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是根据给定的应用环境,进行数据库的模式或子模式的设计。
数据库的行为设计是指确定数据库用户的行为和动作。
直观设计法也叫手工试凑法,是最早使用的数据库设计方法。
规范设计法是将数据库设计分为若干阶段,明确规定各阶段的任务,采用自顶向下、分层实现、逐步求精的设计原则。
常用的规范设计法有:
计算机辅助设计法是在数据库设计的某些过程中模拟某一规范化设计的方法。
自动化设计法是缩短数据库设计周期,加快数据库设计速度的一种方法。
数据库设计分为:“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运行维护”六个阶段。
需求分析是对具体应用环境的业务流程和用户提出的各种要求加以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和用户共同对各种原始数据加以综合、整理的过程,是形成最终设计目标的首要阶段,也是最困难的阶段。
概念结构设计是对用户信息需求所进行的进一步抽象和归纳,结果为数据库概念结构,通常用E-R模型来表示。
数据库的概念结构与DBMS和相关软硬件无关。
逻辑结构设计的结果是得到一个与DBMS无关的概念模式,而逻辑结构设计就是将概念模式转换为与选用的具体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数据库物理设计是将逻辑结构设计阶段所产生的逻辑数据模型,转换为某一计算机系统所支持的数据库物理结构的实现过程。
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主要指数据库存储记录格式,存储记录安排和存储方法,完全依赖于给定的硬件环境、具体的DBMS和操作系统。
数据库实施阶段,即数据库调试、试运行阶段·。
数据库实施阶段结束后,标志着数据库系统投入正常运行的开始。
数据库设计是一种动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运行和维护阶段是保证数据库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
需求分析的重点是:“调查、收集与分析用户在数据库管理中的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信息要求是指用户需要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的内容与性质。
处理要求是指用户要求完成什么处理功能。
确定用户的最终需求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设计人员必须与用户不断深入地进行交流,才能逐步确定用户的实际需求。
需求分析常用的方法有五种:“跟班作业”、“开调查会”、“请专人介绍和询问”、“设计调查请用户填写”、“查阅记录”。
需求分析的过程一般如下:
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DFD)是结构化分析方法中用于表示系统逻辑模型的一种工具,以图形的方式描绘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过程。
数据流图是一种功能模型。
其中,DFD由四个要素组成(需了解):
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DD)是将数据流程图中各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和特征,以特定格式记录下来,所形成的文档。
它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加工”、“文件”、“外部实体”。
ps:“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的描述,即原数据,而不是数据本身”。
概念模型使用接近计算机存储的方式表示数据,但是又不涉及具体的DBMS。
概念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
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通常使用E-R模型图作为概念设计的描述工具进行设计。
集中式模式设计法即首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然后逐步细化。
以各部分的需求说明为基础,分别设计各自的局部模式。
混合方法将“集中式模式设计法”和“视图集成法”结合,以骨架集成。
首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结构,然后向外扩充,考虑已存在概念附近的新概念使得建模过程向外扩展。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和步骤如下:
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实际上就是要将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
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一个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的属性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该关系的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下面对“1:1”、“1:n”、“m:n”三种关系各做一个例子:
示例图:
因为联系为1:1时,每个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的候选码,因此“指定”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时,形式为:
1:1时,任意一个实体的码都可以做转换后关系模式的码,这里的“培养方案编号”也可以做主码。
而转换后关系模式的属性包含“各实体的码”、“联系的属性”,在“指定”联系中,联系本身并没有属性。
如果与某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则需要在该关系模式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关系模式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
用上面的例子“指定”联系,与“专业”或者“培养方案”任一方合并,可得下面两种情况之一:
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的码
例如在图5-14中,联系“选修”转换为独立的关系模式时,为:
只能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并在关系中加入n端关系模式的属性,且外码为1端关系的主码。
m:n联系的转换方法只有一种,就是转化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
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例如,在5-16中学生和课程之间的“选课”联系,可以转化为:
逻辑结构的优化分为两个步骤:“确定范式的级别”、“实施规范化处理”。
考察关系模式的函数依赖关系,确定范式等级。
确定范式级别后,根据应用需求,确定对于这些模式是否进行合并或分解。
定义用户外模式时,应着重注意:
物理设计可以分为两步:
对于数据库的存储结构,一般DBMS提供两种选择:“聚簇”和“索引”。
聚簇就是为了提高查询速度,把一个或一组属性上具有相同值的元组集中地存放在一个物理块或者相邻的物理块中。
其中,这个(这组)属性称为“聚簇码”。
聚簇有两个作用:
在主键上建立唯一索引,可以提高查询速度,还可以确保数据完整性。
关系中数据越多,索引的优越性也越明显。
访问方法是为了存储在物理设备上(辅存)上的数据提供存储和检索能力的方法。
一个访问方法包括:“存储结构”和“检索结构”两个部分。
根据应用情况将数据的异变部分、稳定部分、经常存取部分和存取频率较低部分分开存放。
DBMS产品一般都提供了一些系统配置变量、存储分配参数,系统为这些变量设定了初始值,在使用时,需要我们根据实际需要,修改系统配置变量。
数据库实施主要包括四部分:“建立实际数据库结构”、“组织数据入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数据库试运行”。
用DBMS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DDL)严格描述数据库结构,例如用SQL语句定义所需基本表等。
装入数据又称为“数据库加载”,是数据库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
如果使用人工方法完成,一般有四个步骤:
通常对于数据量非常大的数据,我们需要编写程序来实现数据入库。
主要的数据库连接方式有以下几种:
应用程序编写完成,并有一小部分数据装入后,应该在各种应用上分别试验对数据库的操作情况,这就是数据库的“试运行阶段”,或者称为“联合调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两方面工作:
在数据库运行阶段,对数据库的维护主要用DBA完成,它包括:“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检测”、“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数据库的重组织和重构造”四部分。
定期对数据库和日志文件进行备份,以保证一旦发生故障,能利用数据库备份以及日志文件恢复数据库。
DBA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授予不同的操作权限。
DBA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保证数据库的数据安全。
DBA需要利用监测系统性能参数的工具调整某些参数来进一步改进数据库的性能。
数据库运行一段时间后,数据库的物理存储结构或者物理特性可能会收到破坏,因此需要对数据库进行重新组织,即重新安排数据的存储位置、回收垃圾等。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