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机器学习算法基础】(基础机器学习课程)-08-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笔记

【机器学习算法基础】(基础机器学习课程)-08-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笔记

一、决策树之信息论基础

        决策树是一种用来做决策的工具,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选择树。例如,你在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时,会根据天气情况、出行活动等进行判断。决策树的构建过程涉及一些信息论的概念,用来衡量和选择最好的“分叉点”来进行决策。

1. 熵(Entropy)

        熵可以理解为混乱程度或不确定性。一个班级如果只有男生或只有女生,那么这个班级的熵是最低的(最纯)。如果男生女生各占一半,那么熵是最高的(最混乱)。计算公式有点像统计学里的“平均不确定性”。

        例子:假设我们有一个班级,有60%的男生和40%的女生。班级的熵计算如下: H=−(0.6log⁡20.6+0.4log⁡20.4)H = - (0.6 \log_2 0.6 + 0.4 \log_2 0.4)H=−(0.6log2​0.6+0.4log2​0.4)

2. 条件熵(Conditional Entropy)

        条件熵是在知道某个特征的情况下,数据集的混乱程度。比如在班级中,如果我们按年级(比如一年级和二年级)来分,计算每个年级内部的熵,然后加权平均。

        例子:假设一年级有70%的男生,二年级有50%的男生。 H(班级∣年级)=一年级人数总人数H(一年级)+二年级人数总人数H(二年级)H(班级|年级) = \frac{一年级人数}{总人数} H(一年级) + \frac{二年级人数}{总人数} H(二年级)H(班级∣年级)=总人数一年级人数​H(一年级)+总人数二年级人数​H(二年级)

3.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信息增益是通过某个特征来减少熵的程度。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意味着这个特征可以最好地划分数据。

例子:假设我们通过年级来划分班级后,发现熵减少了很多,那么年级就是一个很好的划分特征。

4. 增益率(Gain Ratio)

        增益率是为了修正信息增益的偏差。信息增益可能会偏向于取值较多的特征。增益率考虑了特征取值的多样性。

        例子:假设我们有一个特征是学生的生日,这个特征的取值很多,可能会有较高的信息增益,但实际上并不适合做划分。增益率会修正这个问题。

5. 基尼指数(Gini Index)

基尼指数是另一种衡量数据纯度的方法,越低表示越纯。它类似于熵,但计算更简单,常用于分类树。

        例子:假设我们有两个班级,一个班级男生占90%,另一个班级男生占50%。基尼指数会更倾向于选择男生占90%的班级为纯度更高的班级。

总结

        决策树通过选择能够最大化信息增益或最小化基尼指数的特征来进行数据的划分。最终,我们得到的树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分类或回归的决策。

例子总结

假设我们要根据天气情况(晴天、阴天、雨天)和温度(高、中、低)来决定是否去公园。

  1. :初始情况下,不知道天气和温度时,去公园和不去公园的比例是50/50,熵较高。
  2. 条件熵:根据天气情况,发现晴天去公园的比例很高,雨天去公园的比例很低。
  3. 信息增益:选择天气作为第一个划分特征,因为它能最大程度减少熵。
  4. 增益率:如果温度有很多不同的取值,而天气只有三种取值,增益率会帮助我们避免偏向温度这个特征。
  5. 基尼指数:在不同特征间选择时,可能会用基尼指数来找到最纯的划分方式。

 

 

 

 

 

二、决策树的划分以及案例

 

 

 

 

 

 

 

 

 

 

       决策树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广泛应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它通过递归地将数据集划分成更小的子集,从而形成一个树状结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特征,每个分支代表这个特征的一个可能值,最终的叶节点代表一个决策结果。

        决策树的划分

决策树的划分基于对数据集的某些特征进行选择和分割。常见的划分准则有:

  1.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衡量通过某个特征进行划分后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信息增益越大,表示这个特征越能有效地将数据集分类。
  2. 基尼不纯度(Gini Impurity):衡量数据集的不纯度程度。基尼不纯度越小,表示数据集越纯净,越容易分类。
  3. 增益率(Gain Ratio):对信息增益进行规范化,避免选择取值较多的特征。
  4. 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用于评估特征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独立性。

决策树构建过程

  1. 选择最佳划分特征:根据划分准则,选择一个能够最有效地将数据分类的特征。
  2. 创建节点和分支:用选择的特征创建一个节点,并根据特征的不同取值创建分支。
  3. 递归划分子集:对子集递归进行上述步骤,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如达到最大深度、叶节点纯度足够高或数据集无法进一步划分)。
  4. 生成叶节点:当无法继续划分时,将当前节点设置为叶节点,叶节点代表决策结果。

        案例分析

案例:贷款申请审批

假设我们有一个银行贷款审批的数据集,其中包含以下特征:

  • 收入(Income)
  • 信用评分(Credit Score)
  • 是否有担保人(Has Guarantor)
  • 贷款金额(Loan Amount)

目标是决定是否批准贷款申请(Approve)。

数据样本
收入(Income)信用评分(Credit Score)是否有担保人(Has Guarantor)贷款金额(Loan Amount)批准贷款(Approve)
决策树构建
  1. 选择最佳划分特征:假设通过计算信息增益,发现“收入”是最佳划分特征。
  2. 创建节点和分支:以“收入”为根节点,根据收入的高、中、低创建分支。
  3. 递归划分子集
    • 收入=高:继续划分子集,选择“信用评分”作为下一个最佳特征。
    • 收入=中:继续划分子集,选择“信用评分”作为下一个最佳特征。
    • 收入=低:继续划分子集,选择“是否有担保人”作为下一个最佳特征。

通俗表达

想象你是一位银行经理,需要决定是否批准贷款申请。你会根据申请人的收入、信用评分和是否有担保人来做决定。首先,你会问申请人的收入情况。如果收入高,那么你会进一步查看信用评分;如果收入中等,你也会看信用评分;如果收入低,那么你会查看是否有担保人。根据这些条件一步步筛选,最终做出批准或拒绝的决定。这就是决策树的基本思想:根据一系列条件逐步进行决策,直到得出最终结果。

总结

决策树是一种直观且易于理解的分类和回归算法,通过不断地将数据集划分成更小的子集来形成一个树状结构,最终得出决策结果。它的构建过程包括选择最佳划分特征、创建节点和分支、递归划分子集以及生成叶节点。了解和应用决策树有助于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贷款审批、疾病诊断等。

三、决策树的保存结果分析

 

 

决策树的保存

使用 joblib 保存决策树模型
  1.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2.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3.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4. import joblib
  5. # 加载数据集
  6. iris = load_iris()
  7. X = iris.data
  8. y = iris.target
  9.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10.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42)
  11. # 训练决策树模型
  12.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
  13. clf.fit(X_train, y_train)
  14. # 保存模型
  15. joblib.dump(clf, 'decision_tree_model.pkl')

加载和使用保存的模型

  1. # 加载模型
  2. clf = joblib.load('decision_tree_model.pkl')
  3. # 使用模型进行预测
  4. y_pred = clf.predict(X_test)

模型评估

评估模型的性能可以使用各种指标,如准确率、混淆矩阵、精确率、召回率和 F1 分数。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

  1.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confusion_matrix, classification_report
  2. # 计算准确率
  3.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4. print(f"Accuracy: {accuracy}")
  5. # 打印混淆矩阵
  6. conf_matrix = confusion_matrix(y_test, y_pred)
  7. print("Confusion Matrix:")
  8. print(conf_matrix)
  9. # 打印分类报告
  10. class_report = 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
  11. print("Classification Report:")
  12. print(class_report)
解释评估指标
  • 准确率(Accuracy):模型预测正确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
  • 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显示真实标签与预测标签的匹配情况,帮助识别模型在哪些类别上表现较好或较差。
  • 分类报告(Classification Report):包括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 F1 分数等指标,全面评估模型性能。

特征重要性

决策树的一个重要优势是能够提供特征的重要性评分。这些评分表示每个特征在决策树中对最终决策的重要程度。

  1. import numpy as np
  2.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3. # 获取特征重要性
  4. feature_importances = clf.feature_importances_
  5. # 可视化特征重要性
  6. features = iris.feature_names
  7. indices = np.argsort(feature_importances)[::-1]
  8. plt.figure()
  9. plt.title("Feature Importances")
  10. plt.bar(range(X.shape[1]), feature_importances[indices], align="center")
  11. plt.xticks(range(X.shape[1]), [features[i] for i in indices], rotation=90)
  12. plt.xlim([-1, X.shape[1]])
  13. plt.show()

通俗解释

  1. 模型训练和保存:训练一个决策树模型并将其保存,就像你写了一篇文章并保存到电脑里,以便以后可以再次查看或修改。

  2. 模型加载和预测:随时加载保存的模型,并使用它对新数据进行预测,就像打开之前保存的文章进行阅读或修改。

  3. 模型评估:使用各种指标来评估模型的性能,了解模型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就像你在考试后查看分数和错题分析,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或需要改进。

  4. 特征重要性:决策树可以告诉我们哪些特征对最终决策影响最大,就像你在考试复习时,知道哪些章节是重点内容,需要特别注意。

总结

通过保存和分析决策树模型,我们不仅可以随时使用模型进行预测,还可以通过评估和特征重要性分析来了解模型的性能和决策依据。这些步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决策树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贷款审批中,决策树可以帮助我们根据申请人的收入、信用评分和是否有担保人来决定是否批准贷款。通过评估模型的性能,我们可以确定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分析特征重要性,我们可以知道哪些因素对决策最重要。

四、随机森林的原理以及案例调优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通过结合多个决策树的预测结果来提高分类或回归任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它的基本原理和调优方法如下:

随机森林的原理

  1. 集成学习:随机森林是通过集成多棵决策树来进行预测的。每棵树独立地进行训练和预测,最终的结果是这些树的预测结果的平均值(回归)或多数投票(分类)。

  2. 随机性

    • 样本随机性(Bootstrap Sampling):从训练集中有放回地随机抽取样本来训练每棵树。这种方法称为自助法(Bootstrap)。
    • 特征随机性(Random Feature Selection):在每个节点分裂时,随机选择部分特征来决定最佳分裂。这增加了模型的多样性。
  3. 减少过拟合:通过结合多棵决策树的结果,随机森林能够有效减少过拟合,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案例调优

我们将使用 Python 中的 scikit-learn 库来演示随机森林的调优。以下是具体步骤:

数据准备
  1.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2.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3. # 加载数据集
  4. iris = load_iris()
  5. X = iris.data
  6. y = iris.target
  7.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8.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42)

训练基本随机森林模型

  1.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2. # 创建随机森林分类器
  3. rf = RandomForestClassifier(random_state=42)
  4. rf.fit(X_train, y_train)
  5. # 预测
  6. y_pred = rf.predict(X_test)
  7. # 评估
  8.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confusion_matrix, classification_report
  9. print(f"Accuracy: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10. print("Confusion Matrix:")
  11. print(confusion_matrix(y_test, y_pred))
  12. print("Classification Report:")
  13.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
超参数调优

随机森林有许多超参数可以调优,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超参数和调优方法:

  1. n_estimators:森林中树的数量。一般来说,树的数量越多,模型的效果越好,但训练时间也会增加。

  2. max_features:每个分裂考虑的最大特征数。可以设置为auto(sqrt(n_features))、log2或具体的数值。

  3. max_depth:树的最大深度。防止树变得太深而导致过拟合。

  4. min_samples_split:一个内部节点再划分所需的最小样本数。

  5. min_samples_leaf:叶节点所需的最小样本数。

我们可以使用网格搜索(Grid Search)来自动调优这些超参数:

  1.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2. # 定义参数网格
  3. param_grid = {
  4. 'n_estimators': [100, 200, 300],
  5. 'max_features': ['auto', 'sqrt', 'log2'],
  6. 'max_depth': [4, 6, 8, 10],
  7. 'min_samples_split': [2, 5, 10],
  8. 'min_samples_leaf': [1, 2, 4]
  9. }
  10. # 创建网格搜索对象
  11. grid_search = GridSearchCV(estimator=rf, param_grid=param_grid, cv=5, n_jobs=-1, verbose=2)
  12. grid_search.fit(X_train, y_train)
  13. # 输出最佳参数
  14. print("Best Parameters:", grid_search.best_params_)
  15. # 使用最佳参数进行预测
  16. best_rf = grid_search.best_estimator_
  17. y_pred_best = best_rf.predict(X_test)
  18. # 评估
  19. print(f"Best Accuracy: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_best)}")
  20. print("Best Confusion Matrix:")
  21. print(confusion_matrix(y_test, y_pred_best))
  22. print("Best Classification Report:")
  23.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_best))

特征重要性

随机森林模型可以评估每个特征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理解模型的决策依据。

  1. import numpy as np
  2.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3. # 获取特征重要性
  4. importances = best_rf.feature_importances_
  5. indices = np.argsort(importances)[::-1]
  6. # 可视化特征重要性
  7. plt.figure()
  8. plt.title("Feature Importances")
  9. plt.bar(range(X.shape[1]), importances[indices], align="center")
  10. plt.xticks(range(X.shape[1]), [iris.feature_names[i] for i in indices], rotation=90)
  11. plt.xlim([-1, X.shape[1]])
  12. plt.show()

通俗解释

  1. 集成多棵树:随机森林通过组合多棵决策树的结果来做出预测,减少了单一决策树过拟合的风险。就像一个人做决策可能有偏见,但如果我们听取一群人的意见,得到的结果会更公正。

  2. 随机性:通过随机选择训练样本和特征,随机森林增加了模型的多样性和稳健性,防止某些特征主导模型。就像一个团队中每个人有不同的背景和观点,能够提出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3. 调优和评估:通过调整超参数,我们可以找到性能最好的模型配置,确保模型在新数据上的表现最佳。就像调节收音机的频率以获得最清晰的信号。

总结

        随机森林是一种强大的集成学习方法,通过组合多棵决策树的预测结果,提升了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健性。通过调优超参数,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模型的性能。特征重要性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哪些特征在决策中最重要。总体来说,随机森林在处理复杂数据和防止过拟合方面非常有效。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Guff_9hys/article/detail/904416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