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什么是数据库?
数据库就是存储数据的仓库
,其本质是一个文件系统
,数据按照特定的格式
将数据存储起来,用户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增加
,修改
,删除
及查询
操作。
什么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 ):是一种操作
和管理
数据库的大型软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
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用户可有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访问数据库中表内的数据
。
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Java相关的数据库:MYSQL,Oracle.
这里使用MySQL数据库。MySQL中可以有多个数据库,数据库是真正存储数据的地方。
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关系
数据库中以表为组织单位存储数据。
表类似于Java中的实体类。每个字段都有对应的数据类型。
那么用我们熟悉的java程序来与关系型数据对比,就会发现以下对应关系。
根据表字段所规定的数据类型,我们可以向其中填入一条条的数据,而表中的每条数据类似类的实例对象。表中的一行一行的信息我们称之为记录。
CREATE TABLE `User` (
`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11) NOT NULL,
`age` int(11) NOT NULL,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5 DEFAULT CHARSET=utf8;
表记录与java类对象的对应关系
自行百度安装。
安装后,MySQL会以windows服务的方式为我们提供数据存储功能。开启和关闭服务的操作:右键点击我的电脑→管理→服务→可以找到MySQL服务开启或停止。
也可以在DOS窗口,通过命令完成MySQL服务的启动和停止(必须以管理运行cmd命令窗口)
MySQL是一个需要账户名密码登录的数据库,登陆后使用,它提供了一个默认的root账号,使用安装时设置的密码即可登录。
使用windows+r 快捷命令进入cmd页面
使用命令行登入MySQL的语法
语法:mysql -u用户名 -p密码
mysql -uroot –proot
mysql --host=127.0.0.1 --user=root --password=root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安装自己想用的图形化开发工具,这里就不介绍如何安装了。我个人用的Navicat。
如何使用?
输入用户名、密码,点击连接按钮,进行访问MySQL数据库进行操作
点击查询之后,再点击新建查询,在查询页面编写sql代码,
编写完sql代码,点击运行即可执行代码。
配置文件在自己的安装目录\MySQL\MySQL Server 5.5(我这里是D:\Program Files (x86)\MySQL\MySQL Server 5.5)。找到自己对应的目录下会发现下面有个my.ini,这就是MySQL数据库的配置文件,比如字符集、端口号、目录地址等信息都可以在这里配置。
从大体上我们可以看到,my.ini里面有3个部分。
mysqld
大致说明如下(已去掉默认注释,不然篇幅太长)
[mysqld] port=3306 #MySQL服务运行时的端口号。建议更改默认端口,默认容易遭受攻击。 #mysql程序所存放路径,常用于存放mysql启动、配置文件、日志等 basedir="D:/Program Files (x86)/MySQL/MySQL Server 5.5/" #MySQL数据存放文件(极其重要) datadir="C:/ProgramData/MySQL/MySQL Server 5.5/Data/" character-set-server=utf8 #数据库和数据库表的默认字符集。(推荐utf8,以免导致乱码) default-storage-engine=INNODB # 创建新表时将使用的默认存储引擎 # SQL模式为strict模式 sql-mode="STRICT_TRANS_TABLES,NO_AUTO_CREATE_USER,NO_ENGINE_SUBSTITUTION" # MySQL服务器支持的最大并发连接数(用户数)。但总会预留其中的一个连接给管理员使用超级权限登录, #即使连接数目达到最大限制。如果设置得过小而用户比较多,会经常出现“Too many connections”错误。 max_connections=100 #设置每个主机的连接请求异常中断的最大次数,当超过该次数,MySQL服务器将禁止host的连接请求, #直到MySQL服务器重启或通过flush hosts命令清空此host的相关信息。 max_connect_errors = 6000 #指定MySQL查询缓冲区的大小。可以通过在MySQL控制台观察, #如果Qcache_lowmem_prunes的值非常大,则表明经常出现缓冲不够的情况; #如果Qcache_hits的值非常大,则表明查询缓冲使用得非常频繁。另外如果改值较小反而会影响效率, #那么可以考虑不用查询缓冲。对于Qcache_free_blocks,如果该值非常大,则表明缓冲区中碎片很多。 query_cache_size = 64M #这个参数在5.1.3之后的版本中叫做table_open_cache,用于设置table高速缓存的数量。 #由于每个客户端连接都会至少访问一个表,因此此参数的值与 max_connections有关。 #当某一连接访问一个表时,MySQL会检查当前已缓存表的数量。 #如果该表已经在缓存中打开,则会直接访问缓存中的表已加快查询速度; #如果该表未被缓存,则会将当前的表添加进缓存并进行查询。 #在执行缓存操作之前,table_cache用于限制缓存表的最大数目: #如果当前已经缓存的表未达到table_cache,则会将新表添加进来; #若已经达到此值,MySQL将根据缓存表的最后查询时间、查询率等规则释放之前的缓存。 table_cache=256 #设置表高速缓存的数目。每个连接进来,都会至少打开一个表缓存。 #因此,table_cache 的大小应与 max_connections 的设置有关。 #例如,对于200 个并行运行的连接,应该让表的缓存至少有 200 × N , #这里 N 是应用可以执行的查询的一个联接中表的最大数量。此外, #还需要为临时表和文件保留一些额外的文件描述符。 table_open_cache = 512 # 内存中的每个临时表允许的最大大小。如果临时表大小超过该值,临时表将自动转为基于磁盘的表(Disk Based Table)。 tmp_table_size=103M #设置Thread Cache池中可以缓存的连接线程最大数量,可设置为0~16384,默认为0. #这个值表示可以重新利用保存在缓存中线程的数量,当断开连接时如果缓存中还有空间, #那么客户端的线程将被放到缓存中;如果线程重新被请求,那么请求将从缓存中读取, #如果缓存中是空的或者是新的请求,那么这个线程将被重新创建,如果有很多线程,增加这个值可以改善系统性能。 #通过比较Connections和Threads_created状态的变量,可以看到这个变量的作用。 #我们可以根据物理内存设置规则如下:1GB内存我们配置为8,2GB内存我们配置为16, #3GB我们配置为32,4GB或4GB以上我们给此值为64或更大的值。 thread_cache_size = 64
MyISAM相关参数
#当重新建索引(REPAIR,ALTER,TABLE,或者LOAD,DATA,TNFILE)时,MySQL被允许使用临时文件的最大值。 myisam_max_sort_file_size = 10G #如果一个表拥有超过一个索引, MyISAM 可以通过并行排序使用超过一个线程去修复他们. myisam_repair_threads = 1 myisam_recover #自动检查和修复没有适当关闭的 MyISAM 表 #当需要对于执行REPAIR, OPTIMIZE, ALTER 语句重建索引时,MySQL会分配这个缓存, #以及LOAD DATA INFILE会加载到一个新表,它会根据最大的配置认真的分配的每个线程。 myisam_sort_buffer_size = 128M #指定用于索引的缓冲区大小,增加它可得到更好的索引处理性能。对于内存在4GB左右的服务器来说, #该参数可设置为256MB或384MB。注意:如果该参数值设置得过大反而会使服务器的整体效率降低! key_buffer_size = 256M # 用于对MyISAM表全表扫描时使用的缓冲区大小。针对每个线程进行分配(前提是进行了全表扫描)。 #进行排序查询时,MySql会首先扫描一遍该缓冲,以避免磁盘搜索,提高查询速度, #如果需要排序大量数据,可适当调高该值。但MySql会为每个客户连接发放该缓冲空间, #所以应尽量适当设置该值,以避免内存开销过大。 #读查询操作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和sort_buffer_size一样,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也是每个连接独享。 read_buffer_size = 4M #设置进行随机读的时候所使用的缓冲区。此参数和read_buffer_size所设置的Buffer相反, #一个是顺序读的时候使用,一个是随机读的时候使用。但是两者都是针对与线程的设置, #每个线程都可以产生两种Buffer中的任何一个。默认值256KB,最大值4GB。 read_rnd_buffer_size = 16M #注意: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是每个连接独占的, #如果有100个连接,那么实际分配的总排序缓冲区大小为100 x6=600MB。 #所以,对于内存在4GB左右的服务器来说,推荐将其设置为6MB~8MB sort_buffer_size=256K #设置查询排序时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系统默认大小为2MB。 #设置在REPAIR Table或用Create index创建索引或 Alter table的过程中排序索引所分配的缓冲区大小, #可设置范围4Bytes至4GB,默认为8MB #myisam_sort_buffer_size = 8M
InnoDB相关参数
#用来设置InnoDB存储的数据目录信息和其他内部数据结构的内存池大小。 #应用程序里的表越多,你需要在这里面分配越多的内存。 #对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应用,这个参数的大小也是相对稳定的,也没有必要预留非常大的值。 #如果InnoDB用广了这个池内的内存,InnoDB开始从操作系统分配内存, #并且往MySQL错误日志写警告信息。默认为1MB,当发现错误日志中已经有相关的警告信息时, #就应该适当的增加该参数的大小。 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 4M # 事务相关参数,如果值为1,则InnoDB在每次commit都会将事务日志写入磁盘(磁盘IO消耗较大), #这样保证了完全的ACID特性。 #而如果设置为0,则表示事务日志写入内存log和内存log写入磁盘的频率都为1次/秒。 #如果设为2则表示事务日志在每次commit都写入内存log,但内存log写入磁盘的频率为1次/秒。 #设置为0就等于innodb_log_buffer_size队列满后在统一存储,默认为1,也是最安全的设置。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1 # InnoDB日志数据缓冲大小,如果缓冲满了,就会将缓冲中的日志数据写入磁盘(flush)。 #由于一般至少都1秒钟会写一次磁盘,所以没必要设置过大,即使是长事务。 innodb_log_buffer_size=3499K #InnoDB使用一个缓冲池来保存索引和原始数据,设置越大,在存取表里面数据时所需要的磁盘I/O越少。 #强烈建议不要武断地将InnoDB的Buffer Pool值配置为物理内存的50%~80%,应根据具体环境而定。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64M #确定日志文件的大小,更大的设置可以提高性能,但也会增加恢复数据库的时间。 innodb_log_file_size=170M #你的服务器有几个CPU就设置为几,建议用默认设置,一般设为8。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8 #设置配置一个可扩展大小的尺寸为128MB的单独文件,名为ibdata1.没有给出文件的位置, #所以默认的是在MySQL的数据目录内。 innodb_data_file_path = ibdata1:128M:autoextend #InnoDB中的文件I/O线程。通常设置为4,如果是windows可以设置更大的值以提高磁盘I/O innodb_file_io_threads = 4 #为提高性能,MySQL可以以循环方式将日志文件写到多个文件。推荐设置为3。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3 #InnoDB主线程刷新缓存池中的数据。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 90 #InnoDB事务被回滚之前可以等待一个锁定的超时秒数。InnoDB在它自己的锁定表中自动检测事务死锁并且回滚事务。 #InnoDB用locak tables 语句注意到锁定设置。默认值是50秒。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 120 #InnoDB为独立表空间模式,每个数据库的每个表都会生成一个数据空间。0关闭,1开启。 innodb_file_per_table = 0
日志参数
#mysql错误日志存放路径及名称(启动出现错误一定要看错误日志,百分之百都能通过错误日志排插解决。) log-error=/data/3306/mysql_xuliangwei.err #MySQL_pid文件记录的是当前mysqld进程的pid,pid亦即ProcessID。 pid-file=/data/3306/mysql_xuliangwei.pid #logbin数据库的操作日志,例如update、delete、create等都会存储到binlog日志,通过logbin可以实现增量恢复 log-bin = /data/3306/mysql-bin #relay-log日志记录的是从服务器I/O线程将主服务器的二进制日志读取过来记录到从服务器本地文件, #然后SQL线程会读取relay-log日志的内容并应用到从服务器 relay-log = /data/3306/relay-bin #从服务器用于记录中继日志相关信息的文件,默认名为数据目录中的relay-log.info。 relay-log-info-file = /data/3306/relay-log.info #在一个事务中binlog为了记录sql状态所持有的cache大小,如果你经常使用大的, #多声明的事务,可以增加此值来获取更大的性能,所有从事务来的状态都被缓冲在binlog缓冲中, #然后再提交后一次性写入到binlog中,如果事务比此值大,会使用磁盘上的临时文件来替代, #此缓冲在每个链接的事务第一次更新状态时被创建。 binlog_cache_size = 4M max_binlog_cache_size = 8M #最大的二进制Cache日志缓冲尺寸。 #二进制日志文件的最大长度(默认设置1GB)一个二进制文件信息超过了这个最大长度之前, #MySQL服务器会自动提供一个新的二进制日志文件接续上。 max_binlog_size = 1G #超过7天的binlog,mysql程序自动删除(如果数据重要,建议不要开启该选项) expire_logs_days = 7
慢查询日志参数
long_query_time = 1 #慢查询的执行用时上限,默认设置是10s,推荐(1s~2s)
log_long_format #没有使用索引的查询也会被记录。(推荐,根据业务来调整)
#慢查询日志文件路径(如果开启慢查询,建议打开此日志)
log-slow-queries = /data/3306/slow.log
其他参数
skip-locking #避免MySQL的外部锁定,减少出错几率,增强稳定性。 #禁止MySQL对外部连接进行DNS解析,使用这一选项可以消除MySQL进行DNS解析的时候。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开启该选项,则所有远程主机连接授权都要使用IP地址方式了, #否则MySQL将无法正常处理连接请求! skip-name-resolv #开启该选项可以彻底关闭MySQL的TCP/IP连接方式,如果Web服务器是以远程连接的方式访问MySQL数据库服务器的, #则不要开启该选项,否则无法正常连接! skip-networking #MySQLd能打开文件的最大个数,如果出现too mant openfiles之类的就需要调整该值了。 open_files_limit = 1024 #back_log参数是值指出在MySQL暂时停止响应新请求之前,短时间内的多少个请求可以被存在堆栈中。 #如果系统在短时间内有很多连接,则需要增加该参数的值,该参数值指定到来的TCP/IP连接的监听队列的大小。 #不同的操作系统在这个队列的大小上有自己的限制。如果试图将back_log设置得高于操作系统的限制将是无效的, #其默认值为50.对于Linux系统而言,推荐设置为小于512的整数。 back_log = 384 #指定一个请求的最大连接时间,对于4GB左右内存的服务器来说,可以将其设置为5~10。 wait_timeout = 120 #服务器一次能处理最大的查询包的值,也是服务器程序能够处理的最大查询 max_allowed_packet =16M #联合查询操作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和sort_buffer_size一样,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也是每个连接独享。 join_buffer_size = 8M #该参数取值为服务器逻辑CPU数量x 2,在本例中,服务器有两个物理CPU, #而每个物理CPU又支持H.T超线程,所以实际取值为4 x 2 = 8。这也是双四核主流服务器的配置。 thread_concurrency = 8 query_cache_limit = 2M #只有小于此设置值的结果才会被缓存 #设置查询缓存分配内存的最小单位,要适当第设置此参数,可以做到为减少内存快的申请和分配次数, #但是设置过大可能导致内存碎片数值上升。默认值为4K,建议设置为1K~16K。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 = 2k default_table_type = InnoDB #默认表的类型为InnoDB #设置MySQL每个线程的堆栈大小,默认值足够大,可满足普通操作。可设置范围为128KB至4GB, #默认为192KB thread_stack = 256K #数据库隔离级别 (READ UNCOMMITTED(读取未提交内容) READ COMMITTED(读取提交内容) #REPEATABLE READ(可重读) SERIALIZABLE(可串行化)) #transaction_isolation = Level max_heap_table_size = 64M #独立的内存表所允许的最大容量。 #如果经常性的需要使用批量插入的特殊语句来插入数据,可以适当调整参数至16MB~32MB,建议8MB。 bulk_insert_buffer_size = 8M lower_case_table_names = 1 #实现MySQL不区分大小。(开发需求-建议开启) #从库可以跳过的错误数字值(mysql错误以数字代码反馈,全的mysql错误代码大全,以后会发布至博客)。 slave-skip-errors = 1032,1062 replicate-ignore-db=mysql #在做主从的情况下,设置不需要同步的库。 server-id = 1 #表示本机的序列号为1,如果做主从,或者多实例,serverid一定不能相同。 [mysqldump] quick #设定在网络传输中一次消息传输量的最大值。系统默认值为1MB,最大值是1GB, #必须设置为1024的倍数。单位为字节。 max_allowed_packet = 2M
MySQL
中通过show engines
指令,可以看到所有支持的数据库存款引擎,最为常用的就是MyISAM
和InnoDB
两种。
SHOW ENGINES;
MyISAM
MyISAM
表有三个文件:表结构文件,索引文件,数据文件。InnoDB
ACID
事务,支持事务的四种隔离级别。InnoDB
引擎存储在一个文件空间(共享表空间,表大小不受操作系统控制,一个表可能分布在多个文件内)。也有可能为多个(设置为独立表空间,表大小受操作系统文件大小限制,一般为2G
)。受操作系统文件大小限制。MyISAM
和InnoDB
的区别是什么?
InnoDB
支持事务,MyISAM
不支持事务。这是MySQL将默认存储引擎从MyISAM变成InnoDB的重要原因之一。
InnoDB
支持外键,而MyISAM
不支持对于一个包含外键的
InnoDB
表转为MyISAM
会失败。
InnoDB
是聚集索引,而MyISAM
是非聚集索引。聚集索引的文件存放在主键索引的叶子结点上,因此
InnoDB
必须要有主键,通过主键索引效率很高,但是辅助索引需要两次查询,先查询到主键,然后再通过主键查询到数据,因此,主键不应该过大,因为主键过大,其他索引也都会很大。
而MyISAM
是非聚集索引,数据文件是分离的,索引保存的是数据文件的指针,主键索引和辅助索引是独立的。
InnoDB
不保存表的具体行数,执行select count(*) from table
时需要全表扫描,而MyISAM
用一个变量保存了整个表的行数,执行上述语句时只需要读出该变量即可,速度很快。InnoDB
支持savePoints
,MyISAM
不支持。InnoDB
最小的锁粒度是行锁,MyISAM最小
的粒度表锁。一个更新语句会锁住整张表,导致其他查询和更新都会被阻塞,因此并发访问受限。
MyISAM
每个表有三个文件,MYD
和MYI文件,MYD
是数据文件,MYI
是索引文件,还有一个是frm
表结构文件。InnoDB
每个表只有一个文件ibd
文件。数据库是不认识JAVA语言的,但是我们同样要与数据库交互,这时需要使用到数据库认识的语言SQL语句,它是数据库的代码。
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简称SQL,是一种数据库查询和程序设计语言,用于存取数据以及查询、更新和管理关系数据库系统。
创建数据库、创建数据表、向数据表中添加一条条数据信息均需要使用SQL语句。
SQL分类:
该语言用来定义【访问权限和安全级别】,理解即可,直接使用命令控制权限的场景不多,更多情况是使用图形化界面进行操作。
mysql中的权限无非是针对不同的用户而言,不同的用户的权限提现在以下几点:可否链接mysql服务 、可否访问数据库 、可否访问某张数据库表 、可否对表进行一些操作等。
创建一个用户,该用户只能在指定ip地址上登录mysql:
create user 用户名@IP地址 identified by ‘密码’;
创建一个用户,该用户可以在任意ip地址上登录mysql:
create user 'ydl'@'%' identified by 'root';
修改密码:
-- 5.7版本需要使用password对密码进行加密
set password for zn@'%' = password('newpwd');
-- 8.0直接赋值新的密码即可
set password for zn@'%' = 'newpwd';
如果直接修改表,也是可以创建用户修改密码的,【mysql数据库下的user表】但是通过修改数据库创建用户,修改密码,都需要刷新权限:
flush privileges;
给【指定用户】在【指定数据库】上赋予【指定权限】,权限有很多,列举几个常用的:
-- 语法:`grant 权限1,…,权限n on 数据库.* to 用户名@IP地址;
grant all on `ydlclass`.`user` to 'ydl'@'%';
grant select,insert,update,delete,create on `ydlclass`.`user` to 'ydl'@'%';
撤销【指定用户】在【指定数据库】上的【指定权限】:
-- 语法:revoke 权限1,…,权限n on 数据库.* from 用户名@ ip地址;
revoke all on `ydlclass`.`user` from 'ydl'@'%';
revoke select,insert,update,delete,create on `ydlclass`.`user` from 'ydl'@'%';
查看指定用户的权限:
-- 语法:show grants for 用户名@ip地址;
show grants for 'ydl'@'%';
-- 语法:drop user 用户名@ip地址;
drop user 'ydl'@'%';
分类 | 类型名称 | 说明 |
---|---|---|
整数类型 | tinyInt | 很小的整数,1字节 |
整数类型 | smallint | 小的整数,2字节 |
整数类型 | mediumint | 中等大小的整数,3字节 |
整数类型 | int(integer) | 普通大小的整数,4字节 |
整数类型 | bigint | 大整数,8字节 |
小数类型 | float | 单精度浮点数,4字节 |
小数类型 | double | 双精度浮点数,8字节 |
小数类型 | decimal(m,d) | 压缩严格的定点数, m表示数字总位数,d表示保留到小数点后d位,不足部分就添0,如果不设置m、d,默认保存精度是整型 |
日期类型 | year | 年份 YYYY 1901~2155,1字节 |
日期类型 | time | 时间 HH:MM:SS -838:59:59~838:59:59,3字节 |
日期类型 | date | 日期 YYYY-MM-DD 1000-01-01~9999-12-3,3字节 |
日期类型 | datetime | 日期时间 YYYY-MM-DD HH:MM:SS 1000-01-01 00:00:00~ 9999-12-31 23:59:59,8字节 |
日期类型 | timestamp | 时间戳 YYYY-MM-DD HH:MM:SS 1970-01-01 00:00:01 UTC~2038-01-19 03:14:07UTC,4字节 |
文本、二进制类型 | CHAR(M) | M为0~255之间的整数,固定长度为M,不足后面补全空格 |
文本、二进制类型 | VARCHAR(M) | M为0~65535之间的整数 |
文本、二进制类型 | TINYBLOB | 允许长度0~255字节 |
文本、二进制类型 | BLOB | 允许长度0~65535字节 |
文本、二进制类型 | MEDIUMBLOB | 允许长度0~167772150字节 |
文本、二进制类型 | LONGBLOB | 允许长度0~4294967295字节 |
文本、二进制类型 | TINYTEXT | 允许长度0~255字节(0 ~ 2^8 - 1) |
文本、二进制类型 | TEXT | 允许长度0~65535字节(0 ~ 2^16 - 1) |
文本、二进制类型 | MEDIUMTEXT | 允许长度0~167772150字节(2^24 - 1) |
文本、二进制类型 | LONGTEXT | 允许长度0~4294967295字节(2^32 - 1) |
文本、二进制类型 | VARBINARY(M) | 允许长度0~M个字节的变长字节字符串 |
文本、二进制类型 | BINARY(M) | 允许长度0~M个字节的定长字节字符串 |
需要注意的是:
语法:
create database 数据库名称;
create database 数据库名 character set 字符集;
create database test_1;
create database test_2 character set gbk;
ALTER DATABASE test_2 CHARACTER SET=utf8;
查看数据库MySQL服务器中的所有的数据库。语法:
show databases;
查看某个数据库的定义的信息。语法:
show create database 数据库名称;
删除数据库。语法
drop database 数据库名称;
切换数据库:语法:
use 数据库;
查看正在使用的数据库:语法:
select database();
语法:
create table 表名(
字段名 类型(长度) 约束,
字段名 类型(长度) 约束
);
创建分类表
CREATE TABLE sort (
sid INT, #分类ID
sname VARCHAR(100) #分类名称
);
温馨提示:
my.ini
配置文件中查看datadir
配置的路径,我这里是C:\ProgramData\MySQL\MySQL Server 5.5\data\test_2目录下,验证一下。路径中的ProgramData是隐藏文件夹。实际在你的磁盘上是这样存储的
查看数据库中的所有表,语法:
show tables;
查看表结构:
有两种语法:
desc 表名; 第一种
SHOW COLUMNS FROM 表名;第二种
/* 这两种方式结果一模一样,第一种更常见,显然命令更短你也更愿意用 */
删除表,语法:
drop table 表名;
在已存在的表中添加列,语法:
alter table 表名 add 列名 类型(长度) 约束;
为分类表添加一个新的字段为 分类描述 varchar(20)
alter table sort add sdesc varchar(20);
当然,想添加多个字段分类怎么做呢?
/*添加多个列方法一*/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address VARCHAR(200) NOT NULL,
ADD home_tel CHAR(11) NOT NULL;
/*add语句之间用逗号分隔,最后用分号结束*/
/*添加多个列方法二*/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address VARCHAR(200) NOT NULL,home_tel CHAR(11) NOT NULL);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表需要添加多列,而有一列字段home_tel之前已经添加过了,结果会显示Duplicate column name ‘home_tel’,那么你本次添加的多列字段都是无效的,即全部添加失败。
如果我想将这个字段添加到表中间而不是末尾怎么办呢?
alter table 表名 add 列名 类型(长度) 约束 after 某个字段;
比如我想在age字段的后面加一个字段sex,而不是在最后一个字段末尾添加。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column sex char(1) not null comment '性别' after age;
修改列的类型长度及约束,语法:
alter table 表名 modify 列名 类型(长度) 约束;
例如,为分类表的分类名称字段进行修改,类型varchar(50) 添加约束 not null。
ALTER TABLE sort MODIFY sname VARCHAR(50) NOT NULL; /* 添加约束NOT NULL */
ALTER TABLE student
MODIFY home_tel VARCHAR(20) NOT NULL; /*CHAR(11)修改为VARCHAR(200)*/
同理,和add类似,需要修改多个列的类型长度及约束,那么modify语句之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一句的末尾用分号结束。
修改列名,语法:
alter table 表名 change 旧列名 新列名 类型(长度) 约束;
为分类表的分类名称字段进行更换 更换为 snamesname varchar(30)
ALTER TABLE sort CHANGE sname snamename VARCHAR(30);
同理,和add类似,需要修改多个列的字段名,那么change语句之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一句的末尾用分号结束。
注意:change和modify都可以修改表的定义,不同的是change后面需要写两次列名,不太方便,但是change的优点是可以修改列名称,modify则不行。
删除列,语法:
alter table 表名 drop 列名;
删除分类表中snamename这列
ALTER TABLE sort DROP snamename;
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home_address,
DROP home_tel;
同理,和add类似,需要删除多列,那么drop语句之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一句的末尾用分号结束。
修改表名,语法:
rename table 表名 to 新表名;
为分类表sort 改名成 category
RENAME TABLE sort TO category;
修改表的字符集,语法:
alter table 表名 character set 字符集;
为分类表 category 的编码表进行修改,修改成 gbk
ALTER TABLE category CHARACTER SET gbk;
我们在dos命令行操作中文时,会报错
insert into user(username,password) values(‘张三’,’123’);
ERROR 1366 (HY000): Incorrect string value: ‘\xD5\xC5\xC8\xFD’ for column ‘username’ at row 1
原因:因为mysql的客户端编码的问题我们的是utf8,而系统的cmd窗口编码是gbk
解决方案(临时解决方案):修改mysql客户端编码。
show variables like ‘character%’; 查看所有mysql的编码
在图中与客户端有关的编码设置:
client connetion result 和客户端相关
database server system 和服务器端相关
将客户端编码修改为gbk.
set character_set_results=gbk; / set names gbk;
以上操作,只针对当前窗口有效果,如果关闭了服务器便失效。如果想要永久修改,通过以下方式:
在mysql安装目录下有my.ini文件
default-character-set=gbk 客户端编码设置
character-set-server=utf8 服务器端编码设置
注意:修改完成配置文件,重启服务
主键, 唯一键和自增长。
主键: primary key,主要的键, 一张表只能有一个字段可以使用对应的键,用来唯一的约束该字段里面的数据, 不能重复: 这种称之为主键。
一张表只能有最多一个主键, 主键请尽量使用整数类型而不是字符串类型。
SQL操作中有多种方式可以给表增加主键: 大体分为三种。
方案1: 在创建表的时候,直接在字段之后,跟primary key关键字(主键本身不允许为空)
优点: 非常直接; 缺点: 只能使用一个字段作为主键
方案2: 在创建表的时候, 在所有的字段之后, 使用primary key(主键字段列表)来创建主键(如果有多个字段作为主键,可以是复合主键)。
当表已经创建好之后, 额外追加主键: 可以通过修改表字段属性, 也可以直接追加
Alter table 表名 add primary key(字段列表);
前提: 表中字段对应的数据本身是独立的(不重复)
创建约束的目的就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主键对应的字段中的数据必须唯一,且不能为NULL, 一旦重复,数据操作失败(增和改)
建议主键使用数字类型,因为数字的检索速度非常快,并且主键如果是数字类型,还可以设置自动增长。
主键的原理其实就是一个计数器。
没有办法更新主键: 主键必须先删除,才能增加
Alter table 表名 drop primary key;
在实际创建表的过程中, 很少使用真实业务数据作为主键字段(业务主键,如学号,课程号); 大部分的时候是使用逻辑性的字段(字段没有业务含义,值是什么都没有关系), 将这种字段主键称之为逻辑主键。
Create table my_student(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comment ‘逻辑主键: 自增长’, -- 逻辑主键
Number char(10) not null comment ‘学号’,
Name varchar(10) not null
)
自增长: 当对应的字段,不给值
,或者说给默认值
,或者给NULL
的时候, 会自动的被系统触发, 系统会从当前字段中已有的最大值再进行+1操作
,得到一个新的在不同的字段值。
自增长的字段必须定义为主键,默认起始值是1而不是0
自增长特点:
任何一个字段要做自增长必须前提是本身是一个索引(key一栏有值),auto_increment表示自动编号
自增长字段必须是数字(整型)
一张表最多只能有一个自增长
当自增长被给定的值为NULL或者默认值的时候会触发自动增长。
自增长如果对应的字段输入了值,那么自增长失效: 但是下一次还是能够正确的自增长(从最大值+1)
如何确定下一次是什么自增长呢? 可以通过查看表创建语句看到。
自增长如果是涉及到字段改变: 必须先删除自增长,后增加(一张表只能有一个自增长)
修改当前自增长已经存在的值: 修改只能比当前已有的自增长的最大值大,不能小(小不生效)
Alter table 表名 auto_increment = 值;
向上修改可以
思考: 为什么自增长是从1开始?为什么每次都是自增1呢?
所有系统的变现(如字符集,校对集)都是由系统内部的变量进行控制的。
查看自增长对应的变量: show variables like ‘auto_increment%’;
可以修改变量实现不同的效果: 修改是对整个数据修改,而不是单张表: (修改是会话级)
Set auto_increment_increment = 5; -- 一次自增5
测试效果: 自动使用自增长
自增长是字段的一个属性: 可以通过modify来进行修改(保证字段没有auto_increment即可)
Alter table 表名 modify 字段 类型;
一张表往往有很多字段需要具有唯一性,数据不能重复: 但是一张表中只能有一个主键: 唯一键(unique key)就可以解决表中有多个字段需要唯一性约束的问题。
唯一键的本质与主键差不多: 唯一键默认的允许自动为空,而且可以多个为空(空字段不参与唯一性比较)
基本与主键差不多: 三种方案
方案1: 在创建表的时候,字段之后直接跟unique/ unique key
方案2: 在所有的字段之后增加unique key(字段列表); – 复合唯一键
方案3: 在创建表之后增加唯一键
唯一键与主键本质相同: 唯一的区别就是唯一键默认允许为空,而且是多个为空。
如果唯一键也不允许为空: 与主键的约束作用是一致的.
更新唯一键
先删除后新增(唯一键可以有多个: 可以不删除)。
删除唯一键
Alter table 表名 drop unique key; -- 错误: 唯一键有多个
Alter table 表名 drop index 索引名字; -- 唯一键默认的使用字段名作为索引名字
外键: foreign key, 外面的键(键不在自己表中): 如果一张表中有一个字段(非主键)指向另外一张表的主键,那么将该字段称之为外键。
外键可以在创建表的时候或者创建表之后增加(但是要考虑数据的问题)
一张表可以有多个外键。
创建表的时候增加外键: 在所有的表字段之后,使用foreign key(外键字段) references 外部表(主键字段)
在新增表之后增加外键: 修改表结构
Alter table 表名 add [constraint 外键名字] foreign key(外键字段) references 父表(主键字段);
外键不可修改
只能先删除后新增.
删除外键语法:
//一张表中可以有多个外键,但是名字不能相同
Alter table 表名 drop foreign key 外键名;
外键默认的作用有两点: 一个对父表,一个对子表(外键字段所在的表)
对子表约束: 子表数据进行写操作(增和改)的时候, 如果对应的外键字段在父表找不到对应的匹配: 那么操作会失败.(约束子表数据操作)
对父表约束: 父表数据进行写操作(删和改: 都必须涉及到主键本身), 如果对应的主键在子表中已经被数据所引用, 那么就不允许操作
所谓外键约束: 就是指外键的作用.
之前所讲的外键作用: 是默认的作用; 其实可以通过对外键的需求, 进行定制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外键约束的定义是写在子表上的,但是不推荐使用外键约束
MySQL字段约束有四种,主键约束,非空约束,唯一约束,外键约束。外键约束是唯一不推荐的约束
提示:主键约束其实就是非空约束和唯一约束合二为一的情况
外键约束有三种约束模式: 都是针对父表的约束(子表约束父表)
District: 严格模式(默认的), 父表不能删除或者更新一个已经被子表数据引用的记录
Cascade: 级联模式: 父表的操作, 对应子表关联的数据也跟着被删除
Set null: 置空模式: 父表的操作之后,子表对应的数据(外键字段)被置空
通常的一个合理的做法(约束模式): 删除的时候子表置空, 更新的时候子表级联操作
指定模式的语法
Foreign key(外键字段) references 父表(主键字段) on delete set null on update cascade;
更新操作: 级联更新
删除操作: 置空
删除置空的前提条件: 外键字段允许为空(如果不满足条件,外键无法创建)
外键虽然很强大, 能够进行各种约束: 但是对于PHP来讲, 外键的约束降低了PHP对数据的可控性: 通常在实际开发中, 很少使用外键来处理。
创建外键约束的目的是保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以及实现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关系。
创建外键约束要求有以下几点:
注意:具有外键列的表称为子表;子表所参照的表称为父表。
数据表的存储引擎只能是InnoDB。
外键列和参照列必须具有相似的数据类型。其中数字的长度或是否有符号位必须相同;而字符的长度则可以不同。
注意:加 FOREIGN KEY 关键字的列称为外键列;外键列所参照的列称为参照列。
注意:MySQL会为主键自动创建索引。
比如说我们创建了2张表
/*先创建父表*/
CREATE TABLE t_dept(
deptno INT UNSIGNED PRIMARY KEY,
dname VARCHAR(20) NOT NULL UNIQUE,
tel CHAR(4) UNIQUE
)
/*再创建子表*/
CREATE TABLE t_emp(
empno INT UNSIGNED PRIMARY KEY,
ename VARCHAR(20) NOT NULL,
sex ENUM("男", "女") NOT NULL,
deptno INT UNSIGNED NOT NULL,
hiredate DATE NOT NULL,
FOREIGN KEY (deptno) REFERENCES t_dept(deptno)
);
父表t_dept加一个数据如下:
子表t_emp加一个数据如下:
此时我想删除父表的数据,结果报错
结果发现有子表t_emp外键约束着父表,删除失败。必须先删除子表的约束数据才能删除父表的数据,那这样就失去了增减改查的灵活性了,并且更严重的是,
如果形成外键闭环,我们将无法删除任何一张表的数据记录。
如上图,A约束B,B约束C…,这样每一个表都算作父表,所谓的先删除子表的数据就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外键闭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推荐外键约束
几乎所有的索引都是建立在字段之上。
索引: 系统根据某种算法, 将已有的数据(未来可能新增的数据),单独建立一个文件: 文件能够实现快速的匹配数据, 并且能够快速的找到对应表中的记录。
建表的时候创建索引,也可以在已存在的表上添加索引。语法:
CREATE TABLE 表名称(
......,
INDEX [索引名称] (字段),
......
);
创建t_message表并在type字段上加入索引。
CREATE TABLE t_message(
id INT UNSIGNED PRIMARY KEY,
content VARCHAR(200) NOT NULL,
type ENUM("公告", "通报", "个人通知") NOT NULL,
create_time TIMESTAMP NOT NULL,
INDEX idx_type (type)
);
向已存在的表中添加索引的方式如下
普通索引:
CREATE INDEX 索引名称 ON 表名(字段); /*添加索引方式1*/
ALTER TABLE 表名 ADD INDEX 索引名称(字段); /*添加索引方式2*/
唯一索引:
CREATE UNIQUE INDEX 索引名称 ON 表名(字段)
联合索引:
CREATE INDEX 索引名称 ON 表名(字段1,字段2...)
sql示例:
-- 普通索引:
CREATE INDEX sid ON category(sid);/*添加索引方式1*/
ALTER TABLE category ADD INDEX sidw(sid); /*添加索引方式2*/
-- 唯一索引:
CREATE UNIQUE INDEX sid ON category(sid);
-- 联合索引
CREATE INDEX sname_sdesc ON category (sname,sdesc);
经常被用来做检索条件的字段需要加上索引,原理是B+树,所以查询很快。如果是几千条数据,不必加索引,全表扫描也很快。
练习题:已有新闻表(tb_news),表中有type字段,下列选中项中能为该字段添加索引的是?
这个就是记忆题目,记住语法即可,答案是AC
查询索引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使用命令的方式,语法:
SHOW INDEX FROM 表名;
/*查看category表的索引*/
SHOW index FROM category;
查出来如下,有添加的普通索引和主键索引
第二种:使用图形化界面查看
点击category选择设计表,然后点击索引
删除索引,语法:
DROP INDEX 索引名称 ON 表名;
/* 在category表中删除sidw 索引 */
DROP index sidw ON category;
Mysql中提供了多种索引
主键索引(primary key
): 建立在主键上的索引就被称为主键索引,一张数据表只能有一个主键索引,索引列值不允许有空值,通常在创建时一起创建。
唯一索引( unique key
):建立在UNIQUE
字段上的索引被称为唯一索引,一张表可以有多个唯一索引,索引列值允许为空,列值中出现多个空值不会发生重复冲突。
全文索引(fulltext index
):
普通索引(index
):
全文索引: 针对文章内部的关键字进行索引
全文索引最大的问题: 在于如何确定关键字
什么是三星索引?
对于一个查询而言,一个三星索引,可能是其最好的索引。
如果查询使用三星索引,一次查询通常只需要进行一次磁盘随机读以及一次窄索引片的扫描,因此其相应时间通常比使用一个普通索引的响应时间少几个数量级。
三星索引在实际的业务中如果无法同时达到,一般我们认为第三颗星是最重要,第一和第二颗星重要性差不多,根据业务情况调整这两颗星的优先度。
更多文章请见专栏https://blog.csdn.net/qq_39093474/category_11846650.html
将实体与实体的关系, 反应到最终数据库表的设计上来: 将关系分成三种: 一对一, 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
所有的关系都是指的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一对一: 一张表的一条记录一定只能与另外一张表的一条记录进行对应; 反之亦然。
学生表: 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婚姻状况, 籍贯, 家庭住址,紧急联系人
Id(P)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身高 | 体重 | 婚姻状况 | 籍贯 | 家庭住址 | 紧急联系人 |
---|---|---|---|---|---|---|---|---|---|
表设计成以上这种形式: 符合要求.,其中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属于常用数据;。
但是婚姻,籍贯,住址和联系人属于不常用数据。
如果每次查询都是查询所有数据,不常用的数据就会影响效率, 实际又不用。
解决方案: 将常用的和不常用的信息分离存储,分成两张表
常用信息表
Id(P)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身高 | 体重 | |
---|---|---|---|---|---|---|
不常用信息表: 保证不常用信息与常用信息一定能够对应上: 找一个具有唯一性(确定记录)的字段来共同连接两张表。
Id(P) | 婚姻状况 | 籍贯 | 家庭住址 | 紧急联系人 |
---|---|---|---|---|
一对多: 一张表中有一条记录可以对应另外一张表中的多条记录; 但是返回过, 另外一张表的一条记录只能对应第一张表的一条记录. 这种关系就是一对多或者多对一。
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母亲,孩子两个实体
妈妈表
ID(P) | 名字 | 年龄 | 性别 |
---|---|---|---|
孩子表
ID(P) | 名字 | 年龄 | 性别 |
---|---|---|---|
以上关系: 一个妈妈可以在孩子表中找到多条记录(也有可能是一条); 但是一个孩子只能找到一个妈妈: 是一种典型的一对多的关系。
但是以上设计: 解决了实体的设计表问题, 但是没有解决关系问题: 孩子找不出妈,妈也找不到孩子。
解决方案: 在某一张表中增加一个字段,能够找到另外一张表的中记录: 应该在孩子表中增加一个字段指向妈妈表: 因为孩子表的记录只能匹配到一条妈妈表的记录。
妈妈表
ID(P) | 名字 | 年龄 | 性别 |
---|---|---|---|
孩子表
ID(P) | 名字 | 年龄 | 性别 | 妈妈ID |
---|---|---|---|---|
妈妈表主键 |
多对多: 一张表中(A)的一条记录能够对应另外一张表(B)中的多条记录; 同时B表中的一条记录也能对应A表中的多条记录: 多对多的关系
老师教学: 老师和学生
老师表
T_ID(P) | 姓名 | 性别 |
---|---|---|
1 | A | 男 |
2 | B | 女 |
学生表
S_ID(P) | 姓名 | 性别 |
---|---|---|
1 | 张三 | 男 |
2 | 李四 | 女 |
中间关系表: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ID | T_ID(老师 | S_ID(学生) |
---|---|---|
1 | 1 | 1 |
2 | 1 | 1 |
3 | 2 | 1 |
增加中间表之后: 中间表与老师表形成了一对多的关系: 而且中间表是多表,维护了能够唯一找到一表的关系; 同样的,学生表与中间表也是一个一对多的关系: 一对多的关系可以匹配到关联表之间的数据.
学生找老师: 找出学生id -> 中间表寻找匹配记录(多条) -> 老师表匹配(一条)
老师找学生: 找出老师id -> 中间表寻找匹配记录(多条) -> 学生表匹配(一条)
范式: Normal Format, 是一种离散数学中的知识, 是为了解决一种数据的存储与优化的问题: 保存数据的存储之后, 凡是能够通过关系寻找出来的数据,坚决不再重复存储: 终极目标是为了减少数据的冗余
范式: 是一种分层结构的规范, 分为六层: 每一次层都比上一层更加严格: 若要满足下一层范式,前提是满足上一层范式。
六层范式: 1NF,2NF,3NF…6NF, 1NF是最底层,要求最低;6NF最高层,最严格。
Mysql属于关系型数据库: 有空间浪费: 也是致力于节省存储空间: 与范式所有解决的问题不谋而合: 在设计数据库的时候, 会利用到范式来指导设计。
但是数据库不单是要解决空间问题,要保证效率问题: 范式只为解决空间问题, 所以数据库的设计又不可能完全按照范式的要求实现: 一般情况下,只有前三种范式需要满足。
范式在数据库的设计当中是有指导意义: 但是不是强制规范。
第一范式:在设计表存储数据的时候,如果表中设计的字段存储的数据,在取出来使用之前还需要额外的处理(拆分),那么说表的设计不满足第一范式。
第一范式要求字段的数据具有原子性
:不可再分。
第一范式是数据库的基本要求,不满足第一范式就不是关系型数据库
。
简单来说,1NF保证的是原子性
例子:
数据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同一列中不能有多个值,也不能存在重复的属性。
要满足第二范式,必须满足第一范式
第二范式:在数据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有复合主键(多字段主键),且表中有字段并不是由整个主键来确定,而是依赖主键中的某个字段(主键的部分),存在字段依赖主键的部分的问题, 称之为部分依赖: 第二范式就是要解决表设计不允许出现部分依赖。
简单来说:2NF保证的是唯一性
数据表中的每条记录必须是唯一的。为了实现区分,通常要为表加上一个列来存储唯一标识,这个唯一属性列被称作主键列。
eg1:
学号为230的学生在2018-07-15考试第一次58没及格,然后当天补考第二次还是58没及格,于是数据库就有了重复的数据。解决办法就是添加一个流水号,让数据变得唯一。
eg2:
讲师带课表
以上表中: 因为讲师没有办法作为独立主键, 需要结合班级才能作为主键(复合主键: 一个老师在一个班永远只带一个阶段的课): 代课时间,开始和结束字段都与当前的代课主键(讲师和班级): 但是性别并不依赖班级, 教室不依赖讲师: 性别只依赖讲师, 教室只依赖班级: 出现了性别和教室依赖主键中的一部分: 部分依赖.不符合第二范式
解决方案1: 可以将性别与讲师单独成表, 班级与教室也单独成表
解决方案2: 取消复合主键, 使用逻辑主键
ID = 讲师 + 班级(业务逻辑约束: 复合唯一键)
要满足第三范式,必须满足第二范式
第三范式:理论上将,应该一张表中所有字段都应该直接依赖主键(逻辑主键: 代表的是业务主键),如果表设计中存在一个字段,并不直接依赖主键,而是通过某个非主键字段依赖,最终实现依赖主键,把这种不是直接依赖主键,而是依赖非主键字段的依赖关系称之为传递依赖,第三范式就是要解决传递依赖的问题。
简单来说:3NF解决关联性问题,保证每列都与主键有直接关系,不存在传递依赖
eg1:
根据主键爸爸能关联儿子女儿,但是女儿的玩具、衣服都不是依赖爸爸的,而是依赖女儿的,这些东西不是与爸爸有直接关系,所以拆分两个表。
儿子女儿依赖于爸爸,女儿的玩具、衣服依赖于女儿。
满足第三范式后,检索、提取数据非常方便,如果不满足,虽然表也能建成功,但是检索就会花费很多时间,比如如果是第一个表,逻辑上要找女儿的衣服,去查找女儿是找不到的,此时女儿不是主键。数据表拆分之后,根据主键列女儿陈婷婷,可以很快的找到女儿的衣服校服。主键查找是很快的。
依照第三范式,数据可以拆分到不同的数据表,彼此保持关联
eg2:
讲师带课表
以上设计方案中: 性别依赖讲师存在, 讲师依赖主键; 教室依赖班级,班级依赖主键: 性别和教室都存在传递依赖。
解决方案: 将存在传递依赖的字段,以及依赖的字段本身单独取出,形成一个单独的表, 然后在需要对应的信息的时候, 使用对应的实体表的主键加进来。
讲师代课表
讲师表: ID = 讲师
班级表中: ID = 班级
有时候, 在设计表的时候,如果一张表中有几个字段是需要从另外的表中去获取信息. 理论上讲, 的确可以获取到想要的数据, 但是就是效率低一点. 会刻意的在某些表中,不去保存另外表的主键(逻辑主键), 而是直接保存想要的数据信息: 这样一来,在查询数据的时候, 一张表可以直接提供数据, 而不需要多表查询(效率低), 但是会导致数据冗余增加
如讲师代课信息表
逆规范化: 磁盘利用率与效率的对抗
数据操作: 增删改查
基本语法:
/*插入单条记录*/
insert into 表名 [字段1,字段2,......] values (值1,值2,......);
/*插入多条记录*/
insert into 表名 [字段1,字段2,......] values (值1,值2,......), (值1,值2,......);
表名后面不写字段列表也可以插入数据,但是会影响速度。Mysql会进行词法分析,找到对应表结构,然后自动给你补上字段列表。所以表名后面不写字段列表,数据库难以高效的操作。
一般开发中都会在表名后面写字段,也是为了便于阅读。
INSERT into user(name,age) VALUES('张三','13');
INSERT into user(name,age) VALUES('李四','23'),('王五','24');
eg:
向技术部添加一条员工记录
分析:测验insert语句里面子查询的问题,并且这个子查询是单行子查询,不能是多行子查询,还必须是单行单列的。
INSERT INTO t_emp
(empno, ename, job, mgr, hiredate, sal, comm, deptno)
VALUES(8001, "刘娜", "SALESMAN", 8000, "1988-12-20", 2000, NULL,
(SELECT deptno FROM t_dept WHERE dname="技术部"));
MySQL的INSERT语句还有一种方言语法
INSERT INTO 表名 SET 字段1=值1, 字段2=值2......
为什么称之为方言语法呢?就是因为这个语法只能在MySQL使用,不能在Oracle使用,当然你只用MySQL就可以使用这种方言语法,很简洁。
INSERT into user set name='tom',age=16;
在数据插入的时候, 假设主键对应的值已经存在: 插入一定会失败!
IGNORE关键字只会插入数据库不存在的数据,比如主键冲突,唯一性冲突,数据库会报错,加上IGNORE之后数据库会忽略这条数据不会报错。
语法:
INSERT [IGNORE] INTO 表名 ......;
eg:
INSERT IGNORE into user(id,name,age)
VALUES(4,'李四2','23'), /*主键为4的数据已经存在*/
(5,'王五2','24');
当主键存在冲突的时候(Duplicate key),你可以添加ignore关键字选择忽略,数据库不会报错,但是确实非得添加这个记录怎么办呢?可以选择性的进行处理: 更新和替换
主键冲突:更新操作
语法:
Insert into 表名[(字段列表:包含主键)] values(值列表)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字段 = 新值;
这个语法sql单独执行没问题,在mybatis会报错,找不到你想要的参数
要想兼容mysql和mybatis两者,这里强烈建议不要用等号赋值,
Insert into 表名[(字段列表:包含主键)] values(值列表)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字段 = values(字段);
接下来使用更新操作,修改id=5的name改为Jerry。
/**mysql */
INSERT into user(id,name) VALUES(5,'Jerry')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name='Jerry';
/** */
INSERT into user(id,name) VALUES(5,'Jerry')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VALUES(name);
主键冲突: 替换操作
语法:
replace into 表名 [(字段列表:包含主键)] values(值列表);
eg:把id=5的记录name改成张飞,age改为999
replace into user(id,name,age) VALUES(5,'张飞',999);
蠕虫复制:从已有的数据中去获取数据,然后将数据又进行新增操作:数据成倍的增加。
表创建高级操作:从已有表创建新表(复制表结构)
create table 表名 like 数据库.表名;
CREATE TABLE user2 LIKE test_2.user;
蠕虫复制: 先查出数据, 然后将查出的数据新增一遍
语法:
Insert into 表名[(字段列表)] select 字段列表/* from 数据表名 [where];
/**复制user表所有数据到user2表中*/
INSERT into user2 SELECT * FROM user;
蠕虫复制的意义:
基本语法
UPDATE [IGNORE] 表名
SET
字段1=值1,
字段2=值2, ......
[WHERE 条件1 ......]
[ORDER BY ......]
[LIMIT ......];
注意,如果这里有limit关键字,那么后面只能跟一个参数,即表示取前多少条数据,这里的limit不能有2个参数,ignore表示更新失败就直接忽略而不是报错。
eg1:把每个员工的编号和他上司的编号+1,用order by子句完成
UPDATE t_emp SET empno=empno+1, mgr=mgr+1
ORDER BY empno DESC;
eg2:把月收入前三名的员工底薪减100元,用LIMIT子句完成
UPDATE t_emp
SET sal=sal-100
ORDER BY sal+IFNULL(comm,0) DESC
LIMIT 3;
eg3:把10部门中,工龄达到20年的员工,底薪增加200元
UPDATE t_emp
SET sal=sal+200
WHERE deptno=10 AND DATEDIFF(NOW(),hiredate)/365 >= 20
因为相关子查询效率非常低,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表连接的方式来改造UPDATE语句。语法:
UPDATE 表1 JOIN 表2 ON 条件
SET 字段1=值1, 字段2=值2, ......;
引申出另一种写法
UPDATE 表1 JOIN 表2
SET 字段1=值1, 字段2=值2, ......
WHERE 条件;
表连接的UPDATE语句可以修改多张表的记录
eg:把ALLEN调往RESEARCH部门,职务调整为ANALYST
/*表连接的几种写法*/
UPDATE t_emp e JOIN t_dept d ON e.ename="ALLEN" AND d.dname="RESEARCH"
SET e.deptno=d.deptno, e.job="ANALYST"
UPDATE t_emp e JOIN t_dept d
SET e.deptno=d.deptno, e.job="ANALYST"
WHERE e.ename="ALLEN" AND d.dname="RESEARCH"
UPDATE t_emp e,t_dept d
SET e.deptno=d.deptno, e.job="ANALYST"
WHERE e.ename="ALLEN" AND d.dname="RESEARCH"
分析:其实利用的是笛卡尔积,笛卡尔积一般对于我们连接没什么用,恰恰这里就起了作用,这个例子可以好好推敲一下,表连接的条件直接将ALLEN这个人连接到RESEARCH部门,RESEARCH部门号是20,赋值给ALLEN的部门号就成功修改,接着修改职务即可。
eg:把底薪低于公司平均底薪的员工,底薪增加150元
UPDATE t_emp e JOIN
(SELECT AVG(sal) avg FROM t_emp) t
ON e.sal<t.avg
SET e.sal=e.sal+150;
UPDATE语句的表连接既可以是内连接,又可以是外连接。
基本语法
UPDATE 表1 [LEFT | RIGHT] JOIN 表2 ON 条件
SET 字段1=值1, 字段2=值2, ......;
eg:把没有部门的员工,或者SALES部门低于2000元底薪的员工,都调往20部门
UPDATE t_emp e LEFT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d.deptno
SET e.deptno=20
WHERE e.deptno IS NULL OR (d.dname="SALES" AND e.sal<2000);
基本语法
DELETE [IGNORE]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1, 条件2, ...]
[ORDER BY ...]
[LIMIT ...];
有了前面新增、更新数据的基础,下面的例子我就不展示数据表的变化了,基本语法比较容易理解。
eg1:删除10部门中,工龄超过20年的员工记录
DELETE from t_emp
WHERE deptno=10 AND DATEDIFF(NOW(),hiredate)/365 >20;
eg2:删除20部门中工资最高的员工记录
DELETE FROM t_emp
WHERE deptno=20
ORDER BY sal+IFNULL(comm,0) DESC
LIMIT 1;
提示:如果表中存在主键自增长,那么当删除之后, 自增长不会还原,下一条数据记录插入会在上一次计数的基础继续增加
因为相关子查询的效率非常低,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表连接的方式来改造DELETE语句。
语法:
DELETE 表1, ... FROM 表1 JOIN 表2
ON 条件
[WHERE 条件1, 条件2, ...]
[ORDER BY ...]
[LIMIT ...];
eg1:删除SALES部门该部门的全部员工记录
DELETE e,d
FROM t_emp e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d.deptno
WHERE d.dname="SALES";
eg2:删除每个低于部门平均底薪的员工记录
DELETE e
FROM t_emp e JOIN
(SELECT deptno, AVG(sal) avg FROM t_emp GROUP BY deptno) t
ON e.deptno=t.deptno AND e.sal<t.avg;
eg3:删除员工KING和他的下属的员工记录,用表连接实现
DELETE e
FROM t_emp e JOIN
(SELECT empno FROM t_emp WHERE ename="KING") t
ON e.mgr=t.empno OR e.empno=t.empno;
注意,t 这个临时表是不能删除的,表连接出来的记录就是KING的员工下属和KING本身,删除e即可满足要求。数据表的图示操作就不演示了
基本语法
DELETE 表1, ... FROM 表1 [LEFT | RIGHT] JOIN 表2
ON 条件
[WHERE 条件1, 条件2, ...]
[ORDER BY ...]
[LIMIT ...]
eg:删除SALES部门的员工,以及没有部门的员工
这里注意对比上一小节第一个例题,上一小节是删除SALES部门的员工,这里还要删除没有部门的员工,这就是内连接和外连接在这里使用的区别。
DELETE e
FROM t_emp e LEFT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d.deptno
WHERE d.dname="SALES" OR e.deptno IS NULL;
DELETE语句是在事务机制下删除记录,删除记录之前,先把要删除的记录保存到日志文件里,然后再删除记录。
TRUNCATE语句在事务机制之外删除记录,速度远超过DELETE语句。
语法:
TRUNCATE TABLE 表名;
注意:
如果要永久删除表,应该怎么做?
只能drop table 表名,用delete和truncate都不行。
完整语法
select [字段别名]/*
from 数据源
[where 条件子句]
[group by 子句]
[having 子句]
[order by 子句]
[limit 子句];
最基本的查询语句就是SELECT和FROM关键字组成,SELECT语句屏蔽了物理层的操作,用户不必关系数据的真实存储,交互由数据库高效的查询数据。
all
和*
:默认保留所有的结果。distinct
:去重,查出来的结果,将重复给去除(所有字段都相同)语法格式
SELECT DISTINCT 字段 FROM 表名;
假如我们查询员工职业,执行如下语句
SELECT job FROM t_emp;
我们发现有很多重复的记录,因为职业是有可能相同的。
此时我们加上distinct,继续执行
SELECT DISTINCT job FROM t_emp;
现在发现查询出来的职业信息就没有重复了。
注意点:
SELECT DISTINCT job, DISTINCT ename FROM t_emp;
如果写2个distinct会直接报错。
/* distinct写在第二个字段前面 */
SELECT job, DISTINCT ename FROM t_emp;
distinct没有写在第一个字段前面,结果直接报错
若有多个字段,即使写在第一个字段前面,而多个字段的值并不完全相同,distinct也失效。
SELECT DISTINCT job, ename FROM t_emp;
job并没有想象中的去重,distinct失效了,因为针对了你的所有查询字段,只要有一个字段不同就算是不同,所以distinct失效了。
字段别名: 当数据进行查询出来的时候, 有时候名字并不一定就满足需求(多表查询的时候, 会有同名字段). 需要对字段名进行重命名: 别名
语法
字段名 [as] 别名;
这样就明确多了,这里只是查询的结果集修改了字段,并不会修改底层数据表的字段
小细节:查询语句的执行顺序是先词法分析与优化,读取SQL语句,然后FROM子句选择数据来源,最后SELECT子句选择输出内容
数据源: 数据的来源, 关系型数据库的来源都是数据表。本质上只要保证数据类似二维表,最终都可以作为数据源。
数据源分为多种: 单表数据源, 多表数据源, 查询语句
单表数据源:
select * from 表名;
多表数据源:
select* from 表名1,表名2...;
从一张表中取出一条记录,去另外一张表中匹配所有记录,而且全部保留(记录数和字段数),将这种结果称为笛卡尔积(交叉连接),笛卡尔积没什么用,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只要没有条件,查询多表就会产生笛卡尔积。
子查询: 数据的来源是一条查询语句(查询语句的结果是二维表)
select * from (select 语句) as 表名;
where子句: 用来判断数据,筛选数据。
where子句返回结果: 0或者1, 0代表false,1代表true。
语法格式
SELECT 字段
FROM 数据源
WHERE 条件 [AND | OR] 条件 ......;
判断条件:
比较运算符:
>, <, >=, <= ,!= ,<>, =, like, between and, in/not in
逻辑运算符:
&&(and), ||(or), !(not)
条件查询1: 要求找出学生id为1或者3或者5的学生
条件查询2: 查出区间落在180,190身高之间的学生
Between本身是闭区间。between左边的值必须小于或者等于右边的值
图形化的例子如下:
eg1:查询部门编号为10或者20并且收入在2000及以上的记录示例:
SELECT deptno, empno, ename, sal
FROM t_emp
WHERE (deptno=10 OR deptno=20) AND sal >= 2000;
eg2:查询部门编号为10并且年收入大于15000并且工龄超过20年的职工的一些信息如下
SELECT deptno, empno, ename, sal, hiredate
FROM
t_emp
WHERE
deptno = 10
AND (
sal + IFNULL( comm, 0 ))* 12 >= 15000
AND DATEDIFF( NOW(), hiredate )/ 365 >= 20;
其中IFNULL(comm, 0)表示如果佣金comm为null,则返回0,这里仅仅为了演示IFNULL才加进去的。
DATEDIFF(NOW(),hiredate)表示当前时间减去入职时间hiredate的天数。
eg3:查询包含在10,20,30里面的部门编号并且职位不是SALESMAN并且入职日期在1985-01-01以前的员工的一些信息
SELECT
empno, ename, sal, deptno, hiredate, job
FROM t_emp
WHERE deptno IN(10, 20, 30) AND job != 'SALESMAN'
AND hiredate < "1985-01-01";
例子太多了,下面可以不断变换各种比较运算符去举例,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一一举例,只写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where语句使用的注意事项:
WHERE子句中,条件执行的顺序是从左到右的。所以我们应该把索引条件或者筛选掉记录最多的条件写在最左侧。因为索引查询速度快,筛选记录最多的条件更容易触发短路语句的效果,这样就无须执行后续条件就能完成查询。
小提示:子句的执行顺序是FROM -> WHERE -> SELECT -> ORDER BY -> LIMIT,先选择数据来源,再进行条件筛选,根据筛选完的记录选择输出内容,接着进行排序,最后选择显示的限定条件
聚合函数在数据查询分析中,应用十分广泛。聚合函数可以对数据求和、求最大值和最小值、求平均值等等。比如SQL提供了如下聚合函数
avg()函数
eg:比如求公司员工平均月收入是多少?
SELECT AVG(sal + IFNULL(comm,0)) AS avg FROM t_emp;
这里sal是月收入,comm是佣金。avg()只用来统计数字,不要去统计别的东西
max()函数:
eg1:查询10和20部门中,月收入最高的员工?
SELECT MAX(sal+IFNULL(comm,0)) FROM t_emp
WHERE deptno IN(10,20)
eg2:查询员工名字最长的是几个字符?
SELECT MAX(LENGTH(ename)) FROM t_emp;
提示:LENGTH()可以统计字符个数
min()函数用法和max()一样
count()函数
count(*)用于获得包含空值的记录数,count(列名)用于获得包含非空值的记录数
SELECT COUNT(*), COUNT(comm) FROM t_emp;
执行结果如上图,表示数据表一共14条数据,而佣金comm不为空的有4条数据
来个容易混淆的题目
表结构如下:
CREATE TABLE `score` (
`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sno` int(11) NOT NULL,
`cno` tinyint(4) NOT NULL,
`score` tinyint(4)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 ;
以下查询语句结果一定相等的是()
①.SELECT sum(score) / count(*) FROM score WHERE cno = 2;
②.SELECT sum(score) / count(id) FROM score WHERE cno = 2;
③.SELECT sum(score) / count(sno) FROM score WHERE cno = 2;
④.SELECT sum(score) / count(score) FROM score WHERE cno = 2;
⑤.SELECT sum(score) / count(1) FROM score WHERE cno = 2;
⑥.SELECT avg(score) FROM score WHERE cno = 2;
A:①,⑤,⑥
B:①,④,⑥
C:①,②,③,④
D:④⑥
E:①,②,⑤,⑥
F:①,②,③,⑤
几乎所有的聚合函数都会忽略空值(null),除了count(数字)、count(*)。
count(*)、count(1)包括了所有的列,相当于行数,在统计结果的时候,不会忽略列值为NULL。
count(列名)只包括列名那一列,在统计结果的时候,会忽略列值为空。
eg1:查询10和20部门中,底薪超过2000元并且工龄超过15年的员工人数?
SELECT COUNT(*) FROM t_emp
WHERE deptno IN(10, 20) AND sal >= 2000
AND DATEDIFF(NOW(),hiredate)/365 >= 15;
注意:聚合函数永远不可能出现在where子句里,一定会报错
练习题:
答案是D,tuition是学费,dorm_money是宿舍费。都是一些基本语法点的考察
为什么要分组呢?因为默认情况下汇总函数是对全表范围内的数据做统计。
Group by:主要用来分组查询, 通过一定的规则将一个数据集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区域,然后针对每个小区域分别进行数据汇总处理。也就是根据某个字段进行分组(相同的放一组,不同的分到不同的组)
基本语法:
group by 字段名;
eg:根据不同的部门号分组显示平均工资
SELECT deptno, ROUND(AVG(sal)) FROM t_emp GROUP BY deptno;/*round四舍五入为整数*/
逐级分组
数据库支持多列分组条件,执行的时候逐级分组
eg:查询每个部门里,每种职位的人员数量和平均底薪
SELECT deptno, job, COUNT(*), AVG(sal)
FROM t_emp
GROUP BY deptno, job
ORDER BY deptno;
这里千万千万要注意一个硬性要求!
SELECT子句中可以包含聚合函数或者GROUP BY子句的分组列,其余内容均不可以出现在SELECT子句中。否则查询的结果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你自己根本看不懂为什么出现这个结果。任何时候看到GROUP BY 马上检查SELECT子句,若有其他字段,不用往下分析,肯定是混乱的查询。
假如还是上面的例子
SELECT deptno, job, COUNT(*), AVG(sal)
FROM t_emp
GROUP BY deptno /*相比上面的例子,这里没有job分组,但是select子句却出现了job*/
ORDER BY deptno;
/* select子句除了分组列字段deptno和聚合函数,还出现了job!查询结果你都看不懂 */
经过对比,部门为10的里面有3条记录,但是job都为MANAGER??明显不对,看上面一个例子就知道了。
对分组结果集再次做汇总计算(回溯统计)
这里就是WITH ROLLUP的使用
SELECT deptno, AVG(sal), SUM(sal), MAX(sal), MIN(sal), COUNT(*)
FROM t_emp
GROUP BY deptno WITH ROLLUP
使用了WITH ROLLUP之后,你发现最底下还有一行,对应列再次做聚合计算,avg列再次做平均值计算,sum列对上面几个部门数据再次进行sum计算。
GROUP_CONCAT函数
这个函数可以把分组查询中的某个字段拼接成一个字符串
eg:查询每个部门内底薪超过2000元的人数和员工姓名
SELECT deptno, COUNT(*), GROUP_CONCAT(ename)
FROM t_emp
WHERE sal >= 2000
GROUP BY deptno;
看到ename都是逗号连接的字符串
小提示:语句的执行顺序如下:
FROM -> WHERE -> GROUP BY -> SELECT -> ORDER BY -> LIMIT
FROM 选择数据来源,WHERE选择条件,符合条件的记录留下来,然后经过GROUP BY分组,分完组根据SELECT子句里面聚合函数做计算,然后ORDER BY对结果集排序,最后交给LIMIT挑选返回哪些分页的数据显示。
下面是我自己写的一些例子
分组会自动排序: 根据分组字段:默认升序
Group by 字段 [asc|desc];
– 对分组的结果然后合并之后的整个结果进行排序
多字段分组: 先根据一个字段进行分组,然后对分组后的结果再次按照其他字段进行分组
有一个函数: 可以对分组的结果中的某个字段进行字符串连接(保留该组所有的某个字段): group_concat(字段)
这对于group by一个字段,而在select语句想查询除了group by字段以外的字段时,非常有用。
回溯统计: with rollup: 任何一个分组后都会有一个小组, 最后都需要向上级分组进行汇报统计: 根据当前分组的字段. 这就是回溯统计: 回溯统计的时候会将分组字段置空.
多字段回溯: 考虑第一层分组会有此回溯: 第二次分组要看第一次分组的组数, 组数是多少,回溯就是多少,然后加上第一层回溯即可.
having子句与where子句一样是进行条件判断的。
有同学会问了,和where子句功能一样,那还有什么用,多此一举?
eg1:查询部门平均底薪超过2000的员工数量,你是不是会这样写?
SELECT deptno, COUNT(*)
FROM t_emp
WHERE AVG(sal) >= 2000
GROUP BY deptno;
结果运行出错,我们前面也说了,WHERE子句不允许出现聚合函数。而且WHERE优先级高于GROUP BY,在条件筛选的时候不知道按照什么范围去筛选,是全部数据筛选还是分部门数据筛选呢?
解决方案来了,那就是HAVING子句,HAVING子句的出现主要是为了WHERE子句不能使用聚合函数的问题,HAVING子句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GROUP BY子句而存在,GROUP BY 执行完成就立即执行HAVING子句
SELECT deptno, COUNT(*)
FROM t_emp
GROUP BY deptno HAVING AVG(sal) >= 2000;
结果就出来了,部门号为20,底薪超过2000的有5人,部门号为10,底薪超过2000的有3人
eg2:查询每个部门中,查询每个部门中,1982年以后入职员工超过2个人的部门编号
SELECT deptno FROM t_emp
WHERE hiredate>="1982-01-01"
GROUP BY deptno HAVING COUNT(*) > 2
ORDER BY deptno;
可以看到满足条件的有2个部门,10部门和20部门还是有老员工的。
要注意HAVING子句判断只能和具体数值判断大小
,不能和字段以及聚合函数判断,比较要有数值
。比如查询工资大于平均工资的人的数量就不能写HAVING sal > AVG(sal),子句判断不是和数值在比较,直接报错。表连接能解决这个问题,后面再讲。
HAVING子句的特殊用法
如果按照数字1分组,MySQL会按照SELECT子句中的列进行分组,HAVING子句也可以正常使用
比如按照部门分组,查询各个部门总人数
SELECT deptno, COUNT(*) FROM t_emp GROUP BY 1;
HAVING的出现是不是可以完全替换WHERE?
那肯定是不行的,Where是针对磁盘数据进行判断,进入到内存之后会进行分组操作,分组结果就需要having来处理。
SELECT deptno, COUNT(*) FROM t_emp
GROUP BY 1
HAVING deptno IN(10, 30);/*效率低了*/
SELECT deptno, COUNT(*) FROM t_emp
WHERE deptno IN(10, 30)
GROUP BY 1;
从功能上来说,上面两种写法没有什么区别,但是WHERE优先级在GROUP BY之前,是先把数据按条件筛选完了再分组好呢,还是分完组再去筛选好呢?肯定是前者。所以WHERE能完成的就用WHERE完成,不要放到HAVING中。大量的数据从磁盘读取到内容代价比较大,先筛选完了,再把符合条件的记录读取到内存中显然更好。
having能做where能做的几乎所有事情, 但是where却不能做having能做的很多事情。
分组统计的结果或者说统计函数都只有having能够使用
having能够使用字段别名,where不能,where是从磁盘取数据,而名字只可能是字段名,别名是在字段进入到内存后才会产生。
练习题
答案选择A,基本语法的运用,看清表是student没有s。
Order by: 排序, 根据某个字段进行升序或者降序排序, 依赖校对集。
使用基本语法
单字段排序:
Order by 字段名 [asc|desc]; -- asc是升序(默认的),desc是降序
执行如下语句
SELECT empno, ename, sal, deptno
FROM t_emp
ORDER BY sal DESC;
按照sal降序就排好了。
来个练习题:
很简单,不用多说就知道答案,估摸着有人在BC里面纠结呢,这不一样吗,答案选B,select选择输出字段之间逗号隔开,细节问题。
多字段排序:
使用order by 规定首要条件和次要条件排序。数据库会先按照首要条件排序,遇到首要排序内容相同的记录,那么会启用次要条件再次排序。
SELECT empno, ename, sal, hiredate
FROM t_emp ORDER BY sal DESC, hiredate ASC;
可以看到当首要排序条件sal记录相同时,会按照hiredate进行升序排列
注意:
来个练习题:
A排除,和表不对应,没有name字段,B排除,多字段之间排序用逗号隔开,D排除,升序是ASC或者不写,所以选C。
limit子句是一种限制结果的语句,用来做数据分页的。
比如我们看朋友圈,只会加载少量的部分信息,不会一次性加载全部朋友圈,那样只会浪费CPU时间、内存、网络带宽。而结果集的记录可能很多,可以使用limit关键字限定结果集数量。
limit有两种使用方式
方案1: 只用来限制长度(数据量): limit 数据量;
方案2: 限制起始位置,限制数量: limit 起始位置,长度;
Limit方案2主要用来实现数据的分页: 为用户节省时间,提交服务器的响应效率, 减少资源的浪费。
对于用户来讲: 可以点击的分页按钮: 1,2,3,4
对于服务器来讲: 根据用户选择的页码来获取不同的数据: limit offset,length;
Length: 每页显示的数据量: 基本不变
Offset: offset = (页码 - 1) * 每页显示量
小提示:子句的执行顺序 FROM -> SELECT -> LIMIT,先选择数据来源,再选择输出内容,最后选择显示的限定条件
1~3是table部分——形成表
4~6是filter部分——过滤条件
7~10是show部分——展示
连接查询: 将多张表(可以大于2张)进行记录的连接(按照某个指定的条件进行数据拼接): 最终结果是: 记录数有可能变化, 字段数一定会增加(至少两张表的合并)
连接查询的意义: 在用户查看数据的时候,需要显示的数据来自多张表
连接查询: join, 使用方式: 左表 join 右表
左表: 在join关键字左边的表
右表: 在join关键字右边的表
SQL中将连接查询分成四类: 内连接,外连接,自然连接和交叉连接
交叉连接:cross join, 从一张表中循环取出每一条记录,每条记录都去另外一张表的所有记录逐个进行匹配,并保留所有记录,最终形成的结果叫做笛卡尔积。
基本语法:
左表 [cross] join 右表。其中cross可以省略
左表person
右表account
SELECT *
FROM person cross join account
// cross 可以省略
SELECT *
FROM person join account
笛卡尔积对于我们的查询没有意义,应该尽量避免(交叉连接没用)
交叉连接存在的价值: 保证连接这种结构的完整性
内连接[ inner] join:从左表中取出每一条记录,去右表中与所有的记录进行匹配,匹配必须是某个条件在左表中和右表中相同最终才会保留结果,否则不保留。
如下,某个条件左右表相同部分的交集
基本语法
SELECT ......
FROM 表1
[INNER] JOIN 表2 ON 条件
[INNER] JOIN 表3 ON 条件
内连接其实有多种语法形式,想用哪种看个人喜好,效率上没有区别。
SELECT ... FROM 表1 JOIN 表2 ON 连接条件;
SELECT ... FROM 表1 JOIN 表2 WHERE 连接条件;
SELECT ... FROM 表1, 表2 WHERE 连接条件;
我们来做个例题,首先我们看到前提条件给出了3张表
1.员工表t_emp
2.部门表t_dept
3.薪资等级表t_salgrade
有人会问了,内连接语法看起来就是交叉连接多了一个ON条件,但是区别可大了,来直观感受一下
SELECT * FROM t_emp JOIN t_dept /*交叉连接*/
交叉连接产生笛卡尔积,保留所有结果,导致出现了56条记录
SELECT * FROM t_emp e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 = d.deptno; /*内连接*/
内连接就只针对符合条件的记录去连接,结果集少了很多条记录。
注意:在查询数据的时候,不同表有同名字段,这个时候需要加上表名才能区分,而表名太长,通常可以使用别名,这里两张表都有deptno,表名也缩短为了一个字母。
再来看看具体例题
eg1:查询每个员工的工号、姓名、部门名称、底薪、职位、工资等级
分析:工号empno、姓名ename、底薪sal、职位job是在员工表t_emp,部门名称dname是在部门表t_dept,工资等级grade是在薪资等级表t_salgrade。现在就涉及到了3个表的操作,而员工表t_emp和部门表t_dept都有员工编号deptno字段,这个很容易作为筛选条件, 但是工资等级grade却没有相同字段去对应,那么这个就需要找到逻辑关系的对应,用底薪sal去判断薪资等级中的薪水范围即可
SELECT e.empno, e.ename, d.dname, e.sal, e.job, s.grade
FROM t_emp e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 = d.deptno
JOIN t_salgrade s ON e.sal BETWEEN s.losal AND s.hisal;
eg2:查询与SCOTT相同部门的员工
分析:还是那3张表,要查和某个人相同部门的员工,有人就开始这么做,上去就是一个sql
SELECT ename
FROM t_emp
WHERE deptno=(SELECT deptno FROM t_emp WHERE ename="SCOTT")
AND ename!="SCOTT";
括号中的查询我们称为子表,子表中查询到deptno然后把结果集给父表继续查询,写完感觉自我良好,殊不知自己写了一个领导看到就想把你开除的sql
FROM先执行,获取了数据表的每条记录,再去WHERE进行筛选,万一有上万条数据呢?WHERE会逐一判断上万条数据是否满足条件的时候都要去查询一个子表,相当于SELECT deptno FROM t_emp WHERE ename="SCOTT"被你执行了上万次,而子表也是上万条数据,每一次父表的条件判断又会执行上万次子表查询,数据量小的时候看不出差异,数据量大了就很明显了。
这里用表连接的效率远远高于子查询
SELECT e2.ename
FROM t_emp e1 JOIN t_emp e2 ON e1.deptno=e2.deptno
WHERE e1.ename="SCOTT" AND e2.ename!="SCOTT";
先内连接减少数据源结果集的数量,然后进行筛选。能达到和子查询一样的效果,效率比子查询要高。
eg3:查询底薪超过公司平均底薪的员工信息
SELECT e.empno, e.ename, e.sal
FROM t_emp e JOIN
(SELECT AVG(sal) avg FROM t_emp) t
ON e.sal >= t.avg;
把平均底薪查询结果当作一个表再和员工表t_emp连接,返回FROM子句。之前说过,这个问题是WHERE解决不了的,WHERE里面不能出现聚合函数的,直接写WHERE sal >= AVG(sal)肯定报错,而HAVING子句又只能和数值比较,这里e.sal>=t.avg表达式两边都是变量,HAVING子句无法解决。
eg4:查询RESEARCH部门人数、最高底薪、最低底薪、平均底薪、平均工龄
SELECT COUNT(*), MAX(e.sal), MIN(e.sal), AVG(e.sal),
AVG(DATEDIFF(NOW(),e.hiredate)/365)
FROM t_emp e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d.deptno
WHERE d.dname="RESEARCH";
如果前面的题目都懂了,这题就是语法复习,表连接和聚合函数的使用。
eg5:查询每种职业的最高工资、最低工资、平均工资、最高工资等级和最低工资等级
分析:涉及到工资等级,需要薪资等级表t_salgrade,那么就是员工表和薪资等级表的连接,因为同一种职业不同人有不同的收入,所有根据收入等级排工资等级,逻辑要捋清楚。
SELECT
e.job,
MAX(e.sal + IFNULL(e.comm,0)),
MIN(e.sal + IFNULL(e.comm,0)),
AVG(e.sal + IFNULL(e.comm,0)),
MAX(s.grade),
MIN(s.grade)
FROM t_emp e JOIN t_salgrade s
ON (e.sal + IFNULL(e.comm,0)) BETWEEN s.losal AND s.hisal
GROUP BY e.job;
eg6:查询每个底薪超过部门平均底薪的员工信息
SELECT e.empno, e.ename, e.sal
FROM t_emp e JOIN
(SELECT deptno, AVG(sal) avg FROM t_emp GROUP BY deptno) t
ON e.deptno=t.deptno AND e.sal >= t.avg;
如果只运行子表查询,得到各个部门平均底薪,可以和上图对比一下
练习一下选择题
答案选B,都是语法细节,多一个少一个标点符号的问题。A错在别名问题,应该将子表别名写在括号外,C错在没有join,写了个逗号,D错在,select子句少了逗号,这个题目考察眼力哈哈哈。
答案选择A,考察表连接的另一种写法SELECT … FROM 表1, 表2 WHERE 连接条件,排除D,因为两个表之间没有逗号,再排除C,因为只从一张表查不出那么多信息,最后排除B,因为NOW()后面没有逗号。
外连接分为两种:左(外)连接和右(外)连接。
左外连接就是保留左表所有记录,与右表做连接。如果右表有符合条件的记录就与左表连接。如果右表没有符合条件的记录,就用NULL与左表连接。右连接也是如此。
基本语法:
左表 left/right join 右表
on 左表.字段 = 右表.字段;
为什么要有外连接?
我们还是以内连接中提到的3张数据表为例子。
如果有一名临时员工,没有固定的部门编号,那么我们查询每名员工和他的部门名称,用内连接就会漏掉临时员工,所以要引入外连接语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外连接与内连接的区别在于,除了符合条件的记录之外,结果集中还会保留不符合条件的记录
。
含有临时员工的员工表t_emp
部门表t_dept
薪资等级表t_salgrade
eg1:查询每名员工和他的部门名称
假设我们使用内连接,我们根本查不到临时员工信息,因为临时员工没有部门编号,如下:
SELECT e.empno, e.ename, d.dname
FROM t_emp e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d.deptno;
当我们使用外连接时,就能够查到临时员工,如下:
/*左连接*/
SELECT e.empno, e.ename, d.dname
FROM t_emp e LEFT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d.deptno;
/*右连接,换一下表的顺序,结果集一样*/
SELECT e.empno, e.ename, d.dname
FROM t_dept d RIGHT JOIN t_emp e
ON e.deptno=d.deptno;
左表是员工表,左连接保留所有记录,没有部门编号的临时员工信息也会保留,右表部门编号没有与之匹配,那就用NULL连接。
eg2:查询每个部门的名称和部门的人数
有人容易写出下面的错误sql语句
SELECT d.dname, COUNT(*)
FROM t_dept d LEFT JOIN t_emp e
ON d.deptno=e.deptno
GROUP BY d.deptno;/*按部门分组,所以有group by*/
这题很多细节,很多人会出错,40部门的部门名称为dname为OPERATIONS里没有员工,居然还是有一条记录,因为你在连接的时候左表记录全部保留,在右表中没有员工与OPERATIONS部门匹配,连接的是NULL,这也是一条记录,所以这里才会出现1。
但是你也不要写成COUNT(d.deptno),因为左边部门表记录全保留,d.deptno有40部门,40部门的dname就是OPERATIONS,右表与之连接的都是NULL,道理和上面一样。
所以你得按照右边员工表计算,COUNT(e.deptno),记录各个部门非空记录数。40部门没有员工,右表e.deptno没有40,NULL不会被COUNT(e.deptno)计算入内,所以是0,符合预期。
正确的sql语句如下:
SELECT d.dname, COUNT(e.deptno)
FROM t_dept d LEFT JOIN t_emp e
ON d.deptno=e.deptno
GROUP BY d.deptno;/*按部门分组,所以有group by*/
eg3:查询每个部门的名称和部门的人数,如果是没有部门的临时员工,部门名称用NULL代替
分析:我们上一个例子已经做到了查询部门名称和部门的人数,现在就差一个临时员工和他的部门的问题,临时员工还在等着被你统计呢。临时员工在t_emp表,所以你要保留这个表的所有内容再把eg2例子的查询语句一起联合查询
(SELECT d.dname, COUNT(e.deptno)
FROM t_dept d LEFT JOIN t_emp e
ON d.deptno=e.deptno
GROUP BY d.deptno) UNION
(SELECT d.dname, COUNT(*)
FROM t_dept d RIGHT JOIN t_emp e
ON d.deptno=e.deptno
GROUP BY d.deptno);
这个部门名称dname为NULL的就是那个临时员工。
eg4:查询每名员工的编号、姓名、部门名称、月薪、工资等级、工龄、上司编号、上司姓名、上司部门(这个题有点综合,没点基础做不出来)
SELECT
e.empno, e.ename, d.dname,
e.sal + IFNULL(e.comm,0), s.grade,
FLOOR(DATEDIFF(NOW(),e.hiredate)/365),
t.empno AS mgrno, t.ename AS mname, t.dname AS mdname
FROM t_emp e LEFT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d.deptno
LEFT JOIN t_salgrade s ON e.sal BETWEEN s.losal AND s.hisal
LEFT JOIN
(SELECT e1.empno, e1.ename, d1.dname
FROM t_emp e1 JOIN t_dept d1
ON e1.deptno=d1.deptno
) t ON e.mgr=t.empno;
外连接的注意事项:
内连接只保留符合条件的记录,所以查询条件写在ON子句和WHERE子句中的效果是相同的。但是外连接里,条件写在WHERE子句里,不符合条件的记录是会被过滤掉的,而不是保留下来。
我们来看看具体差别
SELECT e.ename, d.dname, d.deptno
FROM t_emp e
LEFT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d.deptno
AND e.deptno=10; /*这里是and不是where*/
分析:左连接保留左表全部,按条件连接右表,不仅要部门编号相同,还要部门编号为10,不满足的用NULL连接,所以总记录条数就是左表的COUNT(*)数量
改为WHERE之后
SELECT e.ename, d.dname, d.deptno
FROM t_emp e
LEFT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d.deptno
WHERE e.deptno=10;
分析:左连接保留左表全部,按照部门号进行对应连接,连接完再进行筛选员工部门号位10的记录,不满足的就过滤。一步步的执行过程如下图
自然连接: natural join, 自然连接, 就是自动匹配连接条件: 系统以字段名字作为匹配模式(同名字段就作为条件, 多个同名字段都作为条件)。
自然连接: 可以分为自然内连接和自然外连接。
自然内连接语法:
左表 natural join 右表;
自然外连接: 左表 natural left/right join 右表;
其实, 内连接和外连接都可以模拟自然连接: 使用同名字段,合并字段
左表 left/right/inner join 右表 using(字段名); – 使用同名字段作为连接条件: 自动合并条件
多表连接: A表 inner join B表 on 条件 left join C表 on条件 …
执行顺序: A表内连接B表,得到一个二维表, 左连接C表形成二维表…
子查询:sub query ,查询是在某个查询结果之上进行的(一条select查询的sql语句内部包含了另外一条select查询的sql语句)。
where子查询: 子查询出现where条件中,where语句里不推荐
使用子查询,每执行一次where条件筛选,就会进行一次子查询,效率低下。像这种反复子查询就属于相关子查询
,where语句的子查询都属于相关子查询,我们要避免相关子查询的存在。
比如查询底薪超过公司平均底薪的员工信息
From子查询: 子查询跟在from之后,通常这种子查询的结果集作为一个临时表,from子查询只会执行一次,不是相关子查询,所以查询效率高。
SELECT子查询,子查询跟在SELECT之后,SELECT子查询也是相关子查询,不推荐
单行子查询的结果集只有一条记录,多行子查询结果集有多行记录。
多行子查询只能出现在WHERE
子句和FROM
子句中
eg:如何用子查询查找FORD和MARTIN两个人的同事?
分析:同一个部门的都算作同事,而且题目限定了用子查询来做,所以不用表连接做。
SELECT ename FROM t_emp
WHERE deptno IN
(SELECT deptno FROM t_emp WHERE ename IN("FORD","MARTIN"))
AND ename NOT IN("FORD","MARTIN");
当然这个题目用表连接做时最好的,效率比WHERE里面子查询高的多,只不过这里题目要求用子查询,这里我们还是给出表连接的sql语句供大家参考
SELECT ename
FROM t_emp e
JOIN
(SELECT deptno FROM t_emp WHERE ename IN("FORD","MARTIN")) d
ON e.deptno=d.deptno
AND ename NOT IN("FORD","MARTIN");/*不需要用e.ename因为只有e表有ename*/
WHERE子句中,可以用IN、ALL、ANY、EXISTS关键字来处理多行表达式结果集的条件判断。
eg:查询比FORD和MARTIN底薪都高的员工信息?
SELECT ename FROM t_emp
WHERE sal > ALL
(SELECT sal FROM t_emp
WHERE ename IN("FORD","MARTIN"));
这里是ALL,表示比FORD和MARTIN底薪都高,如果换成ANY,则表示比两者任意一个高就满足条件
EXISTS关键字是把原来在子查询之外的条件判断,写到了子查询的里面。
语法:
SELECT ...
FROM 表名
WHERE [NOT] EXISTS (子查询)
eg:查询工资等级是3级或者4级的员工信息
SELECT empno, ename, sal
FROM t_emp
WHERE EXISTS(
SELECT * /*这里选择其他字段也可以,比如grade*/
FROM t_salgrade
WHERE sal BETWEEN losal AND hisal
AND grade IN(3,4)
)
只要子查询结果为不为空,那么EXISTS这个条件就是满足的,这条记录就满足条件不会被过滤。
这里只是演示WHERE多行子查询的EXISTS关键字,解决这个问题用表连接其实好的多。如下:
SELECT empno, ename, sal
FROM t_emp
JOIN t_salgrade
ON sal BETWEEN losal AND hisal AND grade IN(3,4)
视图: view, 是一种有结构(有行有列)但是没结果(结构中不真实存放数据)的虚拟表, 虚拟表的结构来源不是自己定义, 而是从对应的基表中产生(视图的数据来源)。
基本语法
-- select语句可以是普通查询;可以是连接查询; 可以是联合查询; 可以是子查询
create view 视图名字 as select语句;
创建单表视图: 基表只有一个
CREATE VIEW person_view as SELECT * FROM person;
创建多表视图: 基表来源至少两个
视图基表有多张的情况下,注意字段名不能重复
CREATE VIEW my_view2 as SELECT *
FROM person p LEFT JOIN account a ON a.id=p.id ;
CREATE VIEW my_view2 as SELECT p.id,p.age,a.name,a.money
FROM person p LEFT JOIN account a ON a.id=p.id ;
查看视图: 查看视图的结构
视图是一张虚拟表: 表, 表的所有查看方式都适用于视图:
//第一种
desc 视图名字
//第二种
show create table 视图名;
视图比表还是有一个关键字的区别: view. 查看”表(视图)”的创建语句的时候可以使用view关键字
#查看视图创建语句
SHOW CREATE VIEW my_view2;
视图一旦创建: 系统会在视图对应的数据库文件夹下创建一个对应的结构文件: frm文件
使用视图主要是为了查询: 将视图当做表一样查询即可.
视图的执行: 其实本质就是执行封装的select语句。
视图本身不可修改, 但是视图的来源是可以修改的。
修改视图: 修改视图本身的来源语句(select语句)。
语法:
Alter view 视图名字 as 新的select语句;
语法:
Drop view 视图名字;
视图是的确可以进行数据写操作的: 但是有很多限制
将数据直接在视图上进行操作
数据新增就是直接对视图进行数据新增
多表视图不能新增数据
可以向单表视图插入数据: 但是视图中包含的字段必须有基表中所有不能为空(或者没有默认值)字段
视图是可以向基表插入数据的
多表视图不能删除数据
单表视图可以删除数据
理论上不论单表视图还是多表示视图都可以更新数据
更新限制: with check option, 如果对视图在新增的时候,限定了某个字段有限制: 那么在对视图进行数据更新操作时,系统会进行验证: 要保证更新之后,数据依然可以被实体查询出来,否则不让更新
视图算法:系统对视图以及外部查询视图的select语句的一种解析方式。
视图算法分为三种
算法指定: 在创建视图的时候
Create algorithm = 指定算法 view 视图名字 as select语句;
视图算法选择: 如果视图的select语句中会包含一个查询子句(五子句), 而且很有可能顺序比外部的查询语句要靠后, 一定要使用算法temptable,其他情况可以不用指定(默认即可)
备份:将当前已有的数据或者记录保留。
还原:将已经保留的数据恢复到对应的表中。
为什么要做备份还原?
防止数据丢失,被盗,误操作,保护数据记录的安全性。
数据备份还原的方式有很多种:
不需要通过sql来备份,直接进入到数据库文件夹复制对应的表结构和数据文件,以后还原的时候,直接将备份的内容放进去即可。
数据表备份有前提条件:根据不同的存储引擎有不同的区别。
存储引擎: mysql进行数据存储的方式: 主要是两种: innodb和myisam(免费)
对比myisam和innodb: 数据存储方式
Innodb: 只有表结构,数据全部存储到ibdata1文件中
Myisam: 表数据和索引全部单独分开存储
这种文件备份通常适用于myisam存储引擎: 直接复制三个文件即可, 然后直接放到对应的数据库下即可以使用。
每次只能备份一张表,只能备份数据,表结构不能备份
如果业务数据非常多,建议只导出表结构,然后用SELECT INTO OUTFILE把数据导出成文本文档,具体操作可以看10.5节图形化操作。
备份:从表中选出一部分数据保存到外部的文件中(outfile)。
-- 前提: 外部文件不存在
select */字段列表 into outfile 文件所在路径 from 数据源;
高级备份: 自己制定字段和行的处理方式
select */字段列表 into outfile 文件所在路径
fields 字段处理
lines 行处理
from 数据源;
Fields: 字段处理
Lines: 行处理
指定备份处理方式
SELECT * into OUTFILE 'C:/Users/DXH/Desktop/person.txt'
FIELDS #字段处理
ENCLOSED by '"' #数据使用双引号包裹
TERMINATED by '|' #使用竖线分割字段数据
LINES #行处理
STARTING by 'start:' #以start:开始
FROM person;
数据还原: 将一个在外部保存的数据重新恢复到表中(如果表结构不存在,那么sorry)
-- 怎么备份的怎么还原
Load data infile 文件所在路径
into table 表名[(字段列表)]
fields字段处理
lines 行处理;
备份的是SQL语句,系统会对表结构以及数据进行处理,变成对应的sql语句,然后进行备份,还原的时候只要执行SQL指令即可(主要就是针对表结构)。
备份: mysql没有提供备份指令: 需要利用mysql提供的软件: mysqldump.exe。
Mysqldump.exe也是一种客户端,需要操作服务器: 必须连接认证
Mysqldump/mysqldump.exe -hPup 数据库名字 [数据表名字1[ 数据表名字2...]] > 外部文件目录(建议使用.sql)
mysqldump用来把业务数据导出成SQL文件,其中也包括了表结构
mysqldump -uroot -p [no-data] 逻辑库 > 路径
不写no-data表示既包含表结构,又包含数据
单表备份
mysqldump -uroot -p123456 test person > C:/Users/DXH/Desktop/person.sql
图形化操作如下,选中数据表,点击右键
整库备份
Mysqldump/mysqldump.exe -hPup 数据库名字 > 外部文件目录
mysqldump -uroot -p123456 test> C:/Users/DXH/Desktop/test.sql
对应图形化操作如下,选中数据库选中右键
SQL还原数据: 两种方式还原
方案1: 使用mysql.exe客户端还原
Mysql.exe/mysql -hPup 数据库名字 < 备份文件目录
方案2: 使用SQL指令还原
1.use选择数据库; 2.Source 备份文件所在路径;
mysql> use test;
Database changed
mysql> source C:/Users/DXH/Desktop/test.sql;
对应图形化操作如下
SQL备份优缺点
练习题
答案选A,语法记忆,注意标点符号。
不是针对数据或者SQL指令进行备份: 是针对mysql服务器的日志文件进行备份
增量备份: 指定时间段开始进行备份., 备份数据不会重复, 而且所有的操作都会备份(大项目都用增量备份)
练习题
答案选C,C错在数据导出,导出的纯粹是业务数据。
业务数据比较多的时候,只导出表结构到sql文件,业务数据文件导出到txt文件,这样就跳过了sql词法分析和语法优化,哪怕导入几千万条数据,也可以在1分钟内导入完毕。
导出表结构
导出表中业务数据
删除表,为导入做准备
导入表结构
刷新后看到表结构
导入业务数据文件
刷新表即可看到导入成功
事务:transaction:一系列要发生的连续的操作。
事务安全:一种保护连续操作同时满足(实现)的一种机制。
事务安全的意义:保证数据操作的完整性。
如果sql语句直接操作文件是很危险的,比如你要给员工涨工资,正在update操作的时候,系统断电了,你就不知道谁已经涨了谁还没涨。
我们应该利用日志来间接写入。
MySQL总共5种日志,其中只有redo日志和undo日志与事务有关
日志就相当于数据文件的一个副本,SQL语句操作什么样的记录,MySQL就会把这些记录拷贝到undo日志中,然后增删改查的操作就会记录到redo日志中。最后把redo日志和数据库文件进行同步进行了,即使同步过程中断电了,有了redo日志的存在,重启MySQL数据库之后继续同步数据,同步成功后我们修改的数据就真正同步到数据库里面了,有事务的数据库抵抗风险的能力变强了。
RDBMS=SQL语句+事务(ACID)
事务是一个或者多个SQL语句组成的整体,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失败。
事务操作分为两种:
默认情况下,MySQL执行每条SQL语句都会自动开启和提交事务。为了让多条SQL语句纳入到一个事务之下,可以手动管理事务。
语法:
START TRANSACTION;
SQL语句
[COMMIT | ROLLBACK];
下面举个例子
#开启事务
START TRANSACTION;
DELETE FROM t_emp;
DELETE FROM t_dept;
SELECT * FROM t_emp;
SELECT * FROM t_dept;
开启事务: 告诉系统以下所有的操作(写)不要直接写入到数据表, 先存放到redo日志。
删除员工表t_emp和部门表t_dept之后,SQL语句查询两表的的数据均为空
但是去看数据表的数据却仍然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开启了事务,你现在的操作还在redo日志里面,并没有同步到数据库文件里面,你只有COMMIT之后才会同步。
继续执行
COMMIT;
去数据表查看,2张数据表都被清空了。
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回滚,执行ROLLBACK;
ROLLBACK;
这样你的redo日志被清空,下次操作的时候重新往redo日志里面进行操作,就不会受到上一次操作的影响。
在MySQL中,默认的都是自动事务处理,用户操作完会立即同步到数据表中。
自动事务:系统通过autocommit变量控制。
show variables like 'autocommit';
关闭自动提交:
set autocommit =off;
再次直接写操作
自动关闭之后,需要手动来选择处理: commit提交, rollback回滚
注意: 通常都会使用自动事务
事务操作原理:事务开启之后,所有的操作都会临时保存到事务日志中,事务日志只有在得到commit命令才会同步到数据表,其他任何情况都会清空(rollback, 断电, 断开连接)。
回滚点:在某个成功的操作完成之后,后续的操作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但是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前面的操作都已经成功,可以在当前成功的位置,设置一个点,可以供后续失败操作返回到该位置,而不是返回所有操作。这个点称之为回滚点。
设置回滚点语法:
savepoint 回滚点名字;
回到回滚点语法:
rollback to 回滚点名字;
如何保证一致性?
阻止事务之间相互读取临时数据。
I(Isolation)隔离性:每个事务只能看到事务内的相关数据,别的事务的临时数据在当前事务是看不到的,隔离性要求事务不受其他并发事务的影响,在给定的时间内,该事务是数据库运行的唯一事务。
如果事务没有隔离性,按照不受控制的顺序并发读取和修改数据,想象一下会出现什么问题。
一、脏读:一个事务读取了第二个事务未提交的数据,当第二个事务回滚了数据之后,第一个事务就读取到了无效的数据。
如下图,事务1查询course_id=59的平均分score为9.2,而事务2此时将其平均分修改为9.6,当事务1再次读取的时候,平均分就变成了9.6,此时事务2回滚,事务1就是读取的无效数据,简称脏读。
二、不可重复读:一个事务前后两次读取的同一数据不一致
如下图,事务1查询course_id=59的平均分score为9.6,而事务2此时将其平均分修改为9.7,并将修改提交,当事务1再次读取的时候,平均分就变成了9.7,事务1就是读取的错误数据,
注意
不可重复读和脏读的区别就是,脏读的数据会回滚,不可重复读会把数据提交,脏读的数据是无效的,而不可重复读因为事务2的提交,数据是有效的。
三:幻读:指一个事务两次查询的结果集数不一致。
如下图,事务1查询到平均分在9.5到9.8之间的记录数是2条,经过事务2对course_id=43的平均分修改,导致事务1第二次查询的记录数为3条,这种情况就叫幻读,幻读的数据最终也是有效的数据。
innodb的事务隔离性保证了我们事务操作的安全,才让我们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出现这么多问题。
怎么保证隔离性?
综上所述,我们简单总结下:
仔细品味,可以发现,不可重复读与幻读从概念上来说,是非常相似的。区分它们只要记住:不可重复读指的是对原来存在的数据做修改,而幻读指的是新增或者删除数据。
undo和redo日志中的数据都会被标记属于哪个事务的,所以事务执行过程中就只能读到自己的临时数据了。
D: Durability持久性,事务一旦提交,结果便是永久性的。即便发生宕机,仍然可依靠事务日志完成数据持久化。
锁机制:innodb默认是行锁,但是如果在事务操作的过程中,没有使用到索引,那么系统会自动全表检索数据,自动升级为表锁。
在某些特定场合,我们又想让事务之间读取到一些临时数据,这就需要修改事务的隔离级别
设置事务隔离级别的语法如下:
SET [PERSIST|GLOBAL|SESSION]
TRANSACTION ISOLATION LEVEL
{
READ UNCOMMITTED | READ COMMITTED
| REPEATABLE READ
| SERIALIZABLE
}
-- PERSIST:所有连接到mysql服务的新的连接都有效,并且mysql服务器重启后也不会丢失修改
-- GLOCAL: 所有连接到mysql服务的新的连接都有效,但是mysql服务器重启后会丢失这个修改
-- SESSION:开发最常用,只会影响到当前连接,当前连接断开,这个隔离级别的修改就会丢失
-- 开发中也可以用show variables like '%iso%'查看当前session的隔离级别
-- 因为有一个变量参数名为transaction_isolation
场景一:比如买票的场景,逢年过节都需要买票回家,假如A和B都在买同一辆车的车票,此时还剩最后一张票,A点击购买,但是还没付款提交,因为查看不到事务之间的临时数据,所以B查看时,也还剩一张票,于是B点击购买,立即付款提交,结果A就会购买失败。所以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当A点击购买去付款时,B应该看得到这个临时数据,显示没有票才对。这种场景会出现脏读、幻读、不可重复读情况,隔离性最低,并发性最高。
eg1:查看事务之间能否读取未提交的数据
START TRANSACTION;
UPDATE t_emp SET sal=1;
此时开启事务1并进行更新操作,但是没有commit
再开启一个事务2
START TRANSACTION;
SELECT empno, ename, sal FROM t_emp;
COMMIT;
注意:这里没有修改数据,仅仅只是select查询数据,redo日志没有改变,所以不会做同步到文件的操作,commit之后会清空对应的undo日志数据。
结果显示如下,前者在事务1中修改sal为1,事务2中却看不到。
如果修改事务2隔离级别,如下
SET SESSION TRANSACTION ISOLATION LEVEL READ UNCOMMITTED; /*代表可以读取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数据*/
START TRANSACTION;
SELECT empno, ename, sal FROM t_emp;
COMMIT;
结果立马就变了,事务2能够读取事务1未提交的数据,但是要注意,因为前者并未commit,所以数据库表文件的数据还没有修改
场景二:银行转账的场景,A事务执行往Scott账户转账1000的操作,B事务执行扣除Scott账户100块的操作,如果A能读取到B事务未提交的数据,那么转账后就会修改为5900,而此时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回滚支出100元的这个操作,此时账户就只有5900块了,凭空消失100块,所以只有A事务读取到B事务提交后的数据才能保证转账的正确性。这种场景就和买票的场景完全不同。这种场景是会出现幻读和不可重复读的。
还是eg1的例子,此时修改隔离级别的SQL语句即可
SET SESSION TRANSACTION ISOLATION LEVEL READ COMMITTED;/*只能读取其他事务提交的数据*/
START TRANSACTION;
SELECT empno, ename, sal FROM t_emp;
COMMIT;
其他事物提交的数据都会同步到数据库表文件中,所以这里就是从数据库表文件中读取的数据。
场景三:你在淘宝或者京东等电商,点击购买,选好收货地址之类的之后,点击提交订单,就会让你输入支付密码支付,此时显示的价格是undo日志的价格,如果此时卖家涨价,你购买的还是涨价之前的价格,这种场景就是可重复读。可重复读不会出现脏读、不可重复读的情况,因为事务1读取不到事务2对数据的修改。对于幻读,这里只有靠临键锁才能保证不出现幻读的问题。
新建一个查询,开启事务1
SET SESSION TRANSACTION ISOLATION LEVEL REPEATABLE READ;/*事务在执行中反复读取数据,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START TRANSACTION;
SELECT empno, ename, sal FROM t_emp;
这里一定要先执行一次select语句,保证undo日志拷贝过一次数据
再新建一个查询,开启事务2
START TRANSACTION;
UPDATE t_emp SET sal=1;
此时数据库表文件的数据如下
此时在事务1执行SELECT empno, ename, sal FROM t_emp;
虽然数据库表文件的数据已经修改了,但是事务1处的事务隔离级别是可以反复读,每次都从undo日志里面读取,所以这里还是修改前的价格,直到提交commit,commit之后清空对应的undo日志记录,下次会重新从数据库文件里面拷贝数据,那个时候才是sal=1的数据。
注意:MySQL默认事务隔离级别就是REPEATABLE READ
由于事务并发执行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前三种隔离级别只适用于在某种业务场景中,凡事序列化的隔离性,让事务逐一执行,就不会产生上述问题了。但是序列化的隔离级别使用的特别少,它让事务的并发性大大降低。可重复读不会出现脏读、不可重复读的情况,但幻读仍有可能发生。因为事务1读取不到事务2对数据的修改。隔离性最高,并发性最低,其实就是没有并发,所有事务按照顺序执行。
开始事务1,sql语句如下
START TRANSACTION;
UPDATE t_emp SET sal=2;
开始事务2,sql语句如下
SET SESSION TRANSACTION ISOLATION LEVEL SERIALIZABLE;/*事务序列化*/
START TRANSACTION;
SELECT empno, ename, sal FROM t_emp;
但是这行sql之后并没有出结果
直到你的事务1执行commit之后,事务2就会立即执行查询结果。
为了达到事务的四大特性,数据库定义了4种不同的事务隔离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Read uncommitted、Read committed、Repeatable read、Serializable,这四个级别可以逐个解决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这几类问题。
SQL 标准定义了四个隔离级别:
可能会导致脏读、幻读或不可重复读。
可以阻止脏读,但是幻读或不可重复读仍有可能发生。
可以阻止脏读和不可重复读,但幻读仍有可能发生。
也就是说,该级别可以防止脏读、不可重复读以及幻读。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Mysql 默认采用的 REPEATABLE_READ隔离级别 Oracle 默认采用的 READ_COMMITTED隔离级别。
事务隔离机制的实现基于锁机制和并发调度。其中并发调度使用的是MVVC(多版本并发控制),通过保存修改的旧版本信息来支持并发一致性读和回滚等特性。
因为隔离级别越低,事务请求的锁越少,所以大部分数据库系统的隔离级别都是READ-COMMITTED(读取提交内容):,但是你要知道的是InnoDB 存储引擎默认使用 REPEATABLE-READ(可重读)
并不会有任何性能损失。
InnoDB 存储引擎在 分布式事务
的情况下一般会用到SERIALIZABLE(可串行化)
隔离级别。
触发器:trigger,事先为某张表绑定好一段代码,当表中的某些内容发生改变的时候(增删改),系统会自动触发代码执行。
触发器:触发时间,事件类型,触发对象。
一张表中只能拥有一种触发时间的一种类型的触发器,最多一张表能有6个触发器。
在mysql高级结构中:没有大括号,都是用对应的字符符合代替。
触发器基本语法
//临时修改语句结束符
delimiter 自定义符号 // 后续代码中只有碰到自定义符号才算结束
//编写触发器
create trigger 触发器名字 触发时间 事件类型 on 表名 for each row
begin //代表左大括号: 开始
//里面就是触发器的内容: 每行内容都必须使用语句结束符: 分号
end //代表右带括号: 结束
自定义符号 //语句结束符
//将临时修改修正过来
delimiter ;
use test;#切换数据库 #触发器:person删除用户,account删除账号 #临时修改语句结束符 delimiter // #创建触发器 create trigger after_order after delete on person for each row begin #触发器内容开始 delete from account where id=1; end; // #修改临时语句结束符 delimiter ;
查看所有触发器或者模糊匹配
语法:
show triggers [like ‘pattern’];
\g 的作用是分号和在sql语句中写’;’是等效的
\G 的作用是将查到的结构旋转90度变成纵向
可以查看触发器创建语句
show create trigger 触发器名字;
所有的触发器都会保存一张表中: Information_schema.triggers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triggers\G
触发器: 不需要手动调用, 而是当某种情况发生时会自动触发.(订单里面插入记录之后)
触发器不能修改,只能先删除,后新增。
语法:
drop trigger 触发器名字;
触发器记录: 不管触发器是否触发了,只要当某种操作准备执行, 系统就会将当前要操作的记录的当前状态和即将执行之后新的状态给分别保留下来, 供触发器使用: 其中, 要操作的当前状态保存到old中, 操作之后的可能形态保存给new。
Old代表的是旧记录,new代表的是新记录。
删除的时候是没有new的; 插入的时候是没有old。
Old和new都是代表记录本身: 任何一条记录除了有数据, 还有字段名字。
使用方式: old.字段名 / new.字段名(new代表的是假设发生之后的结果)
查看触发器的效果
如果触发器内部只有一条要执行的SQL指令, 可以省略大括号(begin和end)。
Create trigger 触发器名字 触发时间 事件类型 on 表名 for each row
一条SQL指令;
触发器: 可以很好的协调表内部的数据处理顺序和关系. 但是从JAVA角度出发, 触发器会增加数据库维护的难度, 所以较少使用触发器.
函数 | 功能 | 用例 |
---|---|---|
ABS | 绝对值 | ABS(-100) |
ROUND | 四舍五入 | ROUND(4.62) |
FLOOR | 强制舍位到最近的整数 | FLOOR(9.9) |
CEIL | 强制进位到最近的整数 | CEIL(9.9) |
POWER | 幂函数 | POWER (2,3) |
LOG | 对数函数 | LOG(2,8) |
LN | 对数函数 | LN (10) |
eg:求四舍五入
select round(4.6288*100)/100;
函数 | 功能 | 用例 |
---|---|---|
SQRT | 开平方 | SQRT(9) |
PI | 圆周率 | PI() |
SIN | 三角函数 | SIN(1) |
COS | 三角函数 | COS(1) |
TAN | 三角函数 | TAN(1) |
COT | 三角函数 | COT(1) |
RADIANS | 角度转弧度 | RADIANS(30) |
DEGREES | 弧度转换角度 | DEGREES(30) |
SELECT NOW(), CURDATE(), CURTIME();
该函数用于格式化日期,返回用户想要的日期格式
DATE_FORMAT(日期, 表达式)
eg:比如查看员工入职的年份
SELECT ename, DATE_FORMAT(hiredate,"%Y") AS result
FROM t_emp;
占位符说明
eg:查询某个日期是星期几
SELECT DATE_FORMAT("2021-1-1","%w") as result;
结果是星期5,如果是大写%W,那么就输出英文Friday
eg:利用日期函数,查询1981年上半年入职的员工有多少个
SELECT COUNT(*) FROM t_emp
WHERE DATE_FORMAT(hiredate,"%Y")=1981
AND DATE_FORMAT(hiredate,"%m")<=6;
练习题
答案选A,语法基础。
注意:MySQL数据库里面,两个日期不能直接加减,日期也不能与数字加减。
比如
select hiredate+1 from t_emp;
其实hiredate是"1980-12-18"变成了19801218,然后+1,结果是19801219。
该函数可以实现日期的偏移计算,而且时间单位很灵活
DATE_ADD(日期, INTERVAL 偏移量 偏移的时间单位)
举几个例子
/*100天之后是什么时间*/
SELECT DATE_ADD(NOW(), INTERVAL 100 DAY);
/*300分钟之前是什么时间*/
SELECT DATE_ADD(NOW(), INTERVAL -300 MINUTE);
/*6个月零3天之前是什么时间*/
SELECT DATE_ADD(DATE_ADD(NOW(),INTERVAL -6 MONTH),INTERVAL -3 DAY)
把日期偏移函数和日期格式化函数混合用一下
eg:6个月零3天之前是什么时间,保留年月日即可
SELECT
DATE_FORMAT(DATE_ADD(DATE_ADD(NOW(),INTERVAL -6 MONTH), INTERVAL -3 DAY), "%Y/%m/%d");
该函数用来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相差的天数为日期1-日期2。
DATEDIFF(日期1, 日期2)
eg:比如计算现在和2019-1-1相差多少天
SELECT DATEDIFF(NOW(),'2019-1-1')
2019-1-1已经是1245天之前了。
函数 | 功能 | 用例 |
---|---|---|
LOWER | 转换小写字符 | LOWER(name) |
UPPER | 转换为大写字符 | UPPER(name) |
LENGTH | 字符数量 | LENGTH (name) |
CONCAT | 连接字符串 | CONCAT(name,“$”) |
INSTR | 字符出现的位置 | INSTR(name,“$”) |
INSERT | 插入/替换字符 | INSERT(‘你好’,1,0,‘先生’) |
REPLACE | 替换字符 | REPLACE(‘你好先生’,‘先生’,‘女士’) |
eg:查询员工表中姓名小写、姓名大写、姓名包含的字符数、底薪末尾添加$,姓名包含有A
SELECT
LOWER(ename), UPPER(ename), LENGTH(ename),
CONCAT(sal,"$"),INSTR(ename,"A")
FROM t_emp;
这里对于汉字,LOWER和UPPER函数是没有转换作用的,对于LENGTH函数,因为这里的数据库编码是UTF8字符集,所以一个汉字占3个字节,长度为6,INSTR函数会返回首次出现A的位置,从1开始,如果没有包含A,则返回0。
INSERT例子
/*插入"先生"并替换从1开始的3个字符*/
SELECT INSERT("女士早上好", 1, 3, "先生");
REPLACE例子
SELECT REPLACE("女士早上好","女士","先生");
SUBSTR、SUBSTRING、LPAD、TRIM例子
SELECT SUBSTR("你好世界", 3, 4), SUBSTRING("你好世界", 3, 2),
LPAD(SUBSTRING("13312345678", 8, 4),11,"*"),
TRIM(" Hello World ");
说明:SUBSTR(“你好世界”, 3, 4)表示获取从1开始下标为[3,4]闭区间位置子串,SUBSTRING(“13312345678”, 8, 4)表示获取从下标8开始后面的4个字符,LPAD(SUBSTRING(“13312345678”, 8, 4),11,"“)表示子串将由”"左填充到11个字符的长度,TRIM就是去除首尾空格。
练习题
答案选C,A项错在直接把最后4位也用*替代了,B错在substring下标从1开始,D错在是rpad而不是lpad。
SQL语句可以利用条件函数来实现编程语言里的条件判断
IFNULL(表达式, 值)
IF(表达式, 值1, 值2)
eg:SALES部门发放礼品A,其余部门发放礼品B,打印每名员工获得的礼品
SELECT
e.empno, e.ename, d.dname,
IF(d.dname="SALES","礼品A","礼品B")
FROM t_emp e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d.deptno;
练习题
答案选D,A错在as写成逗号,B错在函数用错,if也是3个参数,C错在入学日期和系号之间没有逗号分隔。
答案选A,B错在函数错用ifnull,并且ifnull也是2个参数而不是3个,C错在if函数里面的相框参数填写反了,D错在根们没有打印相框类型。
复杂的条件判断可以用条件语句来实现,比IF语句功能更强大
语法:
CASE
WHEN 表达式 THEN 值1
WHEN 表达式 THEN 值2
...
ELSE 值N
END
eg:公司集体旅游,每个部门目的地不同,SALES部门去P1地点,ACCOUNTING部门去P2地点,RESEARCH部门去P3地点,查询每名员工的旅行地点。
SELECT
e.empno, e.ename,
CASE
WHEN d.dname="SALES" THEN "p1"
WHEN d.dname="ACCOUNTING" THEN "p2"
WHEN d.dname="RESEARCH" THEN "P3"
END AS place
FROM t_emp e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d.deptno;
eg:公司调整员工基本工资,具体方案如下:
1.SALES部门中工龄超过20年,涨幅10%
2.SALES部门中工龄不满20年,涨幅5%
3.ACCOUNTING部门,涨幅300
4.RESEARCH部门里低于部门平均底薪,涨幅200
5.没有部门的员工,涨幅100
UPDATE t_emp e LEFT JOIN t_dept d ON e.deptno=d.deptno
LEFT JOIN (SELECT deptno, AVG(sal) avg FROM t_emp GROUP BY deptno) t
ON e.deptno=d.deptno
SET sal=(
CASE
WHEN d.dname="SALES" AND DATEDIFF(NOW(),e.hiredate)/365>=20
THEN e.sal*1.1
WHEN d.dname="SALES" AND DATEDIFF(NOW(),e.hiredate)/365<20
THEN e.sal*1.05
WHEN d.dname="ACCOUNTING" THEN e.sal+300
WHEN d.dname="RESEARCH" AND e.sal<t.avg THEN e.sal+200
WHEN e.deptno IS NULL THEN e.sal+100
ELSE e.sal
END
);
函数要素:函数名,参数列表(形参和实参),返回值,函数体(作用域)
END
创建语法
create function 函数名([形参列表]) returns 返回类型 (规定要返回的数据类型) BINLOG参数
Begin
//函数体
// 返回值:
return 类型(指定数据类型);
End
参数列表:参数名称 参数类型
BINLOG参数
定义函数
CREATE FUNCTION display() RETURNS INT
RETURN 100;
自定义函数与系统函数的调用方式是一样:
select 函数名([实参列表]);
查看所有函数:
show function status [like ‘pattern’];
查看函数的创建语句:
show create function 函数名;
函数只能先删除后新增,不能修改。
drop function 函数名;
参数分为两种:定义时的参数叫形参,调用时的参数叫实参(实参可以是数值也可以是变量)。
形参:要求必须要指定数据类型。
create function 函数名(形参名字 字段类型) returns 数据类型
delimiter $$; create function display(int_1 int) returns int begin -- 定义条件变量 set @i = 1; -- @定义的变量是全局变量,没有的可以理解为局部变量 set @res = 0;-- 保存结果 -- 循环求和 while @i <=int_1 do -- 求和:任意变量要修改必须使用set关键字 -- mysql中没有+=,没有++ set @res=@res+@i; -- 修改循环变量 set @i =@i+1; end while; -- 返回值 return @res; end $$ -- 函数结束 -- 查看函数 show FUNCTION STATUS;
在函数内部使用@定义的变量在函数外部也可以访问
Mysql中的作用域与js中的作用域完全一样
全局变量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 局部变量只能在函数内部使用。
全局变量: 使用set关键字定义, 使用@符号标志。
局部变量: 使用declare关键字声明, 没有@符号: 所有的局部变量的声明,必须在函数体开始之前
存储过程简称过程,procedure, 是一种用来处理数据的方式。
存储过程是一种没有返回值的函数。
create procedure 过程名字([参数列表])
Begin
-- 过程体
End
创建存储过程
create PROCEDURE prol()
SELECT * from person;
函数的查看方式完全适用于过程: 关键字换成procedure
查看所有过程:
show procedure status [like ‘pattern’];
查看过程创建语句:
show create procedure 过程名;
过程没有返回值: select是不能访问的
过程有一个专门的调用关键字: call
过程只能先删除,后新增
drop procedure 过程名;
/* 这是我某次模拟插入10W条数据的过程代码,仅供参考 */ create PROCEDURE p1() BEGIN DECLARE i int; set i = 1; WHILE i <= 100000 DO INSERT INTO `demo_info`(key1, key2, key3, key_part1, key_part2, key_part3, common_field) VALUES ( 'a', i, 'a', '1可', 'b', 'a', '123是'); set i = i + 1; END WHILE; END; DROP PROCEDURE p1; start TRANSACTION; CALL p1(); COMMIT;
函数的参数需要数据类型指定,过程比函数更严格。
过程还有自己的类型限定,三种类型
基本使用
create procedure 过程名(in 形参名字 数据类型, out 形参名字 数据类型, inout 形参名字 数据类型)
-- 过程参数
create PROCEDURE prol(in int_1 int,out int_2 int,inout int_3 int)
-- 先查看三个变量
SELECT int_1,int_2,int_3;-- int_2的值一定是null
调用: out和inout类型的参数必须传入变量,而不能是数值
正确调用: 传入变量
set @int_1=1,@int_2=2,@int_3=3;
select @int_1,@int_2,@int_3;
call prol(@int_1,@int_2,@int_3) ;
select @int_1,@int_2,@int_3;
存储过程对于变量的操作(返回)是滞后的: 是在存储过程调用结束的时候,才会重新将内部修改的值赋值给外部传入的全局变量
测试: 传入数据1,2,3: 说明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无关
最后: 在存储过程调用结束之后, 系统会将局部变量重复返回给全局变量(out和inout)
show variables like '%event_sche%';
如果没有开启,手动开启
set global event_scheduler=1;
create event run_event
on schedule every 1 minute
on completion preserve disable
do call test_procedure ();
create event run_event
:是创建名为run_event的事件on schedule every 1 minute
:创建周期定时的规则,意思是每分钟执行一次on completion preserve disable
:是表示创建后并不开始生效do call test_procedure ()
:是该event(事件)的操作内容查看定期任务
SELECT event_name,event_definition,interval_value,interval_field,status
FROM information_schema.EVENTS;
开启或关闭定时任务
alter event run_event on completion preserve enable;//开启定时任务
alter event run_event on completion preserve disable;//关闭定时任务
1、周期执行–关键字 EVERY 单位有:second、minute、hour、day、week(周)、quarter(季度)、month、year
on schedule every 1 week //每周执行1次
2、在具体某个时间执行–关键字 AT
on schedule at current_timestamp()+interval 5 day //5天后执行
on schedule at '2019-01-01 00:00:00' //在2019年1月1日,0点整执行
3、在某个时间段执行–关键字STARTS ENDS
on schedule every 1 day starts current_timestamp()+interval 5 day ends current_timestamp()+interval 1 month //5天后开始每天都执行执行到下个月底
on schedule every 1 day ends current_timestamp()+interval 5 day //从现在起每天执行,执行5天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