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十三年职场经验总结 摘录_工作13年5段经历好么

工作13年5段经历好么
 1.

现在年轻人会更多地看到自己以前的同班同学如何优秀,薪水有多高。但我常常说,人生要算总账。从你学校毕业的第一天的第一毛钱到你退休后领的最后一毛钱总共加起来你能挣多少钱。第一个十年走完了,如果你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好,到第二个十年你可能有机会成为一个部门主管。第一个十年是你这一辈子工资最微薄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能是单身,你的这个收入也就能支撑你的生活所需。到第二个十年,你可能也结婚了,可能有个孩子,如果干得还不错,你能干到一个部门经理,你的收入勉勉强强还能支撑一个家庭要的。所以你还是不够,你上餐厅点菜的时候,你还做不到把价钱盖起来,爱点什么点什么,你上超市买东西可以不要看价钱。第二个十年你要学第二个东西,叫技巧,做事的技巧,待人处事的技巧,处理复杂事物的技巧。前面两个十年如果你走得很扎实,你才有可能走到第三个十年。
  
  第三个十年是什么,做到一个公司真正的大老总。第三个十年才是你财富积累的开始,那个时候你的收入会远大于你的生活所需,人生的财富从第三个十年开始计较。可是很不幸,绝大部分人走不到第三个十年。虽然咱们都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同一个科系毕业的,上课的时候坐在你旁边的同学,十年十五年之后这两个同学的发展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何经华总结说:“我认为人口中前5%聪明的叫天才,后5%聪明的人叫白痴,大部分人都在90%。今天现场做一个IQ测试,我可能不会考第一名,因为大部分的人IQ是一样的。差别在哪里呢?有些人能够比较早知道自己要些什么,然后可以系统地去积累自己要的东西,奔着你的那个梦,奔着你的目标去奋斗。有些人基本上没有梦没有目标,一天过一天,一月过一月,一年过一年。”
  
  或许,你会觉得“人生规划三十年”,要到第三个十年才真正积累财富,太遥远,太漫长,太痛苦。是,的确是太遥远、太漫长、太痛苦了,所以绝大部分人走不到第三个十年,很多人甚至在第一个十年就放弃了,他们没有这个毅力,他们的理想坚持不了这么久。
  
  但如果你对自己有期望,你对未来有渴望,那么你就一定要沉下心来认真遵循这个规律,90%以上的人都要遵循这个规律,除非你是天才,否则别想抄近道,抄近道的结果,只会让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被越丢越远。

2.

【如何找到人生目标】
  
  如果找到人生应该专注的目标,方法很多,吉姆•柯林斯研究总结后认为:如果某件事你做起来特别有热情,而做这件事你又很有天赋,并且你所做的事能给他人带来有价值的贡献,那么,这件事就应该成为你专注的人生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热情”、“有天赋”、“有价值的贡献”三者俱备,才是真正的目标。如果你只找到两个,那生活可能会失衡。比如,如果你只做那些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但你却毫无热情,你会越做越苦闷。假使你有热情,有能力,但你做的事对别人没有用,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你拥有热情,又找到别人为你买单,但你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这也不是好的组合。所以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找齐这三样因素。
  
  第一个“热情”, 指的是一种能让你充满热情,很享受、很喜欢做这件事的感觉。这个应该是我们寻找自己人生目标时最应该重视的因素。刚刚工作的前几年,经济压力比较大,很容易为了几百块的薪水差异,选择去做自己没有热情的工作,短期看你得到了相对的高薪,但长远看来,即使从金钱的角度,你也将是得不偿失的,更不用说你失去的工作乐趣、由热情而带来的学习进步等等其他方面的东西。
  
  很多工作了十年的人,工作上有一定成绩,收入也不错,但并不开心,带上了所谓“职业金手铐”,根源就在于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却又难以下决心去改行。人一旦到这种境地,人生前景就比较暗淡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模式,如果职业发展不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工作热忱就很难持久,就很难有大的成就。
  
  80年代中期,我还在读小学,有一个老师拿来一个大键盘似的东西给我们展示,那是我和我的同学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种东西叫电脑,老师给我们描绘了一番电脑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并说未来的世界,将是电脑的世界。老师口才很好,所有的同学,一个除外,都津津有味地听了一回故事会。但那唯一例外的同学,我的好朋友,放学后就拉着我去找那老师,要求了解更多的电脑知识。老师同意了,于是我也跟着好朋友每天放学后学习BASIC语言来。我是陪太子读书,自身没有多大兴趣,天资也低,小学一毕业就全忘记了。而那朋友,则兴趣始终不减,一路自学上去,后来考入电子信息专业,从小学到大学,拿了无数电脑竞赛奖状。读书的时候,他成绩没我好,但走上工作岗位,他的成就却远超过我。究其根源,就是他很早找到了自己热情所在,而且很幸运地又有足够的天赋去配合这份热情。
  
  你对什么事情有热情,不是凭空幻想或做梦梦到的,你必须要在过去的人生经验里去找到一些证据,看看到底你对什么有热情。不少人看到什么热,就对什么有热情,比如当年我们这些同学一窝蜂全去报考财经金融专业,最热门是带“国际”两个字的专业,好象很有热情,其实都不是发自内心的热情。
  
  找到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所以,一定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多观察自己,你做什么事最有成就感?做什么最来劲?对什么最有学习兴趣?对哪些人最羡慕?如果你已经富得不用考虑钱,你最愿意做什么?等等,同时还可以请熟悉你的人反馈他们观察的结果。
  
  当然,热情虽然重要,但不要寄希望于一份工作能够满足你的所有热情。再好的工作,总有你喜欢的一面和不喜欢的一面。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种工作,你会喜欢它的全部。比如做管理,我喜欢管人,不喜欢管流程。有些演员喜欢演戏,但并不喜欢商业走秀。一个。一个教授,可能很喜欢讲课但不喜欢做学术研究。等等。但只要这份工作能满足你最有兴趣的部分,就已经很好了。你要接受一个现实,再有意思的事,变成工作后,它总是会失掉一些趣味的,西谚云:“爱她,还要爱她的猫。”诚如斯言。
  
  第二个“有天赋”,指的是你在做的是不是你天生拿手的事,当你在做一件你有天赋的事情时,你会觉得如鱼得水。值得注意的是,你表现得比别人优秀的事,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你有天赋。比如,我上学的时候理科成绩比文科好,甚至高考时数学接近满分,而语文却刚及格。但我依然选择读文科,因为我总感觉自己的理科是题海战术出来的,并没有什么天赋,而语文虽然我不擅长,至少让我有种愉悦感。事实证明这个直觉是对的,高中数学公式我早忘得一干二净,但高中语文我却还背得不少。
  
  所之,你在某件事上天赋,也并不意味着你在这件事上一定表现得比别人优秀。天赋主要是自己的各项才能之间的比较,天赋有以下特点:学得快、领悟高,不易出错;某些方面似乎有天生优势,无师自通;通常能使你感到很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充实感。
  
  要找到你的天赋,同样应该要回头去看你过去的历史,在你过去的人生经验中,有哪些线索能有效地指出你对某些事情具有天赋。我自己的天赋所在,就是工作后自己不断测试,加上同事和上级不断反馈给总结出来的,他们都认为,我最大的长处是学习能力强,总结能力强。所以,我后来比较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天赋,比如,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至少读了二十万字的相关资料,然后融会贯通,总结在这里。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兴趣模式与天赋模式,是由大脑神经系统决定的,而大脑的发育,大概在3岁到6岁间就相对定型了,中国人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是很有道理的。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大脑就已经完成定型了。所以,你只要你愿意,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兴趣和天赋所在。
  
  第三个是“对社会有贡献”,而且是社会认为有价值的贡献,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愿意掏钱给你来购买这种价值。你要自问,你到底可以做些什么,能对别人有价值?能让别人愿意付钱?这同样要从你自己的人生经验中去寻找,并且,还可以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去探索和发现。
  
  每个人可以依照经验去找寻这三个因素,事实上每个人找到的方式很不同,有人几乎是意外发现的,有些人则是花了一段时间反复验证出来的,还有人是有很棒的良师益友帮助分析出来的。
  
  许多励志书告诉你,做你喜欢做的,钱就会随之而来。这些书里充满了挨饿的艺术家不再挨饿、奋斗的小说家无需再奋斗的故事。但是这些书没有告诉你,更多天才的艺术家仍然在挨饿,更多优秀的演员仍然在等待他们的舞台。但是,如果你能做某些事,在这些事上,这三个因素——热情、天赋、对社会有价值的贡献——能够交集,就一定能让人甘愿为你把钱掏出来。

3

级别越高,就越勤奋,是职场普遍现象。或许有的高层管理者表现得很悠闲,整天无所事事的样子,但管理者是“劳心者”,他的脑子,一定是一刻不停都在转动的。而很多职业生涯停滞的人,首先停滞的,就是脑子,不再思考,也就不再成长。不要说回家后,就是上班的时候,也是如此。然后工作平平,无人赏识,久了,心也停滞了,死在一个职位上,动也不动。

4

    【卓越是练出来的】
  
  有人说:我脑袋聪明,不需要象智商平平的人那样勤奋。工作一样干得好,而且花的时间还少。我的回答是:聪明而不勤奋,可以过得舒服,但一定不会有大的成就。
  
  智商也好,天赋也好,并没有一般人想的那么重要,英国研究员迈克尔•豪、简•戴维森和约翰•斯鲁博达经过广泛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发现的证据……不支持出类拔萃是具有天赋的结果的看法。”
  
  《财富》杂志的报道说:他们的研究表明没有人是天生的公司总裁或者天生的象棋大师。只有通过多年大量勤奋的工作,才能取得巨大成功。不仅仅是努力工作,而且是做某种非常困难和艰苦的工作。例如,巴菲特以有条不紊和长时间研究潜在的投资目标的财务报表而出名。缺乏天分没有关系——天才与建立伟业没有多少或者根本没有关系。
  
  在几乎每一个领域,多数人开始学得很快,然后就比较慢了,最后完全止步不前。但是少数人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中一直在提高,取得了杰出成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怎么能不断提高?答案始于对许多领域出类拔萃者的连续观察。从1993年埃里克森和两个同事发表了一项重要论文以来,全世界的科学家进行了几十次研究,其中有许多集中于体育、音乐和象棋,这类项目的表现比较容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衡量和以图表表示。但是也对包括商业在内的其他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
  
  第一个重要结论是,不努力,谁也不会取得杰出的成就。想象你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具有天赋,一开始就超群出众,这是件美事,但是不会成为现实。没有证据证明缺乏实践经验或训练就会有优异的表现。大量证据证明,甚至最有才艺的人也需要大约10年的勤奋努力才能成为世界级的人物,研究人员把它称为10年定律。那么16岁成为象棋大师的博比•费希尔怎样解释呢?10年定律是适用的:他此前进行过9年的集中强化学习。正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约翰•霍恩所说:“10年定律是一种非常粗略的估计,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这是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时间,而不是平均需要的时间。”在许多领域(音乐、文学),精英们需要二三十年的经验才能到达他们的顶峰。
  
  所以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取得杰出成就的,它需要大量艰苦的工作。然而这还不够,许多人数十年辛苦,仍然未能取得杰出成就,甚至没有取得重大进步。那是缺少了什么?他们缺少了有意识地练习。任何领域的佼佼者都是那些把大部分时间用于 “有意识地练习”的人。这种活动具有提高水平的明确目的,有超越自己能力的目标,提供对结果的反应,涉及高水平的重复练习。例如,简单地击打一桶球不是有意识地练习,这是多数高尔夫运动员不能提高的原因。挥动8号铁(高尔夫球杆型号)300次,目标是球离标号旗杆不到20英尺的次数达80%,不断观察结果,作出适当调整,每天这样练习几小时——这就是有意识地练习。
  
  在许许多多领域都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证据。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对20岁的小提琴手进行了研究,最好的一组一生中有意识地练习平均为10000小时,下面一组平均为7500小时,再下面一组为5000小时。在外科手术、保险推销以及几乎所有体育项目上也都是这样。有意识地练习越多,干得越好。大量有意识地练习会带来超群出众的表现。
  
  许多顶尖运动员因为极其严格的日常训练而名扬世界。在篮球方面,迈克尔•乔丹的强化训练超越了已经很艰苦的球队训练。在橄榄球方面,创记录的接球手杰里•赖斯曾被15个队拒绝,他们认为他动作太慢。他勤奋练习,最终使其他队员难以赶上他。泰格•伍兹是一个典型。他父亲在他一岁半时就教他高尔夫球,鼓励他多练习,到他18岁成为美国业余锦标赛最年青的冠军时,他至少已经练习了15年。他从不固步自封,每天花许多时间训练。菲尔普斯从11岁开始就朝着奥运会的目标进行极其艰苦的训练,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常孩子的娱乐。每周要在水里游上100公里。365天,菲尔普斯每天都要在游泳池里接受训练,即使圣诞节也不例外。
  
  科学和趣闻中的似乎完全支持“有意识地练习”是杰出表现之源的观点。只有一个问题:经商怎样练习?实际上,商业的许多事情是可以直接练习的。陈述、谈判、评估、解释财务报表,这些都可以练习。但它们不是创造优异经营业绩最根本的因素。要有杰出的业绩,就必须在捉摸不定的环境中,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与其他人商谈,寻求信息,作出判断和决定。这些也能练习吗?能。
  
  它涉及到怎样去做你已经在做的事——在工作中练习,这要求进行一些重大改变。首先是给任务确定新目标:不仅是完成任务,而是要做得更好。任何人在工作中所做的任何事,从最基本的任务到最令人激动的事,都是可以改进的。
  
  用这种思想武装头脑,人们就会以新的方式投入工作。研究表明,他们会对信息进行更深的处理,更长时间地保存它们。他们要求得到更多有关他们工作的信息,寻求其他视角。他们有比较长远的观点,不只是在做某件工作,而是明显地努力在更大的意义上做得更好。研究再次表明,这种不同的精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当业余歌手上音乐课时,他们感到有趣,放松。但是对于专业歌手,他们上课时增强注意力,集中于提高水平。同样的活动,不同的心态。
  
  对多数人来说,工作是努力的,但是没有作出更大的努力。额外的几步太难太苦了,几乎永远做不到。也许我们不能期望多数人都能取得杰出的成就,因为它的要求太高了,但杰出的成就不是为少数人预先保留的,每个人都有机会。


5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自传《我的生活》序言中写道:“法学院刚毕业那会儿,我还是个小伙子,十分期待着马上开始自己的生活。这时,我突发奇想,把本来想要看的小说和历史书暂时束之高阁,出去买了本‘如何做’一类的书:《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该书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必须开列出自己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生活目标,按其重要程度进行分类,例如A组最为重要,B组次之,C组第三等等。然后,在每一个目标下列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行动。这本简装书我依然保留着,距今已近30个年头。我敢肯定,这个单子准还埋藏在某个故纸堆中,尽管一时无从查找。然而,那个A组的单子我还真没忘记。我要当个好人,娶个好老婆,养几个好孩子,交几个好朋友,做个成功的政治家,写一本了不起的书。”30年后功成名就的克林顿显然认为自己已经实现当年定下的目标,唯有一点不好意思自夸,他调侃道:“当然,我是不是个好人,得由上帝来判断。”
  
  严格来说,克林顿在序言中列举的长期目标,只能算是一个人生愿景。我们大多数人,初出茅庐时大概都有这些或那样的自我欺许或人生愿望,但美梦成真的却非常少。克林顿的不同在于,从其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他16岁立场要做政治家以后,他就没有让“人生愿景”停留在幻想中,而是不断制定清晰明确的阶段目标去落实愿景,从而一步一步向梦想靠近。1973年他27岁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回家乡阿肯色州州立大学担任教授,因为在那里,他的家族有深厚的人脉资源和影响力,有利于他从政。3年后,他出任阿肯色州司法部长,并于2年后竞选州长成功,并连任到1992年,在担任州长期间,为了扩大全国影响力,为今后竞选总统打下基础,他担任过美国南部经济发展政策委员会主席,兼任全美州长联席会议主席,并曾协助总统主持国家最高教育当局的工作。1990年,又当选为民主党最高委员会主席。1992年,当选美国总统。
  
  人生的发展,不可控因素太多,社会变化这么块,要想制定出一个完整准确的人生计划是不可能的。如果非要定一个很死的目标,比如我要在20年内成为一个资产10亿的企业家,然后倒推自己几年成为什么,几年成为什么,这是很僵硬的做法,也是不现实的做法,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保证一定能如期实现目标。
  
  我们要做的,是为自己确定一个终生不动摇的人生愿景,然后,根据愿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1至3年的短期目标并实现,是更可取的方法。好比你的愿望是登上天界,为此你必须回到现实,先一块一块垒石头,造一座通天塔,如果你能造出通天塔,那么登上天界的愿望自然能够实现。从克林顿的简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职业愿景是“做个成功的政治家”,然后每两三年就上一个台阶,直到成为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此,唐骏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提出“目标三年更新”的见解,他说:“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一定要有良好的规划,不能盲目努力。有的人只知道努力工作,但是没有规划。其实这样没有目标地工作,再勤奋也没有用,而且5年、10年以后,你会发现你还在原地踏步。有些人有规划,但又不切实际。而我一直给自己订规划,而且是三年左右订一个规划,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区间。如果我定得太久的话,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三年我一定可以看得到,只要我努力,我相信离我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在方向不动摇,目标三年更新的指导下,唐骏以三年为一期,用了六个三年,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到留美博士,到创办自己的公司,到加入微软。又从微软总部的普通程序员,到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终生荣誉总裁,再跳槽担任盛大总裁、新华都总裁,从而完成从专家型的职业经理人,到拿到超过10个亿“签约奖金”的“打工皇帝”。


6


所以,当你设定一个目标时,一定不要忘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它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如果你能让目标与你的人生意义相联系,你就会产生一种使命感,就会产生一种无论如何非做不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动力,如果你的使命感足够强烈,会让你每天都充满力量和斗志。然后,要把目标和进展都视觉化,最好让自己每天都看得到进步,就会倍添激励。
  
  最后,再次提醒,不要把钱作为目标,那样没有持续的激励意义,要问自己这个钱用来做什么,以找出你的价值观需求和真正的目标。另外,在围绕目标制定计划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环境,不能照搬他人,或者寄希望于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不同的人,即使是相同的目标,也可能是不同的实现路径。


7

 成功者的第二个特点是善用资源。
  
  持续的行动,超人的勤奋,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些,肯定是不会成功的,但仅凭这些,也未必能够成功。一天只有24个小时,对所有人都一样,由于时间的限制性,再勤奋,也会有个上限。
  
  所以,成功者为了超越时间的限制,在勤奋的基础上,还懂得利用资源。古话说“名师出高徒”,很有些心高气傲的人对此不服:我没有“名师”,我也要凭自己闯出一番天地。这种志气是好的,但客观事实是,名师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他身上沉淀着无数时间和精力所积累起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和深厚的人脉关系,弟子只要关于学习、掌握和利用,这些资源就能转化为弟子的,“高徒”就更容易诞生。
  
  古今中外,同学、同乡、同年(同科进士)、同事,都是人生经历的自然形成的原始资源,成功者从来都是重视并持续保养这些资源。一个人如果不重视这些资源,不喜欢持续保养这些资源,可能会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专家型人才,但很难成为成功的管理者或创业者。事实上,走专家型道路,如果开始时有人引领,出成果的时间也要快得多。
  
  每个人的出身、经历都不同,自然而然积累出的资源自然不同,你的成功,事实上是受这些资源所限制的,你所能调动的资源有多大,你的成功就有多大,所以,要想成功,就必须要突破这种自然状态的原始积累的局限性,就要让掌握你所不具备资源的人愿意帮你,让他的资源为你服务。
  
  很多人以为,自己那么努力也办不成的事,别人办起来肯定也要费不少心血,请别人帮忙,就是给别人添麻烦。其实,这是观念的错误,要知道,世界上的事,难易都是相对的,有些对你是很难的事,头破血流也闯不过关的事,对另一些人,可能只是一句话的事,甚至于连一句话都不需。
  
  有的人抱着“万事不求人”的想法生活,不是没遇到困难,而是低不下头抹不开面子,话到嘴边就是吐不出来,正应了老话“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最后咬咬牙,还是自己扛了,这样的人,注定是不会有大成功的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知新_RL/article/detail/386238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