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GPT是OpenAI公司2018年提出的生成式预训练模型(Generative Pre-Trainning,GPT),用来提升自然语言理解任务的效果。GPT的出现打破了NLP各个任务之间的壁垒,不需要根据特定任务了解太多任务背景。根据预训练模型就能得到不错的任务效果。
GPT提出了“生成式预训练+判别式任务精调”的范式来处理NLP任务。
GPT是一个自回归语言模型,它可以根据句子的一部分预测下一个词。只能是单向的的建模文本序列(只能顺序或逆序)。如果双向建模会导致顺序建模时未来信息泄露。
GPT-2 比你手机上的键盘 app 更大更复杂。GPT-2 是在一个 40 GB 的名为 WebText 的数据集上训练的,最小的 GPT-2 变种,需要 500 MB 的空间来存储它的所有参数。最大的 GPT-2 模型变种是其大小的 13 倍,因此占用的空间可能超过 6.5 GB。
原始的 Transformer 模型是由 Encoder 和 Decoder 组成的,它们都是由 Transformer 堆叠而成的。这种架构是适用于处理机器翻译。而在随后的许多研究工作中,只使用 Transformer 中的一部分,要么去掉 Encoder,要么去掉 Decoder,并且将它们堆得尽可能高,使用大量的文本进行训练。这些模块堆叠的高度,是区分不同的 GPT-2 的主要因素之一。
GPT-2 是使用 Transformer 的 Decoder 模块构建的。BERT 是使用 Encoder 模块。它们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是,GPT-2 和传统的语言模型一样,一次输出一个 token。
(对英文而言subway是token,sub也是toekn,对中文来说每个字就是token。bert预测和训练是一致的,都是字粒度)
“自回归(auto-regression)”:这类模型的实际工作方式是,在产生每个 token 之后,将这个 token 添加到输入的序列中,形成一个新序列。然后这个新序列成为模型在下一个时间步的输入,这种做法可以使得 RNN 非常有效。
GPT-2,和后来的一些模型如 TransformerXL 和 XLNet,本质上都是自回归的模型。但 BERT 不是自回归模型。这是一种权衡。去掉了自回归后,BERT 能够整合左右两边的上下文,从而获得更好的结果。XLNet 重新使用了 自回归,同时也找到一种方法能够结合两边的上下文。
原始的Transformer - Decoder 与 Encoder 相比,它有一个层,使得它可以关注来自 Encoder 特定的段——encoder-decoder-attention。但是在GPT中,使用的decoder去掉了这一层。其结构如下:
虽然舍弃了一层,但还是保留了decoder的masked Self Attention结构,屏蔽未来的信息。
为啥这个结构不叫encoder(只是没有masked)主要还是从功能上决定。encoder是为了编码信息到一个堆vecotr,decoder是为了把一堆信息解码出来。gpt2的训练方式是生成文本,类似解码。bert是用masker-ML训练,是提取特征建立语言模型。
GPT-2 能够处理 1024 个 token。每个 token 沿着自己的路径经过所有的 Decoder 模块。运行一个训练好的 GPT-2 模型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简单地给它输入初始 token让它自己生成文本。
初始token为
<
s
>
<s>
<s>,模型依次顺序地生成单词。具体地在每个时刻,token 流过所有decoder层,输出一个向量。输出向量可以根据模型的词汇表计算出一个分数(模型知道所有的 单词,在 GPT-2 中是 5000 个词)
但若是一直选择模型建议的单词,它有时会陷入重复的循环之中,唯一的出路就是点击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建议的单词。GPT-2 有一个 top-k 参数,可以用来选择top-1之外的其他词。之后,我们把这个输出添加到我们的输入序列,然后让模型做下一个预测(自回归)。
请注意,选择top1之外的其他词是此计算中唯一活动的路径。GPT-2 的每一层都保留了它自己对第一个 token 的解释,而且会在预测第二个 token 时使用它,但是不会反过来根据后面的token重新计算前面的token。
和BERT输入由三部分组成不同,GPT的输入只有两部分:词嵌入和位置编码。
首先,GPT-2 在嵌入矩阵中查找输入的单词的对应的 embedding 向量,如下图:
每一行都是词的 embedding:这是一个数字列表,可以表示一个词并捕获一些含义。这个列表的大小在不同的 GPT-2 模型中是不同的。最小的small级别模型使用的 embedding size= 768。
其次,要给 token - embedding融入位置编码。位置编码只有1024个(输入长度限制为1024)这样训练好的模型中,有一部分是一个包括了 1024 个位置编码向量的矩阵。
以上结合起来就是词向量+位置编码:
token现在可以输入第一个decoder模块了。首先通过 Self Attention 层,然后通过神经网络层。之后会得到一个结果向量,这个结果向量再依次输入下一个decoder层被处理。每个decoder模块的处理过程都是相同的,但是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 Self Attention 和神经网络层。
回顾 Self-Attention可以看我的上一篇帖子
当模型顶部的模块产生输出向量时(这个向量是经过 Self Attention 层和神经网络层得到的),模型会将这个向量乘以嵌入矩阵。嵌入矩阵中的每一行都对应于模型词汇表中的一个词。这个相乘的结果,被解释为模型词汇表中每个词的分数logits。(token概率)
我们可以选择最高分数的 token(top_k=1),但最好是同时考虑其他词,比如设置top_k =40。此时分数就是每个词被选择的概率。
这样,模型就完成了一次迭代,输出一个单词。模型会继续迭代,直到所有的上下文都已经生成(1024 个 token),或者直到输出了表示句子末尾的 token。
总结起来就是输入token embedding向量序列流过decoder得到的输出向量和嵌入矩阵相乘,得到选词概率logits。
为了讲解方便,文中对一些说法进行了简化:
文中交替使用 token 和 词。但实际上,GPT-2 使用 Byte Pair Encoding 在词汇表中创建 token。这意味着 token 通常是词的一部分。
我们展示的例子是在推理模式下运行。这就是为什么它一次只处理一个 token。在训练时,模型将会针对更长的文本序列进行训练,并且同时处理多个 token。同样,在训练时,模型会处理更大的 batch size,而不是推理时使用的大小为 1 的 batch size。
为了更加方便地说明原理,我在本文的图片中一般会使用行向量。但有些向量实际上是列向量。在代码实现中,你需要注意这些向量的形式。
Transformer 使用了大量的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上一篇图解Transformer中已经提及到了一部分这点,本文中没有特意指出。
有时我需要更多的框来表示一个向量,例如下面这幅图:
我们可以让 GPT-2 像 mask Self Attention 一样工作。但是在评价评价模型时,当我们的模型在每次迭代后只添加一个新词,那么对于已经处理过的 token 来说,沿着之前的路径重新计算 Self Attention 是低效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处理第一个 token(现在暂时忽略
<
s
>
<s>
<s>)会生成token a的三种向量。之后GPT-2的每个 Self Attention 层(每个 decoder模块)都会保存 token a 的 Key 向量和 Value 向量。并在在以后的计算中被使用,而不需要重新生成。(Query向量已经不需要了,只有计算token a时的才使用Query,Query向量只使用一次)(每个decoder模块都有它自己的权重,第一次权重矩阵生成的QKV向量是随机初始化的向量,没有经过计算?)
上图表示a的Key 、 Value 被保存,进入后面robort的计算。
再举个例子,假设模型正在处理单词 it。此时 对应的输入就是 it 的 embedding 加上第 9 个位置的位置编码。
(1) 创建 Query、Key 和 Value 矩阵
Transformer 中每个模块都有它自己的权重(在后文中会拆解展示)。Self-Attention 将它的输入乘以权重矩阵(并添加一个 bias 向量,此处没有画出),得到一个向量,这个向量基本上是 Query、Key 和 Value 向量的拼接。
在之前的例子中,我们只关注了 Self Attention,现在加入 multi-head 部分。Self-attention 在 Q、K、V 向量的不同部分进行了多次计算。拆分 attention heads 只是把一个长向量变为矩阵,矩阵每一行是一个head。小的 GPT-2 有 12 个 attention heads。
(2) 评分
为了简化,这里只关注一个 attention head。现在, token it 可以根据其他所有 token 的 Key 向量进行评分(这些 Key 向量在前面一个迭代中的第一个 attention head 计算得到的):
(3) 求和
加权求和,得到第一个 attention head 的 Self Attention 结果
Z
(
9
,
1
)
Z_{(9,1)}
Z(9,1),然后合并 所有的attention heads(连接成一个向量)
但这个向量还没有准备好发送到下一个子层FFNN(向量的长度不对)。我们需要把这个隐层状态的巨大向量转换为同质的表示。(如第一篇3.3讲的乘以矩阵
W
O
W^O
WO)
(4) 映射(投影)
在这里,我们使用第二个巨大的权重矩阵
W
O
W^O
WO,将拼接好的 Self Attention映射为最终的输出 Z。Z包含了所有 attention heads(注意力头) 的信息,将会输入到 FFNN 层。
全连接神经网络是用于处理 Self Attention 层的输出,这个输出的表示包含了合适的上下文。全连接神经网络由两层组成。
第 1 层
第一层是模型大小的 4 倍(由于 GPT-2 small 是 768,因此这个网络会有 4*768=3072个神经元)。为什么是四倍?这只是因为这是原始 Transformer 的大小(如果模型的维度是 512,那么全连接神经网络中第一个层的维度是 2048)。这似乎给了 Transformer 足够的表达能力,来处理目前的任务。
上图没有展示 bias 向量,下面这张图也是
第 2 层
第 2 层把第一层得到的结果映射回模型的维度(在 GPT-2 small 中是 768)。这个相乘的结果是 Transformer 对这个 token 的输出。
以上看的比较累,源代码这部分很简洁:(借用的TransformerEncoder说明)
class TransformerEncoderLayer(nn.Module):#多个EncoderLayer堆叠成Encoder def __init__(self, d_model, nhead, dim_feedforward=3072, dropout=0.1, activation=F.relu, layer_norm_eps=1e-5, batch_first=False) -> None: super(TransformerEncoderLayer, self).__init__() self.self_attn = MultiheadAttention(d_model, nhead, dropout=dropout, batch_first=batch_first) self.linear1 = nn.Linear(d_model, dim_feedforward)#如果词向量768维,全连接第一层就是3072个神经元 self.dropout = nn.Dropout(dropout) self.linear2 = nn.Linear(dim_feedforward, d_model)#第二层映射回768维 self.norm1 = nn.LayerNorm(d_model, eps=layer_norm_eps) self.norm2 = nn.LayerNorm(d_model, eps=layer_norm_eps) self.dropout1 = nn.Dropout(dropout) self.dropout2 = nn.Dropout(dropout) self.activation = activation """ 参数: d_model: 词嵌入的维度(必备) nhead: 多头注意力中平行头的数目(必备) dim_feedforward: 全连接层的神经元的数目,又称经过此层输入的维度(Default = 2048) dropout: dropout的概率(Default = 0.1) activation: 两个线性层中间的激活函数,默认relu或gelu lay_norm_eps: layer normalization中的微小量,防止分母为0(Default = 1e-5) batch_first: 若`True`,则为(batch, seq, feture),若为`False`,则为(seq, batch, feature)(Default:False)""" #前向传播 def forward(self, src: Tensor, src_mask: Optional[Tensor] = None, src_key_padding_mask: Optional[Tensor] = None) -> Tensor: src = positional_encoding(src, src.shape[-1]) src2 = self.self_attn(src, src, src, attn_mask=src_mask, key_padding_mask=src_key_padding_mask)[0] src = src + self.dropout1(src2)#第一次残差连接,后面接标准化 src = self.norm1(src) src2 = self.linear2(self.dropout(self.activation(self.linear1(src)))) src = src + self.dropout(src2)#第二次残差连接+标准化 src = self.norm2(src) return src
Transformer layer组成Encoder
class TransformerEncoder(nn.Module): r''' 参数: encoder_layer(必备) num_layers: encoder_layer的层数(必备) norm: 归一化的选择(可选) ''' def __init__(self, decoder_layer, num_layers, norm=None): super(TransformerDecoder, self).__init__() self.layer = decoder_layer self.num_layers = num_layers self.norm = norm def forward(self, tgt: Tensor, memory: Tensor, tgt_mask: Optional[Tensor] = None, memory_mask: Optional[Tensor] = None, tgt_key_padding_mask: Optional[Tensor] = None, memory_key_padding_mask: Optional[Tensor] = None) -> Tensor: output = tgt for _ in range(self.num_layers): output = self.layer(output, memory, tgt_mask=tgt_mask, memory_mask=memory_mask, tgt_key_padding_mask=tgt_key_padding_mask, memory_key_padding_mask=memory_key_padding_mask) if self.norm is not None: output = self.norm(output) return output
总结一下,其实经过位置编码,多头注意力,Encoder Layer和Decoder Layer形状不会变的,而Encoder和Decoder分别与src和tgt形状一致。(src表示encoder输入,tgt是decoder输入)
总结一下,我们的输入会遇到下面这些权重矩阵:
每个模块都有它自己的权重。另一方面,模型只有一个 token embedding 矩阵和一个位置编码矩阵。
如果你想查看模型的所有参数,我在这里对它们进行了统计:
由于某些原因,它们加起来是 124 M,而不是 117 M
为了进一步提升精调后模型的通用性以及收敛速度,可以在下游任务精调时加入一定权重的预训练任务损失。这样做是为了缓解在下游任务精调的过程中出现灾难性遗忘( Catastrophic Forgetting )问题。
因为在下游任务精调过程中, GPT 的训练目标是优化下游任务数据上的效果,更强调特殊性。因此,势必会对预训练阶段学习的通用知识产生部分的覆盖或擦除,丢失一定的通用性。通过结合下游任务精调损失和预训练任务损失,可以有效地缓解灾难性遗忘问题,在优化下游任务效果的同时保留一定的通用性。
损失函数=精调任务损失+
λ
\lambda
λ预训练任务损失
一般设置
λ
=
0.5
\lambda=0.5
λ=0.5,因为在精调下游任务时,主要目的还是优化有标注数据集的效果,即优化精调任务损失。预训练任务损失的加入只是为了提升精调模型的通用性,其重要程度不及精调任务损失。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