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相关企业的兴起,开源软件在操作系统、编译工具链、数据库、WEB服务器、移动操作系统等各个方面已经成 为主流。而且许多企业利用开源软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比如谷歌的 Android 操作系统,从 2007 年开源发布第一个版本起,到今天已经发展到 4.1 版本,占据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谷歌也通过 Android 操作系统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行业中占据了领先和主导地位。再比如在服务器端广泛使用的关系型数据库 MySQL,在以开源软件和商业许可并行的模式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 2008 年作价 10 亿美金由 Sun 收购(后者又在 2009 年被 Oracle 公司以 74 亿美金的高价收购)。相反,以前一直和开源软件做斗争的微软公司,却因为无法快速推出适应市场的 Windows Phone 操作系统,在移动互联网竞争中处于下风。为顺应潮流,微软也开始拥抱开源,比如向Samba项目贡献代码,放弃自己研发多年的大数据项目而选择 Hadoop为其大数据的核心等。
显然,纵观 IT 行业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开源软件从黑客的理想之国,已经形成了一股推进计算机及相关行业不停进步的巨大力量。很多人可能尚未意识到,我们使用的电脑中运行 有开源软件,手机中运行有开源软件,家里的电视也运行有开源软件,甚至小小的数码产品(如电子相框)中也运行有开源软件,尤其是互联网服务器端软件,几乎 全部是开源软件。毫不夸张地说,开源软件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开源软件到底什么,开源软件尤其是国内的开源软件及社区的现状如何, 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在讲述国内开源软件的发展情况之前,我们先就开源软件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一些普及。
广义上讲,开源软件指所有公开源代码的软件,包括某些商业软件也可能是开源的。但我们通常所说的开源软件,是狭义上的,指任何人可以通过极低的成本 (如仅仅访问互联网而无需其他额外费用)获得该软件源代码的软件,也就是其源代码向公众开放。和狭义上的开源软件相对应的,就是那些不向公众公开源代码的 软件,通常就是商业软件。
实质上,在计算机出现的最初年代,几乎所有的软件都是开源的。那时的计算机企业,主要是以销售硬件产品为主,软件几乎都是附送的,加上那时的软件规 模都不大,以源代码形式提供给用户还可以缓解一定的技术支持压力——有问题由用户自己修改解决。所以,最初的软件几乎都是以开源的方式提供的。因此,对着 迷于计算机编程的工程师来讲,获得软件的源代码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当以微软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实践纯软件产品的商业模式(核心思想是提供二进制可 执行程序的使用许可,而不提供源代码),就引起了许多计算机编程爱好者的不满:给我一堆二进制程序,我如何才能按我自己的想法改进程序?在这种背景下,真 正意义上的开源软件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开源软件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真正有规模的开源软件,应该是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进入公众视线,也就是互联网开始兴起的年代。我们大致可以将开源软件的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笔者看来,软件作者选择向公众开放源代码,其理由无外乎如下三种:
第一,那些认为所有软件都应该以源代码方式发布的。如 Richard Stallman,他认为所有的软件都应该是开放源代码的,甚至为了建造一个理想中的全开源软件世界,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发明了 GPL 许可证,发起了 GNU 项目。
第二,通过开源软件展示自己的软件设计、算法和编码水平,并期望获得他人认可的。大部分小型软件或者程序的作者,或者由大学主持和维护的开源软件,出于这种目的向公众开放源代码。
第三,通过开源软件谋求获得广泛推广,并通过提供增值的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得商业收益的。这通常是商业企业选择开源软件的原因。如 FireFox、MySQL、Android、WebKit 等属于这种情形。
为了达到上述三种不同的目的,人们在现有软件著作权的法律框架内,发明了多种用于开源软件的许可证。这些许可证从法律上帮助对开源软件有不同诉求的软件作者,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要想具体了解这些许可证的实质内容,我们首先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软件著作权。
许多开发者对软件著作权只有一个初步的、模糊的认知。我们经常会在各种软件的启动画面或者关于对话框中刚看到类似“版权所有 (C) 2012 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的用语。这说明,软件著作权包含了很多权利,所以才有“保留所有权利”这样的说法。具体而言,软件著作权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权利:
对商业软件而言,这些权利都被保留,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你不能修改,也不能复制,还不能随便发布给别人。那用户能做什么,唯一的就是安装和使用 这个软件了。当然,大部分商业软件都附带有一个《最终用户许可协议》,其中告诉了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你可以因为备份的原因复制这个软件。另 外,还定义了很多免责条款,比如,如果 90 天内软件的存储介质损坏,可以免费替换;如果因为使用本软件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概不负责之类的。
对开源软件而言,因为任何人可以几乎无成本获得软件的源代码或者最终程序,用户使用这个软件要是有了问题,都去询问作者,那作者就吃不消了。所以,开源软件也通常使用某个特定的许可证来约定作者以及使用者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自由软件基金会制定的 GPL 许可证,应该是开源软件使用的各种许可证中最为严格的。为了区别于其他开源软件,Richard Stallman 将使用 GPL 许可证的开源软件称为自由软件。GPL 许可证的核心内容是:
Richard Stallman 希望通过这样严格的 GPL 许可证,来建立一个所有软件均遵循 GPL 的理想软件世界。除了 Richard Stallman 所倡导的理想王国之外,还有许多个人和组织,以不同于自由软件的方式来发展开源软件。这些开源软件所使用的许可证相比 GPL 要宽松一些,或者很宽松。这些开源软件作者,通常属于本节前面所讲的第二、第三种人,所以他们使用的许可证有如下共同点:
这些许可证的不同点在于:
除了上述许可证之外,还有一个广泛使用的 LGPL 许可证。该许可证最初是针对函数库专门制定的。为了避免类似 C 基础库这样的软件因为采用 GPL 许可证而让使用它的软件(衍生作品)成为 GPL 软件,从而定义了 LGPL 许可证。试想,如果 C 基础库也采用 GPL 许可证,那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实际价值,因为其他任何非 GPL 软件都不能使用采用 GPL 的 C 基础库。所以,LGPL 定义,当 C 基础库这样的软件以动态链接的形式由其他软件使用时,这些软件就可以不遵守 GPL 许可证,甚至可以是商业软件。另外,本某种角度看,LGPL 和 MPL 本质上是一样的。
当然,除了上面的各种许可证,还有的开源软件作者根本不关心保留什么权利,或者对其作品做什么样的约束,相反,这些作者开源其软件,就是为了“有 用”,任何人拿这种软件做什么,对原作者来讲,都是无所谓的。这种软件亦称为“礼物软件”,相当于作者放弃了有关软件著作权的所有权利,也就是所谓置于 “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当中——随你怎么用。
很多人不理解,既然作者这么大方地将源代码都公开了,只是为了“有用”,且不提供任何“担保”,看起来原作者是无法直接获利的,那为什么没有直接的利益驱动,开源软件却能够得到这么快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呢?
笔者初探其原因,大致有四:
所以,尽管开源软件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基于以上原因,开源软件显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各种基于开源软件的成功商业模式,也为开源软件的发展注入了加速剂。有关围绕开源软件的成功商业模式,可见本文第 4 章。
国内开源软件的发展大致始于 1997 年前后。那时,中国第一个(局部)互联网(CERNET)刚刚建立不久,1995 年在清华大学建立的著名水木清华 BBS 就是开源软件。自那之后,Linux 内核以及 GNU 项目中的成百上千个开源软件突然展现在国人的面前。在这之前,国内软件开发者,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获得程序的源代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写到此处,笔者再次感 叹文化和背景的不同所带来的认知差别)。但随着带有源代码的 Linux 操作系统随着互联网以及廉价光盘的广泛传播,当你能看到这些优秀的软件是如何设计和编写出来的的时候,我相信,大部分程序开发者都会和笔者一样——那心情 岂止是“激动”两个字可以形容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开源软件。最初由国人开发的开源软件,主要解决的是 Linux 系统的汉化问题,流传最为广泛的应该是可以显示和输入中文的伪终端应用程序 CCE。在 1998 年之后的两三年内,出现了如下三个开源软件:
上述三个开源软件,成为中国开源软件早期的代表作,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很多台湾同行也知道这些软件,提起来往往是赞不绝口。
在此之后,国内开源软件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和 2000 年左右 DotCOM 泡沫的破裂有一定的关系。DotCOM 泡沫的破裂,让许多梦想通过开源软件来创造商业奇迹的 Linux 发行版厂商很是受伤。比如,笔者曾经供职过的蓝点软件,在 NASDAQ OTCBB 板借壳上市,半年之内股价从 20 多美金跌到 0.2 美金,后于 2001 年贱卖。RedHat 等知名 Linux 发行版厂商也深受其害,另外一些抗跌能力不强的从事开源软件相关业务的企业更是一蹶不振,甚至关门大吉。
DotCOM 泡沫的破裂,给很多支持开源软件的理想主义者浇了一桶凉水,开源软件的商业化发展步伐减缓,从而影响了国内开源软件的发展。2000年前后几年,以北京、 武汉等地的 LUG(Linux User Group)为代表的各类开源软件组织非常活跃,而从 2003 年开始,逐渐降温甚至消失。
但是,国际上深信理想主义的黑客文化并没有因为 Linux 发行版厂商的商业化遇阻而停止发展,Linux 内核、GNU 项目、GNOME 和 KDE 等等软件继续向前发展。同时,2005 年后,又出现了如下在当前 IT 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几款开源软件:
显然,从 2005 年起,开源软件的发展从一个低谷重新引来了发展的高潮,而这次,与前述的第三个阶段吻合,即以大型 IT 企业为主导进行发展。在此期间,国内也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一些开源软件项目,其中以清华大学陈渝副教授主持的 SkyEye 最具代表性。该项目旨在提供一个面向嵌入式软件开发和调试的 ARM 或其他架构的纯软件仿真器(虚拟机)。该项目持续活跃长达七年时间,吸引了许多来自海外的高手参与,是为数不多具有国际影响力,且充分体现了国际化协作、 分享的开源软件项目。
与此同时,RedHat 以及国内的红旗等公司,也开始通过提供针对服务器的 Linux 定制版本而获得可观收入,之后,Ubuntu 这一在桌面系统上广泛应用的 Linux 发行版也实践了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占据了绝大部分 Linux 桌面发行版的市场份额。
2008年金融危机后,传统企业为了降低IT的总拥有成本逐步使用Linux和开源软件,尤其是金融企业,世界上主要证券交易所如纽约交易所、NASDAQ、东京交易所、伦敦交易所等先后迁移到Linux。这标志着开源软件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发展通道。
从 2005 年开始,国内的开源软件也开始进入上面所说的由大型企业主导的第三个阶段,参与开源项目的企业当中,最为活跃的是淘宝,接下来是新浪、百度、腾讯和华为 等。同时,随着“开源中国”等社区的兴起,个人主持或者参与的开源软件逐渐多了起来。根据“开源中国”收录的开源软件,当前已经有一千多个由国人开发或者 主持的开源软件。这和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有兴趣的读者可访问 http://www.oschina.net 了解。其中值得一提的开源软件有:
但国内开源软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重量级软件,缺乏持续维护和更新,质量一般,用户不多等等。另外,如开源中国创始人所言,国人所开发的这些开源软件,和国际主流开源软件脱节严重,绝大多数的状态是单打独斗。
比如淘宝主导或参与的开源软件,大多数和互联网服务器后台、云计算相关,这些项目的主要用户是淘宝自己。因为门户之见,这些软件很难被其他的互联网 企业所使用,大家不停地“造轮子”而忽视了开源软件发展必须具备的“共享”、“协作”之精神。当然,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比如上面提到的淘宝 TFS 系统已被其他互联网企业使用,ucore 项目也得到了诸多国内、国外大学积极响应和支持。
笔者希望国内的开源软件作者能够和国际主流的开源软件步伐保持一致,摒弃门户之见,要么加入国际化的开源软件,要么将自己主持的开源软件逐步国际化。这样,我们的开源软件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也才能在国际化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但不论如何,国内大型 IT 企业参与开源软件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将为中国开源软件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各种开源社区活动也越来越活跃,比如具有政府背景的“开源软件高峰论坛”和草根性质的“我们的开源软件”巡回展演等。在最近的“我们的开源软件”巡回展演中,参与介绍的开源软件多达几十种,参会人员众多,而这一切都是社区成员通过“微博”等方式发起和组织的。
这表明,开源软件即将在国内引起新一轮的发展浪潮。
在高物价、高房价的今天,大部分人对此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我就一刚解决温饱的码农,我开源,谁养我?”这问题,和我们在十年前推广开源软件理念时 遇到的问题几乎一样。但其实,这话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了!我们不仅仅可以通过使用其他人的开源软件赚钱,还可以通过开源自己的软件来赚钱。
在证明上述论点之前,我们先看看别人是如何利用开源软件赚钱的。靠开源软件赚钱的方式(经过验证的)无外乎有如下几种:
显然,有了先驱们的成功案例,作为开源软件参与者,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名利双收。
IT 行业中的企业,即使是销售硬件产品的企业,也在不停地开发各种软件,同时也大量使用各种开源软件。对这类企业,开源自己开发的软件其动力是什么?
作为企业,参与或者主导一个开源软件,其最为明显的动力应该是上述的第四个商业模式,即打造一个平台型软件。但是,就中国 IT 企业来讲,笔者尚未看到有此种实力,或者此种抱负的企业存在,毕竟,打造一个平台需要长期的投入,一般情况需要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貌似中国没有一个企业 有这个耐心来投入五年这么长的时间在一个软件上。
那么为什么企业还要参与到开源软件的开发中?笔者认为,谋不了大利就谋点小利,企业主导或参与开源软件,至少有如下几个好处:
当然,也许过不了几年,中国也能出现实践第四种商业模式的大型 IT 企业,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如果你是一名开源软件的开发者,打算利用自己的软件开创一家软件公司,该如何做?第一,我们要确定好自己的商业模式;第二,为自己的开源软件选择恰当的许可证。
如果决定选择双许可证模式,应选择 GPL 这样较为严格的许可证,这是这种商业模式能够成功的基础。当然,选择双许可证会阻碍产品在商业用户中的推广。尤其是对初生的开源软件来讲,显然是一种两难 的境地。MiniGUI 之所以可以采用双许可证模式,是因为在成立公司之前和最初的一段时间内,MiniGUI 采取的是 LGPL 许可证,之后在软件足够成熟的时候才改为 GPL 许可证,另外,MiniGUI 用于功能手机等系统中时,因为这种设备一般使用实时操作系统,缺乏应用 LGPL/GPL 许可证的技术条件,所以面向这种设备收取许可费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MySQL 采用双许可证模式得以成功的原因,在于 MySQL AB 公司并不会对仅仅用于WEB服务器的 MySQL 商用行为收费,因为这种情况下,商业用户并不会发布 MySQL 的副本——它只是在服务器上运行而已。
所以,看起来上面提到的第二种、第三种商业模式是最适合个人开发者或者初创公司的商业模式,能够很快的速度推广和迭代软件本身,还能够确保有足够的 收入来保证下一步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应该选择较为宽松的许可证。但大部分开源软件作者,因为并不真正理解开源软件的许可证,所以采取了错误的许可证 (指在法律上是错误的)。比如 RT-Thread,一方面采用 GPL V2 许可证,一方面又承诺不会对商业使用收费。这其实没有解决根本的法律问题,也就是,使用 RT-Thread 开发的衍生作品,到底要不要遵循 GPL?这个问题和是否收费没有直接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采用类似 Apache、BSD 或者 MIT 许可证即可。有读者会问,那为什么不能采用 LGPL 许可证?就 RT-Thread 这样的软件来讲,采用 LGPL 和 GPL 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 RT-Thread 的应用场合下一般不支持函数库的动态链接,这导致失去了适用 LGPL 许可证的技术条件。
那么上面提到的最后一种模式,是否适用于个人开发者或者初创公司?笔者的答案是,这种模式是大公司的玩法,小团队或者小公司是没法做这类事情的。
当然,一家软件公司的成败所涉及因素很多,不仅仅取决于产品和服务等技术因素,也取决于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大的市场环境、政策因素等等。因此,真正拿自己的开源软件经营一家企业的并不多,更多人开发开源软件,还是因为个人兴趣,以及对获得业界尊重和名望的驱使。
但真正能够获得业界尊重的开源软件开发者及其开源软件,其实也并不多。也就是说,要通过开发开源软件获得上面所说的“名”,需要开发者具有较高的开发水平和相关能力。这其中主要的能力有:
当然,除了自己创作一个全新的开源软件之外,要获得上面所说的“名”,还有一个办法是加入到已有的知名开源软件的开发中,尤其是海外的知名开源软件开发中。你可以从帮助他们“汉化”软件开始,然后提交补丁,最后成为主要的开发者。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开源软件其实就是作者在大专院校或者研究机构工作或学习时发起的,比如本文提到的三个国内早期的开源软件项目。甚至某些开源软件由特定的大学主持和维护,如 BSD 操作系统、PostgreSQL 关系数据库、Minix 操作系统等等。
从国际视角看,开源软件的发展离不开一些知名大学的参与,BSD 和 MIT 许可证分别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定义,并由两所大学在其众多开源软件中使用,也被其他开源软件广泛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公司 Mac 操作系统和 iOS 操作系统,均使用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的 BSD 操作系统内核。
从现实情况看,国内在各大公司工作的程序员们,除非因为供职单位支持,否则很难独立发起和维护一个大型的开源软件,但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老 师和学生,则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是有大量的时间,并可能和科研课题和教学任务相结合)来发起和持续维护一个开源软件项目。清华大学陈渝副教授主持的 SkyEye 和 ucore 两个开源项目就是典型的案例。笔者希望国内有更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尤其是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开源软件的发展当中,并成为国内开源软件的主力军。
说实话,笔者并不认为政府在开源软件的发展中应该起主导作用。政府要做的就是制定公平、合理的规则,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从法律上讲,你编写了一个程序,你就自动获得这个程序的软件著作权。在实际操作中,法律要求进行软件著作权的登记,就如同房产证一样,你非要有个政 府颁发的证书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我们暂且不论这个做法是否合理,也不论登记收费这事儿,你需要了解的是,在中国,如果你打算遵循 GPL 许可证开源你的软件,你就无法登记著作权!
当然,众所周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不仅仅阻碍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开源软件的发展。
还有,在中国,要注册一家非公益性的 NGO 组织(国外各种软件基金会都是这类组织),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这导致截止今天,中国没有任何一家支持开源软件为己任的非营利性基金会组织。
政府所要做的,就是撤销那些违背历史发展大潮的法规和规定,并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盗版等的打击力度,教育国民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政府,把上面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比直接参与推动开源软件什么的,要强许多倍!比如,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可以让商业软件在传统贩卖软件使用许可的商业模式下得到良性发展的机会,也可以让一部分人转向使用免费的开源软件,进而促进开源软件的发展。
当然,在现阶段,通过从财政中拿出来一些钱,设立一些奖励基金之类的东西,给开源软件的作者以一些奖励,也许是更有效的途径。
开源软件本就应该是以松散、自组织的形式开发和发展,开源社区的存在,为开源软件开发者和使用者提供赖以生存的土壤。开源社区可以是网站、论坛,也可以是松散的交流、展演等。当然,开源社区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己的生存问题。
笔者的建议是,开源社区应该尝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以有限责任公司的治理结构来做国外开源基金会所做的工作。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无法注 册 NGO 组织的问题,然后从企业(尤其是那些大型互联网企业)当中募集捐款,通过赞助一些开源项目,逐步推进开源软件社区的良性发展。
另外,国内开源社区还需要从使用者社区转向开发者社区,为开发者参与开源软件提供便利,如建立类似 GitHub/SourceForge 那样的开源软件托管站点,为开源软件项目提供邮件列表、论坛、博客服务等等。
将开源软件和商业结合,不管是在自己的项目中使用开源软件,还是靠自己的开源软件来赚钱,都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需要尊重开源软件著作权的拥有者,按照开源软件所采纳的许可证办事,只有这样,开源软件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通常,开源软件的作者发布开源软件,是希望获得最多用户使用的,在此基础上,作者要么会获得业界的追捧而一夜成名,要么获得一定的商业利益。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使用开源软件本身就是对开源软件的一种支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使用他人的开源软件。合法使用开源软件的前提,就是遵守开源软件的许可证规定的各种义务。
当然,更有积极意义的方式是,将使用开源软件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修正、增强代码提交给开源软件的作者,帮助其改善作品。其实,这是任何使用开源软件的企业都能做到的。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