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Liberal Arts:志存高远_天积里902deb

天积里902deb

 


每当人远航归来,他总有故事可说。

Liberal Arts 是人文教育,大一基本就是接受人文教育,这篇文章就是我对这一年接受人文教育的感想。

Liberal Arts 的课程那么丰富,但我最后挑出来的就只有:兴趣、改变命运的决心,他们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希望《志存高远》,能带来一些启发给你我。

 

人生在世会面对各种问题,我们可以分为三类:

  • 单纯问题:有明确的方向、有能让人放心的答案(标准的答案)。

    掌握的工具、模型、视角,以及是否聪明决定了解决问题的上限。

     

  • 俩难问题:左右为难,不好取舍,但又必须作出取舍。

    需要的是大脑对世界的认知,个人价值观。

     

  • 棘手问题:无解的问题,但有应对的方法。

    只能试着管理,人生茫茫,轻舟独行,没有什么可以确定。所以在这个深夜,小声的说一句:“加油吖自己~”。

     

这就是 Liberal Arts 的价值所在:培养的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俩难问题、棘手问题)。

专业划分都是人为的,通常是给专才准备的,通才得自己决定自己需要哪些知识。

有人学的是艺术欣赏,但是 ta 得到了洞见直觉的能力;有的人喜欢读历史书, ta 肯定爱好研究领导力。

真实的知识没有固定的边界,没人管,我自己决定干啥。

Liberal Arts 是您必须把文科的见识和理工科的技术结合起来。比如说,

  • 好奇心 + 大数据 = 市场研究;

  • 同理心 + 基因测序 = 基因咨询服务;

  • 文学创造力 + 互联网 = 社交网络经理;

感性让人灵动,理性避免愚蠢。
 


兴趣

真正自由的人总能给人以苗条潇洒的印象,那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与内心抛弃了多余的东西。

起初是兴趣。

有哲学、健身、编程、总结。
 


哲学:不断提高的认知

  • 哲学的视角:站在无限时空外,看透了生死 — 不辛酸,也心酸。

    如果一个人真的看透了生死,ta肯定不是消极的,ta就像一个游戏高手,能把握住时间的一分一秒,“更积极”也“更超脱”。

    所谓 “更积极”:是通过学习和思考,发现自己内在的特殊禀赋。

    • ta 就能够分清主次,在正确的方向上拼搏,去争取 ta 真正想要、对 ta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所谓 “更超脱”:当 ta 在拼搏的过程之中遭到无与伦比的打击时(真正的痛点,无从超越),却又能够用一种超脱的眼光看待。

    • 我再热爱人生,我也看到它是有限度的,因为这个限度,我不会太沉溺在里面,一旦遇到了挫折和苦难,我能够跳出来看,心想不过如此,人生的一切悲欢都是暂时的,反正结局都一样。

    每个人的生命结局都是一样的,彼此的差异只在于是怎样的生、又是怎样的死这些细节上面。

哲学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思考的思考、教育的教育,是所有学问里面最特别的,可以称作“学问的学问”、“知识的知识”或“科学的科学”。

这三个词其实都来自于同一个拉丁文的片语,叫做 “Scientia Scientiae”,翻译成英文就是“the Science of Sciences”,各门学科里面的综合性的学科。

哲学其实就是爱好智慧,求真。

智慧怎么说呢?

  • 智慧:完整而根本的理解。

哲学带给我的震撼,是革新思维,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面向地考虑事物。比如说:

  • 终极问题:什么更重要?

    比如择偶标准,性格重要吗?重要,但什么更重要?

    聪明重要吗?重要,但什么更重要?

    善解人意重要吗?重要,但什么更重要?

    对方是不是一个能讲道理的人?这个是不是更重要!!
     

  • 谦逊:谦逊的必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视角不同,人人看到的事物也不同,所以,对于不同视角的不同真相,不是要让我们与他人之间划清界限,而是倾听、相互学习、理解,保持视角的多样性以及开放的状态。
     

  • 元问题:问题背后的问题,解决了问题的问题,你才能解决其他问题。

    如果在现实中我们面对问题总是只顾眼前,见招拆招,而不去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那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应对重复的难题,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我面对的『元问题』,主要是贪婪、空虚、懒惰。
     

    『贪婪』:想要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还有很多的负面情绪也源于贪婪,如:

    • 傲慢:假装自己拥有其实并不属于自己的种种高高在上的权利

    • 嫉妒:想要自己尚不具备的东西,却发现别人已经有了

    • 愤怒:自己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那能力却没有

    • 怠惰:是因为明明要用劳动去交换,却想张口就来、伸手即得

    面对贪婪,我还有很多要修行。

    比如学习贪多,与其假装很努力,去盲目地追逐所有的机会,不如努力增厚自己的资产,把时间和资源花在那些不变的事物上(什么更重要?)。

    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清楚地认识你是谁。
     

    『空虚』:精神不充实

    我一直喜欢看玄幻小说,在那浮华的快感背后,其实是未经审视的空虚。

    就我的意义感来说,其实就俩方面:有没有目标感、人际交往是否正常。

    这俩个方面做好了,通常都比较忙,就不那么无聊了。

    小说适量,因为最终,你的一切价值,都是你的注意力的产出。
     

    『懒惰』:精神松懈、厌倦。

    我一直在逃避自我,主要是两个原因:

    • 懒惰
    • 怯懦
       

    在这俩个原因中,懒惰是更主要的初始的原因,因为我的懒惰造成了普遍的平庸,而这就使得怯懦好像有了理由…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一个人要垮,首先精神先垮,只要精神不垮,就没有任何力量能摧毁我们的意志和身体。
     

  • 注意力: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不要凑热闹、操别人的心、心急火急随大流、打败注意人商人。

    • 操别人的心:徒增烦恼。

      我有一个亲人,特别忙,我很担心 ta 的身体,想着想着还有点烦、乱,后来我就不想了,也不操 ta 的心啦。

      我选择百分百相信ta,相信 ta 的选择是最优的。

      每个人都只能管好自己,既然如此。

      • 我就不会为无法控制的事担忧,因为我无法控制;担忧又有什么用呢?

      • 我也不会担忧我可以控制的事,因为我能够控制,所以不必担忧。

      不过,也不是漠不关心、把一切深埋心底… …保持冷静,做到尽全力掌控,这很正常。但向你爱的又爱你的人,表达(关心和爱护的)情绪,也没关系。

      不操别人的心,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虽然现在帮不到 ta ,但以后一定可以。需要我的时候,随叫随到。

      人们往往最难控制的是,去影响身边的人,尤其是越亲密的人,越想去影响 ta 的价值观,改变其行为,插手 ta 的人生。在这一点上应时刻反省,其实你们也只是在“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相互感受到这种努力,相互鼓励。

      年轻人应该追寻内心的热情,你对什么事情、什么东西有莫大的兴趣,那这就是你的人生方向。

      大学生感到寂寞大多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也还没有遇到大学生活的最值得做和最美好的事——阅读和恋爱,所以才茫然无措、想找一种心理上的抚慰。
       

    • 注意人商人:比起依靠自己的自律能力,远离诱惑本身要重要得多。

      要想保护好注意力,就要特别提防注意力商人,他们会让您活在永恒的当下,您的注意力只能时时刻刻都消耗在身边发生的事物上,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不知道可以有过去、可以有将来,只有 永恒的现在

      把注意力商业化,把海量的免费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高价卖掉(人的注意力是商品),是新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始于 1833 1833 1833 年,有报纸、电视剧、收音机、互联网、明星、社交软件、游戏、小说等等。你若是胆敢不在意你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事实上你的注意力其实就是真正有价值的你)就会被无情地收割起来然后被卖掉。

      深圳有一群社会边缘人,叫“三和大神”,他们只选择打短工,日结,挣到一天的工钱就去玩三天游戏,钱没了再去挣钱。他们只要把自己挣出来的那三天空闲,拿来思考一下扭转命运的办法、寻找更好的机会,也许就能走出人生困境。

      在网瘾上,我觉得堵不如疏,疏是去找出源头,适当疏导。

      主要是看网瘾少年上瘾的原因,这样,就能用很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把上网替换掉。

      这一代的年轻人和过去的比起来,是放慢了节奏,喝酒,发生sex行为,挣钱的年龄,都在推迟。

      毕竟,他们有的是时间… … h a v e   a l l   t h e   t i m e have~ all ~the~ time have all the time

      因为人是动态变化的,既然时间也是充足的,所以应该百分之百地信任每一个人。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选择的路径,探索、尝试,当然也少不了犯错,而对于犯错,早一点犯错比晚一点好。

      我觉得自律关键就是自己有没有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根本就没有必要谈自律。

      有的可能是渐悟,有的可能会顿悟,但最后都会达到佛经里说的『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我想我无明(没有智慧、对人生缺乏透彻的认识)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所以也不知道什么是坏的,也不知道什么是更坏的,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坏的。

      不是可以玩游戏,只是做了只会更空虚(追求不在游戏),这件事情不仅意义不大,还会让人沉沦下去。放弃游戏是为了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特定的领域,长期的观察、深入的思考,提升自己才是最好的。

      因为最终,你的一切价值,都是你的注意力的产出。

      • 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

       
      如果说注意力是最宝贵的东西,那么浪费的注意力就是最大的挥霍。

     

  • 认知:我们常常被无知包围。

    我们头脑当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认知”,这些认知是一个包含很多谬误的混合物。

    每个人头脑中都自带大量的幻觉和错觉,可我们不可能先给自己“洗脑”,把那些环节、错觉、谬误都清除掉再生活。

    我们必须携带不完备的认知去生存,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狭义认知的纯度。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

    • 吃饱了以后,想什么味道都没太大的意思。不管是食欲还是性欲,一旦得到满足,你对它的认知判断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的行为不能完全用“食色性也”这种纯自然律来解释,还有意义。

    比如 L L L君 今年 35 35 35 岁,觉得自己应该当副总了,应该买某个价位的车了,应该在某个地段有房子了……在什么年龄拥有什么东西、获得什么身份,这些动物不知道,是人的文化或者意义驱使的。

    文化赋予了我们一种意义:穿什么服装,开什么车,交往什么样的圈子等等,这都是所在的文化圈子施加的,一旦拧上,我们的行为就自然受它驱使并为它奋斗——对人来说,“意义”真的是很有意义的。

    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注视下,这些目光中有赞许也有贬损,带给我们的是伤害也是动力,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奔着各种意义、价值和契约而前行,这就是“人之为人”的宿命。

    当下有一句很温馨的话:“生命的意义就是成为你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说说我的:

    • 追求自我的价值:不想按照社会上多数人遵循的模式活,我不能成为我自己么,真实的,本色的自我?。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每个人自身从宇宙里承载着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独特性,那是一个人生存的核心,把它实现出来,就是每个人的人生使命。

      我们出生的时候是原创啊,现在都活成盗版了。
       

    • 追求高于动物性生存的价值:也不想像动物那样仅仅是活着,然后就死掉。

     
    您,不认为人应该有这俩种追求吗?
     


健身:活力滋养自己

发现喜欢锻炼就是好,锻炼真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锻炼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就是要尽可能的消耗能量。比如:

  • 刷牙时可以单腿站立

  • 上课时回答问题只是想站着上课,要是老师出去了顺带做做深蹲

  • 没事就来几下俯卧撑、plank…

  • 随时随地都可以锻炼,锻炼真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快感与不快从思维而来。之前总以为,快感与不快是外界给予自己的。然而,它们其实是从自己的思维中产生的。

行动就可以带来快感,比如『早间流程』:

  • 醒来后, 60 60 60 秒冷水澡;
  • 每天早上给自己一个好的开始,问一下自己:“我今天又会做什么特别棒的事?”
  • 对着镜子,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月亮一样,十分好看,要笑就这么笑。

如果提不起干劲的话,不如先行动起来再说,让“没理由兴奋”激起您的干劲。

那种高燃的状态,让人振奋,浑身充满了能量,我一想到自己就高兴,没有缘由。

我不仅是这次的军训标兵,我还要做人生标兵。
 

  • 笨人(执着):我知道了… …如果聪明就是这样的话,我愿意做一辈子傻瓜。

    为什么聪明的人总做傻事?

    • 做傻事的才是傻瓜。
       

    刚刚再看《阿甘正传》,真是好评。

    记得,我第一次当选班长,有一次接了老师一句话,结果全班同学都笑了… …而后一个同学就说:“你是真的笨”。他说的笨,是智商比较低的意思。其实我也感觉自己比较笨,但我并不难过,我反而经常精力充沛,充满干劲。

    我觉得笨笨的人,更有可能成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经常会收到别人的鼓励,而后我做了很多看起来不像我做的事情啊(我比较内向),比如 班长、主持人、一个人服务一个包间等等。

    • 第一次,正式的当选了班长。

      一年时间特别认真,效果不错,也感到疲劳,我想放弃了,于是想问一下同学的推荐人选,结果同学说全班除了你,大概没有人适合做班长了… …后来每个班主任都会夸夸我,希望来一打这样的班长。

    • 第一次,正式的当选了主持人。

      我在人多的地方说话,我就比较紧张… …主持人真是半推半就,被上一届主持人推荐的。上台后,我居然不紧张了,晚会是露天的,其实看不见多少人… …后来在学校里经常有人说着我的名字,和我打招呼,一下子都认识了。

    最后都做好了,这里面最关键的可能就是执着。

    那种一股脑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劲儿,“踏实”、“一根筋”、“对自己负责”、“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在我看来,永远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

    很多时候,真没啥天赋,只是浑身充满了动力。既然自己能力有限,就按照有限的能力尽力而为就好,把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做好。

    聪明人,脑袋里能装的目标太多,所以忘了执着吧。

    记得,开始自学编程时,同桌说:“要是他们像你这么努力,好多人都可以超过你”。刚开始我不服气,但后来仔细想想,我也觉得他们是比我聪明,也就坦然的承认了。

    打开自己,用发展的思维看自己,允许自己不聪明,接纳自己不聪明,知道是努力学习才能学会,而不是所谓的聪明。

    我知道我不够聪明,但我知道爱在什么地方。
     


编程: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常常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走多远,而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有最适合时代的方法论。

 
计算机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初级:计算机系最基础的内容 — 技术。

  • 初级的技术

    现在的培训班、按部就班教学的大学、网络上的课程,大多是教授 “计算机系” 最基础的内容 — 技术。但这些还都是比较浅层的计算机内容,只会这些在现代只会被代替……

    就像很多人说做 IT 是吃青春饭,从现象上看,确实如此。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在学习计算机时,以为自己所学的就是热门,自己就是中心,但其实只是掌握了一种服务于他人的工具而已。

    因为很多人学了就只会操作这个工具(只会写代码),而操作它做什么,则完全需要别人下命令。

    如果一个人只会使用编程这个工具,很快就会被更年轻的,更会操作工具,而且掌握了新工具的人取代。
     

中级:研究的是 “计算机” 本身 和 “计算” 这个行为本身(算法、软件、内核、架构、安全),这才是 “计算机系” 的学生要做的事情。

 

高级: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出来后,又把计算机思维应用到其他科学领域,如生物的DNA、物理的基本粒子、计算机模拟、脑机接口、科技金融、量化交易、ROS机器人等等。

  • 高级的创造

    我觉得计算机系最有前途的学生一定是跨学科的 ,利用 计算机思维 解决那个领域的问题,当然对那个领域的知识也是要懂的,因此计算机系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忙的学科;您想选哪一种都取决于您自己的努力程度。

    最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那个领域的问题转化为信息或者数学问题,这也正是大部分计算机科学家做的事情。

    具体的思路,请见《算法训练:嘘,别人我不告诉TA》:

    • 机器翻译
    • 基因测序
    • 股票市场的分析和预测
       
  • 任务:任务和目标一样,总是完不成的,主要是为了达到有序学习的目的。

    每天的事情太多,总是做不完,是现代人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尤其是发展特别快的行业里(比如IT领域)的人或者创业者。

    唯一的解决方法恐怕就是一些事情不要做了,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凑合做完了。

    当IT领域的从业者,完成了两三项任务后(一半工作),他们手上的任务依然是四五项,不会减少,甚至可能更多,因为新的任务又来了。这和他们想的,完成一半任务,压力就会减少一半的情况完全相反。

    在互联网公司里,永远不可能有把所有工作做完了的时候,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这和(微软那样的)传统软件公司情况不一样。

    在传统的软件开发中,任务是事先定义清楚的,虽然在开发的过程中有所变动,但是变动不大,你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前完成自己的模块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下的工作是越来越少。

    互联网的产品开发则不同,它的产品是一个动态迭代的过程。无法清晰定义一个静态的版本,新的问题总是不断地涌现,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有必要立即解决,因此不存在一个把工作队列清空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人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完成了百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几十的工作,而是做完了哪几件重要的事情。一个聪明的员工,应该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它们——这是所有新员工都欠缺的技能。

    愈是忙碌的时候,愈应该认清真正重要的事是什么,养成确认优先顺位的习惯,否则事态会渐渐演变成可怕的局面。伪工作做得越多,个人进步就越慢,甚至能力还会倒退。
     


总结:安顿自己的笨拙与孤独

每天总结就好,不要求量(定期不定额),总结的初心很清晰:

  • 为了可以不遵守任何作息规则,又生活的自律。
  • 为了安顿自己,特别是安于自己的笨拙、孤独。
  • 为了让玩游戏、看小说、煲剧、浪费时间、虚度光阴有一种合法的感觉,也能进入看似慢腾腾的体验,享受了过程。还去影响了每一个日子的品质。
  • 为了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有意义,不做没有意义的事。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 状态:你的大脑会时刻分析你的环境、你的思想以及你的健康这些信息形成你的状态。

    那状态不好呢? 可能有几种情况,我们分别处理:

    • 累了:加一个空档期,好好休息 or 吃大餐(没有什么是一顿健身餐解决不了的)

    • 害怕:觉得自己不行,要告诉自己没问题。因为【状态不好,我累了】,也可能是【我很没用,我完了】。这是一种觉得自己特别废的状态。

      你怎么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有时候甚至比你遇到的挫折本身更重要。

      每天都有必须要完成任务,有时也有额外的任务,状态不好的时候,潜意识就会觉得做什么都不能改变自己、自己不行,自然就没有动力。

      对于这些必须要完成事情,不可能推出去,只能马上行动……其实很快,就发现可以完成大半。这时候,趁热打铁,很快就可以搞定。

      告诉自己,【我没问题】,增加自信。

    • 浮躁: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栋梁。故要养深积厚,等待时间​​​。

      最好是我们对自己既没有积极期待,也没有消极期待;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头脑只是用来分析认识事物,而不去评判好坏对错。

      头脑的认识,只是为了帮助身体和潜意识的自我,更能放松和专注。当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的能力发挥,是最惊人的。享受学习、工作带来的充实感,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21 21 21 秒钟或 24 24 24 小时内改变人生,或者提高实际的编程水平,这是不可能的。你尝试过连续 24 24 24 个月不间断的努力提高自己么?

    • 状态不好:取决于环境、思想以及健康。人的堕落基本是从生活作息的不规律开始的。每天做一份元气满满的早餐才行,每天都有运动才行,而后在一个不错的环境下学习工作。

    • 遇到不能控制的事: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事;有度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拥有睿智区别以上两类事,做到真正的上善如水,宠辱不惊,无欲则刚。

      对于不可控的事情,强求也无味,不如忽略。如同打游戏一样,我们并不特别在意某一句的输赢,而是这个在系统的输赢。菜鸡报复,高手原谅,智者忽略。

    • 她说太累了:如果她说最近太累了,记住不是真的累,是你最近关注她太少了,她需要一个大大的拥抱和陪伴。

      一般她说她状态不好,不是要你说一堆,而是【叫宝宝,给抱抱,亲宝宝,喂饱饱,买包包】,不知道你明不明白。
       

  • 安全第一:以对人生境况的改变程度来衡量,从长期来看,我这几年在学业、事业上所做出的所有努力,都比不上我接下来每次坐车把安全带系好的影响来得更大。
     

  • :家不仅是经济活动,也不仅是传宗接代。

    它是用来对抗时间的,人们用 “在一起” 来对抗个人难以面对的生老病死。

    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史铁生《奶奶的星星》
     

  • 管理:真正的管理不是管理者在管理,而是由目标来管理。

    世间事物的运行,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找到它,顺应它。比如:

    • 比如管理者:个人能力越强的管理者越喜欢亲力亲为,这时一定要有意识的管住自己的手。

      管理者的角色是团队的大脑和心脏,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方向、去找人、找钱、争取资源。

      上述这些都比自己亲自下地干活重要,为了将来自己不累死、队伍不走歪、公司/团队活下去,一定要把自己的下属培养成自己的手和脚。
       

    • 比如非理性:非理性是大脑的近视,这种天生的事情,不能完全医治,只能通过工具(眼镜)来矫正。

      大部分健康的食品可能有些乏味,我们更多的喜欢那些激情我们本能欲望的垃圾食品。

      但食物是燃料,它让我们更可能运动;而运动,即能恢复能量又能改善情绪。如果你管理好自己的饮食,你会更想运动,继而去运动…所以,身体健康甚至心理健康的起点是 均衡饮食、吃健康的食物。

      能量水平的提高,会让你又会入迷一件事情了,这件事情就是锻炼身体,越来越喜欢运动。

      如果你学一下健身的知识,以后可能就是一个健身教练也说不定!

      所以,怎么让自己喜欢上吃健康的食物。

      我这边的工具就是 “懒”。

      我提前在我居住地塞满大量的绿色食品,我比较宅,我不经常出去。

      这些食物让我在煲剧时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压根不需要意志力去抗衡!!!

      绿色食品会比较乏味,加些“调味料”。

      我还得在《舌尖上的中国》找找,禁止糕点、糖果、巧克力、饮料等甜食、其次辣的、油腻的不要多吃。
       

    • 又比如吸引力法则:生命会给你所要的东西,只要你不断地向它要,只要你在要的时候讲得清楚。

      量子物理学其实已经真正开始指向这个发现,它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拥有这样一个宇宙,它可以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实际上,所有被我们感知的一切,都是由意识所塑造的。

      你是这个宇宙中,最有力的发射塔,你的所思所想就会把宇宙里的同类吸引过来。

      可这个吸引,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持续保持我们想要的事物的思想,让我们想要的事物在心中保持绝对清晰,借助于吸引力法则,你会成为你心中最常想的那种人,也会吸引来你心里最常想的事物。

      我们可以用肯定宣言。

      肯定宣言,就是在想象你想要的结果的同时,不断的对自己重复你想要的,直到你真正实现。

      • 我,路飞,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 我,呆伯特,将要成为一个著名的漫画家;
      • 我,Debroon,将要成为一个超级黑客;
         

      你可以挑个合适的时期,在纸张上写 15 15 15 次有关于你的肯定宣言。

      如果你坚持要上二楼,就会想到搬扶梯;你只想试一试,那就什么都想不到。如果像笨人一样按照这三个步骤 — 要求、相信、接收 行动,或许就会发现一条路径。

      在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里… …他们也用了吸引力法则,不过效果不佳。

      全片从他们把钱给骗子老外开始… …一直到肖大宝给他老爸说不唱歌了,所有在纽约场景的都是他们的臆想,最后一首歌也唱的很明确,我没去过纽约~~

      吸引力法则说如果你的梦想够坚定,那全世界的人都会帮你。是,他们是都会帮你的,但是那更多的是顺水推舟罢了,掌舵的人是自己。而你的梦想能不能成功,却也不由你来决定,而是你所处的环境,梦想是否实现,这是不可控制的。

      救赎从来不是一场机遇,人的成长总是伴随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即使世界不是那么美好,成长伴随痛苦,但只有承认这些并不美好的存在正视这些痛苦,才可以真正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不该奢求某次的机遇,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和努力,为自己构建一个更易于获得好运气的系统。

      要关注自己的系统,而不是“成功”这个目标。拿减肥举例子,关注减多少斤这个目标,是很难真正达成那个目标的;而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健康饮食,经常运动的生活方式上。

      系统,意指你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 经常性的行为、连续变化的东西。

      为了这个系统,您可以做各种项目,您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您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发展这个系统。比如减肥的本质,是换一种人生。减肥成功的标志,是你换上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也许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才能换上这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吧。

      就目标导向的人生和系统导向的人生而言,我偏爱系统导向,因为有系统的人永不懈怠,但又没目标那么累。

      因为目标导向的人往往比较重视某件事情,达不到自己就会很颓废。

      不太喜欢,学习和改变仿佛是一场战争,学习和改变应该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副作用吧。

      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改变命运的决心

真正自由的人总能给人以苗条潇洒的印象,那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与内心抛弃了多余的东西。

起初是兴趣。

接着是改变生活、改善生活质量的决心,如同一个贫困的人要自己的努力往上走。

命运就是用来改变的,或者说改变命运的决心是一份责任感,对自己、对家、对所爱的责任感。

  • 时间交易的底线:为别人做事,交易时间的底线。

    成长才是关键,只要最后能随我所愿,我就会极有耐心。像笨人一样遵守这条原则,轻易破坏自己的原则,就如同破坏几何学公理一样问题严重。
     

  • 一念之差: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可实际上的价值差异,却是俩个世界的差异。

    在完成一些必须做和喜欢的事情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赋予很多负面意义,把你所需的恐惧深深埋入你的潜意识。

    我们人类的基因设计之一:

    • 你只能做好你热爱的东西;
    • 你不可能做好你厌恶的东西。
       

    我们人类的基因设计之一:

    • 用进废退;

     
    重大意义和刚需 > 努力和坚持。

    时间无情,当日子一日复一日地逝去时,没有做主动选择的人会感觉生命的空虚。

    每当您感到孤独的时候,您可以想像,您的敌人正在干什么!


    态度上的弱点会变成性格上的弱点。所谓有一定的见识或修养的人,通常都是能够注意或掌握自己态度的人。
     

  • 错过:错过机会是很可惜的。

    “我觉得你说的都对,但好像和我没有太多关系…毕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好的事,我不一定能做。所以我还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

    每当你得出这样的结论之后,你也就会错过很多机会。感觉没关系是错觉,也是一个自证预言。对待那些很有道理的观念,你应该是仔细琢磨,想想这个观念被自己吸收后,自己应该会变成什么样子?

    不要以为你自己难以完成的事情,别人也不可能做到;同样,如果有什么事情是别人能够做到的,那么要相信你自己也能做到。

    所以当机遇出现的时候,勇敢地抓住它吧。
     

  • 看问题的方式:通过一些人看问题、行事的方式就知道他们今后的命运了。

    如果别人忽然扇了你一耳光,你不要立马扇回去或者灰溜溜的逃走,而是先冷静分析一下,问清楚 ta 这么做的原因。

    对于错误。不要隐瞒,不要推卸和试图掩盖错误,端端正正认错。

    犯错也不是就说明你不行,重视这次错误,知错就改那你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犯错甩锅一时爽,职场名声火葬场。任何情况,不要甩锅。

    生活、工作、学习、成长就是不断得被扇耳光的过程,其实所有看问题的角度,都可以概括为对挨一耳光的反应:

    • 立马扇回去,是不愿意吃一点亏的人,老是与人、与事斗,总会遇到更强势的人… …失去一切。
    • 认怂的人,一辈子都懦弱、胆小怕事,失去自我。
    • 心如止水,就能洞若观火。
       
  • 被动的力量:真正拉开人们差距的是一种被动的力量。这种被动的力量不仅仅很大,并且 ta 总是越长期越难以超越。

    • 一个人好的身材,其实是 长期自律 or 热爱健身 的结果;
    • 一个人得体而有美感的着装,其实是长期的审美熏陶的产物;
    • 一个人的神情和谈吐,其实是学识和性情的产物。
       

    有关于审美,决定我们审美能力的,主要是阅历 — 这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我看还有很多成年人,壁纸可能是鸣人,如果是老人看到了会觉得这个成年人幼稚,但火影迷知道,鸣人其实象征的是一种精神含义,也是他们追求的一种品格。

    没有阅历和积累,面对美景,我们只能感慨“好美啊”;若是胸无点墨,看到一幅艺术作品时,我们可能抱怨“这画的是什么东西?”、“凭什么这么值钱?”。

    我非常喜欢拉斐尔的传世名作《雅典学院》,第一次看到时,只是觉得画面宏大、技艺高超;第二次看到时,由于对古希腊文明和历史有了一定了解,所以觉得画中的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当深入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21 21 21 人的思想和成就之后,我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尤其是画家想要传递的信息和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己也对画里求知爱智的情景,心向往之。
     

  • 财富秘籍:避险。

    真正投资高手、风险投资机构所做的就是不冒险,夜夜安枕。当然风险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管理风险。

    富贵险中求、冒险是观察者的结论,但观察者可能其实并真不懂那个领域。

    医生做开颅手术时,观察者看医生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危险,而对医生本身来说, ta 是专家, ta 知道什么危险什么不危险,也知道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冒险,所以也就不会那么做…专家做的其实是避险。

    最重要的往往不是你拥有多少东西,而是你害怕失去什么东西。

    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投资。

    • 你每天的时间用在哪里?
    • 你每天的注意力花费在哪里?
    • 其实都是比“你把钱用到哪里”更重要的事情。
       

    在这种投资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呢?

    • 我认为是:没有成长。
       

    所以成长才是我们的刚需,每天都需要积累,没有积累的一天就是在浪费生命,没有积累的工作就是在廉价的出卖自己的时间。

    如果我们的工作只是用时间来换取金钱,而自己没有任何成长,这样的话我们未来的路会越来越难走。
     

  • 时间管理:管理时间是没戏的,因为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听谁的话。

    你,只能管好自己。

    高能状态 = 吃健康的食物 + 不评判,先把当下的事做好 + 随时休息 + 简单的小目标以及要成为的人。
     


自信与热情

  • 有生命的世界:你送出去的每颗糖都去了该去的地方,其实地球是圆的,你做的好事终会回到你身上。

    世界是有生命的,若是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可以给你足够的善待;

    若是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能够给你足够的宽容;

    若是你是个非常认真生活的人,你的世界也会非常认真的对待你。

    每当我受到伤害后,我不由自主的想, ta 明显是故意的,就是和我作对。

    但事实可能不是,因为我不也有不小心就伤害了他人的时候吗?
    伤害到他人时,我也会低落、感到内疚。那 ta 是不是也是跟我的某一次一样呢~

    我猜,很多人“伤害”了我,多半是因为考虑不充分,或者压根没有想到这种举动会牵连到我。

    很多事接受不了,也许不是事情本身不合理,而是我没想明白。

    你的体谅,能够温暖 ta 的心。理解 ta 的不易,你才能走进 ta 的心。
     

  • I’m OK, and you’re OK:看见别人的好,以及自己的好。

    我老是有这样的状态:

    • 要么你行我不行;
    • 要么我行你不行。
       

    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

    我要看见别人的好,还有看见我自己的好 —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所以,

    • 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然完成。

      说话听起来可信不是因为你的地位高,或者你说话强势,而是因为你能时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时不时让别人震惊。
       

    • 别人的好:别人的好与不好,其实没有办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任何的改变。

      可我们能不能看得到别人的好,进而学到别人的好处,则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别人的优点,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别人的缺点,拿来用于提醒自己。

      这样一来,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人,实际上都可以从 ta 身上有所收获。

      倘若我们可以在自己没那么喜欢的人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如果某天我们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而别人却没有,我们不能把这些当成骄傲的资本,这是把自己的优点、优越感建立在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上,得到的只是一时的心理平衡,却会输掉自己进步的机会。让自己的世界就这样变成了贫瘠和扭曲的世界,自己便永远是坑中之人,爬不出,成为宿命。
       

    • 跪舔别人:既然你选择了 40 40 40度角仰望别人,就别怪别人 130 130 130度角俯视你。

      当你说贬低自己的话时,人们是最乐意相信你的;哈哈,而当他们把你的话当真时,你是最火冒三丈的。
       
      人,其实有两种自卑:

      • 一种是面对上帝的自卑,这种人心怀对于无限的敬畏和谦卑之情,深知人类一切成就的局限,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忘乎所以,不会狂妄。
      • 另一种是面对他人的自卑,这种人很在乎在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方面同别人比较,崇拜强者,相应地也就渺视弱者,因此自卑很容易转变为自大。
         

      明白自己也是凡人, ta 就不会看不起别的凡人。只是由于 ta 深知人类的局限, ta 对别人的成就只会欣赏,不会崇拜,对别人的弱点倒是很容易宽容。
       
      不曾有过自卑的人,奋斗注定是平庸的。
       

  • 鼓励:成为一个励志的人,或者说正能量本身。

    理由很简单,我也憎恶被别人泼冷水,被别人说风凉话,被别人暗中陷害,自己无论如何也不成为那样的人;不仅如此,我还有站在他们的对立面,成为一个善于鼓励他人的人。

    鼓励别人在本质上是鼓励自己,你鼓励的人有时会因为一句话而改变,你也会的,而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一群人走得更远。

    鼓励、赞美不是那些陈词滥调,而是巧妙的支持对方眼中的理想的自我形象。
     

  • 默默努力: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不要因一个赞颂而得意,不要因一个责难而忧伤。树木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并不企盼赞扬,秋天落叶、冬天凋敝并不害怕责难。

    当你尝试着进步的时候,你遇到的更可能是打击而不是鼓励……

    一切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切的进步在起点上只不过是“愿望”而已,实际上的进步是需要行动支持的,不仅需要行动,还需要长期持续的行动 —— 即,在“肉眼可见的飞扬”发生之前,还需要很久的时间。

    于是,当你“表现自己”、或者尝试着“证明自己”、甚至不小心“好为人师”的时候,本质上来看,你在用尚未发生的结果去表现,去证明 — 但对方其实不见得想得这么清楚,他们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请问,从你自己的角度,当你看到身边的人进步了,而自己依然原地踏步的时候,是不是会产生极度的焦虑?

    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反过来,假设你的确进步了,那么你身边的人是不是同样会产生焦虑?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泼你冷水,为什么会有人说你坏话,为什么会有人不阴不阳地对待你?–> 很简单啊,你让人家不开心了!

    一切的进步都是长期之后的未来结果,不是今天能拿出来展示、证明的;如果真的说出去,也不是把未来的样子当成现在的自己,自己在“占自己的便宜” ,应该告诉对方,自己并没有完成的部分,只是想往这方面发展,对方就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

    举个例子:

    • 我把大一接受的人文教育记录在《Liberal Arts:志存高远》,我看起来还挺棒 … …其实,我因为自己浑身都是毛病,才总结出了这么多。我只是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只是觉得人应该这样做,并不是我已经做到了。
       

    记住一句话:让别人不开心,是自己不对,自己不周到;人们理解你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支持你。

    如果你不想引发那些致命的攻击,最好的方法,就是默默努力。

    无论你是怎样的,做的什么,亦或是,寂寞的;当我们走上同一条路,无论异时、异地、异世纪,我们都在精神上接近,你并不孤独:)!!
     

  • 智商:多吃六个核桃,哈哈。

    开玩笑的,但智商后天可习得,我坚信!

    过去几年间,美剧占据我生活中特别大的比例,我一直觉得美剧就是我的刚需,每天不追剧都不知道空闲的时间用来干什么。

    可是这一感知在最近被彻底打破,所谓的刚需原来可以被替代,当我把关注的焦点从“舒服、有趣” 调整为更为 “宝贵、长期” 的成长上时,我的选择立刻发生了变化,不需要动用我的意志力和自控力,美剧这个陪伴为多年的刚需自然而然地退居二线。

    其实就是转换了一下焦点,这也是提高智商最快的方式吧,转换焦点、做正确的事。
     

  • 礼貌:打招呼,太客套;默不作声,不礼貌;说说心里话,又太唐突。

    一般孩子小的时候,嘴特别甜,爱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这个时期我们的心是空的,绝对敬畏、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去表现 “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 的欲望,所以,我们不仅不害怕礼貌,甚至会从中感受到某种乐趣。

    小孩子心是空的,最容易接受新东西,有最大可能性,不会形成各种防御机制。表面看着弱,实际上内心能接受和使内心强大的东西更多,不必防御机制来保护脆弱的内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

    人过少年,也就不再是像是个空杯子了,我们被各种各样的观念填满。

    陈丹青说,他在 60 60 60 岁的时候看一幅画,就在展厅里不顾旁人他看得满面流泪,他很庆幸他在这么老的年纪还可以保持像孩子一样的纯粹自然,还可以吸纳艺术的滋养,他自己都觉得非常难得。

    “自大狂”的可怕就在于,没办法把自己生命的杯子清空,不断地注入新生命、新认知,而是用一些虚幻的东西把杯子填满,阻挡一切新东西进来。

    于是,对生活感到乏味而不愿继续下去。

    厌倦,是因为你停止了成长,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就越是心生向往。

    然而,一旦将其占为已有,一段时间之后,便会感到厌倦。物也好,人也罢,皆无例外。

    因为已得到了它,习惯了它,所以才会感到厌倦。

    然而,你真正厌倦的其实是自己,得到的东西并没有在你心中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你内心对那样东西的看法没有变化,于是便产生了厌倦。

    自身越是停滞不前,就越是容易厌倦。

    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总在发生着变化,即便对着同样的物品,也不会感到丝毫厌倦。

    自大狂因为这份自大,也就特别羞于礼貌,觉得礼貌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 其实是因为内心虚弱(自信程度太低)造成的,而不是内心强大(自信)。

    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不怯于礼貌,心里有底的人才不在乎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表现出示弱的“礼貌”状态。

    所以,不妨对望向我们的人,给以微笑、点头致意。好像过年一样,看谁都喜气洋洋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啊,如果有人夸你,你可以说:“嗯,你们真是太好了”。

    一个人的后半生是由习惯组成的,而这些习惯却是在前半生养成的。好的习惯让你平顺一生,快乐一生;坏的习惯让你坎坷一生,痛苦一生。
     


思考的方式

  • 认知升级: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升级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有三个变化过程:

    1. 哦,我原来是这么想的……
    2. 嗯?我这么想难道是不对的吗?
    3. 啊!我应该这么想才对……
       
  • 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

    每⼀个⼈⼀出⽣,其实就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如婴⼉,每天都在练习技能。

    婴⼉练的并不是普通的技能,⽽是⼈⽣中最难的任务,⽐如⾛路和说话。

    可是婴⼉从来不会觉得太难了,也不会担⼼⾃⼰犯错误或者丢脸 !

    他们向前爬,试图站起来,摔倒,然后再站起来,就这样跌跌撞撞,直到有⼀天真正站了起来。

    在⽗母的欢呼声中,每个⼈,包括婴⼉⾃⼰,都忘记了婴⼉所付出的⼀切努⼒。

    可是什么时候,婴⼉开始改变了呢 ?

    古⼈的答案是:“⼈⽣识字忧患始”,我倒觉得,与其说是“识字”,不如说是我们开始有能⼒评估⾃⼰的时候,就变得对挑战有畏惧⼼理,害怕⾃⼰不够聪明,不够有才华。

    这俩个模式,塑造了我们的经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让我们对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解读,并产生不同的情绪。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可实际上的价值差异,却是俩个世界的差异。

    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俩者的特征,我们要用理性的力量,来引导自己,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

    其实成长型的心智模型,就是通过改变我们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发展出对世界更灵活的应对方式,它是人类的智慧之光。

    防御型思维主要是三种,这三种思维背后都有它们想要防御的东西:

    • 僵固型思维:防御的是你内心完整自我的形象。
    • 应该思维:防御的是你内心已有的规则。这些规则既有关于世界和他人的,也有关于你自己的。这些规则可以破坏了你的自主性,并让你焦虑、抑郁、沮丧。
    • 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的伤害。可随着绝对化思维任意扩大防御的范围,并最终让自己寸步难行。
       

    你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烦恼,比如害怕失败、不敢面对挑战、害怕别人的评价,它们背后都有这三种思维的影子,只是你并不知道。

    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思维经常是自动运转的,当我们的脑袋中没有其中一个概念时,我们倾向于不思考关于这方面的任何事。

    我们会自动忽略我们之前不了解的概念,并且在很长的时间不再想起,可是我们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 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判中,自己的价值是由别人来评价的。

    防御的是你内心完整自我的形象。

    一帆风顺的时候,人会觉得自己很厉害,遇到挫折的时候,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无论他们怎么评价自己,好像都特别关注自己的表现,特别关注别人会怎么看他们。

    他们都有很重的证明自己的包袱。这种心理状态叫做“脆弱的高自尊”。

    僵固型思维,可能不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表扬和肯定】,就是【在表扬和肯定中长大的】,他们会收到诸如 “聪明”、“很厉害” 之类的表扬。

    • 像表扬 “聪明” 不就是在暗示: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

      我以前也得到过这样的表扬,那时候还虚报了分数。。。我就想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现在我发现这样真的不行。

      会把注意力从【思考怎么做事情上】转移到【自己身上】,而后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又因为我的自恋(想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我就错过了很多应该去尝试的机会,遇到带有竞争性质的项目,我就怕、基本想着放弃吧,想这个不适合我。

      虽然考上名校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而且身边也有很多人羡慕… …不过要是真把这个当回事,哪天自己挂科了,挂科真的小事,补考就行了,但自己可能就不这么想,“补考不能去 — 我不能告诉别人我挂科,我应该是很强的”… …

    最后学习节奏就会被打乱,从挂一门到学不好所有科目。

    • 能力来自于挑战

      如果你所在的环境提了一个超出你能力范围的问题,你必须努力去解答这个问题。如果你答错了,环境就会以某种方式反馈给你。

      最终,你对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你的能力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是能力成长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聪明不聪明”,“能力强不强”所形容的不应该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个体和环境的互动方式能否促进能力的成长。

      而僵固型思维却因为要固守“聪明”的形象,不愿意去面对挑战,从而失去了让自己真正变聪明的机会。

      适应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学习机制,我们面对难题和挑战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的大脑通过适应环境学习的过程。这些难题和挑战会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加灵活和精细化,而僵固型思维的人因为回避挑战而失去了这种机会。

      成长思维模式的人,会把任务、难题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并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任务来提高自己。他把任务当成机会,结果他的表现会好得多。

      想打破这个瓶颈,突破固定型思维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把这个标签往自己身上贴。

      只要思想没有被束缚、学习更加主动且积极的面对问题(成长型思维),在每一次小成功中积累,让量变引发质变,海阔天空,大有可为。

    • 我想我之所以受别人的一言影响,是少了些客观的认识和自我评价。

      如果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能正确认识自己身上的问题和缺点的人,并且愿意去改掉,自然就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在自己的头脑里自问自答,而是专注于自我成长。

      有什么不足,自己就要想方设法练习,比如:

      • 早起 --> 没多久,六点准时起床已成常态;
      • 阅读 --> 尽可能地多读,记笔记;
      • … …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

      我觉得成长型思维背后是对失败的客观认识 — 输得起的人和输不起的人,相同之处在于输了以后都会很难受,但他们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将输赢跟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

      输得起的人习惯把这次称为“错误”,说的是事情的结果;输不起的人习惯把这次称为“失败”,说的是个人的评价。

      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其实你是活给自己看的,没有多少人能够把你留在心上。

      请记住,如果你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如果你相信变化,那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会怎么发展才重要。
       

  • 应该思维:只能看见自己可以看见的、只接受自己可以接受的。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客观存在而已,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它甚至可能是有灵魂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并且,它竟然可以做到这样一个奇迹:它总是能够向你证明你是对的,即便是在你事实上错得离谱的情况下……

    《荷马史诗》里讲到,英雄奥德修斯回家途中曾遇到一个妖怪,这个妖怪有一张床,每个过路的人,它都会抓到这张床上躺一躺。

    如果这个过路人的身体比床短,它就把过路人拉到跟床一样长;如果比床长,它就把长的部分锯下来。

    我们有时候的烦恼,就是在重复这个妖怪的行为。比如:

    • 清单上的事情,完不成我就会不满意、不开心、感觉我很没用,我完了,这是一种觉得自己特别废的状态。

     
    其实当一个人说“我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其实并不是说一定能做到这件事,而是说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不是关于外在世界的,而是关于他自己的。

    他自己愿意投入和奉献多少,这当然是他自己能决定的,但是他决定不了这件事是否能做成。就算他有很大的愿望去做成这件事,也不能奢望现实来迁就他的愿望,否则就变成了应该思维。

    目标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目标总是完不成的,主要是为了达到有序学习的目的。”

    一开始,我们想的只是一个愿望,只是因为不能容忍现实的不如意,所以导致了应该。

    我们是愿望的主人;可应该的想法却控制了 ta 的主人 。

    • “因上努力 ,果上随缘 。”
       

    区分不能控制的事情,很多烦恼就是没意识到那是不能控制的事。

    一旦我们用理想化的规则来限定我们自己,判定我们自己,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固了,我们就很难容忍自己感受中和规则不同的部分。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情感,以让它符合“应该”的要求。

    所以,应该思维不仅妨碍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还固化了我们的思维。

    这些理想化的规则,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真实的自我经验,而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谈恋爱”、“大家应该都喜欢我”、“我的xxx就得特别听话”这类的规则堆起来的。

     

    在学习上,我也经常想:应该做最重要的事情。

    G e t Get Get 知识可能比较重要,但如果总是想把时间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这会让我感到沉重,还有产生了一点烦恼。

    其实重要并不重要,喜欢、快乐、有趣比重要更重要。

    于是,我想用游戏精神来提高学习的专注和注意力。具体是这样:

    游戏精神:忘记自我,不评判。随叫随到,绝不拖拖拉拉,实在不行推倒重来。

    • ① 充实:一丝不苟的去执行,先把 ta 做好自然就会充实

     

    游戏精神:喜欢的快乐。每掌握一个知识,每想出一个题目,就特别开心、特别幸福,知识就是奖励。

    • ② 喜欢:对于完全陌生的知识,分多次死磕,每次就学一个知识点,可以让熟悉度越来越高,后面就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喜欢

     

    游戏精神:胜利的快乐。

    • ③ 快乐:为任务框打勾的那一刻,那个感觉太爽啦。

     

    不过,列清单、定期不定额的总结都是为了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来求新求变求多元,面向未来主动探索新领地,不是一门心思应对紧张的环境,为了目标而目标。

    持续性的顶级表现不是来自于每次都可以克服困难力挽狂澜,而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长期环境于是总能轻松发挥。

    这个说起来并不复杂,就是找回我们的感觉。毕竟,感觉虽然模糊,但是它才是我们真实的东西。

    毫不夸张的说,在有份感觉的那些年里,每天都是带着同一个想法醒来,关掉闹钟,揉揉眼睛,驱走睡意,对自己说:今天是最美好的一天。

    别人可能日复一日地过着相同的生活,但是你,每天都是新的自己”。— 这份感觉,其实就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拥有了新的眼光。
     

  • 绝对化思维:无谓的自我贬低,使得陷入悲观。

    绝对化思维是在遇到了失败后,对困境的总结。从这一次的失败,总结后变成了永远都会失败。

    从学习英语上来说吧,我一直在学学停停,有时觉得自己丝毫没有进步,不擅长学习语言,永远也学不会了。

    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

    • 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现实,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与自己辩驳

    • 回忆一路走来,最起码现在的水平比初中刚接触英语时好很多,这不是进步吗?

      能学好英语是靠天分的话,这个天分是什么?如何鉴别?

      自己这么想只会让自己更止步不前,没有用。再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不顾一切努力去学。

      最后发现自己这么想,任由自暴自弃确实有好处,不学了就不用承担学习时的挫折与痛苦。
       

    • 一个成熟的人是要去拥抱痛苦,扩大自己的世界的,固步自封是我在拒绝长大。

      每当我学会了一个技能之后,我的世界就不同了。不论是游泳、编程、英语,还是其他任何技能,学会的人回头去看过去的自己,都会有“重生”的感觉。

      知道事实的真相后,我决定务必忍耐那份学习时的痛苦,因为它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但不舒服是真的,这么想有时开小差也可原谅自己了。
       

  • 创造力思维:一流的执行力。

    如果把思维比喻成一条河流,一条河要流动起来,需要有 3 3 3 个条件:

    • 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目标);
    • 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行动的方法);
    • 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与真实世界的接触)。
       

    如果没有落差,河水就会停止流动;如果没有河道,河水就会失去方向;如果没有源头活水,河水很快就会枯竭。

    颓废,我。。。好像少了一些价值感、一点梦想来驱使我行动!

    有时动力充足、有时大脑死机、有时追问人生的意义。。。当鸡血又一次消退时,我再一次想,我是真的能改变我自己吗?

    鸡血、兴趣、动力,在某个时候终将褪去,而目光所及的距离还很远。。。我是否还能做到自己的目标,是否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也许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通常是最不愿前进的,而挫折与困境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审视自我、洞悉智慧的良机。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是很难成长的,真正的改变永远来自于那些失落、混乱与苦难的生命体验。

    如果没有目标,人就不会有行动的张力;如果没有方法,目标就只会制造焦虑,而不会引发有效的行动;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而不会有什么发展。

    主要是因为年轻人普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我的动力不是来自于我的愿望,我的动力来自问题本身带来的焦虑 — 不想这么颓废而已。

    只要我的努力一有成效,焦虑就会缓解,焦虑带来的张力就会消失,张力一消失,我努力的动力就会减少,直到问题重新让我变得焦虑,这种张力才会重新积聚起来… …所以才出现了从打鸡血到颓丧的不断循环。

    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循环呢?

    • 只有爱❤️。
       

    产生张力的结构有俩种:

    • 创造的结构:就像画家想画一幅画,作曲家想作一首曲子。他有一个确切的东西想要把它做出来。
       
      创造一个东西就像生一个孩子。生孩子的过程,其实是很辛苦的,并不需要你强迫自己努力,你只需要爱这个孩子就可以了。你越是爱 ta ,越是希望 ta 问世。这种张力就越大, ta 就越会推动你持续行动,直到最终完成,这就是创造的思维结构带来的张力。

    • 解决问题的结构: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年轻的时候,我们大多经历过,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被束缚、不想低人一等……。

      但自己想要什么呢,翻过来覆过去,只有那一句话:我要变得很牛逼!——至于怎样才算是“牛逼”,接着问下去一定卡壳。

      于是你再回过头去想那些你非常想要、也努力奋斗的事,为什么总是无法靠它更近,那就是因为,你还在做无头苍蝇似的飞行,因为你连你要的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你用的不是创造的结构,而是解决问题的结构,那么你就会陷入像我所面对的那种困境。

    一个创造型思维的人可能会想:“我想要继续去读书深造,可是我现在确实没钱,怎么才能实现我读书深造的目标呢?如果钱真是我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要先去挣钱。”

    当他在挣钱的时候,他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

    可是一个解决问题思维的人就会想:“现在我连钱都没有,还谈什么读书深造,这压根就不现实。于是他就放弃了自己的目标。”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而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

    大部分人都是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自然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也就没有持续的张力了。

    是吖,得按你想的去生活,否则,你迟早会按你生活的去想。

    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 WOOP思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 == 创造性的目标 == 价值观 == 告诉我如何选择

    河道 == 张力转化为动力 == 方法论 == 告诉我如何怎么做

    其实,大脑分不清什么是计划和决心,什么是真正的行动。

    • 有时候就因为我们下了决心,做了计划,大脑就会误以为我们已经做过了,行动的张力就被消减了;
    • 有时候三心二意的学了几个钟,大脑也觉得达到了。
       

    所以,还得有一个具体的方法论:WOOP思维。
     
    人要仰望星空,才会觉得生活有奔头,也要脚踏实地,才不至于让自己迷失在幻想中。WOOP思维就是一个让我们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工具。
     

     
    举个例子:

    • 愿望:考研
    • 最好的结果:那时候我就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遇到更好的老师,跟着 ta 学习,最后还能找一个自己更喜欢的工作。
    • 可能的障碍:难度很大。想上的学校竞争又很激烈。所以,有时候会情绪不好、没有信心,觉得好多内容都没法掌握,甚至会跟自己说,反正我也考不上,干脆就别准备了。
    • 计划:如果我感到情绪不好,可以去找朋友聊聊,可以写写日记。如果哪天觉得自己反正考不上,就不用好好学了。那我就跟自己说,无论考不考得上,我都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一次。
       
  • 近的思维:独处的静谧、温情的交往。

    • 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 == 创造性的目标 == 价值观 == 告诉我如何选择

    • 河道 == 张力转化为动力 == 方法论 == 告诉我怎么做

    • 源头活水 == 与现实接触 == 如何不焦虑,有独处的静谧,也有温情的交往

    近的思维方式,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那相对应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远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常常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

    • 僵固型思维:不是看重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是看你付出的努力,而是评价你这个人怎么样,聪明不聪明,这是远的思维;
    • 应该思维:只执着于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而不关注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远的思维;
    • 绝对化思维:把一件现在发生的坏事,用永久的、普遍的和人格化的方式进行概括、推演,这就是远的思维。
       

    虽然可以增加确定性,但如果固守这些远的思维方式,你就看不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新的东西就不会进来,你的思维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焦虑,现在你只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我现在能做什么?
    • 第二个问题:我愿不愿意去做?
       
      你不必想得太多,主要是把你从远的思维里拉回来,理由也不需要,因为当你开始想理由的时候,思维也就不自然的远了。
       

    小孩子讲话几乎都是近的思维:

    • “那个阿姨走过来对我笑了笑,弯下腰给了我一个小猪佩奇的棒棒糖。”
    • “爸爸快带我去游乐园里玩,我要去玩机动游戏打怪兽。”
    • “是小明先动手打我的!本来我在看书又没惹他,他在我耳边嗡嗡的叫,然后我把书一甩说烦死了叫他不要吵了,然后他就把我推开座位了!”
       

    大人,尤其是老人,讲话几乎都是远思维,年纪越大思维越远:

    • “那个阿姨是不是很热情啊?你要学会说谢谢做个懂礼貌的孩子,别人才会喜欢你。
    • “你再给我这么玩下去,你以后就是个傻子文盲!”
    •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作为一个女孩子从小就这么粗鲁神经兮兮的,你长大了谁敢要你啊?”
       

    大人和小孩之间的代沟就这样子渐渐形成了。大人觉得我明明是为你好,小孩觉得大人你不懂我的心。与其拼命地给孩子灌输“远虑”思维,大人何不尝试自我转换一下,解决孩子的“近忧”呢?
     
    现实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生活充满意外,你以为的意外之外又有意外,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好像混乱无序但最终呈现出某种有序的生活。

    唯一不同的是,走近它,感受它,其实这是一种近的思维方式。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
     


学习与休息

  • 快速学习:学的飞快。

    在很多事情上,速成(快速成功)是不可能的,快速学习也是。

    快速入门是绝对可能的,而且绝对必要,即入门阶段,了解最少的必要知识。

    刚开始的时候,平静的接受自己的笨拙。

    入门后,就是专注与长期,越专注长期越短。

    最后的上限往往取决于学习能力。
     

  • 学习能力:如果抛弃次要因素,关注主要趋势,学习能力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1. 能学会有人手把手教的东西
    2. 能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
    3. 能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未来时代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
     

  • 暴力学习:要有目标,像推土机一样暴力前进。所谓强者就是强悍的完成,有些痛苦其实只不过是幻觉。

    尹成:
    推土机: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把学习计划制定的满满当当,也确实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但是就是打不起精神来,估计就是因为持续学习反而对“学习”产生厌恶。

    推土机,之所以每天的任务有 8 8 8 项,也是精心安排,每一项的任务量有 1 1 1 小时。

    任务清单丰富,就需要有一个方向,生命也需要一个意义,你也需要一个使命,只想往任务框里打上勾反而会很焦虑,因为你不停的找事情做,忘记了本来的意义和使命,就逃避了做重要的事情,具体可以搜索:吸引力法则下的肯定宣言

    日积跬步:不要短期期望过高,长期期望过低。

    最好就是列出每天要做的 5 5 5 件事,而后挑出 2 2 2 件做好。

    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会做好,不要想着明天开始。一天也不能虚度,要下决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后紧紧抱住,有决心就不会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贯彻实行。
     

  • 快乐学习: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有趣的事情自然会找到你。

    学霸基本上都是学习习惯很好的勤快人,不过你如果细看他们的访问,会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反对题海,反对苦读的。

    他们对此的一种描绘是:“要讲究学习方法。” — 注意听坑了!

    这是从小到大都在忽悠你的一件事,老师让学霸上台介绍学习方法,你也跟着早晨起来听英语,信各种词根记忆……

    这些都是皮相,学霸是根本不会告诉你一个真相: ta 比你爱学习, ta 乐在其中。学习本身就能让 ta 爽,在 ta 成绩好了,有老师表扬、异性喜欢了, ta 还会更开心。

    大多数后进生不仅体会不到快乐的,而且因为现在的生活什么都不缺,也没有烦恼,但不知为什么,就是干什么都没兴致。

    拼命努力这种事情最多只能持续一个月,再长就会让身心的疲劳不断累积,不但学习效率会下降,健康、积极性也将受到损害。

    那有什么办法呢?

    • 线索:多巴胺。

      多巴胺的适量分泌确实可以提高人的兴致,使人产生幸福感。

      打牌、赌博、购物、毒品,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刺激侧坐核,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以获得快感。人会获得强烈的快感,但与此同时,大脑会追求更加强烈的快感。结果,毒品的吸食量会越来越多,最终产生毒品依赖症,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上瘾 — 这样大脑的奖励系统就紊乱了,人就会失去节制,也就难以自拔。

      脑的欲望无限大,人的可能性也无限。

      如果您观察过已经退休的老年人的生活,就会发现那些有自己的爱好,或者从事志愿者活动的老年人看起来更年轻,因为他们不断投入新挑战。反之,那些只把“安享晚年”作为目标的老年人,每天过着悠闲、懒散的生活,结果反而老得很快。

    所以,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和工作,用“设定目标→实现目标”的循环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才是保持身心健康、获得幸福人生的正道。

    你并不需要必须在有生之年坚持付出无限的努力,才能在最后获得幸福,实际并非如此。只要今天设定了目标,并从现在开始努力,大脑就会立刻分泌多巴胺,你就能立刻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感和幸福感

    举个例子,这是一位大集团的老总说的话:

    • 我年轻的时候虽然很穷,但那时的我心中满怀着理想,并拼命地为了理想而努力,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无比。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我最幸福。”
       

    其实只要在每天的工作中,为自己设定可以提高能力的目标,实现目标后,大脑分泌多巴胺奖励,人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对这件事情的好感也就蹭蹭的上来了。

    完成目标后要有犒赏,最好是美食,这是我健身时发现的,一天六顿很重要。

    如果用美食激励,

    • 完成任务后胜利的快乐会刺激多巴胺分泌;
    • 有了及时的奖励又会多分泌多巴胺;
    • 是好吃的,又可以多分泌多巴胺。
    • 肚子饿的时候,立马来一顿就是一个好时机。
       

    比如,健身后 39 m 39m 39m 就吃一些鸡胸肉,这时候上面四个条件都满足。
     
    最好是,一些米饭搭配:

    • 竹笋
    • 肉类
    • 牛奶
    • 杏仁
    • 花生
    • 鱼类
    • 香蕉
       

    当人过上“满足的生活”后,如果安于现状,便不会去设定更高的目标,那就更谈不上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了,这种情况下脑内是不会分泌多巴胺的。所以,令人满足的生活虽然很舒适,但时间长了人并不会感觉自己有多幸福。

    把大的目标拆成一个个小步骤、小尝试,每周进步一点点,叠加到一起,就是一个大胜利。

    提前就给自己布置一个空档期,好好休息,当然这种休息是战略性休息,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享受到这件事本身的乐趣。比如:

    • 健身:每 3 3 3 个礼拜,休息 1 1 1 个礼拜;
    • 吃饭:星期天晚上那顿用水果代替或不吃;

     
    我的眼里,只有美食 — 因为有你,真心欢喜~

    当你不那么在意结果,凡事敢迈出第一步,你的“可是来不及”都会变成“幸好我做了”。
     

  • 双倍buf:锻炼有用的就是最后几组,学习也是 — 最有用的就是最后的练习、敲代码。前面的学习都是为后面的几分钟做准备。

    加油。为了这个双倍buf,怎么都要拼一下。
     

  • 喜欢是怎么样的体验:对一个知识即熟悉又意外。

    要想在工作状态中达到心流状态,这项工作的挑战和你的技能/知识必须形成一定的平衡。

    太简单的工作会觉得没意思,太难的工作就不想做。

    掌握的知识与新知识的最佳配比是:

    • 84.13 84.13 84.13%: 15.87 15.87 15.87%。
       

    比如说:

    • 学英语。最理想的一篇课文,应该是其中 85 85 85% 的内容是你熟悉的, 15 15 15%的内容 —— 包括单词和语法 —— 对你来说是新的。

    • 学数学,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最好这一讲中 85 85 85% 的操作是你本来就会的, 15 15 15% 是新技巧。

    • 读书,最理想的情况是书中 85 85 85% 的内容让你有亲切感,另外 15 15 15% 是改造你的世界观。

    • 健身,最让人愉悦的是 85 85 85% 的动作都是你熟悉的,后面的 15 15 15% 是你尝试的。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接受的会是 80 80 80%新信息,这时候我们会怎么办呢?

    通用的方法是分多次死磕,一旦对这个知识的熟悉程度达到了 60 60 60%,那学习就比较轻松了,掌握基本没问题。

    只是人有时比较自恋,学习一个东西、做一个事情我一定要一次性过,这样会显得自己的厉害乃至伟大… …如果分成俩次或者多次,那就会想:这么一件小事,全能如我,居然要分成俩次才能完成这件小事,这怎么可以!!
     
    想要掌握新技能,就是反复的学习,分多次死磕,从学习 1 1 1 遍改到学习 5 − 20 5-20 520 遍。

    当然获取学习的最优体验,不能浓缩成一个秘决,也不能背诵下来重复使用,每个人必须自行从不断的尝试与错误中学习,最后让自己能够自得其乐。
     

  • 系统性学习:适用于需要勤学苦练才能掌握的知识。

    放下成见和得失心,把自己放空,变成一个初学者,按照模块化原则,每周学习一个模块,按照一条主线,通过问题牵引或来龙去脉。

    读教科书、做作业、找人讨论、向人请教和请老师答疑,最后做一个完整的项目。
     

  • 碎片化时间:打小就有的学习方式。

    听别人说,貌似这个时间无用,一定要拿专门的时间学习。

    “碎片化”这个新词,就是我们脑子里的概念不清导致的。

    实际上,碎片化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要了解到它代表的是什么?是知识?是时间?还是注意力等其他因素?

    很多事情回归到常识,我们其实就能够得到答案。

    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不会一次学完,也不可能一次学好。我们永远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复习一下前面的内容,再学习一下新的内容。而这种断断续续的时间最终会让我们读完一本书,学完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个领域的基本框架。

    所以我们从小到大就是不停地在用碎片的“时间”,来学习系统的“知识”,只不过那时并没有一个词叫做“碎片化”,所以我们也没有对此产生过任何焦虑。

    所以当大家被一个词弄得焦躁迷茫的时候,不妨试着想一想过去的常识,就能让自己踏实起来。

    尽可能减少闲逛式的浏览和搜索,带着认真思考过的问题去搜寻、识别信息和知识。
     

  • 战略性休息:学得久又学得爽。

    注意力的确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资源,但注意力是有限的,要是耗光了,人就会容易冲动,不能做出正确决策;因为没有好的状态,也不会想学习。

    所以,当人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就是在消耗有限的注意力。

    学习、工作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中间一定要有休息:

    • 兴趣:消耗的是注意力,注意力弱了,就只能学一些很浅的东西,而后一天结束,完全不能说出真正做到了什么;
    • 改变命运的决心:消耗的是意志力,一个人不可能时刻都严格地束缚自己,不能一天到晚紧绷着,必须是该休息还要休息,该放松还要放松。
       

    如果你也想学得久又学得爽,一感到疲劳、烦、乱了,就要去休息。

    不过,一个人越累越困,反而越想上网看点什么东西、我们如果越晚睡的时候就越会……更晚睡。

    谨记:上网不但不能休息,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更累… …而且久坐就是新时代的吸烟。

    看新闻(包括任何文章)、邮件、上网,这些都是调动了注意力和意志力的事。

    所以说:

    • 娱乐不是休息;
    • 要休息,先断网。

     
    常规休息法:

    • 小睡片刻;
    • 找个不需要费力的事情做,比如 随时来一组 plank。
       

    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
     

  • 教育:教育不是培训。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所以,我们都要经常提醒自己,学校只是一个社会体制。

    学校不代表必须的教育,更不代表全部的教育。

    我们都应该思考广义的、个性化的、开放式的教育,其中可能很大的成分是自学。

    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社交和交流的场所。

    我们不是学校的人,将来也不是公司的人,也不是任何体制的人。

    学校的教学法不可能完全适合任何一个学生。学生当然没必要非得对抗学校,但是也不应该主动适应学校:学校有学校的计划,我们有我们的计划。

    教育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它体现为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喜欢学习又能够支配自己的学习。

    知识的价值,不是给你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发探索的过程。
     

  • 大学考试秘籍:可以有更多时间追求自己的兴趣,大学主要是自学为主。

    大学的考试,最后一周必须特别努力,非常时期非常重要。

    不及格不是惩罚整个学期都没有好好学习的人的,而是惩罚那些最后一周都不懂得用功的人的。

    这主要是有俩个原因:

    • 除了极为“变态”的老师以难为学生为乐,大部分老师都不希望班上很多同学不及格,这样 ta 面子上也过不去,而且系里的负责人也会找 ta 的麻烦。
       

    • 考试 80 80 80%的分数来自于 20 20 20% 的内容

      要用一张考卷把一个学期的内容覆盖是不可能的,所以主要是考查俩类知识。

      • 最基本的知识,如果没有了它们,这门课就无法讲下去了。

      • 这门课主线上的内容,它反映了这门课的精髓。

    以微积分为例,微积分是建立在无穷小、(函数的)连续性、极限等基础上的,没有它们整个微积分的大厦就坍塌了,因此如果这门课学下来,这些内容没掌握,等于白学,肯定无法及格。

    接着,就是微积分的主线,基本上是导数、微分,和积分三部分。当然,它们派生出一大堆的东西。考试的时候,大部分考题都是围绕着主线展开的,因此这部分内容掌握了,大部分问题也就会做了。这些内容,可能占不到教科书篇幅的 20 20 20%,但是却值得花 80 80 80% 的时间去准备。

    如果自己实在搞不清楚一门课的基础内容和主线,最好的办法就是找老师去答疑了,不妨直接让 ta 回答您这两个问题。

    如果说课学不好有各种原因,比如说智力不足、学习方法有问题、老师教授得不好,等等。

    但是如果考试考不好,则是没有针对自己的情况制定好目标,设计好最后一周的战略并坚决地执行。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进了大学,先给自己列一个任务清单,把自己青春年少想要干的事情都列下来… …基本只要最后一个礼拜复习好,就能及格,所以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长期的知识

  • 金钱观:对钱的认识和理解。

    • 钱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给你的,回头你要还给他。
    • 钱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
    • 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给你带来麻烦的。
    • 钱是靠挣出来的,不是靠省出来的,而挣钱的效率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
    • 钱是花不光的,但是可以迅速投资(或投机)投光。

     

    财富自由是我第一个明确的追求,财富只是工具,自由是时间的自主。

    财富自由是你再也不用为满足生活必须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如果做到了财富自由,那卖什么也不卖自己的时间。

    如果让我用人生的底层逻辑(硬来)解释一点职场问题的话,大概是这么个逻辑:

    • 自由公理1:人最珍贵的资源是时间,或者说是生命。此为量;

    • 自由公理2:人最在意的往往是心情、心态、情绪、幸福——用哪个词都可以。所以同样的生命长度,越开心肯定越好。此为质;

    • 自由公理3:钱的多少与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高度相关。

    推论:由公理 1+2+3 可得,人最终最愿意花钱的地方无非是:

    • 能让自己寿命变长的;
    • 让自己生命质量变高的。
       

    将此推论应用在工作领域里的话,作为雇佣者,我最愿意花钱请两种人:

    • 一种是节省我时间的(等于增加生命长度);
    • 一种是帮我省心省力的(提高我生命质量)。
       

    所以对我来说——

    • 扔出去一件事,需要上级大量干预能完成,挣第一份钱;

    • 扔出去一件事,几乎不需要管就能完成,挣第二份钱;

    • 扔出去一件事,完成得超出预期、想到了上级都想不到的点,挣第三份钱;

    • 扔出去一件事,老板最感谢的,其实不是最勤奋的员工,而是为 ta 的关键决定做出完美铺垫的同事,挣第四份钱;

    • 自己能找到对的事,几乎不需要管就能完成,挣第五份钱;

    • 自己能找到对的事,完成得超出预期,挣第六份钱;

    • 自己把事都揽过来,让老板可以啥也不干天天躺着,挣和老板量级接近的钱;

    • 自己做得越来越好,老板都管不了了,可以把老板开炒了挣自己想挣的钱。

    好像就是这么简单。
     

  • 贵人体质:为什么人落魄时,总有贵人相助?

    首先,你得是一个贵人,才能遇到贵人、更多的贵人。

    其次你得乐于分享,可以看到别人的好,希望甚至帮助别人成功。

    最后向别人求助并不丢人,因为求助不是讨好的艺术,而是正确展示自我价值的艺术。求助可能会暴露你的不足,但可以展示你的上进心,显然上进心更重要。

    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声音有温度,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

 

  • 多维竞争: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为自己打造多维度的竞争力才是出路。选择两到三项技能,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世界前25%的水平。

    同时拥有两个能排在前25%的技能的人很少,如果能把这两个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就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想弄明白一样东西是什么,首先要弄清楚它不是什么。多维度不是三心二意。

    • 乔布斯懂艺术、有信仰,但他是把艺术的优势应用于产品设计,而不是去做一个孤芳自赏的艺术家。
       

    多维度提升竞争力,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多元化发展,设定多元的目标,而是掌握多元的技能来做好一件事。
     
    多维度提升不是急功近利。就像是摆积木,如果我们手里只有一块三角或者方形的木块,我们不可能摆出漂亮的房子,我们更不可能上来就要一个已经摆好的房子。

    所以,不要放弃任何一个获得积木的机会,哪怕它暂时看起来没有多大用途;我们手上的积木越多,人生的可能性就越多。

     
    多维度不是注意力分散的借口。

    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不能今天看房地产很热门,就去学炒房;明天听人说股票很挣钱,又去学股票。自主选择和受人摆布带来的结果大相径庭,前者让你有掌控感,后者让你疲惫不堪。

    只要你眼里盯着自己的山头,不论你在上山的路上拿起什么,只要能帮助你爬到山顶,都是有益的;如果你这山望着那山高,即使你拿起的是同样的东西,对你也是负担,到最后反而会迷茫。
     

  • 自我保护: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它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尽量去保证自己不会产生心理崩溃。

    犯了错误后特别是很大的错误,自我保护机制会试图掩盖错误或者心理知道但表面不承认。

    我有时候瞧不起别人的成果… …不懂又怕挫败感不敢学假装不屑,这样只会导致肤浅的思考,越来越依赖找借口,也就无法深入思考和分析。

    每个人都是人,都有着人性善与恶,我们永远不能因为对方表现得善良,而忘记了 ta 也有人性的弱点。
     

  • 阅读理解:本质是理解 — 这是语言学上的偏正关系,如牛奶和奶牛、蜜蜂和蜂蜜,主要是看最后一个词是什么。

    像笨人一样只字不差的阅读,不要搞什么精读、量子波动速读…

    阅读本身,几乎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选择,选择之后的行动才有价值。

    读书目的还是理解,那就得一字一句的读,理解才是关键;不是说把书读完,水平就会提高,所以毫无必要追求速度。

    真正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应该是锻炼眼部肌肉,从硬件上提高阅读速度(热敷眼睛、腹式呼吸、时刻眨眼、眼部按摩、使劲闭眼睁眼,也可以降低视力度数)。

    最好是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读完,神作都是一环扣一环,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考方式、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也是再锻炼元认知能力。

    有些书读的本身就是享受,我最担心的就是读完…

    读书的过程就是享受,享受那些作者帮我们解决问题、看清世界。只有抱有这种心态,可能你才有机会“坚持”下去。

    如果你有自己钦佩或者喜欢的作者,并且希望成为他们的样子,那读他们的文章就是受他们影响的最好方法。

    想想看,你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听你喜欢的作者说几句,这件事情是不是想想都开心?
     

  • 元认知:在认知后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思考,思考背后的思考。

    阅读好书的时候读到的不仅仅文字以及文字所阐述的道理,更多的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有什么可取之处,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做出哪些调整?
     
    学习理财的时候,有的人只盯着前,最后变成守财奴;有的人则盯着钱背后的东西,赚钱的能力、赚钱的逻辑,已不再为钱而工作,为自我成长和价值追求。
     
    基督徒的忏悔,首先先表明一下身份我是一名基督徒,一个基督徒日常的生活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悔改。举个例子,

    • 圣经告诉我们不能打人骂人;

     
    而今天因为某件事情自己实在是忍不住了。那么到了晚上,就必须要跪在神面前忏悔。

    这个忏悔的过程就很有意思了:必须发出声音,回忆白天所发生的整件事情的过程。又要在神面前说明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就相当于对应圣经里面神所说不可做的。

    回归与根本的几条,善心的缺失,爱的缺失,无法喜乐的理由等等。接着还要表明下次再有这样的情况自己要怎么思考,怎么行动。

    元认知,是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元认知所认知的对象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观点背后的思考过程,去审视这个思考多缜密、多系统。

    怎么锻炼呢?

    在阅读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与思路,时时刻刻都在对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进行“反思”、“校验”、“修订”… …因为这样,所以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以及文字所阐述的道理,他们更多注意到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 ,找到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的“思考方式”之间的不同,并持续地反思这个问题:如果作者的“思考方式”有可取之处的话,那自己的“思考方式”要作出哪些调整?

    于是,一本类似《概率论》这样的书读完以后,大多数人就是考个试也不一定能及格,但却有另外的极少数人成了科学家,因为他们改良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从此可以“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思考”……
     

  • 朋友 :朋友是动态的。

    我第一次真切的朋友,是 6 6 6 个人一起打工的时候,加班比较多也比较晚… …有一天,麻木的我回到宿舍,看到了他们。

    在门口的那一瞬间,浑身充满了暖流 — 有你们真好。

    • 依附:朋友是那些与我共度时光,让我感到温暖的人。
       

    这是在一起的时候,相互帮助… …后来,渐行渐远、分散各地。啊,原来:

    • 独立:朋友不仅是那些与我共度时光,让我感到温暖的人,还有让我心甘情愿付出的人。(付出:花时间、精力主动联络、力所能及的帮助)
       

    后来,我有了自己想做的事,也有 和 ta 陪我一起度过。啊,原来:

    • 共生:朋友是那些让我对自己感觉更好,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相互感受到这种努力,与之共同做出一件事的人。
       

    如果遇到了能共同成长的朋友,更应该主动联系,好好珍惜。

    朋友不是资源,一定要把朋友变成实际的利益落袋为安 — 比如,我不从你身上挣点钱我不白认识你了吗… …

    朋友是资产,我在意保值、增值 — 我对你好啊,我就要看着你成长啊,你成长你变得更好,那我们之间做别的事情的机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大,你就是我的资产。
     

  • 自律:我可以学的很辛苦,但是不能学的很痛苦。

    研究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们采访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多年的校友,让他们回忆他们当学生时期的寒假经历,再谈谈对当下生活的感受。

    你猜怎么着?按说哥大出来的学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绝大多数都会在职业上有出色的表现。但结果却是,他们中很少有人对自己在毕业后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却有很多人后悔自己的假期都在学习,没有出去多玩玩,多走走。

    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自己在当学生时,少一点自律,多感受生活,而不是再自律些,取得更大的进步。

    哥伦比亚的课是很好的,但课程量太大了。

    以文学为例,要读完荷马、希罗多德、柏拉图、维吉尔、奥古斯丁、但丁、莎士比亚、约翰·弥尔顿、奥斯丁、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经典著作,并且写很多作文(Essay),因此学生们经常要熬夜。

    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讲,在核心课程生存下来,毕业就没有问题了,但是总有学生生存不下来,可见学习的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呀。

    所以,哥大出来的学生才感觉自己失去了很多,这就是传说中的过度自律吧。

    其实在我看来自律是一种对于自我的认知,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举个例子:

    • 我现在每天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母亲就感叹你上学的时候我叫你好好学你从来都不听,现在想起了学习了早干什么了。

    • 我就告诉她我可以学的很辛苦,但是不能学的很痛苦,如果学的很痛苦我就不学了。

    小时候我们接受的教育通常是“不讲理”的。面对毅力,耐心,勤奋,努力这些优秀的品质,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在精神上督促自己,或者经常看看那些名人故事,给自己打打气。

    可这真正的教育不是这样的,改变的唯一方式就是改变内心。

    单纯的认识、知道肯定是不够的,要深入到灵魂深处,但你真的给一件事情赋予重大意义,你就不会再担心自己无法坚持下去了。

    自律关键就是自己有没有想明白,如果想不明白,对于自己的努力、自律、付出早晚都会产生后悔。

    自律是对于未来的努力,既然已经获得了自己设定的目标,对于以前的损失就不应该在意。如果那些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碌碌无为,天天面临的都是失业,不知道会不会因为享受假期而后悔。
     

  • 远见 30 30 30 岁前赚的钱,都是小钱。

    如果下定决心想超越大佬,不完全是比大佬更努力,因为这只是低层面的竞争,而是首先在见识和格局上要比大佬高,气度要更大。

    有远见,才能做大事,才能赚大钱。

    有什么事情,只要每天花五分钟,就有机会赚到 100 100 100 万美金 ?

    有一位在美国读大学的日本小伙儿,为了补贴生活费,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想法。

    • 考虑到所有的体力劳动都有上限,如果不能从体力劳动中把自己解放出来,那必将受到很大的制约。
       

    苦思冥想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可以依靠申请专利并把这些专利卖出去赚钱,而当时大部分其他的同学都还在依靠端盘子刷碗来补贴生活费。

    虽然他小时候很喜欢画画,并且也对发明创造感兴趣,但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发明专利的他,还是不清楚什么样的发明才能申请专利,并且如何将这些发明最终卖给别人。更重要的是,他每天只给自己五分钟的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种任务,想想都觉得是天方夜谭。

    还好他是一个做事有方法论的人,他知道所有的发明创造本质上都是对已有解决方案的重新组合,所以他首先发明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发明方法 。

    从字典中随意找到三个名词,想办法把这三个东西组合成一个新东西。每天只给自己五分钟时间,想到了就记下来,想不到就算了。

    就是这么一条简单明确的方法论,让他在一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 250 250 250 项“发明”。

    虽然其实大部分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有一个发明却最终帮他实现了最初定下的“赚取 100 100 100 万美金”的目标。

    那就是“可以发声的多国语言翻译机”,比如你对着它说日语,它马上可以把这句话翻译成英语,这样一个不会英语的日本人就可以直接和美国人对话了。

    当初组成这个发明的三个名词分别是“字典”、“声音合成器”、“计算机”。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百般游说,最终赢得了“半导体声音合成芯片”的发明人和参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技术人员的青睐,依靠他们,他的发明得以一步步完善。等到这项发明已经初具成果之后,他又利用假期回国的时间,向日本的各大公司推销自己的发明,最终被夏普公司买了下来。

    就这样,“每天五分钟,赚取 100 100 100 万美金”的梦想实现了。那一年是 1976 1976 1976 年,而这个年轻人只有 19 19 19 岁,他的名字叫孙正义 。

    我们读书、出去闯荡,其实就是在呼吸巨人的气息,学习大师的思考方式、做事方法,反过来,产生自己的心得体会,许多毛病随着观念的变化都改掉了。

    少时读卢梭的书、培根的随笔,以及茨威格、罗曼·罗兰、鲁迅、梁实秋、朱自清和周国平等人的散文,受益良多。

    上大学时,我喜欢海涅、莱蒙托夫、普希金、雪莱、洛尔伽、马雅可夫斯基,他们的作品始终放在我的手边。后来还喜欢过庞德、茨维塔耶娃等等,最喜欢的则是里尔克。读诗是受心情的驱使,在诗歌中寻找一种莫名的寄托或感应,极新奇同时却让你感到是唯一准确的表达,极含蓄同时却让你感到是本质的完整呈现,这样日积月累,诗的感觉就越来越丰富了。

    那些智者在不经意之间将人生的感悟告诉你,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我这个正在大学里探索未来人生的青年,读了很多没用的书,倒成为了我成长的动力源泉,让我喜欢上读书,如饥似渴,脑海中想到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心中模模糊糊地憧憬着一个不一样的时空,在我的心灵中形成了一幅图景,虽然我看得模模糊糊,但我知道 ta 是我心中最美好的画,也是一副只存在于我一个人心中的画。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后来,当我有机会和世界上很多优秀的人接触后,能够经历一些大部分人没有机会经历的事情,同时受到他们思维方式的影响,逐渐学会了比较深入地看待世事和人生。

    有成之人必然有他们独到的方法:

    • 一是知道自己想要的;
    • 二是知道怎么去做;
    • 三是知道自己当前正在接近目标还是远离目标。
       
  • 结束:大部分结束,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

    如果有幸做到了财富自由也没有结束,总有大人物因为 ta 的发明创造,影响波及后世,这种影响力超越了死亡。

    每个时代都有人称 ta 为老师。所以财富自由和死亡都不能算结束,只有不再学习和成长时才是结束。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结语

要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不久就成为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因为它不久就成为你的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它不久就成为你的品格。

清晰且正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如果我们的大脑力有许多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我们就知道怎么做选择,特别是面临俩难问题(不好取舍)时,概念引导是十分有效的。

概念是什么?

  • 概念是内心深处的对世界的理解,人之所以焦虑、无明(没有智慧)、贪婪就是受到错误的认识支配。

我们所无法达成一致的是概念,而概念又反过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哦哦,对了,我的人生是我的,你的人生是你的。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寻求什么,那就尽管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别人怎么说与你无关。

不要拿着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就算是《圣经》,你也不能都照着来,遵守什么你得挑。人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转变中,变得深刻的。

我喜欢的一个概念,就是注意力。

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有且只有注意力,必须把最宝贵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你自己身上。

  • 放在成长上,一切都着落在自身;
  • 放在自己的真爱上;
  • 把注意力放在对整个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事情上去。

没有专一力的人生,就好像大睁着双眼却什么也看不见。
 

书上写过,沟通最有必要的一点就是倾听

我感觉这本书也是老生常谈,一个我早就知道的常识罢了。

那时候我对倾听的理解,还停留在不能只顾自己喋喋不休地讲,不能别人没说完就抢别人的话说,要有耐心这一个层次。我是一个温和的人,我愿意倾听,倾听是我的强项啊。

幸亏我并没有固守着自己对倾听的理解。现在我才慢慢理解,倾听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最开始,我以为我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后来我发现,我只是在用自己的东西套用别人的经验,等我把自己的东西放下了,我一点都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了。

前几天在餐厅,听到一对夫妻说话:

  • 妻子说:“这几天没睡好。”

  • 丈夫:“这几天天热,人就是容易早醒。”

  • 妻子:“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托儿所能不能适应。”

  • 丈夫:“小孩子嘛,可不都这样。过一段就好了。”

妻子就沉默了。

在这段对话里,妻子一直在跟丈夫说,她觉得生活的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丈夫却一直在强调“一切正常”。

丈夫听到妻子的话了吗?并没有。他只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妻子说的话。

也许对丈夫来说,妻子的焦虑也是一种新的经验(也许不新了)。他一直在努力把这些新的经验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里。他没来得及听妻子说什么,却急着给妻子提供一些解释,好像他很需要这种“一切正常”的感觉。

如果这时候妻子告诉丈夫,“你没听我说话”,丈夫也许不会理解,甚至会反驳说:“哪里啊,我不是一直在倾听吗?”

可是,是什么让丈夫不愿意听呢?是他对妻子的状况不感兴趣?是他担心妻子在通过“告诉你我不好了”来责怪他?还是他很需要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呢?

他的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因为他一早就知道了别人要说什么。他听到别人说的,永远都是他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

所以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

如同,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您是把它们当做局部的知识呢,还是当做绝对的真理呢?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要认为这些概念就是真理,不然就陷入了应该思维。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他的可能性。也就为进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探索的空间,其实也是您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您自我发展的空间。

我想,某天您会觉得这些太浅了、读不下去,但我一点儿也不难过,反而为您高兴 — 因为这里只是一条小路,您只是从这条小路走到大师那里去,大师那里才是目的。

加油!:)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运维做开发/article/detail/895041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