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PTA 星际探险 (25分)(Dijkstra改约束条件)_7-12 星际探险分数 25

7-12 星际探险分数 25

7-15 星际探险 (25分)

在某个遥远的未来,新新人类将可能这样进行星际探险:宇宙中分布着若干个跳跃点,人类飞船在每个跳跃点可超光速跳至其它跳跃点。当然,一般来说每次跳跃是要消耗一定能量的,但因为有未知物质的影响,某些跳跃反而可以获得一定能量。

在所有跳跃点中,人类的原始家园——地球最具特殊性,这是唯一一个“不是任何跳跃的目的地”的跳跃点,换句话说,从地球可以跳到其它点,但是从任何其它点都不能跳到地球。

假设有一艘飞船从地球出发开始星际探险之旅,考虑到旅行成本,设定在到达目的地时能量的消耗上限,那么有一些跳跃点是飞船在这个能量消耗限制下能够抵达的,而有一些跳跃点是无法抵达的。现在请你编程找出所有能够抵达的跳跃点。

需要注意的几点:

  1. 一个能够抵达的跳跃点,是指飞船抵达这个点时,能量消耗在限制之内;所有能够抵达的点,指的是这类点的集合,而并不是指飞船某个单趟旅行一路上所经过的点。例如:飞船从地球出发,如果能量限制只够跳到比邻星或者天狼星这两个点之一,而无法在单趟旅行中先后抵达这两个点,但是“所有能够抵达的点”则包括这两个点,即从跳跃能力上看,这两个点均是“可以抵达”的。
  2. 某些跳跃可以让飞船增加能量,并且存在这种可能:从某个点开始,经过若干次跳跃,又回到这个点。但是能量规律决定了:回到这个点时,飞船的能量只可能比原先从这个点出发时低(否则将出现“永动机”)。
  3. 能量消耗上限,评判的是抵达目的地(某个跳跃点)时所消耗的能量,而不考虑中途点的能量状态。须知有的跳跃会增加能量,所以完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跳到A点时,能量消耗超过限制,但从A点跳到B点恰好是增加能量,并且跳到B时,总的能量消耗不超过限制。此时认为A点不可抵达、B点可抵达。

输入格式:

首先在一行中给出正整数N(N<=2000),是宇宙中跳跃点的数量。

接下来N行,第i行(i=1…N)按以下格式描述编号为i的跳跃点的信息:

k p1 d1 p2 d2 … pk dk (以空格间隔)

其中:整数k是从这个跳跃点出发,能跳到其它点的数量,之后的k对非零整数pi di,pi表示能跳到的某个点的编号,di表示飞船跳到pi点的能量变化,如果di为正表示这个跳跃会增加能量(增加di),di为负表示这个跳跃要消耗能量(消耗的值为|di|)。题目保证从地球到任何一个可以抵达的跳跃点,沿途消耗(或增加)的能量之和的绝对值不超过108。

最后一行给出正整数E,表示飞船出发时设置的能量消耗上限。

输出格式:

按照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出飞船所有能够抵达的跳跃点编号,每行输出一个编号(行末有换行符)。

提示:

  1. “地球”这个跳跃点总是被认为“可以抵达”的,并且抵达这个点不需要消耗能量 因为这是出发点)。
  2. 地球的编号不一定是1。

输入样例:

在这里给出一组输入。例如:

6
3 2 -3 4 -5 3 -6
1 6 -6
2 4 -2 5 -2
2 3 -3 6 -3
1 4 4
0
7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输出样例:

在这里给出相应的输出。例如:

1
2
3
4
6
  • 1
  • 2
  • 3
  • 4
  • 5

解题

题目采用Dijkstra算法就最短路径,但是每个节点可能会重复访问,只需把vis[]标记数组去掉即可。

代码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queue>
#include <set>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2002;
bool vis[maxn];
bool F[maxn][maxn];
int G[maxn][maxn], dist[maxn];
set<int> ans;

struct node {
    int id, va;
};

struct cmp {
    bool operator()(const node& a, const node& b) { return a.va > b.va; }
};

int getStart(int N) {
    for (int i = 1; i <= N; i++)
        if (!vis[i]) return i;
    return 0;
}

void Dijkstra(int start, int N, int E) {
    priority_queue<node, vector<node>, cmp> q;
    memset(dist, 0x3f, sizeof(dist));
    memset(vis, false, sizeof(vis));
    dist[start] = 0;
    q.push({start, dist[start]});
    while (!q.empty()) {
        int v = q.top().id;
        int va = q.top().va;
        q.pop();
        // if (vis[v]) continue;
        vis[v] = true;
        for (int i = 1; i <= N; i++) {
            if (F[v][i]) {
                // cout << v << " " << i << endl;
                if (dist[v] + G[v][i] < dist[i]) {
                    dist[i] = dist[v] + G[v][i];
                    q.push({i, dist[i]});
                }
            }
        }
    }
    for (int i = 1; i <= N; i++) {
        // cout << dist[i] << " ";
        if (dist[i] <= E) ans.insert(i);
    }
    // cout << endl;
}

int main() {
    int N, k, E;
    cin >> N;
    for (int i = 1; i <= N; i++) {
        cin >> k;
        int p, d;
        for (int j = 1; j <= k; j++) {
            cin >> p >> d;
            vis[p] = true;
            F[i][p] = true;
            G[i][p] = -d;
        }
    }
    cin >> E;
    int start = getStart(N);
    memset(vis, false, sizeof(vis));
    Dijkstra(start, N, E);
    for (auto i = ans.begin(); i != ans.end(); i++) {
        cout << *i << endl;
    }

    system("pause");
    return 0;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2023面试高手/article/detail/714533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