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机器学习项目实战-能源利用率 Part-2(探索性数据分析)_能源利用率eui

能源利用率eui

Part-1部分的博客可见下:
机器学习项目实战-能源利用率 Part-1(数据清洗)
这部分进行的是探索性数据分析。

探索性数据分析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简单的说,就是画图来分析数据。

分析标签数据

data = data.rename(columns = {'ENERGY STAR Score': 'score'})

plt.figure(figsize = (8, 6))
plt.style.use('ggplot')
plt.hist(data['score'].dropna(), bins = 100, edgecolor = 'k')
plt.xlabel('Score'); plt.ylabel('Number of Buildings')
plt.title('Energy Star Score Distribution')
  • 1
  • 2
  • 3
  • 4
  • 5
  • 6
  • 7

这段代码首先将 data 数据集中名为 'ENERGY STAR Score' 的列重命名为 'score',然后利用 Matplotlib 库绘制了 'score' 列的直方图。在绘制直方图时,使用了 plt.hist() 函数,其中参数 bins 指定了直方图的柱数,edgecolor 指定了柱边缘的颜色。函数 plt.xlabel()plt.ylabel() 分别设置了 x 轴和 y 轴的标签,plt.title() 则设置了直方图的标题。最后,plt.style.use() 函数指定了绘图风格为 'ggplo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ite EUI 特征处理

“Site EUI Distribution” 意思是 “场地能源使用强度分布”,通常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一个建筑单位面积(如每平方英尺或每平方米)所消耗的能源的数量。因此,Site EUI Distribution 描述了一组建筑物的能源效率水平,以及这些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分布情况。

plt.style.use('ggplot')
plt.figure(figsize(8, 6))
plt.hist(data['Site EUI (kBtu/ft²)'].dropna(), bins = 20, edgecolor = 'black')
plt.xlabel('Site EUI'); plt.ylabel('Count'); plt.title('Site EUI Distribution')
  • 1
  • 2
  • 3
  • 4

这段代码使用了matplotlib库绘制一个直方图,展示了数据集中’Site EUI (kBtu/ft²)'这一列的分布情况。具体解释如下:

  • plt.style.use('ggplot') 设置画图风格为’ggplot’风格,这是一种常用的美观风格。
  • plt.figure(figsize(8, 6)) 创建一个画布对象,大小为8x6英寸。
  • plt.hist(data['Site EUI (kBtu/ft²)'].dropna(), bins = 20, edgecolor = 'black') 绘制直方图,data['Site EUI (kBtu/ft²)'].dropna()选择’Site EUI (kBtu/ft²)'这一列的非空值作为数据,bins=20表示将数据分成20个区间,edgecolor='black'表示边界颜色为黑色。
  • plt.xlabel('Site EUI') 设置x轴标签为’Site EUI’。
  • plt.ylabel('Count') 设置y轴标签为’Count’。
  • plt.title('Site EUI Distribution') 设置图表标题为’Site EUI Distribu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面存在着一些特别大的值,这些可能是离群点或记录错误点,对我们结果会有一些影响的。

详细看这个特征

data['Site EUI (kBtu/ft²)'].describe()
  •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看这个特征最大的10个数,的确可以看到分布不均的情况
存在着一些特别大的值,这些可能是离群点或记录错误点,对我们结果会有一些影响的。

data['Site EUI (kBtu/ft²)'].dropna().sort_values().tail(10)
  •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删除离群点
离群点的选择可能需要再斟酌一些,这里选择的方法是extreme outlier。

  • First Quartile − 3 ∗ Interquartile Range
  • First Quartile + 3 ∗ Interquartile Range

类似于 3Sigma 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irst_quartile = data['Site EUI (kBtu/ft²)'].describe()['25%']
third_quartile = data['Site EUI (kBtu/ft²)'].describe()['75%']
iqr = third_quartile - first_quartile

data = data[(data['Site EUI (kBtu/ft²)'] > (first_quartile - 3 * iqr)) &
           (data[['Site EUI (kBtu/ft²)'] < (third_quartile + 3 * iqr))]

plt.figure(figsize = (8, 6))
plt.hist(data['Site EUI (kBtu/ft²)'].dropna(), bins = 50, edgecolor = 'black')
plt.xlabel('Site EUI'); plt.ylabel('Count'); plt.title('Site EUI Distributio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去除Site EUI(建筑能源使用强度)中的异常值,然后绘制Site EUI分布直方图。首先,通过使用.describe()方法,计算Site EUI列的第一四分位数、第三四分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IQR),其中IQR是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间的距离。然后使用这些统计量和3倍的IQR来确定Site EUI的上下界,并筛选掉超出这些边界的行。最后,使用绘图函数.hist()绘制Site EUI的分布直方图,其中直方图的bin数设置为50,边缘颜色为黑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析哪些变量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Lput = data.dropna(subset = ['score'])['Largest Property Use Type'].value_counts()
Lput = list(Lput[Lput.values > 80].index)

plt.figure(figsize = (12, 10))
for lput in Lput:
    subset = data[data['Largest Property Use Type'] == lput]
    sns.kdeplot(subset['score'].dropna(), label = lput, fill = False, alpha = 0.8)
plt.xlabel('Energy Star Score', fontsize = 18)
plt.ylabel('Density', fontsize = 18)
plt.title('Density Plot of Energy Star Scores by Building Type', size = 24)
plt.legend()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这段代码的目的是绘制不同建筑类型的能源之星分数(Energy Star Score)的密度图(Density Plot)。首先,代码使用 value_counts() 方法计算每个最大物业使用类型(Largest Property Use Type)的计数。然后,使用 list() 和条件语句将计数大于80的最大物业使用类型列表存储在变量 Lput 中。接下来,代码使用 Seaborn 库中的 kdeplot() 方法,为 Lput 中的每个最大物业使用类型绘制密度图。最后,代码使用 xlabel()ylabel()title() 方法为图表添加轴标签和标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分析(横坐标是Energy Star Score的分布,纵坐标是密度的分布),不同类型的建筑看起来对结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个变量对我们后续的分析很有帮助

boroughs = data.dropna(subset = ['score'])['Borough'].value_counts()
boroughs = list(boroughs[boroughs.values > 150].index)

plt.figure(figsize = (12, 10))
for borough in boroughs:
    subset = data[data['Borough'] == borough]
    sns.kdeplot(subset['score'].dropna(), label = borough)
plt.xlabel('Energy Star Score', fontsize = 18)
plt.ylabel('Density', fontsize = 18)
plt.title('Density Plot of Energy Star Scores by Borough', fontsize = 24)
plt.legend()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这段代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可视化不同区域(Borough)建筑物的能源星级得分(Energy Star Score)的分布情况。首先,代码通过dropna()方法删除得分为空的数据行,然后使用value_counts()方法统计每个区域的建筑物数量,并且只保留建筑物数量超过150个的区域,这些区域将被视为绘制分布图的目标区域。接下来,代码循环遍历目标区域列表boroughs,并从数据中选择相应区域的子集,使用kdeplot()方法绘制能源星级得分的密度曲线,并在曲线旁边标注区域名称。最后,通过设置横纵坐标标签和标题,以及添加图例来完善可视化效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镇区这个特征来说看起来影响就不大,因为这几条线都差不多

分析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可以根据相关系数,帮助我们来筛选特征
下面这个图,就非常经典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orr_data = data.corr()['score'].sort_values()
print(corr_data.head(15), '\n')
print(corr_data.tail(15))
  • 1
  • 2
  • 3

分别去看相关性最高的15个参数,以及相干性最小的15个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ite EUI (kBtu/ft²)Weather Normalized Site EUI (kBtu/ft²) 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单位用电量越多,能源利用得分越低。
Site EUI (kBtu/ft²) 表示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效率,即每平方英尺建筑面积每年消耗的能源量。这个指标以能源使用强度 (energy intensity) 的形式表示,以单位面积每年消耗的热量 (kBtu/ft²/yr) 表示。这个指标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建筑之间的能源使用情况,以及评估建筑的能源效率。
Weather Normalized Site EUI (Energy Use Intensity)是指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强度,以每平方英尺的建筑面积为单位,并考虑了当地气象条件对能耗的影响。 Weather Normalized Site EUI使用美国能源管理局的Weather Normalized Energy Consumption Index(NECI)来对建筑物进行标准化,以便比较不同地点和时间段的能耗数据,同时消除天气对能耗的影响。

还需要在考虑下非线性变换的特征,比如平方,log等等,都可以来试试,对于类别变量还可以用one-hot encode来转换下。

特征变换与 one-hot encode

numeric_subset = data.select_dtypes('number') # 选择数值型列
for col in numeric_subset.columns: # 对数值型列开平方根和对数, 创建新的列
    if col == 'score':
        next
    else:
        numeric_subset['sqrt_' + col] = np.sqrt(abs(numeric_subset[col])+0.01)
        numeric_subset['log_' + col] = np.log(abs(numeric_subset[col])+0.01)

categorical_subset = data[['Borough', 'Largest Property Use Type']] # 选择类别型列
categorical_subset = pd.get_dummies(categorical_subset) # One hot encode

features = pd.concat([numeric_subset, categorical_subset], axis = 1) # concat两个类型数据
features = features.dropna(subset = ['score']) # 删除标签列中的缺失值行

correlations = features.corr()['score'].dropna().sort_values() # 标签的相关系数

print(correlations.head(15))
print(correlations.tail(15))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这段代码实现了以下几个功能,代码解释见下:

  1. 从数据中选择数值型列,并对每一列进行开平方根和对数的操作,创建新的列。
  2. 从数据中选择类别型列,并进行 One hot encode 操作,将每个类别转化为一个新的二元列。
  3. 将上述两个处理后的数据合并为一个数据集。
  4. 删除标签列中的缺失值行。
  5. 计算特征和标签之间的相关系数,并按照相关系数从小到大排序。

其中,最后两行代码分别输出了相关系数最小的前15个和相关系数最大的后15个特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双变量绘图

plt.figure(figsize = (12, 10))
features['Largest Property Use Type'] = data.dropna(subset =['score'])['Largest Property Use Type']
# 提取建筑类型特征

features = features[features['Largest Property Use Type'].isin(Lput)]
# Limit to building types with more than 80 observations

sns.lmplot('Site EUI (kBtu/ft²)', 'score', hue = 'Largest Property Use Type',
          data = features, scatter_kws = {'alpha':0.7, 's':50}, fit_reg = False,
          height = 12, aspect = 1.2)
plt.xlabel('Site EUI', fontsize = 24)
plt.ylabel('Energy Star Score', fontsize = 24)
plt.title('Energy Star Score vs Site EUI', fontsize = 3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这段代码生成一个散点图,用于观察不同建筑类型的能源利用强度(Site EUI)与能源星级评分(Energy Star Score)之间的关系。其中,features['Largest Property Use Type'] = data.dropna(subset =['score'])['Largest Property Use Type'] 提取了建筑类型这一特征列,features = features[features['Largest Property Use Type'].isin(Lput)] 则用 isin() 方法过滤了建筑类型样本数量大于 80 的建筑类型。最后,sns.lmplot() 方法用于绘制散点图,并指定了 Site EUI 与 Energy Star Score 分别在 x、y 轴上,并用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不同建筑类型的数据。scatter_kws 参数用于指定散点图点的透明度(alpha)和大小(s)。fit_reg 参数设为 False,表示不进行线性回归。最后,plt.xlabel(), plt.ylabel(), plt.title() 分别用于指定 x 轴标签、y 轴标签和标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ASS:这个案例有点问题,估计 seaborn 后面改版了
但不影响总的分析

Pairs Plot

plot_data = features[['score', 'Weather Normalized Source EUI (kBtu/ft²)',
                      'Site EUI (kBtu/ft²)', 'sqrt_Source EUI (kBtu/ft²)']]
plot_data = plot_data.replace({np.inf: np.nan, -np.inf: np.nan}) # 无穷大和负无穷大替换为nan
plot_data = plot_data.rename(columns = {'Site EUI (kBtu/ft²)': 'Site EUI',
                       'sqrt_Source EUI (kBtu/ft²)': 'sqrt Source EUI',
                       'Weather Normalized Source EUI (kBtu/ft²)': 'Weather Norm EUI'})
plot_data = plot_data.dropna()

def corr_func(x, y, **kwargs):
    r = np.corrcoef(x, y)[0][1] # x和y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ax = plt.gca()
    ax.annotate('r = {:.2f}'.format(r), xy = (.2, .8), xycoords=ax.transAxes, size=30)
    
grid = sns.PairGrid(data = plot_data, height = 4)
grid.map_upper(plt.scatter, alpha = 0.6)
grid.map_diag(plt.hist, edgecolor = 'black')
grid.map_lower(corr_func)
grid.map_lower(sns.kdeplot, cmap = plt.cm.Reds)

plt.suptitle('Pairs Plot of Energe Data', fontsize = 28, y = 1.05)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这段代码主要进行了以下操作:

  1. 从数据集中选取了包含四个特征列的子集,并给它们重命名。
  2. 用replace函数将无穷大和负无穷大替换为NaN。
  3. 使用dropna函数删除包含NaN值的行。
  4. 定义了一个名为corr_func的函数,它计算并注释了x和y的Pearson相关系数。
  5. 使用PairGrid函数创建一个网格,对角线上是直方图上三角是散点图下三角是相关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图
  6. 最后,使用suptitle函数添加一个大标题。

该代码的目的是探索能源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可视化的方式查看四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其中PairGrid函数可视化了每个特征对之间的关系,并注释了它们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每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ference

机器学习项目实战-能源利用率 Part-1(数据清洗)

机器学习项目实战-能源利用率1-数据预处理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从前慢现在也慢/article/detail/896910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