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一部分,包括程序、数据以及与其相关文档
的完整集合。
程序是按事先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执行的指令序列;
数据是使程序能正常操作信息的数据结构;
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图文材料。
1983,IEEE给出了软件测试的标准定义:
使用人工或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定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
足规定的需求或是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所有的测试都应追溯到用户需求
尽早启动测试工作
早做测试计划
穷尽测试不可能
测试工作的 Good-enough 原则
Pareto 法则应用于软件测试
尽可能使用分阶段测试
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构造测试
国际标准:如 ISO、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IEEE(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国家标准:GB、GB/T
行业标准
公司标准
用户规定
软件生命周期包括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7大阶段。
不同阶段对应的岗位及职责如下:
瀑布模型(文档驱动模型)
优点:
为项目提供各阶段的检查点
可在迭代模型中应用瀑布模型
缺点:
各阶段划分比较固定,阶段之间会产生大量文档,增大工作量
由于开发模型为线性的,客户只能等到过程末期才见到效果,增大开发风险
无法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增量模型(渐增模型)
优点:
将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可以分批次地提交软件产品,使用户可以及时了解软件项目的进展
以组件为单位进行开发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风险。一个开发周期内的错误不会影响到整个软件系统。
开发顺序灵活。开发人员可以对组件的实现顺序进行优先级排序,先完成需求稳定的核心组件。当组件的优先级发生变化时,还能及时地对实现顺序进行调整
缺点:
如果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很难被模块化,那么将会给增量开发带来很多麻烦
对项目管理人员管理全局水平有较高要求
对开发人员有较高要求
快速原型模型(原型模型)
优点:
增加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交流
用户在项目开发中占主导作用
满足用户的动态需求
降低开发风险
缺点:
因为用户的参与,使得忽视原型对实际环境的适应性等技术问题,所以不适合大型、复杂项目开发
对于技术层面远大于其分析层面的问题不宜使用快速原型法
螺旋模型(风险驱动模型)
优点:
增加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交流
用户在项目开发中占主导作用
满足用户的动态需求
降低开发风险
缺点:
因为用户的参与,使得忽视原型对实际环境的适应性等技术问题,所以不适合大型、复杂项目开发
对于技术层面远大于其分析层面的问题不宜使用快速原型法
V模型
优点:自上而下逐步求精,每个阶段分工明确,便于整体项目的把控
缺点:V模型是基于瀑布模型的,缺点是将测试放在整个开发的最后阶段,没有让测试今早介入开发,没有在需求阶段就进入测试。过程是线性、顺序的,无法反复、迭代。
W模型
优点:测试与开发并行,让测试今早介入开发环节,使测试今早发现问题尽早解决。
缺点:虽然开发与测试并行了,但是在整个开发阶段,仍然是串行的,上一阶段未完全完成无法进入下一阶段,不支持敏捷模式的开发。
H模型
特点:
它将测试活动完全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流程,将测试准备活动和测
试执行活动清晰地体现出来。测试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与其他流程并发地
进行。
软件测试不仅仅指测试的执行,还包括很多其他的活动(计划、需求分析、用
例设计、环境搭建、提交缺陷、评估总结等)。
当某个测试时间点就绪时,软件测试即从测试准备阶段进入测试执行阶段。
软件测试要尽早准备,尽早执行。
软件测试是根据被测物的不同而分层次进行的。不同层次的测试活动可以是按
照某个次序先后进行的,但也可能是反复的。
敏捷测试模型
极限编程:20 世纪 90 年代 Kent Beck 设计了一种名为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的新型软件开发方法。
极限测试:为了满足 XP 的流程和思想,开发人员使用了极限测试方法,该方法强调连续测试。测试在 XP 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需要首先创建单元(模块)测试和验收测试,然后才能创建代码库。这种形式的测试称为极限测试(eXtreme Testing,XT)。
特点:
XP 模型需要客户参与,高度依赖模块的单元和验收测试。
对任何一个递增的代码变更,开发人员都必须进行单元测试,以确保代码库满足其规格说明的要求。
单元测试完成后,用户进行验收测试。
测试工作包括以下步骤:需求分析、设计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测试评估。
各个阶段任务如下:
需求分析阶段:依据需求文档,设计、开发、测试三方举行会议,明确需求,消除歧义。
设计测试计划阶段:依据需求文档,由测试组长(测试经理/测试负责人)设计测试文档并召开评审。测试计划主要涉及功能模块的划分、人员安排、测试方法、测试工具、进度安排、资源分配、风险分析等。
设计测试用例阶段:依据需求文档、设计文档、用户手册,测试人员按分工设计测试用例,完成后进行评审,保证用例正确、覆盖全面、对需求无遗漏。
执行测试阶段:搭建环境、执行用例。
测试评估阶段:出具测试报告,上线或者打回。
单元测试:模块测试,验证软件的基本组成单位的正确性,是白盒测试
集成测试:模块间的测试,测试接口是否正确,是灰盒测试
系统测试:系统测试包括冒烟测试、系统测试、回归测试
冒烟测试:主干流程测试,确认软件的基本功能正常,可以进行后续的测试工作
系统测试:是检测系统的功能、质量、性能能否满足系统的要求,包括功能、性能、界面、可靠性、兼容性等等,是黑盒测试
回归测试:修改了旧代码之后重新进行测试,确认修改后的代码没有引入新的错误或导致其他代码产生新的错误
验收测试:是确保软件的实现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或合同的要求
软件测试按不同维度划分有以下类型:功能测试、接口测试、性能测试、界面测试、易用性测试、兼容性测试、安全性测试文档测试、安装测试、数据库测试、本地化和国际化测试等。
按待测产品可以分为:web测试、app测试、小程序测试。
一般测试主要从功能测试、接口测试、界面测试、性能测试、可用性测试、兼容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六个维度进行,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案例:qq登录账号检测模块(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
登陆要求:
6-10(包括6,10)位数的账号
必须为整数,不能以0开头
划分等价类如下:
有效等价类:不以0开头的6、7、8、9、10位数字
无效等价类:以0开头的6、7、8、9、10位数字,小数、字母、特殊符号、汉字及其组合
部分测试用例设计如下:
案例:公交卡充值系统(因果图法+判定表)
系统只接受50/100的纸币,一次只接受一张,只能充值50/100
若输入50纸币,选择充值50,完成充值后退卡,提示充值成功
若输入50纸币,选择充值100,提示错误:输入金额不足,并退回(找零)50元
若输入100纸币,选择充值50,完成充值后退卡,提示充值成功,找零50
若输入100纸币,选择充值100,完成充值后退卡,提示充值成功
若选择充值按钮后不投入纸币,提示错误
若投入纸币后规定时间不选择重新充值面额,退回纸币并提示错误
因果图分析:
原因:
条件1、2不能组合 条件3、4不能组合
条件1、3能组合 条件1、4能组合
条件2、3能组合 条件2、4能组合
条件1、2、3、4可单独出现
结果:
结果a、b必须组合 结果a、b、c可以组合
结果c、d可以组合 结果a、d不能组合
结果b、d不能组合 结果d可以单独出现
因果图绘制关键要素:
因果图样例:
(本案例绘制的因果图未附,可以阅读此文了解:《因果图法》-有这篇就够了 -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29342944)
根据因果图画判定表如下:
根据判定表每一列设计测试用例,部分用例设计如下:
(流程分析法大致了解,进一步了解可以阅读: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之流程分析法 - 测试牛的文章 -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15115339)
场景法业务流组成:基本流 + 备选流
案例:在线购物(场景法)
在线网站订购书籍,整个订购过程为:用户登录到网站后,进行书籍的选择,当选好自己心仪的书籍后进行订购,这时把所需图书放进购物车,等进行结帐的时候,用户需要登录自己注册的帐号,登录成功后,进行结帐并生成订单,整个购物过程结束。
基本流和备选流如下:
根据基本流和备选流来确定场景:
可以采用矩阵或决策表来确定和管理测试用例。在下面的矩阵中,V(有效)用于表明这个条件必须是 VALID(有效的)才可执行基本流,而 I(无效)用于表明这种条件下将激活所需备选流。下表中使用的“n/a”(不适用)表明这个条件不适用于测试用例。
以上表是把每个场景成立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基本上已经明确了测试用例的数量,现在只要把真实数据填充上,那么整个测试用例就完成了。
测试用例设计如下:
正交表法使用步骤:
1.制作取值表,不需要编号,列出数据即可。
2.复制表格中的数据放在一个新建的txt文本文档中,保存到allpairs文件夹中(例如:test2.txt)。
3.Win+r再输入cmd进入控制台界面, 进入allpairs文件夹中,输入allpairs.exe test2.txt>chenggong.txt (chenggong.txt是我们最终生成出来的正交表文件)。
4.打开allpairs的文件夹,可以看到chengong.txt正交设计表。根据正交设计表进行用例设计即可。
工具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bgDwzoAEhIflK6J-SjYBw?pwd=5g52
提取码: 5g52
本次介绍了软件测试中的一些基础理论、测试用例以及设计测试用例的主要方法,附带了一些案例和相关资源。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