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有人感叹:
咱们这个年代的人啊,似乎总在权衡利弊、思考胜算,很少问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适合什么?
仿佛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不是“人”,而是不吃亏、不失败、不走弯路……
的确,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似乎容错率越来越低了,越来越承受不起失败,好像人生除了成功别无选择,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脱离随波逐流的大流,被掉队。
早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超700万人围观,还有2000多人参与了讨论。
话题内容如题:孩子博士毕业,华为65万年薪,公务员18万年薪,应该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要是被那些连生存都困难的人知道了,恐怕是要追着提问的人骂“凡尔赛”的。
但你说提问的人真的是凡尔赛吗?
其实也不是,这就是很多优秀又纠结的人会遇到的问题。
两个选项看似两种工作,实则两种生活。
选择华为,年薪65万,但随着你的不断成长,三到五年后,你的工资奖金加起来超过100万也不是不可能。
但代价就是,大部分时候没有双休,晚上基本10点之后才能到家,有时候压力或许也会大到让你失眠、焦虑、掉头发。这时候你可能会向往公务员的轻松和安逸。
选择公务员,工作相对轻松,社会地位也高,进去以后可能还会发现一些隐形福利。曾经拥有环游世界梦想的你,终于有时间开始旅游了。
但你的才华和野心也无处施展,工资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浮动。浑浑噩噩中,你麻木地继续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这时候或许你会想:当初如果选华为,也许会做出一翻惊天动地的事业。
当然,个别岗位也可能出现偏差,这只是对两种生活的总体描述。
那么,这样的两种生活,你更向往哪一种呢?
都说选择中最难的,往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所以,仅仅是对比两个选项的优缺点,很难有结论。这时候,掌握一定的选择技巧就必不可少了。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看法,更具体一点说,是关于“什么是重要的?”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的相对稳定观念。
如果能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排序,分出优先级,遇到两难选择时,就更容易出答案。
比如说,有些人的价值观是:工作质量为上,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加班。
这类人就会千方百计提升工作时的产出,即便别人消极怠工,即便没有奖励要求他们如此努力;同时下班之后,如果不是极特殊的情况,就不再接活,即便主管以调薪等说辞威胁。
这种内心坚定的信念,也会作为一种原则信号,传递给同事、朋友、老板、爱人、家人等。当他们说明拒绝加班的理由时,对方也更容易理解。
以下是心理学家罗克奇列出的18种常见的价值观:
舒适的生活:一种充足丰富的生活
平等:机会均等,人们像兄妹一样友好
振奋的生活:一种新鲜、有趣、有活力的生活
家庭安全:家人的身体、精神安全
自由:独立与自由地做选择
健康:身体和心理健康
内心和谐:没有内在冲突,宁静祥和
成熟的爱:精神和身体的亲密无间
国家安全:国土和家园不被攻击
快乐:一种享受和闲暇的生活
救赎与超脱:灵魂被救赎、解脱
自尊:自我尊重
成就感:持续地有所成就
社会认同:社会的认可与尊敬
真实的友谊:紧密的伙伴关系
智慧:对生命的成熟洞见
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和争斗的世界
美丽的世界:自然和艺术的美丽
进行价值观排序后,你就能慢慢发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对于选择华为65万年薪还是公务员18万年薪的问题,如果“舒适的生活”、“健康”价值观排在前几位,那么就果断选择公务员。
而如果把“振奋的生活”、“成就感”作为原则,就选择入职华为。
别人的意见、自己的心情或直觉,往往都比较随机,而价值观是明确而相对稳定的。
根据价值观来做出选择、决策和行动,我们会更容易判断,也更愿意、更主动承担这个选择的代价。
选择问题,指的是:辅助提高选择质量的问题。
决策如何选择,通常是一个密集思考过程。而好的问题,能够有效引导我们高质量思考。
经济学家张五常与佛利民讨论问题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张五常:“这套货币理论主旨是不是说,如果时间长而事情不变,人们就会觉得沉闷?”
佛利民:“你是要问,是否时间越多,时间在边际上价值就越少?”
张五常的问题,被佛利民一改,质量就变高了,改后问题,是对改前问题的理论抽象,这种抽象就已经包含解答方向。
可见,高质量提问,有助于高质量思考,找到高质量解决方案。
所以,在选择华为还是公务员的问题时,你也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①我满足自己真正需要了吗?
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人的本能。但由于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很多人会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放任自己,做出愚蠢的决定。
例如,你可能会说,你需要的是一套漂亮的房子,这需要很多钱,所以你决定选择华为。
但随着深入的思考,你或许会发现,其实你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充满爱和温馨的家,以及一个安稳的生活。
因此,如果片面追求漂亮的房子,而忽略提升亲密关系质量,就是本末不分。
我们要提醒自己的是,欲望不等同于需要。做选择时我们要试着问问自己:我满足自己真正需要了吗?这只是我想要的,还是我真正需要的?
事实上,我们想要的东西很多,但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少。得到真正需要的东西以后,再去追求想要的东西,是更为合理的顺序。
②我是贸然行动,还是对事情进行深思熟虑了?
凭着本能冲动,冒冒失失地行动,做出的选择往往质量不高,会出现很多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参考下棋高手做法,尽可能预测不同的走法,形势会产生什么变化,出现什么情况时又要如何应对。
比如,你可以想象自己入职华为或者公务员之后的情景,然后问自己:“这样会发生什么事?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然后会怎样呢?”
多问几个“然后呢?”直到想完整个后半生的样子,你甚至可以通过对比两个选项的后悔程度来做决定。
假如这两个选项,若干年以后,你分别都后悔了,那会是什么样?你觉得哪个后悔更能忍受一点?
第3选择这个概念,是史蒂芬•柯维提出的,意思是:两难情境中的2个选择,对总体而言,都不是最佳选择,因此,要寻找第3选择,作为解决方案。
来看一个例子:上司处理员工要求加薪的问题。
当员工要求加薪时,领导没有拒绝或者同意,而是说“多告诉我一些关于你的事”。
员工不仅讲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还谈到了最近的工作和对客户的分析。领导帮助员工对客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委派员工负责更多的客户。
员工感受到了领导对自己的尊重,并看到了工作的希望,很快也提高了收入。公司并未因此遭受损失,既提升了员工能力,又获得了客户。
这一切源于领导的第3选择思维,他把员工当作独立的个人,而不是对手。他愿意倾听,员工才愿意协同,双方充分沟通,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下图,是两种选择思维和第3选择思维模式的思考过程:
随着每一阶段的深入,两种选择思维逐渐离创造性解决方案越来越远。
而第3选择思维模式中,每一种思维模式都是下一阶段思维模式的基础。
领导在解决“员工要求加薪”的问题时,正是因为把员工当作独立的个人,而不是对手,且愿意倾听,才使得员工愿意协同,最后通过充分沟通,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同理,选择的过程中,没有多人的参与,限于个人本身进行选择的情况下,“第3选择”思维模式仍然管用。
因为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并不是单纯的个体。人是“灰度”的,因为人性是复杂的。
因此,你自身的各种需要,可以看作是不同的人。比如选公务员,是追求稳定、安全感的人性部分;选华为,是追求更高收益、挑战性的人性部分。
这就好像是两类人。自身的选择冲突,也需要第3选择思维模式,去统合这2种人性需求。
人生充满了选择的困境,因此我们需要强化“第3选择”思维模式。
华为和公务员,明显是朝着不同方向的两条路,需要傍身的能力不一样,投入的资源也不一样。
两个选项没有孰优孰劣,只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个人条件。
只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世界上没有100%完美的选项,我们只能参照自己的价值观排序,尽可能避开“错的”,选择自己“需要”的。
我目前是一名在python开发工程师,如果你想要学习python技术,并且想要从事这方面的技术岗位工作。建议你在入门学习python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学习规划和路线,相当于知道现在应该学什么,后面应该学什么,企业岗位需要你掌握的技术知识点有哪些,以此我们才能在合理的周期内学好python技术,从事这方面的岗位工作。
希望我的学习经验可以帮助到你,多结交一个圈子内的人,方便以后创业,毕竟一辈子给人打工是没有止境的。另外下面这个是我学习用的笔记,分享给大家,文末有领取方式。
Python 易学难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深入掌握。我珍藏的「学 Python 知识框架图」,系统地梳理了入门 Python 的必备知识点,建议保存。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