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本方案将依照国家有关信息安全建设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为电台建立体系完整、安全功能强健、系统性能优良的网络安全系统。以“统一规划、重点明确、合理建设、逐步强化”为基本指导原则。根据电台网络系统不同信息的重要性调整保护策略,不欠保护也不过度保护,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针进行规划。
为保证网络安全系统的规范性、安全性、可行性,在本规划方案内容编写过程中,以“GB/T 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第三级安全控制评测技术要求为依据,针对目前电台网络安全现状进行差异分析,对其安全不足统一规划整改,明确整改重点,以期达到合理建设,逐步强化电台网络安全的建设目标。
基本要求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分为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两个方面,由此可见网络的安全建设必须管理和技术合二为一,才能达到网络安全目的。针对技术要求可以由相应的安全产品来实现,而针对管理要求必须要对电台内部管理机构、制度、人员等进行整改。故针对本方案以针对技术要求整改为主,管理要求的整改建议由相关评测机构确认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整改。
图表 4 三级基本要求分类
要求类别 | 要求项目 | 三级等保要求(简述) |
物理 安全 | 物理位置的选择 | 机房和办公场所要求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机房周边不能有用水设备 |
物理访问控制 | 对机房进行区域管理,设置过渡区域、安装门禁,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 |
防盗窃和破坏 | 制定防盗窃防破坏相关管理制度,建设配置光、电等防盗报警系统。 | |
防雷击 | 按照基本要求进行防雷设计并配置防雷装置 | |
防火 | 配置消防设备、采用耐火材料、重要区域隔离等措施 | |
防水防潮 | 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渗透、机房内水蒸气 | |
防静电 | 设备接地、防静电地板等措施 | |
温湿度控制 | 配备空调系统 | |
电力供应 | 配备稳压器、UPS、冗余供电系统 | |
电磁保护 | 接地、关键设备和磁介质实施电磁屏蔽 | |
网络安全 | 结构安全 | 关键设备要具备冗余空间,绘制网络拓扑图,合理规划路由,重要网段与其他网段之间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
访问控制 | 防火墙配置包括:端口级的控制力度;常见应用层协议命令过滤;会话控制;流量控制;连接数控制;防地址欺骗等策略 | |
安全审计 | 部署网络安全审计系统 部署日志服务器进行审计记录的保存 | |
边界完整性检查 | 部署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进行非法外联和安全准入检测的同时要进行有效阻断 | |
入侵防范 | 部署入侵检测系统,配置入侵检测系统的日志模块 | |
恶意代码防范 | 部署UTM或防病毒网关 | |
网络设备保护 | 对主要网络设备实施双因素认证手段进行身份鉴别 | |
主机安全 | 身份鉴别 | 要求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
访问控制 | 管理员进行分级权限控制,重要设定访问控制策略进行访问控制 | |
安全审计 | 部署审计系统审计范围扩大到重要客户端;同时能够生成审计报表 | |
剩余信息保护 | 通过对操作系统及数据库进行安全加固配置,及时清除剩余信息的存储空间 | |
入侵防范 | 要求对重要服务器入侵的行为进行审计记录,对重要程序进行代码审查,对重要服务器的漏洞补丁及时分发更新 | |
恶意代码防范 | 部署终端防恶意代码软件 | |
资源控制 | 部署应用安全管理系统进行资源监控、检测报警 | |
应用安全 | 身份鉴别 | 进行双因素认证或采用CA系统进行身份鉴别 |
访问控制 | 通过安全加固措施制定严格用户权限策略,保证帐号、口令等符合安全策略 | |
安全审计 | 应用系统开发应用审计功能部署数据库审计系统 | |
剩余信息保护 | 通过对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配置,及时清除剩余信息的存储空间 | |
通信完整性 | 采用完整性校验功能对数据通信进行完整性检查,保障通信完整性 | |
数据保密性 | 应用系统自身开发数据加密功能;采用VPN或PKI体系的加密功能保障通信保密性 | |
抗抵赖 | PKI系统 | |
软件容错 | 要求软件系统具备自动保护功能设计,故障后可以恢复 | |
资源控制 | 要求细化加固措施,对并发连接、资源配额、系统服务相关阀值、系统服务优先级等进行限制和管理 | |
数据安全与备份恢复 | 数据完整性 | 配置存储系统传输采用VPN |
数据保密性 | 应用系统针对存储开发加密功能,利用VPN实现传输保密性 | |
备份与恢复 | 本地备份与异地备份关键设备线路冗余设计 | |
管理要求 | 安全管理制度 | 参见3.3.1 |
安全管理机构 | 参见3.3.2 | |
人员安全管理 | 参见3.3.3 | |
系统建设管理 | 参见3.3.4 | |
系统运维管理 | 参见3.3.5 |
我们的技术方案以先解决电台最迫切的边界和内网的安全防护,再加固客户的终端安全,后期加深对内外网的安全、数据审计来规划。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决策分析技术为手段,建立一个技术领先、功能强、效率高、使用方便的安全的网络系统。
a) 机房和办公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b) 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高层或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
电台中心机房处于住院大楼的四楼,具有以上防范能力,符合等级保护要求。
a) 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b) 需进入机房的来访人员应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限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
c) 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装置,在重要区域前设置交付或安装等过渡区域;
d) 重要区域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电台中心机房及信息科办公室相邻,机房有专人值守,有配置门禁系统,符合等级保护要求。
建议增加来访人员登记管理措施并由工作人员陪同。
a) 应将主要设备放置在机房内;
b) 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
c) 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可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
d) 应对介质分类标识,存储在介质库或档案室中;
e) 应利用光、电等技术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
f) 应对机房设置监控报警系统;
电台已经建设中心机房,设备已经固定和标记,具备安全保护措施,主机房也有安装监控报警系统,基本符合等级保护要求。
a) 机房建筑应设置避雷装置;
b) 应设置防雷保安器,防止感应雷;
c) 机房应设置交流电源地线;
电台已经建设中心机房,具有防雷设计和防雷装置,符合等级保护要求。
a) 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b) 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c) 机房应采取区域隔离防火措施,将重要设备与其他设备隔离开;
电台已经建设中心机房,具有灭火设备,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同时具有防火措施,将重要设备与其他设备隔离开,符合等级保护要求。
a) 水管安装,不得穿过机房屋顶和活动地板下;
b) 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c) 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d) 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机房中心采取了防水防潮的措施,满足等级保护要求。
a) 主要设备应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b) 机房应采用防静电地板;
电台中心机房设备已接地,地板为防静电地板,符合等级保护要求。
机房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电台中心机房内配置有精密空调,可以自动调节机房内温湿度,符合等级保护要求。
a)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b) 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主要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c) 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d) 应建立备用供电系统;
电台已经建设中心机房,具有UPS备用电力供应,重要科室采用了双回路电源供电,符合等级保护要求。
a) 应采用接地方式防止外界电磁干扰和设备寄生耦合干扰;
b) 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c) 应对关键设备和磁介质实施电磁屏蔽;
设备接地,可防止外界电磁干扰和设备寄生耦合干扰,但未对关键设备和磁介质实施电磁屏蔽,基本符合等级保护要求。
建议电台后期机房建设、添置设备时稍加考虑电磁屏蔽防护。
a) 应保证主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b) 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 应在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进行路由控制建立安全的访问路径;
d) 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e) 应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
f) 应避免将重要网段部署在网络边界处且直接连接外部信息系统,重要网段与其他网段之间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g) 应按照对业务服务的重要次序来指定带宽分配优先级别,保证在网络发生拥堵的时候优先保护重要主机;
电台在网络设备性能和物理接口上在规划初期已考虑到近几年的业务扩展和高峰期需要;电台内部做了详细的VLAN划分;机房内部有详细的网络拓扑图,方便管理;但是内外网之间并没有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电台内外网间未实现物理隔离,建议采取网闸进行内外网的安全隔离;通过VLAN划分可以实现基础的安全防护能力,但是不满足三级等保要求;建议后期可以部署专业的防病毒网关及入侵防御等安全设备以完善和加强电台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a) 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b) 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
c) 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
d) 应在会话处于非活跃一定时间或会话结束后终止网络连接;
e) 应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
f) 重要网段应采取技术手段防止地址欺骗;
g) 应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
h) 应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
电台网络边界出口处部署有一台防火墙,但是针对服务器区域的没有专业的访问控制设备,因此不满足等级保护要求。
建议在电台的服务器区域增设一台防火墙,可以对链路出口进行访问控制;对未经授权的设备实现禁止接入;该防火墙具有UTM功能,开启该设备的IDS/IPS、防病毒和内容过滤等功能,还能针对服务器区域进行整体防护。通过防火墙设备在一期可以基本实现三级等保的部分要求功能。如后期电台对于相关功能有更加详细深入的要求时或在二期三期,再增加相应的专业的防病毒网关、内容过滤设备以完善和加强电台的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a) 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 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d)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电台目前没有相关的安全审计相关设备和制度,完全不满足此要求。
建议核心交换机上部署一台堡垒主机,并开启上网行为管理和网络安全审计相关功能;对于审计日志要安排审计人员定期查看,针对策略中遗漏问题及时作出调整。
a) 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b) 应能够对内部网络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针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连接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并准确定出位置,电台目前没有相关措施来应对此要求;电台目前针对内部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也没有相应的控制手段,完全不符合等级保护要求。
建议部署一套内网安全综合管理系统,对全网终端的非法外联进行监控并阻断,同时还能对接入用户进行控制,防止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
a) 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b) 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电台目前没有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防火墙自带的IDP模块功能简单,且开启此功能可能会占用大量系统资源,因此不满足等级保护要求。
在医保卫校出口处部署一台IPS系统,业务服务器区域内部署一台IDS系统,入侵防范设备需要能够通过自动或者手动方式定期进行策略版本升级,通过专门的日志服务器有效记录入侵事件并提供报表统计功能。IPS可以对外网的入侵行为进行实时防护,而IDS可以对内部可能出现入侵隐患进行告警或联动防火墙。
a) 应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
b) 应维护恶意代码库的升级和检测系统的更新;
电台已部署免费版的360企业版杀毒软件,但边界处没有部署防病毒网关,因此不满足此要求。
在电台的医保卫校出口处部署一台安全网关以达到双向过滤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的目的。保证防病毒网关能够实时更新特征库,管理人员定期对防病毒网关日志进行查看,排查风险。同时防病毒网关与网络防病毒软件配合,达到“网关防毒、以防为主,层层设防、集中控管”的目的,建议更换360杀毒软件。
a) 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b) 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c) 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唯一;
d) 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e) 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f)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
g) 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h) 应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电台目前对服务器,网络设备没有进行身份认证、账号管理、授权管理和审计相关的保护措施。
建议通过堡垒主机构建4A平台,对重要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进行统一身份认证、授权、审计等。
a) 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b)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c) 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d) 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e) 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f) 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电台终端机大多采用本地默认用户名验证登录,由使用者自行管理,大多没有设置验证密码,无法实现统一管理的同时还存在着随时被他人被盗用的风险。
建议在工作站终端安装内网安全综合管理系统,并通过建立认证服务器实行联动管理,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用户名命名规则和密码要求严格按照以上要求实现。
a) 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b) 应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仅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
c) 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d) 应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帐户,修改这些帐户的默认口令;
e) 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在;
f) 应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
g) 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资源的操作;
同上,终端设备没有实现统一帐号管理、自然不存在权限的分配。
建议在通过内网安全综合管理系统和认证服务器对帐号进行统一部门归类和权限划分。针对桌面用户使用3G网卡、移动硬盘等外接设备的问题,采取通过此系统统一禁用,根据工作需要再考虑认证开通。
a) 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b) 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c)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和结果等;
d) 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e) 应保护审计进程,避免受到未预期的中断;
f) 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终端和服务器均未能达到此要求。
建议在通过部署堡垒主机实现安全审计功能,审计人员需要定期查看审计日志,对于策略中遗漏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
a) 应保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
b) 应确保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没有部署针对主机剩余信息进行保护的产品,完全不符合等级保护的要求。
建议部署桌面虚拟化产品实现主机的剩余信息保护功能。
a) 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b) 应能够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
c) 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没有采取相关终端保护产品实现对主机的入侵防范功能。
通过堡垒主机实现对终端设备的统一管理,实现对不常用端口的封杀、通过系统服务端进行统一的补丁升级、软件分发等,从而实现入侵防范功能。
a) 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b) 主机防恶意代码产品应具有与网络防恶意代码产品不同的恶意代码库;
c) 应支持防恶意代码的统一管理;
已部署免费版360杀毒软件。
建议更换卡巴斯基杀毒软件,360杀毒软件属于免费的软件,存在病毒库升级及技术支持不到位等问题。
a)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b) 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c) 应对重要服务器进行监视,包括监视服务器的CPU、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d) 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e) 应能够对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电台无相关措施来应对此要求。
建议通过内网安全综合管理系统的资产管理模块来实现此以上要求。
a) 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b) 应对同一用户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现用户身份鉴别;
c) 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冒用;
d) 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e) 应启用身份鉴别、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以及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策略配置相关参数;
无相应的身份鉴别手段。
建议部署堡垒主机与应用服务器联动完成用户双因素身份鉴别。
a) 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数据库表等客体的访问;
b) 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资源访问相关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
c)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
d) 应授予不同帐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e) 应具有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的功能;
f) 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资源的操作;
无相应的访问控制手段。
建议部署堡垒主机实现应用的访问控制功能。
a) 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 应保证无法单独中断审计进程,无法删除、修改或覆盖审计记录;
c) 审计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等;
d) 应提供对审计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及生成审计报表的功能;
无相应的安全审计手段。
建议部署数据库审计系统对服务器区域进行整体性的数据审计。
a) 应保证用户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
b) 应保证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业务系统能够实现剩余信息保护功能。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电台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能够保证通信的完整性。
a) 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
b) 应对通信过程中的整个报文或会话过程进行加密;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能够做到通信的保密性。
a) 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据原发证据的功能;
b) 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据接收证据的功能;
电台目前不具备抗抵赖功能。
建议通过数据审计功能来实现抗抵赖功能。
a)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数据格式或长度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b) 应提供自动保护功能,当故障发生时自动保护当前所有状态,保证系统能够进行恢复;
具备容错系统对系统自身错误进行屏蔽及恢复功能。
a) 当应用系统的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响应,另一方应能够自动结束会话;
b) 应能够对系统的最大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c) 应能够对单个帐户的多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
d) 应能够对一个时间段内可能的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e) 应能够对一个访问帐户或一个请求进程占用的资源分配最大限额和最小限额;
f) 应能够对系统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g) 应提供服务优先级设定功能,并在安装后根据安全策略设定访问帐户或请求进程的优先级,根据优先级分配系统资源;
目前不具备资源控制功能。
建议通过内网安全综合管理系统的资产模块来实现资源控制功能。
a) 应能够检测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在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b) 应能够检测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存储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在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电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能保证传输的完整性。
a) 应采用加密或其他有效措施实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传输保密性;
b) 应采用加密或其他保护措施实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存储保密性。
电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能保证传输的保密性。
a) 应提供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完全数据备份至少每天一次,备份介质场外存放;
b) 应提供异地数据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关键数据定时批量传送至备用场地;
c) 应采用冗余技术设计网络拓扑结构,避免关键节点存在单点故障;
d) 应提供主要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重要系统已采取双机热备和大楼间的容灾。
a) 应制定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说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b) 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c) 应对要求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
d) 应形成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构成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b) 安全管理制度应具有统一的格式,并进行版本控制;
c) 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论证和审定;
d) 安全管理制度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发布;
e) 安全管理制度应注明发布范围,并对收发文进行登记。
a) 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应负责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审定;
b) 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a) 应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
b) 应设立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
c) 应成立指导和管理信息安全工作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其最高领导由单位主管领导委任或授权;
d) 应制定文件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分工和技能要求。
a) 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
b) 应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不可兼任;
c) 关键事务岗位应配备多人共同管理。
a) 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
b) 应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建立审批程序,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审批过程,对重要活动建立逐级审批制度;
c) 应定期审查审批事项,及时更新需授权和审批的项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等信息;
d) 应记录审批过程并保存审批文档。
a) 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之间、组织内部机构之间以及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内部的合作与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协作处理信息安全问题;
b) 应加强与兄弟单位、公安机关、电信公司的合作与沟通;
c) 应加强与供应商、业界专家、专业的安全公司、安全组织的合作与沟通;
d) 应建立外联单位联系列表,包括外联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e) 应聘请信息安全专家作为常年的安全顾问,指导信息安全建设,参与安全规划和安全评审等。
a) 安全管理员应负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
b) 应由内部人员或上级单位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现有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安全配置与安全策略的一致性、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c) 应制定安全检查表格实施安全检查,汇总安全检查数据,形成安全检查报告,并对安全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d) 应制定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制度规范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工作,定期按照程序进行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活动。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
b) 应严格规范人员录用过程,对被录用人的身份、背景、专业资格和资质等进行审查,对其所具有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
c) 应签署保密协议;
d) 应从内部人员中选拔从事关键岗位的人员,并签署岗位安全协议。
a) 应严格规范人员离岗过程,及时终止离岗员工的所有访问权限;
b) 应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
c) 应办理严格的调离手续,关键岗位人员离岗须承诺调离后的保密义务后方可离开。
a) 应定期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及安全认知的考核;
b) 应对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全面、严格的安全审查和技能考核;
c) 应对考核结果进行记录并保存。
a) 应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相关安全技术培训;
b) 应对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进行书面规定并告知相关人员,对违反违背安全策略和规定的人员进行惩戒;
c) 应对定期安全教育和培训进行书面规定,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对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等进行培训;
d) 应对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记录并归档保存。
a) 应确保在外部人员访问受控区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全程陪同或监督,并登记备案;
b) 对外部人员允许访问的区域、系统、设备、信息等内容应进行书面的规定,并按照规定执行。
a) 应明确信息系统的边界和安全保护等级;
b) 应以书面的形式说明确定信息系统为某个安全保护等级的方法和理由;
c)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信息系统定级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
d) 应确保信息系统的定级结果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a) 应根据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基本安全措施,并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和调整安全措施;
b) 应指定和授权专门的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安全建设工作计划;
c) 应根据信息系统的等级划分情况,统一考虑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安全策略、安全技术框架、安全管理策略、总体建设规划和详细设计方案,并形成配套文件;
d)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总体安全策略、安全技术框架、安全管理策略、总体建设规划、详细设计方案等相关配套文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并且经过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
e) 应根据等级测评、安全评估的结果定期调整和修订总体安全策略、安全技术框架、安全管理策略、总体建设规划、详细设计方案等相关配套文件。
a) 应确保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 应确保密码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主管部门的要求;
c)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负责产品的采购;
d) 应预先对产品进行选型测试,确定产品的候选范围,并定期审定和更新候选产品名单。
a) 应确保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分开,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分离,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受到控制;
b) 应制定软件开发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开发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
c) 应制定代码编写安全规范,要求开发人员参照规范编写代码;
d) 应确保提供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e) 应确保对程序资源库的修改、更新、发布进行授权和批准。
a) 应根据开发需求检测软件质量;
b) 应在软件安装之前检测软件包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
c) 应要求开发单位提供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
d) 应要求开发单位提供软件源代码,并审查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后门。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
b) 应制定详细的工程实施方案控制实施过程,并要求工程实施单位能正式地执行安全工程过程;
c) 应制定工程实施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实施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
a) 应委托公正的第三方测试单位对系统进行安全性测试,并出具安全性测试报告;
b) 在测试验收前应根据设计方案或合同要求等制订测试验收方案,在测试验收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测试验收结果,并形成测试验收报告;
c) 应对系统测试验收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进行书面规定;
d)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负责系统测试验收的管理,并按照管理规定的要求完成系统测试验收工作;
e)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系统测试验收报告进行审定,并签字确认。
a) 应制定详细的系统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文档等进行清点;
b) 应对负责系统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c) 应确保提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文档和指导用户进行系统运行维护的文档;
d) 应对系统交付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进行书面规定;
e)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负责系统交付的管理工作,并按照管理规定的要求完成系统交付工作。
a)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管理系统定级的相关材料,并控制这些材料的使用;
b) 应将系统等级及相关材料报系统主管部门备案;
c) 应将系统等级及其他要求的备案材料报相应公安机关备案。
a)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应至少每年对系统进行一次等级测评,发现不符合相应等级保护标准要求的及时整改;
b) 应在系统发生变更时及时对系统进行等级测评,发现级别发生变化的及时调整级别并进行安全改造,发现不符合相应等级保护标准要求的及时整改;
c) 应选择具有国家相关技术资质和安全资质的测评单位进行等级测评;
d)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等级测评的管理。
a) 应确保安全服务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 应与选定的安全服务商签订与安全相关的协议,明确约定相关责任;
c) 应确保选定的安全服务商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承诺,必要的与其签订服务合同。
a)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对机房供配电、空调、温湿度控制等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b) 应指定部门负责机房安全,并配备机房安全管理人员,对机房的出入、服务器的开机或关机等工作进行管理;
c) 应建立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对有关机房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带出机房和机房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作出规定;
d) 应加强对办公环境的保密性管理,规范办公环境人员行为,包括工作人员调离办公室应立即交还该办公室钥匙、不在办公区接待来访人员、工作人员离开座位应确保终端计算机退出登录状态和桌面上没有包含敏感信息的纸档文件等。
a) 应编制并保存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资产清单,包括资产责任部门、重要程度和所处位置等内容;
b) 应建立资产安全管理制度,规定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的责任人员或责任部门,并规范资产管理和使用的行为;
c) 应根据资产的重要程度对资产进行标识管理,根据资产的价值选择相应的管理措施;
d) 应对信息分类与标识方法作出规定,并对信息的使用、传输和存储等进行规范化管理。
a) 应建立介质安全管理制度,对介质的存放环境、使用、维护和销毁等方面作出规定;
b) 应确保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并实行存储环境专人管理;
c) 应对介质在物理传输过程中的人员选择、打包、交付等情况进行控制,对介质归档和查询等进行登记记录,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
d) 应对存储介质的使用过程、送出维修以及销毁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对带出工作环境的存储介质进行内容加密和监控管理,对送出维修或销毁的介质应首先清除介质中的敏感数据,对保密性较高的存储介质未经批准不得自行销毁;
e) 应根据数据备份的需要对某些介质实行异地存储,存储地的环境要求和管理方法应与本地相同;
f) 应对重要介质中的数据和软件采取加密存储,并根据所承载数据和软件的重要程度对介质进行分类和标识管理。
a) 应对信息系统相关的各种设备(包括备份和冗余设备)、线路等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进行维护管理;
b) 应建立基于申报、审批和专人负责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设备的选型、采购、发放和领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c) 应建立配套设施、软硬件维护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其维护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明确维护人员的责任、涉外维修和服务的审批、维修过程的监督控制等;
d) 应对终端计算机、工作站、便携机、系统和网络等设备的操作和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按操作规程实现主要设备(包括备份和冗余设备)的启动/停止、加电/断电等操作;
e) 应确保信息处理设备必须经过审批才能带离机房或办公地点。
a) 应对通信线路、主机、网络设备和应用软件的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监测和报警,形成记录并妥善保存;
b) 应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监测和报警记录进行分析、评审,发现可疑行为,形成分析报告,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c) 应建立安全管理中心,对设备状态、恶意代码、补丁升级、安全审计等安全相关事项进行集中管理。
a) 应指定专人对网络进行管理,负责运行日志、网络监控记录的日常维护和报警信息分析和处理工作;
b) 应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网络安全配置、日志保存时间、安全策略、升级与打补丁、口令更新周期等方面作出规定;
c) 应根据厂家提供的软件升级版本对网络设备进行更新,并在更新前对现有的重要文件进行备份;
d) 应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对发现的网络系统安全漏洞进行及时的修补;
e) 应实现设备的最小服务配置,并对配置文件进行定期离线备份;
f) 应保证所有与外部系统的连接均得到授权和批准;
g) 应依据安全策略允许或者拒绝便携式和移动式设备的网络接入;
h) 应定期检查违反规定拨号上网或其他违反网络安全策略的行为。
a) 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安全分析确定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
b) 应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对发现的系统安全漏洞及时进行修补;
c) 应安装系统的最新补丁程序,在安装系统补丁前,首先在测试环境中测试通过,并对重要文件进行备份后,方可实施系统补丁程序的安装;
d) 应建立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对系统安全策略、安全配置、日志管理和日常操作流程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e) 应指定专人对系统进行管理,划分系统管理员角色,明确各个角色的权限、责任和风险,权限设定应当遵循最小授权原则;
f) 应依据操作手册对系统进行维护,详细记录操作日志,包括重要的日常操作、运行维护记录、参数的设置和修改等内容,严禁进行未经授权的操作;
g) 应定期对运行日志和审计数据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异常行为。
a) 应提高所有用户的防病毒意识,及时告知防病毒软件版本,在读取移动存储设备上的数据以及网络上接收文件或邮件之前,先进行病毒检查,对外来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接入网络系统之前也应进行病毒检查;
b) 应指定专人对网络和主机进行恶意代码检测并保存检测记录;
c) 应对防恶意代码软件的授权使用、恶意代码库升级、定期汇报等作出明确规定;
d) 应定期检查信息系统内各种产品的恶意代码库的升级情况并进行记录,对主机防病毒产品、防病毒网关和邮件防病毒网关上截获的危险病毒或恶意代码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并形成书面的报表和总结汇报。
应建立密码使用管理制度,使用符合国家密码管理规定的密码技术和产品。
a) 应确认系统中要发生的变更,并制定变更方案;
b) 应建立变更管理制度,系统发生变更前,向主管领导申请,变更和变更方案经过评审、审批后方可实施变更,并在实施后将变更情况向相关人员通告;
c) 应建立变更控制的申报和审批文件化程序,对变更影响进行分析并文档化,记录变更实施过程,并妥善保存所有文档和记录;
d) 应建立中止变更并从失败变更中恢复的文件化程序,明确过程控制方法和人员职责,必要时对恢复过程进行演练。
a) 应识别需要定期备份的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及软件系统等;
b) 应建立备份与恢复管理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备份信息的备份方式、备份频度、存储介质和保存期等进行规范;
c) 应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数据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制定数据的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备份策略须指明备份数据的放置场所、文件命名规则、介质替换频率和将数据离站运输的方法;
d) 应建立控制数据备份和恢复过程的程序,对备份过程进行记录,所有文件和记录应妥善保存;
e) 应定期执行恢复程序,检查和测试备份介质的有效性,确保可以在恢复程序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备份的恢复。
a) 应报告所发现的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但任何情况下用户均不应尝试验证弱点;
b) 应制定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明确安全事件的类型,规定安全事件的现场处理、事件报告和后期恢复的管理职责;
c) 应根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计算机安全事件等级划分方法和安全事件对本系统产生的影响,对本系统计算机安全事件进行等级划分;
d) 应制定安全事件报告和响应处理程序,确定事件的报告流程,响应和处置的范围、程度,以及处理方法等;
e) 应在安全事件报告和响应处理过程中,分析和鉴定事件产生的原因,收集证据,记录处理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制定防止再次发生的补救措施,过程形成的所有文件和记录均应妥善保存;
f) 对造成系统中断和造成信息泄密的安全事件应采用不同的处理程序和报告程序。
a) 应在统一的应急预案框架下制定不同事件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框架应包括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应急处理流程、系统恢复流程、事后教育和培训等内容;
b) 应从人力、设备、技术和财务等方面确保应急预案的执行有足够的资源保障;
c) 应对系统相关的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应急预案的培训应至少每年举办一次;
d) 应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根据不同的应急恢复内容,确定演练的周期;
e) 应规定应急预案需要定期审查和根据实际情况更新的内容,并按照执行。
产品名称 | 实现功能 |
aa下一代防火墙 | 具有防火墙访问控制、VPN、防病毒、IDS/IDP和内容过滤等功能 |
aa智能运维管理系统 | 对内网服务器、内部终端及网络设备构建一个安全堡垒。 |
aa漏洞扫描系统 | 主要用于分析和指出有关网络的安全漏洞及被测系统的薄弱环节,给出详细的检测报告,并针对检测到的网络安全隐患给出相应的修补措施和安全建议。 |
入侵检测系统 | 用于检测来自内、外网用户的网络访问行为合法性 |
入侵防御系统 | 用于检测和防御来自内、外网用户的攻击行为 |
网闸 | 内外网隔离,保护内网用户的安全 |
内网安全综合管理系统 | 全网部署,实现主机审计功能,包括:终端非法外联监控、非法接入控制、端口管理、外设管理、资产管理和系统补丁管理等。 |
aa数据库审计系统 | 对服务器进行实时的数据审计,从而达到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及跟踪查询用户的访问情况 |
aa操作系统安全增强系统 | 用于保护重要服务器的系统安全与权限控制等。 |
aa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 | 用于对网络设备、服务器、数据库等设备的监控与故障告警、分析等。 |
安全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包括网络安全评估、定期安全巡检、安全设备维保、安全应急保障、安全运维体系建设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安全培训等七个部分。
网络评估服务内容
1、全网段骨干网络设备、主机和服务器的扫描、监控;
2、服务器系统的主机健康状况检查、漏洞检查、主机服务检查、口令强度检查、系统账号检查、备份检查、系统补丁检查、主机压力测试等;
3、软、硬件设备安全检测,包含边界安全检测、策略检测、日志分析、硬件检查、安全策略有效性检查以及不影响性能情况下的模拟攻击测试等;
4、网络性能检查,包含:网络吞吐率、传输速率、丢包率检查,网络链路健康状况、性能测试、网络数据包分析、网络访问控制策略检查、网络数据流分析等;
5、WEB门户网站安全检查、防范。包含门户网站的防挂马防范、防篡改防范、处理、安全加固等
巡检服务内容
每年按季度提供系统巡检服务,主要包括一下内容。
1、机房物理设备安全;
2、服务器系统运行状况;
3、网络系统运行状况;
4、软硬件设备运行状况;
5、安全事件和安全故障的分析与预测;
安全产品维保服务内容
1、安全产品软、硬件故障时的原厂维保;
2、现有安全产品的策略分析、调优,
2、由安全产品原因引起的安全事件分析与处理;
3、涉及现有安全产品的一些软件、策略库升级情况的解决。
安全运维体系建设服务内容
协助用户进行安全运维体系建设,并协助用户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安全运维管理平台软件系统的研发、建设。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服务内容
协助用户进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包括:
1、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可预见的各类紧急情况下的安全应急处理预案,作为应急情况下的行为指导规范,确保应急响应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2、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
3、资产登记与价值评估。
安全培训服务内容
维护人员技术培训,内容包括产品培训、信息安全知识培训等。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