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界不乏黑客、评论家和用家,但确确实实的缺少开源的贡献者。
2008年初,OpenOffice.org 社区负责人Louis Suarez-Potts 在红旗2000公司访问期间,曾聊起为什么投身开源事业,他是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起的,社区居民常常自发的、有序的为所生活的地区义务劳动,而他小时候即被父母亲带领着参与这些工作。从很多类似的讨论来看,但凡牵涉到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观、职业观方面的话题,外国友人习惯归结于家庭对他(她)的影响——我相信Louis的工作的确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回想起来,其实我们小时候也被教导做好事,也常常被学校组织起来参加义务劳动,在那个年纪里,我们甚至互相抢着去做那些又脏又累的活,可是我们中间并没有涌现出多少开源的贡献者,更是几乎没有产生来自中国的开源领导者——可见,中国缺乏开源贡献者,并不能归于我们没有接受过类似的教育。
有一种普遍的声音,认为谈“奉献”之前,得先解决“温饱”问题——我十分理解并赞同这种观点。我们广大的程序员兄弟(姐妹)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还需要120%辛勤工作去建设家庭,保障幸福生活。开源的精神是“自由、参与、沟通、奉献”,我们有奉献的自由,也有“只拿来”但不奉献的自由,这完全是被允许的——开源社区常常只有唯一的一点要求,遵循它的法律协议(GPL、LGPL及/或者其他协议),而这点要求也几乎都是为了社区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其实还有一种情况,担心奉献了就泄露了机密,丧失了竞争力——这是许多“只拿来”不奉献的商业软件公司的普遍心理,甚至有一些企业连起码的开源协议都“不舍得”去遵从——前面提到,不奉献并无可指责;但不遵从协议,则法律层面上已经冒犯了开源。
我们要感谢那些真正怀着崇高精神的开源领袖及个人贡献者,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创造了开源,但由“利己”主义驱动的企业进一步成就了开源——开源的最大贡献者其实是商业企业。“利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贬义词,但“利己”却正是经济学的基础,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出于“利己”的角度,可以选择奉献,也可以选择不奉献,但一味的只讲究拿来主义,却“不敢”(出于竞争的考虑)奉献出来,甚至不惜违背开源协议的做法,则显然是一种短视、缺乏眼界和缺乏自信的行为。
从红旗2000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开源有三个境界:1、获得源代码;2、掌握核心技术;3、全面掌握项目的系统化开发方法。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轻易获得开源项目的源代码;但客观的说,很少真正掌握这些开源项目的核心技术,尤其Linux、OpenOffice.org这样大型的开源项目;更进一步,可以负责任的说,不真正参与,根本无从掌握这些大型开源项目的系统开发方法——只能成为低水平的野战派。
上述三个境界仅仅使企业“懂得”开源项目,知道如何快速的、正确的(这点非常重要)根据需要进一步开发,但作为一个企业而言,项目的发展方向却并不了解,甚至在社区版发布之前,都不知道下一个版本的重点是什么——这会催生两种可能的结果:1、跟从开源项目的发展,企业的产品策略是盲从和被动的;2、自立自主搞封闭,与社区版本渐行渐远,失去持续发展的基础。
基于开源的企业,只有真正参与,在“拿来”的基础上不断反哺,与社区形成互动的关系,才能真正懂得开源;也只有真正参与,了解社区的发展方向并逐步参与决策,才能够真正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
杨少梁:产品总监 近10年的软件研发经历,和丰富的产品管理经验。领导着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等多条产品线。长期专注于国产基础软件革新与发展。 E-mail : YangShaoliang@RedOffic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