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从发生在你我身边的裁员潮说起】
前段时间有位互联网公司的人力朋友M给我转了张图片,我一看还挺逗:
总之,人脉少的开滴滴,人脉多的做微商。
我给她发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包,她却有些严肃地回我:
“Gabby,我们公司在裁员,你帮我们裁员名单上的人看看机会吧!”她紧接着问,“金融行业现在的就业形势怎么样?”
“不太乐观,不过可能比互联网行业好一点。”我实话实说。
我合作的大部分客户是国企金融机构,最近招聘需求是少了,但目前好像还没有爆发出规模化裁员的景象。
M三年前去了现在这家公司,说起来,这在当年还是个细分领域的“独角兽”明星企业。
她自嘲地跟我说:“估计下一轮,我就得把自己给裁了,毕竟我太贵了。”
为被裁员工联系猎头公司帮忙看机会,大概是一家公司能为员工能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40岁以上的职场人,都去哪里了】
我有一位在保险公司做IT技术的朋友,37岁,乙方+银行+保险背景,学历和工作履历都很正统。最近他在看机会,跟我说觉得工作很难找。如果他想回银行还是有机会的,毕竟那里有熟悉的老领导和同事。但他不甘心就这样了。
可如果还看保险公司的机会,对方要么是招聘部门总经理,自己还不够格,要么招一些35岁以下的初级岗位,就算自己愿意降职降薪,对方也会用一句“over qualified”把他拒绝了。
37岁,按理说正是一个男人事业的黄金期,但对技术岗位来说,如果没有成为中层管理者,求职确实会比较尴尬。我很理解他现在的处境。
很巧的是,那天下午又有一位在互金公司做到IT部门总监的候选人找我,问我有没有国有银行的机会。他说自己42岁不想折腾了,找个稳定点的地方挺好的。
从37岁到42岁,一个人的就业心态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在电视台当了十二年新闻部副主任的老白,拼命工作只为在台长面前咸鱼翻身,在看到余欢水撂挑子不配合之后,崩溃了,朝着余欢水喊:
“我在副主任的位置上十二年了,再耗下去,我的年龄优势就没了!从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休,别看就差这一个字,差多了去了,待遇、职称,关键是脸面也不好看!”
你看,每个阶段的职场人,各有各的焦虑。
当过去的经验不再是对当下有意义的经验,当所谓的资历在职场中已经不再是优势,年龄渐长的经理人,对职业安全感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在我所熟悉的金融行业,40岁左右的候选人面临跳槽选择时,往往会表现出比年轻人更加谨慎的态度。想要寻求一个发展机遇与稳定性相对平衡的机会,确实很困难。
【遇到瓶颈,我到底该不该转型?】
前两天,一位裸辞的候选人朋友半开玩笑地跟我感慨:“整个四月份,别说offer了,我连一个面试都没有,真的太慌了!明年我就40岁了,再找不到工作,我就得去开店了。”
我被他逗乐了:什么时候开店/创业成了一个让职场人士有些心酸无奈的兜底选择?
说回到一开始的那张图片。我们之所以觉得它看起来像个段子,或许是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传统职业路径,又或许是因为我们对某些工作总是抱有一丝偏见。
作为猎头,我很清楚有些职业选择是没有回头路的。职业经理人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哪怕只是短暂的一年,也许就意味着很难再回去了。
那么那些做出转型决定的人,究竟是出于热爱还是无奈?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和一位去年底从投资总监转型到保险代理的朋友LS聊了聊。他曾经是985学校硕士毕业,在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部门工作了七年。
LS听明白我的来意之后,笑着说: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有问过我类似的问题,大家可能对保险代理的工作有误解,这并不是我无奈的选择。其实我之前看机会的时候,有拿到两个投资方向的offer,但我都不是特别满意。坦白说,去年的股权投资市场就已经比较艰难了,这个行业里,经理人的工作业绩容易受市场环境制约,任何平台也不再是永远的大而不倒,即便我又入职到一家新公司,可预见到未来的求职之路还是会有许多波折。而保险销售的工作环境和人事关系相对简单,适合我的性格,市场潜力又很大,非标准化产品销售需要人的专业服务,我有投资的背景,觉得挺适合终身发展,所以就索性转型了。”
接着,我又向他请教:“你对那些想转型的金融从业人士,有没有什么发展上的建议?”
他想了一会儿,认真地说:“本身就是公务员或者在国企上班的朋友,可能转型成本会比较高,从事带有创业性质的工作需要有一些冒险精神,毕竟稳定和自由不可兼得。说实话,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达到之前做职业经理人的收入,按照目前的工作节奏来看,大概在一年后会实现。转型最重要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现金流,并且你要真的热爱这个行业。”
LS的建议非常客观理性,我想,这大概就是职业追求上的“延时满足”吧。希望他的经历能给候选人朋友们一些参考。
【写给那些更想在职场上坚持下去的朋友】
如果现在的你处于职业发展的危险区,比如即将被裁、工作断档,以下是我的建议:
1. 冷静下来,给自己的履历做一个全面评估,演练所有在接下来求职面试中可能会被challenge到的问题,准备好话术;
2. 全力搜寻职位信息,不要碍于情面,发动一切可能的人脉资源为自己推荐工作机会,像做猎头一样给自己找工作;
3. 断档期最好不要超过6个月,规划好自己的求职时间,将所有可能的机会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列,超过某一时间,就必须做出选择,最重要的人情最后用,以免出现不得不去的状况。
如果你现在尚处于职业发展的安全区,恭喜你,以下是我的想法,希望会对你有一些参考:
1. 避免成为大公司业务流水线上的定制化角色:
精细化分工对于组织来说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是自己岗位上的熟手,协同工作效率易于提高,就算有人离开,企业也可以迅速找到人填补空白,不至于影响到一整个业务链条。是的,专业很重要。但过于精细的分工一定会让个人发展有所受限。比如金融机构的风控岗位,有些公司会将这个职能按照某一种业务类型的贷前、贷中、贷后进行岗位分类,有的甚至还会进一步按照业务部门和区域进行划分。
如果哪天某种业务在行业内逐渐没落,可想而知,从事这类业务风控的人,再求职时会有多被动。比如目前信托行业里,那些从事与传统地产业务相关工作的候选人,求职非常困难。其实,仔细探究一下很多候选人的离职动机,有很多人是因为工作内容非常窄,没机会掌握更多的技能,由此产生了恐慌感。
2. 强单杠再抓斜杠:
这几年,我发现很多在国企里工作的人有着斜杠青年的隐藏属性。他们当中有的人,要么搞公众号风生水起,要么是知乎达人、微博大V,也许那个每天坐在你身边默默无闻的同事,是你从没听说过的某个领域的KOL。
很多鼓吹副业的文章,行文逻辑无非是兜售焦虑以便推广课程。坦白说,副业并不适合所有人。毕竟对于大部分职场人士来说,没有罗老师那样的时间管理能力,主业都站不稳,怎么抓斜杠呢?
到底该不该有PLAN B?我的看法是,如果你的副业需要依托本职工作才存在,在“主业能力圈”的范围内,那副业最好不要占用你全部工作精力的四分之一以上;而如果你的副业不依赖于主业就可以存在,不仅稳定,还能为你带来比本职工作更可观的创收,那就去搞副业好了,全心全意投入的回报会比现在多很多。
3. 不要频繁换工作,但也不要一直不换工作:
什么叫频繁换工作?在金融行业,三年两跳、四年三跳,就算频繁。经历了三年两跳,如果没有特别充分的理由,再换工作时,你会很难说服面试官。越正规的优质企业,对候选人的稳定性越看重。如果你希望一直处在职场安全区,那就要慎重对待自己的每一个跳槽决策。
怎样算过于稳定?如果你在一家企业工作了五年,岗位没有变过、工作内容也没什么提升,甚至晋升也遥遥无期,那是时候该动一动了。过于安逸的环境,会让人丧失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后知后觉,往往最为致命。经历过一次跳槽,你才会对自己有新的认知和价值评估,从而厘清未来发展方向。
写在最后
最近这一两个月,我经常会被候选人朋友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就业市场环境这么差,你们猎头还有业务可做吗?
坦白说,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过去,可能一般优秀的人经过两轮面试,就可以顺利拿到offer,如今要非常优秀的人,经历多轮面试,才有可能拿到offer。跳槽即涨薪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定价权正慢慢从求职者转移到企业手中。求职者将会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但同时,猎头业务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严峻。猎头挖角的职业经理人通常是各行各业的精英,而企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其实一直都有存在。特别是那些符合企业转型需求的候选人,他们掌握着资源优势和核心技能,交换价值高,是当下就业市场中为数不多的优势型选手。
在职场中升级打怪,有时要靠运气,有时关乎实力。
事实的确很残酷: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职场中年危机。
节前常用文件需要的同学可以留言哦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