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透视总结

透视总结

1.透视

透视是什么?透视即是人眼观察物体的视角。一只笔,三维空间下有长度,高度,宽度。然而,我们却始终无法以一个单独的视角去全面地认识它,不知道另一面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透视,它是局限的,也是古怪的。

2.视锥

那么人眼看到的是个怎么样的古怪法?假想我们的眼睛发射出一个圆锥,每一个物体发射的光线就都从底部发送到圆锥的顶点,即人眼。那么不同空间位置的物会在人眼中如何表现?是不是每一个物体都一样大?那么地平线是不是会消失?

3.视中线

       在我们假想的圆锥中有一条直线,从圆锥底部中心到顶点,这就是视中线。

4.地平线

实际上,每一个物体因为空间位置的远近会发送不同范围大小的光线,这是人眼判别物体空间位置的独特表述。如果当一个物体足够远,那么我们会看到一个点。在其横向延申时形成的线,就是地平线。

5.视平线

当你举起一支铅笔,使其底部正对眼睛,如果你只可以看到一个圆,那么这支笔代表的线的垂直线就是视平线。那么视平线与地平线是什么关系?假想我们正站在无限笔直延申轨道的正中心,我们会在视平线上看到什么?一个点。前面说过,如果当一个物体足够远,那么我们会看到一个点。轨道的距离逐渐拉长,我们看到的物体越来越小,当我们眼睛的圆锥体内有一条与火车实际平行的线,这条线就会发送来一个点。这个点的连线就是视平线。如果我们乘上热气球,地平线是不是会变低?这是错的。地平线会随眼睛高度而变化。

 

  1. 视角

   我们的眼睛发出的圆锥会随着我们的视角改变而转换方向。当圆锥底部与物体一个面平行时,这个面上的任何一个点不会有位置变化,因此,我们的眼睛会完完全全地将它表达出来。如果圆锥底部与物体的一个面无平行关系时,那么这个面上的点就会有空间位置变化,我们眼睛的透视功能开始生效。但它可能不会延申为一个点,只能说有延申为点的可能性,因此可以以此做辅助线。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俯视一支笔时,笔在人眼中的形状与保持笔姿势的同时高举并俯视它的形态一致。这说明人眼看到的画面改变取决于物体面与圆锥底面相对位置是否改变。

       如果把一块面以线代替,那么空间位置的不同也会引起斜率的不同。如果面前的火车轨道与我们的视中线交叉,那么靠近视中线的火车轨道一侧的斜率比另一侧更远。

  1. 消失点

我们说过火轨道会延申为一个点,地平线(视平线)是点的汇集。那是否可以说我们观察到的物体的面都有在视平线延申为一个点的可能性?是的,只要有一个面在水平方向上有空间上的位置变化,那么这个面就有成为一个点的可能性。在绘制二维图时,常以方形代表长的两条线的变化表示。

三维空间有高度,高度的透视表现又是什么样子的?假想我们正对着一个向上的坡面,我们的眼睛如何向我们传递它的空间位置变化?圆柱体内必有一条与这个坡面实际平行的线,且这条线与坡面中心线也平行。这条线发送来的点就是我们眼中坡面的可能消失点。与水平方向的消失点不同的是,水平方向上的面与视中面或视中面平行,而垂直方向的消失点可能存在与任何一条线上,当它落在地平线上时,那么可以表示这个物体的面是没有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关系。

想象我们正视一本静止的书,书上每一页或者说每一面都以一条线相接,但每一面都不平行。那么离我们眼睛最近的那一页它的消失点与离我们眼睛最近的那一页的消失点有什么不同?它们都在视平线上,但离得近的页面它的消失点会比较近。圆锥体内有一条与它平行,也与页面的中心线平行的线与视平线相交的点就是它的消失点。当这条线代表离得近的页面与另一条代表离得远的页面的线会形成一个三角形,代表远的页面的线成为三角形斜边,因此它形成的消失点通常比较远。

实际上,如果我们正视竖立起来排成一列的5枚硬币时(其中对于中间一枚,我们只可以看到一条线)这时我们会发现眼睛越远的硬币看起来更圆,这个例子基本和静止的书类似。因而我们在画俯视圆柱体时,最下面的弧线通常是最圆的。

假设我们是一位正在画透视画的菜鸟,我们只取中间三枚硬币,并依照前后两枚硬币的消失点补充原本被抛弃的两枚,我们会画出两枚畸形的、被拉伸的硬币,这就是透视扭曲。因此,如果我们想画得自然点,就应该往后站,多画消失点。

现在我们深入讨论面与面的消失点。

假想我们正在俯视一个立方体的顶角,那么上顶面与右侧面的消失点是什么关系?同样的一个点。之前说过,由于物体面有空间位置的变化,因此会有消失点存在的可能性。而右侧面和上顶面存在相同的空间位置变化,因此它们共用一个消失点。其实隐藏在视线之下的下底面和左侧面同样也是一个消失点。我们可以从消失点延申出无数平面,这些平面存在相同的空间位置变化。

那么垂直方向上的消失点是否也存在消失点共用的的情况?当然,比如坡面上的栅栏面等等,我想讲的是垂直方向上消失点处在同一垂直线上的情况。如果把前面静止的书横放并继续保持正视,那么每一个书面的消失点都处在同一垂直线上。而这一·垂直线是原本的视平线。我们可以得出,同一垂直线上的消失点所拉伸出的平面位置变化具有同一方向性。以视平线为中线,上下的方向刚好相反。

 

  1. 测定

中心、面积的二倍等分:对角线

等方块化:对角线+聚集

高度:聚集消失对比

距离长度:

1.一聚集法+自制聚集法。得出:一聚集处的原距离。

2.多聚集(整体)对角线消失点法。用于绘制等大不等距。

 

总结自黄朝贵透视教学视频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花生_TL007/article/detail/68674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