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以太网最早是指由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和Xerox组成的DIX(DEC-Intel-Xerox)联盟开发并于1982年发布的标准。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太网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以太网(10 Mbit/s)、快速以太网(100 Mbit/s)、千兆以太网(1000 Mbit/s)和万兆以太网(10 Gbit/s)等。IEEE 802.3规范则是基于以太网的标准制定的,并与以太网标准相互兼容。
1.2.1以太网发展历史
1972年Bob Metcalfe”以太网之父”被Xerox雇佣为网络专家,Bob Metcalfe 来到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第一个任务是把Palo Alto的计算机连接到ARPANET(Internet的前身)上。1972年底Bob Metcalfe以ALOHA系统(一种无线电网络系统)为基础设计了一个网络并命名为ALTO ALOHA网络,该网络于1973年更名为以太网(Ethernet),这就是最初的以太网实验原型,该网络传输介质为粗同轴电缆,速率为2.94Mbps。1977年年底Bob Metcalfe和他的3位合作者获得了”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专利,多点传输系统被称为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系统。从此以太网正式诞生。
1979年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公司与Xerox公司联盟(简称DIX联盟),促进了以太网的标准化。1982年,DIX联盟发布了以太网的第二个版本,即Ethernet II。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多端口网桥的出现,共享式以太网逐渐向LAN交换机发展。1993年,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突破,优点明显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速率翻一番。1995年,迎来快速以太网发展黄金时代。
1998年,IEEE发布了IEEE 802.3z,这是1000Mbps的以太网标准。2002年,10Gbps以太网标准IEEE 802.3ae正式发布。与1000Mbps以太网相比10Gbps仅支持全双工,传输介质只能是光纤,当下以太网已经被广泛应用。
计算机网络拓扑(Computer Network Topology)是指由计算机组成的网络之间设备的分布情况以及连接状态.把它两画在图上就成了拓扑图。一般在图上要标明设备所处的位置,设备的名称类型,以及设备间的连接介质类型。它分为物理拓扑和逻辑拓扑两种。
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形网络、环形网络、星形网络、环形网络、树形网络、网状网络,如图1-4所示,其各自主要的特点、优缺点见表1-4。
图1-4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表1-4 各种拓扑结构的基本说明
拓扑结构类型 | 特点 | 优点 | 缺点 |
星型网络 | 所有节点通过一个中心节点连接在一起。 | 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节点。通信数据必须经过中心节点中转,易于实现网络监控。 | 中心节点的故障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的通信。 |
总线型网络 | 所有节点通过一条总线(如同轴电缆)连接在一起 | 安装简便,节省线缆。某一节点的故障一般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的通信。 | 总线故障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的通信。某一节点发出的信息可以被所有其他节点收到,安全性低。 |
环型网络 | 所有节点连成一个封闭的环形 | 节省线缆 | 增加新的节点比较麻烦,必须先中断原来的环,才能插入新节点以形成新环 |
树型网络 | 树型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层次化的星型结构 | 能够快速将多个星型网络连接在一起,易于扩充网络规模。 | 层级越高的节点故障导致的网络问题越严重。 |
全网状网络 | 所有节点都通过线缆两两互联 | 具有高可靠性和高通信效率。 | 每个节点都需要大量的物理端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互连线缆。成本高,不易扩展。 |
部分网状网络 | 只是重点节点之间才两两互连 | 成本低于全网状网络 | 可靠性比全网状网络有所降低。 |
在文章最后加作者VX:可以免费领取以下资料
1.2.3传输介质
数据到达物理层之后,物理层会根据物理介质的不同,将数字信号转换成光信号、电信号或者是电磁波信号。常见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光纤、串口线缆、无线等,如图1-5所示
图1-5物理层传输介质
1.2.4冲突域
冲突域指在物理网络中一台设备传输数据时,该物理网段上的其他所有设备都必须进行侦听而不能传输数据,如果同一个物理网段中的多个设备同时传输数据,将发生信号冲突导致数据无法正常传递。冲突域中的典型拓扑结构是总线型结构,所有的信号都在一条总线上发送,就好比日常生活中的单行道,所有汽车都在上面跑,会造成交通拥堵。数据冲突如图1-6所示
图1-6冲突域
1.2.5广播域
广播域就是将多台设备放到一个组中形成广播域,在同一个广播域中的任何一台设备发送的广播帧,其他设备都会收到。就好比在一个大教室里,老师在台上讲课,所有学生都能听到,而非本班级的学生是听不到的;这是因为”班级”概念隔离了广播域。广播域中典型设备是交换机,它能实现冲突域划分,每个接口是一个冲突域,但是交换机整体还是一个广播域。
CSMA/CD协议是一种在冲突域中避免数据信号冲突的协议,当主机想通过网络传输数据时,因为对网络线路会进行监视侦听,首先检查线路上是否有信号在传输。如果没有信号在传输则该主机开始传输数据,并在传输的过程中继续监视侦听,如发现其他信号,传输数据的主机立即发送一个拥塞信号,其他主机检测到拥塞信号后会执行退避算法并启动一个定时器,该定时器有效期内不传输任何数据。综上所述可以总结为”随时侦听、闲则转发、忙则等待”CSMA/CD协议的工作原理如图1-7所示。
图1-7 CSMA/CD协议工作原理
在文章最后加作者VX:可以免费领取以下资料
1.2.7通信方式
在数据通信中,通信的方式包括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三种模式,同一物理链路上两台设备工作的双工模式必须保持一致。
图1-8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信方式
1.2.8MAC地址
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在IEEE 802标准中定义并规范的,凡是符合IEEE802标准的网络接口卡(如以太网卡、令牌环网卡等)都必须拥有一个MAC地址。并不是所有网卡都必须拥有MAC地址;以下所说的网卡指以太网卡。MAC地址是全球唯一的硬件地址,像我们的身份证一样用以识别身份,MAC地址用来识别以太网中的一台设备的地址。
MAC地址长度为48位,由两部分组成。前24bit为厂商代码,简称OUI(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组织唯一标识符,又称厂商唯一代码),后24bit由厂商自定义。制造商在制造网卡之前,必须先向IEEE注册,然后由IANA(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互联网号码分配机构)分配,它的结构如图1-9所示:
图1-9 MAC地址的组成
MAC地址特殊位的置位不同标识的地址类型也不同,如图1-10所示:
图1-10 MAC的分类
MAC地址的分类标准如下:
在文章最后加作者VX:可以免费领取以下资料
1.2.9以太网帧格式
以太网中有两种数据帧的封装格式,分别是IEEE 802.3和Ethernet II(以太网二型)。两种格式如图1-11所示。两种帧格式存在一定的差别,都应用于以太网;现有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设备都可以兼容两种格式。
图1-11 两种以太网数据帧封装结构
以下为Ethernet II数据帧格式字段描述
IEEE 802.3数据帧格式中,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载荷、FCS字段的功能和作用与Ethernet II格式基本一致;而长度字段仅仅只是用2个字节空间标识IEEE 802.3数据帧的长度。
本文摘自作者的《华为HCIA学习指南》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