎祥带
兵进攻西安。陕西巡抚孙传庭在盩厔(今陕西周至)的山谷里埋下伏兵拦击。高迎祥没有防
备,经过一场激战,被捕牺牲。
 公元1638年,李自成从甘肃转移到陕西,准备打出潼关去。洪承畴、孙传庭事先探
听到起义军的动向,在潼关附近的崇山峻岭中,布置了三道埋伏线,故意让开通向潼关的大
路,引诱李自成进入他们的包围圈。
    李自成和他的部将刘宗敏等十七个人打退了大批敌人才冲出重重包围。他们翻山越岭,
克服了重重困难,到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区,隐蔽起来。
    明军占领了潼关,派出大批侦骑,搜捕李自成,搜了几个月,毫无信息。后来听有人传
说,李自成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已经死去,明军才放松了搜捕。

 


当李自成等十八人正在商洛山区休整的时候,明朝东北边境的形势越来越紧张。自从熊
廷弼、袁崇焕被冤杀以后,明朝在东北没有得力将材。后金军曾一再派兵进关,掠杀人口和
牲畜。公元1638年,清太宗派亲王多尔衮(音gǔn)等率领大军第四次远征。清军直
达北京外围,京城形势危急。明王朝内部意见分歧,有的主张抵抗,有的主张讲和。崇祯帝
也拿不定主意,一面号召全国兵马援救京师:一面又让兵部尚书杨嗣昌和宦官高起潜秘密派
人去东北找清朝试探求和。他听说总督宣府大同地区军事的卢象昇是个将材,就把卢象昇召
到京城,命令他总督全国援兵。
卢象昇名义上是统帅,实际上只掌管两万兵马。
    清军分八路进军,长驱直入。一路打到高阳,原来支持袁崇焕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已经告
老在家,听到清军打来,带领全家十几口上城抵抗。高阳城被清兵攻破,孙承宗全家都壮烈
牺牲。
    卢象昇带兵开到保定,正在抵抗清兵,崇祯帝却听信杨嗣昌的诬告,责备卢象昇指挥不
当,撤了他的职,要他戴罪立功。杨嗣昌还把卢象昇仅有的二万人马又分出一半给别的将领
管辖。卢象昇到了巨鹿,兵力只留下五千。那时候,高起潜带领的人马就驻在离巨鹿只有五
十里的地方,卢象昇派人向高起潜求援,却遭到高起潜的拒绝。
    卢象昇孤军作战,十分困难,由于杨嗣昌的破坏,粮饷也接济不上,将士们饿得发慌。


 清太宗几次伐明,每天都打了胜仗,但没有在中原立足,主要是宁远、锦州等关外重镇
还在明军手里,怕孤军深入,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在第四次退兵以后,清太宗才决心先攻
锦州。


  公元1641年,清军围攻锦州,崇祯帝派蓟辽总督洪承畴,带领十三万人马援救锦
州。明军才到松山,清太宗又亲自率领大军包围松山,断绝明军的粮道。到了第二年,松山
城被攻破,洪承畴被俘,锦州守将听到松山失陷,也投降了。
    洪承畴被押解到了盛京,清太宗派人劝降。一开始,洪承畴表现得很坚决,不管怎么劝
说,他都不答理。过了几天,清太宗亲自去看望,还向洪承畴问寒问暖,把自己的貂皮大氅
解下,披在他的身上。洪承畴腿一软,跪下投降了。

松锦大战以后,山海关以北,全被清军控制。清兵要进中原,只差宁远和山海关大门
了。正当清太宗雄心勃勃,想攻打山海关的时候,他突然得病死去。他的年才六岁的儿子福
临即位,这就是清世祖,又称顺治帝。顺治帝年幼,由他的叔父、亲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
政。几乎在同一个时候,关内的形势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 公元1639年五月,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原来,张献忠曾经在谷城接受明
朝的招安,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暗暗积蓄兵力,准备再起。明朝将领发现张献忠的意图,
准备派兵镇压。张献忠先发制人,在谷城杀掉明朝县令,焚毁了官衙,重新打起了起义的旗
号。不久,罗汝才也起兵响应。

 


李自成离开商洛,到河南的时候,河南正发生一场大旱灾,成千上万饥民到处流亡。李
自成一到河南,饥民听到李闯王出山的消息,纷纷前来投奔。

 起义军队伍壮大以后,李自成着手整顿部队,严肃纪律,还接受李岩的建议,提出“均
田免赋”(“赋”就是税收)的口号。李岩派出一批起义兵士打扮成商人模样,混进官军占
领的城里,逢人就宣传:“李闯王带的队伍是挺讲纪律的,不杀人也不抢东西。”人们对官
军的杀人抢劫,早就恨透了。现在听说李闯王的队伍纪律严明,自然向着李闯王了。当地的
农民还传唱着一些歌谣,也是李岩编的: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一升的十分之一),近来贫汉难求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李自成的起义军受到人民的支持,在杀死福王朱常洵之后,又在河南接连打了几个大胜
仗。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破潼关,打死明朝督师、兵部尚书孙传庭,没多久就占领了
西安。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率领一百万
起义将士,渡过黄河,分两路进攻北京。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到了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
会师。城外驻守的明军最精锐的三大营全部投降。
起义军猛攻北京城。,崇祯帝登上煤山,在寿皇亭边一棵槐树下上吊自杀。统治中国二百七十
七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大顺起义军攻破北京,大将刘宗敏首先率领队伍进城,接着,大顺王李自成头戴笠帽,
身穿青布衣,跨着骏马,缓缓地进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像过节一样,张灯结彩欢迎起义军。


 大顺政权一面出榜安民,叫大家安居乐业;一面严惩明王朝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李
自成派刘宗敏和李过,勒令那些权贵交出平时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赃款,充当起义军的军
饷,拒绝交付的处重刑。少数民愤大的皇亲国戚被起义军抓起来杀头。

有个大官僚吴襄,也被刘宗敏抄了家产,并且逮捕起来追赃。有人告诉李自成说,吴襄
的儿子吴三挂是明朝的山海关总兵,手下还有几十万大军。如果把吴三桂招降了,岂不是解
除了大顺政权一个威胁。


李自成觉得这个主意很有道理,就叫吴襄给他儿子写信,劝说他向起义军投降。
 吴三桂原来是明朝派到关外抗清的,驻扎在宁远一带防守。起义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
祯帝接连下命令要吴三桂带兵进关,对付起义军。吴三桂赶到山海关,北京已被起义军攻
破。过了几天,吴三桂收到吴襄的劝降信,倒犹豫起来。向起义军投降吧,当然是他不愿意
的;要不投降吧,起义军勇猛善战,兵力强大,自己不是他们的对手。再说,北京还有他的
家属财产,也舍不得丢掉。既然李自成来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况再说。


吴三桂带兵到了滦州,离北京越来越近,就遇到一些从北京逃出来的人。吴三桂找来一
问,开始,听说他父亲吴襄被抓,家产被抄,已经恨得咬牙切齿;接着,又听说他最宠爱的
歌姬陈圆圆也被起义军抓走,更是怒气冲天,立刻下令退回山海关,并且要将士们一律换上
白盔白甲,说是要给死去的崇祯帝报仇。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绝投降,决定亲自带二十多万大军,进攻山海关。吴三桂本来就害
怕农民军,听到这消息,吓得灵魂出窍。他也顾不了什么民族气节,写了一封信,派人飞马
出关,请求清朝帮助他镇压起义军。
 清朝辅政的亲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救信,觉得机会来到,立刻回信同意。接着,他
亲自带着十几万清兵,日夜不停地向山海关进兵。

清军到了山海关下,吴三桂已经迫不及待地带着五百个亲兵出关迎接多尔衮。他见了多
尔衮,卑躬屈膝地哀求多尔衮帮他报仇。多尔衮自然顺水推舟地答应。吴三桂把多尔衮请进
关里,大摆酒宴,杀了白马乌牛,祭拜天地,订立了同盟。

李自成大军从南面开到山海关边。二十多万起义军,依山靠海,摆开浩浩荡荡的一字
阵,一眼望不到边。老奸巨猾的多尔衮从城头望见起义军阵容坚强,料想不容易对付,就让
吴三桂打先锋,叫清军埋伏起来,自己和几名清将远远躲在后面的山头观战。


正在双方激烈战斗的时候,不料海边一阵狂风,把地面上的尘沙刮起,一霎时,天昏地
黑,对面见不到人。多尔衮看准时机,命令埋伏在阵后的几万清兵一起出动,向起义军突然
袭击。起义军毫无防备,也弄不清是哪儿来的敌人,心里一慌张,阵势也就乱了。直到风定
下来,天色转晴,才看清楚对手是留着辫子的清兵。
    李自成在西山上发现清兵已经进关,想稳住阵脚,指挥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只好传令
后撤。多尔衮和吴三桂的队伍里外夹击,起义军遭到惨重失败。
 李自成回北京后,在皇宫大殿里举行即位典礼,接受官员的朝见。第二天一清早就率领
起义军,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
  李自成离开北京的第三天,多尔衮带领清兵,耀武扬威地开进北京城。公元1644年
十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把北京作为清朝国都。打那时候起,清王朝就开始
在中国建立了它的统治。

第二年,清朝分兵两路攻打西安。一路由阿济格和吴三桂、尚可喜率领,一路由多铎
(音duó)和孔有德率领。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在潼关抗击清军,经过激烈战斗,终于被迫
放弃西安,向襄阳转移。过了几个月,农民军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到当地地主武装袭
击,李自成战败牺牲。

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张献忠在四川称帝,国号大西,继续抗击清军。到公元1647
年,清军进四川,张献忠在川北西充的凤凰山的一场战斗中,中箭死去。这样明朝末年的两
支主要起义军都失败了。

 


 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的消息传到明朝陪都南京,南京的大臣们一片慌乱。他们立了一
个逃到南方的皇族、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了一个政权,历史上把它叫做南明,把
朱由崧称为弘光帝。
    弘光帝朱由崧是个迷恋酒色、极端荒唐的人。

南明政权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本来不赞成让朱由崧做皇帝,为了避免引起内部冲突,才
勉强同意。弘光帝即位以后,史可法主动要求到前方去统率军队。


史可法做了督师,以身作则,跟兵士同甘共苦,受到将士们的爱戴。

清军在多铎带领下,大举南下。史可法指挥四镇将领抵抗,打了一些胜仗。可是南明政权内部却起了内讧。
公元1645年四月,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

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竟灭绝人性地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
杀延续了十天才结束。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大屠杀之后,史可法的养子史德威进城寻找史可法的遗体。因为尸体太多,天热又都腐
烂了,怎么也认不出来,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过的袍子和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
花岭上。这就是到现在还保存的史可法“衣冠墓”。


扬州失守后几天,清军攻破南京。南明政权的官员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弘光政权
被消灭了。
清兵继续南下,还颁布一道剃发令,强迫百姓在十天之内,改依清人的习惯,一律剃掉
前半部头发,留下一条辫子,违抗命令的处死,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嘉定军民坚持抗清斗争三个月,被清军屠城三次,牺牲两万多人。历史上把这次
惨案称作“嘉定三屠”。


 弘光政权瓦解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抗清力量继续战斗。1645年六月,明朝官员黄
道周、郑子龙在福州另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聿音yù)即位,历史上称为隆武帝。另
一部分官员张国维、张煌言在绍兴拥戴鲁王朱以海监国。这样,就同时出现了两个南明政权。
为了对付抗清力量,清朝廷派了在松山战役中投降清朝的洪承畴总督军事,招抚江南。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权之后,他手下大臣黄道周是个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帮助隆武帝
出师北伐。但是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出兵。过了一年,清军进军
福建的时候,派人向他劝降。郑芝龙贪图富贵,就抛弃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权也
灭亡了。
 郑芝龙有个儿子叫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当时是个才二十二岁的青年将领。郑芝龙投
降清朝的时候,郑成功苦苦劝阻他父亲。后来,他眼见父亲执迷不悟,气愤之下,就单独跑
到南澳岛,召募了几千人马,坚决抗清。清王朝知道郑成功是个能干的将材,几次三番派人
诱降,都被郑成功拒绝。清将又派他弟弟带了郑芝龙的信劝他投降。他弟弟说:“你如果再
不投降,只怕父亲的性命难保。”
 郑成功坚决不动摇,写了一封回信,跟郑芝龙决绝。
    郑成功兵力渐渐强大起来,在厦门建立了一支水师。他跟抗清将领张煌言联合起来,乘
海船率领水军十七万人开进长江,分水陆两路进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是清军用假
投降的手段欺骗他。郑成功中了清军的计,最后打了败仗,又退回厦门。
郑成功回到厦门,清军已经占领福建大部分地方,他们用封锁的办法,要福建、广东沿
海百姓后撤四十里,断绝对郑军的供应,想困死郑成功。郑成功在那里招兵筹饷,都遇到困
难,就决定向台湾发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明朝末年,欧洲的荷兰人趁明王朝腐败无能,霸占了台
湾的海岸,修建城堡,向台湾人民勒索苛捐杂税。台湾人民不断反抗,遭到了荷兰侵略军的
镇压。


  郑成功少年时期就跟随他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台湾人民遭受的苦难,早就想收复台
湾。这一回,他下决心赶走侵略军,就下命令要他的将士修造船只,收集粮草,准备渡海。


 恰好在这时候,有一个在荷兰军队里当过翻译的何廷斌,赶到厦门见郑成功,劝郑成功
收复台湾。他说,台湾人民受侵略军欺侮压迫,早就想反抗了。只要大军一到,一定能够把
敌人赶走。何廷斌还送给郑成功一张台湾地图,把荷兰侵略军的军事布置都告诉了郑成功。
郑成功有了这个可靠的情报,进攻台湾的信心就更足了。
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要他儿子郑经带领一部分军队留守厦门,自己亲率二万五
千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
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这时候,有些将士听说西洋人的大炮厉害,有点害怕。郑成功把
自己乘坐的战船排在前面,鼓励将士说:“荷兰人的红毛火炮没什么可怕,你们只要跟着我
的船前进就是。”
 郑成功叫何延斌领航,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驶进了鹿耳门,登上台湾岛。
 侵略军又调动一艘最大的军舰“赫克托”号,张牙舞爪地开了过来,阻止郑军的船只继
续登岸。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他的六十艘战船把赫克托号围住。郑军的战船小,行动灵
活。郑成功号令一下,六十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烧,把
海面照得通红。赫克托号渐渐沉没下去,还有三艘荷兰船一看形势不妙,吓得掉头就逃。

  荷兰侵略军遭到惨败,龟缩在两座城里不敢应战。他们一面偷偷派人到巴达维亚(今爪
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说只要郑军肯退出台湾,他们宁愿献上十万两
白银慰劳。
 郑成功喝退荷兰使者,派兵猛攻赤嵌。赤嵌的敌军还想顽抗,一时攻不下来。有个当地
人给郑军出个主意说,赤嵌城的水都是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只要切断水源,敌人就不战自
乱。郑成功照这个办法做了,不出三天,赤嵌的荷兰人果然乖乖地投降。


在围困八个月之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荷兰侵略军走投无路,只好扯起白
旗投降。公元1662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后,灰溜溜
地离开了台湾。
    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隆武、鲁王两个南明政权先后覆灭之后,清军分三路向西南进攻,驶守在两广的明朝官
员瞿式耜(音sì)等在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年号永历,历史上称他永历帝。公元1
647年十一月,明朝将领何腾蛟,依靠大顺军余部的力量,在全州大败清军;瞿式耜在桂
林,也打退了清军的进攻。南明军声势大振。但是,由于桂王政权内部的不团结,湖广和广
西又被清军占领。过了两年,何腾蛟在湘潭被俘杀害,瞿式耜也在桂林城被清兵攻陷后就
义。在桂王政权面临覆灭的时刻,李定国领导的大西农民军,担负起抗清的重任,在西南一
带又继续战斗了十多年。
    李定国是张献忠手下四名勇将之一,又是他的义子,最大的是孙可望,李定国是老二。
张献忠牺牲以后,留下五六万起义军由孙可望、李定国率领,南下贵州、云南。他们派人向
永历帝建议,愿意和他们联合抗清。经过一番周折,永历帝看到形势危急,只好依靠大西
军,封孙可望为秦王。
  孙可望是个野心家,他把永历帝控制在手里,在贵阳作威作福,独断专横,不把抗清放
在心里;李定国却一心抗清,他在云南花了一年时间,训练了三万精兵,加紧制造武器盔
甲;他还找了一批驯象的人,组成一支象队。在做好准备之后,决定出兵进攻清军。
公元1658年,清兵由降将吴三桂、洪承
畴等率领,分三路进攻云南、贵州。李定国分三路阻击,都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回昆明。永
历帝和他的几个亲信官员惊慌失措,逃往缅甸。
永历帝逃往缅甸后,李定国继续在云南边境上收集人马,打击清军,准备恢复。他接连
十三次派人去接永历帝回国,永历帝都不敢回来。
    公元1661年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带回昆
明。一到昆明,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最后一个声明政权到这时候彻底灭亡。
李定国艰苦抗清十多年,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他心情忧愤,终于得病死去。


 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灭亡的那年,顺治帝已经病死,他的儿子玄烨(音yè)即位,这就
是清圣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
大事,叫做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鳌拜(鳌音áo),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
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
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
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
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
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头,
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
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
不在意。
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
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
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
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
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
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
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
 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
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
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
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
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
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
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
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
请求。
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议。许多大巨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
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
 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
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
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换上明
朝将军的盔甲,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说是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
都记得很清楚,把清兵请进中原来的是吴三桂;最后杀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现在他居
然打起恢复明朝的旗号来,还能欺骗谁呢?
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
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
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藩之乱”。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
力讨伐吴二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
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
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公
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
势力,统一了南方。
正在朝廷庆祝平定叛乱胜利的时候,在我国东北边境又传来沙皇俄国侵犯边境的
消息,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边境上面去。

 


沙皇俄国是怎样侵略我国东北的呢?原来在明朝末年,清朝正忙着进关,把北方边境的
防备放松了。沙皇俄国趁机向我国黑龙江地区进犯。他们在我国掠夺财物,杀害人民,遭到
我国各族居民的反抗。清朝进关后,派兵打击沙俄侵略军,收复了被俄国占领的黑龙江北岸
的雅克萨(在今黑龙江呼玛西北,漠河以东的黑龙江北岸)。
    当康熙帝为了平定三藩,把大批兵力调到西南去的时候,有个俄国逃犯带了八十四名匪
徒窜到我国雅克萨,在那里筑起堡垒,四出抢掠。他们把抢来的貂皮献给沙皇。沙皇不但赦
免了逃犯的罪,还派他当了雅克萨长官,想永远霸占我国土地。
 康熙帝刚刚平定了三藩之乱,听到东北边境遭到侵犯,怎么不气愤?为了弄清敌情,他
亲自到盛京,一面派将军彭春、郎谈借打猎为名到边境侦察;一面要当地官员修造战船,建
立城堡,准备征讨敌人。

康熙帝作好一切准备之后,派人送信给雅克萨的俄军头目,命令他趁早退出雅克萨,沙
俄军不但不肯退出,反而向雅克萨增兵,跟清朝对抗。眼看和平解决已经不可能了,康熙帝
就发布进军的命令。

公元1685年,康熙帝派彭春为都统,率领陆军水军一万五千人,浩浩荡荡开到雅克
萨城下,把雅克萨围了起来。

沙俄军队经过几年的准备,把城堡修得十分牢固。彭春观察了地形之后,在城南筑起土
山,让兵士站在土山上往城里放弩箭。城里的俄军以为清兵要在城南进攻,就把兵力拉到城
南。哪儿知道清军却在城北隐蔽地方放了火炮,乘城北敌人防守空虚,突然轰起炮来。炮弹
在城头呼啸着飞向城里,敌人的城楼被炮弹击中了,熊熊燃烧起来。
俄军头目这才吓慌了神,在城头上扯起白旗投降。
    按照康熙帝的事前嘱咐,彭春把投降的俄军全部释放,勒令他们撤回本土。俄军头目托
尔布津哭丧着脸,带着残兵败将走了。
    俄军撤走后,彭春命令兵士把雅克萨城堡全部拆毁,让百姓耕种;接着,带着军队回到
瑷珲城。
    但是,遭到惨败的俄军头目并没有死心,他们打听到清军撤出的消息,过了不久,又带
兵溜回雅克萨,把城堡修筑得更加坚固。

边境的警报传到了北京,康熙帝决定把侵略军彻底消灭。清军的炮火更加猛烈。

沙俄政府慌忙派使者赶到北京,要求谈判。康熙帝才下令停止攻城。
 公元1689年,中国政府派出代表索额图,沙俄政府也派出戈洛文做代表,在尼布楚
举行和谈,划分了两国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就
是《尼布楚条约》。

 

沙俄政府在雅克萨失败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又唆使准噶尔
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沙俄政府在雅克萨失败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又唆使准噶尔
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那时候,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
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
活。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
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一陈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
护。康熙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叫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
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帝召集大臣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他认为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既然打进
来,非反击不可。公元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
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判乱集团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继续顽
抗。隔了一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
儿策妄阿那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
丹走投无路,就服毒自杀。
    打那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
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后来,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
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
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目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
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用一个办法开“博学鸿词
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马上封他做官。这一招果然
很灵,不少全国著名的学者、文人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了。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丧失气节的事。他们宁愿冒
杀头的危险,也不肯应召。其中有一个是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人想推荐他应博学鸿词
科,他写信回答说:“我这个七十岁的老翁还巴望个什么?欠缺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
我应召,我只能一死了事。”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
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
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
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
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二十一天后,因为兵力悬
殊,终于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斫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
(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
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团上眼睛了。”
    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他的继母,离开了他的家乡。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还没有去
成,鲁王政权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
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
顾炎武从四十五岁起,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走,每年
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旅店里。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
西华阴定居下来。
    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错误,又随时修改;发
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
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书被公认为极有学
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里,他写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
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原文是‘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
    跟顾炎武同时代的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都是参加过抗清斗争,始终不愿应召
到清朝做官的。他们在学术上都有很大成就,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清初三先生。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
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鑨,私自招集
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这时候,庄廷鑨已
死去,朝廷下令,把庄廷鑨开棺戳尸,他的儿子和写序言的、卖书的、刻字的、印刷的和当
地官吏,被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这个案件,一共株连到七十多人。

 公元1711年,又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对声明政权表示同情态度,
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就下令把戴名世打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
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
因为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狱”。


 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音yìn zhē)即位,
这就是清世宗,又叫雍正帝。雍正帝是一个残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统治下,
文字狱也更多更严重。最出名的是吕留良事件。


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
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
“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音bì)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
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挑剔说这“清风”
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清王朝统一中国后,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经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雍正帝儿子清
高宗弘历(也叫乾隆帝)在位的时候,国力强盛,财政富裕。清朝初期的文治武功(也就是
文化和武力的统治),在这个时期都达到鼎盛的程度。公元1757年,原来已归服清朝廷
的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两路,进攻伊犁,平定了叛乱。准噶尔平定
以后,原来被准噶尔俘虏的维吾尔族首领大和卓木(又名布那敦)、小和卓木(又名霍集
占)兄弟逃回新疆天山南路,起兵反清。乾隆帝又派兵征讨。大小和卓木在当地残酷压迫人
民,遭到维吾尔族人民的痛恨,纷纷起来支持清军。清军顺利地平定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公元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理。
  乾隆帝跟他祖父、父亲一样,除了武功之外,还十分重视文治。他一面继续开博学鸿词
科,招收文人学者,编写各种书籍;一面又大兴文字狱,镇压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时期
文字狱之多,大大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
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狱来实行文化统治是不彻底的。还有成千上万的书籍,贮
藏在民间。如果里面有不利他们统治的内容,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集中全国的藏书,来编辑一部规模空前巨大的丛书。这样做
一来可以进一步笼络大批知识分子,显示皇帝重视文化;二来借这个机会把民间藏书统统审
查一下。可说是一举两得。
  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派了一些皇室亲王和大学士担任总
裁,那些皇亲国戚大多是挂个名、起监督作用的。真正担任编纂官的都是当时一些有名的学
者,像戴震、姚鼐、纪昀(音yún)等人。那套丛书名称就叫做《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常把图书分成经、史、子、集四个大类:经部,包括历来儒家的经典著作(像
《诗经》、《论语》、《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韵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地理、传
记等书;子部,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像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
术等;集部,包括文学的总集和专集等。
按照四大类集中贮藏起来就叫做“四库”。
  要编一套规模巨大的丛书,先得把书籍收集起来。乾隆帝下了命令,叫各省官员搜集、
收购各种图书上缴,并且定出了奖励办法,要私人进献图书,进献越多,奖励越大。这道命
令一下,各地图书果然源源不绝送到北京,只隔二年,就有二万多种,再加上宫廷内部原来
的大量图书,数量就很可观了。
乾隆帝就下令四库全书馆的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检查。凡是有“违碍”
(对清统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销毁。一查下来,发现在明朝后期的大臣奏章里,提到清
皇族的上代,不那么尊重,譬如他们的上代就接受过明朝的官职和封号,这在乾隆帝看来是
很不体面的;于是就下令把这类图书一概烧毁
在编《四库全书》的同时,被查禁烧毁的图书也有三千种之多。

  但是不管乾隆帝的动机怎样,这部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到底编出来了,而且保存下
来了。编纂《四库全书》的学者们对大批图书进行编辑、校勘、抄写,足足花了十年工夫,
到公元1782年正式完成,共收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当时把全
书抄了七部,分别贮藏在皇宫、圆明园、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奉天、(今沈阳)杭
州、镇江、扬州(其中三部后来在战争中被烧毁了)。这对后代人研究我国古代的丰富的文
化遗产,毕竟是一项重大的珍贵的贡献。至于查禁销毁一批书,当然对我国文化造成了损
失,但是这种有禁也不可能彻底。当时就有不少爱护文物的人,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把许
多有价值的书藏了起来。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不少被禁的书陆续出现了。
   


乾隆帝连年用兵,军费花费很大;他又六次巡游江南,搞得十分铺张浪费。加上下面的
官吏贪污浪费成风,弄得国家渐渐地衰弱下来。
    就在这个时期,在京城流传着一本小说,叫《红楼梦》。开始,人们还弄不清作者是
谁,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写书的作者叫曹雪芹。
  曹雪芹原来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他的曾祖曹玺(音xǐ)曾经得到康熙帝的宠信,
被派到南方当江宁织造。江宁是南方富裕的地方,织造是专替皇族办服装的,是个攒钱的差
使。曹玺死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父亲曹(音fǔ)接替了这个差使,一家三代前后做
了六七十年织造官,不用说家产越来越富,成了一个豪门。


  雍正帝即位后,因为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到曹家,雍正帝认为曹家反对过他,不但革
了曹的职,还下令查抄了他们的家。那时候,曹雪芹是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懂事,看到家
庭遭到这样大的灾难,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
   父亲丢了官,在江宁呆不下去,只好回到北京老家,生活越来越穷,家庭的灾难又接二
连三发生。到后来,父亲曹也死了。曹雪芹的生活更加困难,他只好搬到北京西郊,在几
间简陋的屋子里读书。有时候,连粮食也不够吃,只好喝点薄粥充饥。
曹雪芹住在郊外,环境变了,接触了一些穷苦百姓,再想起小时候家里的豪华生活,免
不了产生许多感触。后来,他决心根据他的亲身体验写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这
就是《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在那个贵族家
庭里,大多是一些挥霍享受,专讲吃喝玩乐、放债收租的寄生虫。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
内心肮脏刻薄。小说的主人公,贾家的公子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是一对嫌恶贵族习气、
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在那个环境里,他们想摆脱旧礼教的束缚,也没有出路。结果林黛玉
受尽歧视,害病死去;贾宝玉离家出走;而那个贵族大家庭,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也像腐
朽的大厦一样,忽喇喇地倒坍了。
  曹雪芹用十分深切同情的笔调写了这一对青年男女和一些受压迫凌辱的婢女,又满怀气
愤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在《红楼梦》里,有一段“护官符”的故事,就是专
门揭露这些官僚和豪门怎样勾结起来欺压百姓的。
小说里的贾府有一门亲戚薛家。薛家的公子薛蟠,因为跟别人争夺一个婢女,行凶打死
了人。被害人的仆人告到应天府,知府贾雨村正想派公差到薛家去捉拿凶犯,他的随身仆人
暗示他别这样做。退堂以后,贾雨村把仆人留下,问他为什么阻止他捉拿凶犯。那仆人从袋
里拿出一张纸,上面抄着民间流传很广的一首叫做《护官符》的歌谣,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雨村看不懂。经仆人一解说,才知道南京地方,有四家豪门大族:贾家是皇亲国戚,
史家和王家都是金陵(就是南京)的大官僚;“雪”和“薛”同音,指当地一家富商薛家。
这四家结成亲戚,互相勾结,势力大得没法说。当官的要想护住自己的官职,就不能得罪这
四家豪门。仆人提醒贾雨村说,这次杀人的凶犯正是薛家公子,要是触犯了他们,不但要丢
掉官职,只怕性命难保。
    贾雨村听了仆人的话,吓了一大跳,马上打消了捉拿凶犯的念头,还按照仆人献的计,
把被打死的人说成是急病死去。一桩人命案,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了结。
曹雪芹花了十年时间,在北京西郊写这部小说,曹雪芹死后,又有一个文学家高鹗(音è),续写了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了一部结构完整的小说

 小说《红楼梦》经过一再传抄、翻印,越传越广。一直到现代,大家公认它是我国古代
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人们不但欣赏它的高超的艺术成就,而且还从那里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
快要没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直到现在,从国内到世界各国,都有许多学者研究、考证这部
伟大著作,人们把这门学问称做“红学”。

 

 乾隆帝做了六十年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了胜利。他志满意得,骄傲起来,把自
己称做“十全老人”。他越来越喜欢听颂扬的话,于是,就有人用讨好奉承的手段取得他的
宠信,掌握了大权。


  有一次,乾隆帝准备出外巡视,叫侍从官员准备仪仗。官员一下子找不到仪仗用的黄
盖。急得不知怎么才好。乾隆帝十分恼火,问:“这是谁干的好事?”
    官员们听到皇帝责问,吓得张口结舌。有一个青年校尉在旁从容不迫地说:“管事的人
不能推卸责任。”
    乾隆帝侧过脸一看,那个校尉眉目清秀,态度镇静,乾隆帝心里高兴,把追问黄盖的事
也忘了,问他叫什么名字。那青年校尉回答,名叫和珅(音shēn)。乾隆帝又问他的家
庭情况,读过哪些书,和珅也无不对答如流。
    乾隆帝十分赞赏和珅,马上宣布他总管仪仗,以后又派他当御前侍卫。和珅是个非常伶
俐的人,乾隆帝要什么,他件件都办得十分称心;乾隆帝爱听好话,和珅就尽说顺耳的。日
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珅当作亲信,和珅也步步高升。不出十年,从一个侍卫提升到了大学
士。后来,乾隆帝还把他女儿和孝公主嫁给和珅的儿子。和珅跟皇帝攀上了亲家,那权势更
别提有多大了。再加上乾隆帝年老力衰,朝政大事,就自然落在和珅手里。
 和珅掌了大权,别的大事他没心思管,却一味搜刮财富。他不但接受贿赂,而且公开勒
索;不但暗中贪污,而且明里掠夺。地方官员献给皇帝的贡品,都要经过和珅的手。和珅先
挑最精致希罕的留给自己,挑剩下来再送到宫里去。好在乾隆帝不查问,别人也不敢告发,
他的贪心就越来越大了。


乾隆帝在做满六十年皇帝后,传位给了太子颙琰(音yóngyǎn),颙琰即位,就
是清仁宗,又叫嘉庆帝。
嘉庆帝早知道和珅贪赃枉法的情况。过了三年,乾隆帝一死,嘉庆帝马上把和珅逮捕起
来,叫他自杀;并且派官员查抄和珅的家产。
和珅掌权的时候,清王朝十分腐败,地方官吏贪污横行,百姓怨声载道。当时,在湖
北、河南一带,白莲教又盛行起来。有个安徽人刘松,到河南传教,利用给百姓治病的机
会,劝人入教,后来被官府发现,流放到甘肃去。
松的徒弟刘之协和宋之清逃到湖北,继续传教。他们宣传说,清朝快要灭亡,将来会
出现新的世界,入教的人都可以分到土地。当地的贫苦农民受够地主剥削的苦,渴望得到土
地,听了这个宣传,纷纷参加了白莲教。
 白莲教首领刘之协到了襄阳,召集教徒开会商量。大家说:“这个世道,真是官逼民反
了!不如索性造反吧。”经过一番商议,决定用“官逼民反”的口号,发动群众起义,并且
派出教徒分头到各地去联络。
    公元1796年,也就在嘉庆帝即位那年,白莲教徒在湖北宜都、枝江等地举行了起
义。襄阳地方有个白莲教首领齐林,原定在元宵灯节起义,不料走漏了消息,遭到官府的袭
击,齐林和一百多个同伴被杀害。
林有个年轻的妻子叫王聪儿,原是个江湖卖艺的女子,从小练得一身武艺。她决心给
丈夫和起义的同伴们报仇,就和齐林的徒弟姚之富一起,重新整顿起义队伍,不出一个月,
就组织了一支四五万人的起义军。王聪儿和其他首领一起率领队伍,到处打击官府,惩办贪
官污吏。
    当王聪儿在湖北起义的时候,四川、陕西的白莲教徒也起兵响应。起义的火焰在三省广
大地区蔓延开来,一些贫民、流民,都参加了起义队伍。

 

  嘉庆帝死后,他的儿子旻宁(旻mín)即位,就是清宣宗,也叫道光帝。道光帝即位
后,清王朝越来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到了公元
1840年,也就是道光帝即位的第二十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打这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
一步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勇的中国人民为了反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统
治,前仆后继,开展了不屈不挠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近代
史时期。

-----------------------------------------------------------------------------------------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花生_TL007/article/detail/340277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